一、晋书
1、《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2、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华谭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像九头牛身上的毛色一样,各不相同。
3、晋书是国别体史书,《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4、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5、当时始平县地方牵强不守法度,任意胡为,抢劫与偷盗纷行,于是就调任王猛为始平县令。
6、晋书载记第二十六 秃发乌孤 利鹿孤 傉檀
7、(释义)桂树林中的一根枝条,昆山上的一片碎玉。
8、得意忘形 《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9、羊昙,太山人,是知名人士,为谢安所器重和喜爱。谢安去世后,羊昙长年不听音乐,外出不走西州路。曾经在石头城想起了谢安,心中难受而喝得大醉,沿着路径行走,一边不停地吟唱,不觉到了西州门。
10、当然,《晋书》也有一些优点,如采用“载记”体例形式,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而没有混乱纷杂之感。
11、晋书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
12、生灵涂炭 《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
13、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
14、晋书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等
15、晋书列传第十四 郑袤 李胤 卢钦等
16、文生于情,情生于文。
17、点上方蓝字关注世界名著每日读,陪你有品位阅读
18、晋书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 姚襄 姚苌
19、《晋书》是唐代初年撰成的。从唐朝开始,正史都是史馆的官员们修撰的,是集体创作,修成之后署的是负责总领修撰的宰相的名字。但实际上这些宰相是不参与实际创作的。晋书的作者署名是当时的宰相房玄龄。
20、晋书列传第二十一 皇甫谧 挚虞 束皙 王接
二、晋书文言文翻译
1、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
2、谢安少负盛名,时人十分敬爱他。有位同乡在中宿县做官,被罢职回乡后,去看望谢安。谢安问他回乡带回了多少积蓄,同乡答道:“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便拿了其中的一把握在手里,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着购买这种蒲葵扇,以致扇价增了数倍。
3、苻坚闻猛名,召之,一见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4、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这么多的作者合撰一书,各尽其才是很重要的,如:
5、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
6、总体而言晋书是一本价值高的史书,也有值得称赞的部分,但它的优点却又衍生出了明显的缺点。晋书胜在资料来源丰富,但又对庞杂的史料缺乏识别能力,作者态度客观,但又没什么明确的个人主张。因而晋书算是一本缺点很多但还算合格的断代史。
7、《晋书》是二十四史之由唐朝房玄龄等二十一人编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的史事,王羲之传属于其中一篇列传。
8、人之有过,则面折之,而退无所言。
9、晋书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10、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论,言台除正。
11、解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有何明显的特征?
12、德高望重 《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13、王猛到任之初,宣示法令,严刑治理,明察善恶行为,严厉约束地方豪强。因以鞭刑处死一个官史,百姓上诉控告他,有关官员也上奏弹劫,诏令用刑丰将他押送交廷尉立案追究。
14、晋书载记第二十八 慕容超
15、伤弓之鸟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16、晋书列传第二十三 愍怀太子
17、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水扫地等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没有来,王述深以此为遗憾。
18、自相鱼肉 《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授之与我。”
19、(赏析)晋武帝曾亲自耕种,潘岳作赋赞美这件事,这句话即是说治理天下要先抓好农业。上层建筑要以经济为基础,国家安定、百姓生存以农业为基础,历代朝廷都把土地视为上天授权的象征。国家应该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灾害,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年粮食充足。如果朝臣不识农耕,百姓面有饥色,国家的根本也就动摇了。
20、《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三、晋书王欢安贫乐道翻译
1、晋书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王猛 苻融 苻朗)
2、晋书简介:晋书写了什么又有哪些人所撰写的?
3、谢安原本会朗诵诗文,因为有鼻病,所以声音低沉粗重,名流雅士们喜欢学他吟诵却达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便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吟诗。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土坝,后人怀念他,便将这土坝命名为召伯埭。
4、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早先,东汉班固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5、晋书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
6、迎刃而解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7、后世对《晋书》正统观的评价:《晋书》以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为列传,其理据颇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或者说,打破了正史与伪史的界限。析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的区分,是正史与伪史的区分;浑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合又共同成就了《晋书》这部正史。“载记”之体确实蕴涵着褒贬并存的复杂性。尤其是《张轨传》与《凉武昭王传》,以“伪”入“正”,可以说是伪史的“僭越”。
8、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9、天凝地闭 《晋书·张协传》:“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10、晋书列传第三 王祥 石苞等
11、晋书列传第十六 刘颂 李重
12、晋书列传第十二 王浑(子济) 王濬 唐彬
13、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常疑刘牢之既不可独任,又知王味之不宜专城。
14、谢安面对危机,镇定自若,作长久打算,以宽仁安定内外。广行德政,文武百官同心同德,不计较小过失,专心大事,恩威流布广远,人人都把他比做王导,并认为文雅超过王导。谢安曾与王羲之同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
15、大军未到之时,鸠摩罗什对龟兹王说:“我们国运将衰,将有强敌自长安来,好恭敬迎接,不要抵抗。”龟兹王不信,结果大败。吕光这才得到鸠摩罗什。
16、《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7、其时,孝武帝开始亲理朝政,晋升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坚决辞让军中头衔。其时天象失常,大旱连年,谢安上书主张复兴衰败灭亡的诸侯和贵族世家,寻找晋初功臣的后代而加以封赏。
18、这部《晋书》,包括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晋书》的内容,包含西晋、东晋以及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它记事的年代,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即《晋书》本纪中的宣帝)早年的政治活动,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以宋代晋。
19、泰山压卵 《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政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20、(释义)高妙的言辞辉映很远,像明月清朗的光辉;深远的含义回环舒展,像秀丽的岩石重重叠叠垒积。
四、晋书·王羲之传
1、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崔洪传》。别人有过错,应当面批评他,不要背后议论。
2、晋书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
3、扬州刺史庾冰因为谢安有盛名,因而志在必得,多次下郡县督促他应召,谢安不得已应召前往,一个多月后又告退而归。
4、猛曰:“臣阐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
5、晋书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6、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
7、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8、中流击楫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9、晋书车胤传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晋书是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130卷。记载的是从三国时期司马懿到刘裕废晋自立,同时还记载了十六国的状况。晋书车胤传主要记载了东晋大臣车胤通过从小勤奋苦读,终成就一番功名利禄。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
10、(释义)想要端正末梢就要先端正根本,要想有好的结果必须谨慎行事。
11、倜傥不羁 《晋书·袁耽传》:“耽字彦道,少有才气,俶傥不羁,为士类所称。”
12、兰艾同焚 《晋书·孔怛传》:“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13、在唐代初期修订的《晋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从西域来了一名摔跤的高手,勇猛。曾有不少晋国摔跤高手,或败或命丧他的腿脚之下。因此,晋人都心怀忌惮,没有人再敢出头跟他比试跤法。因为此事,晋武帝司马炎大为恼火。于是,他下旨张贴榜文,招募国内的摔跤高手,跟西域跤手比试跤法。后来,有一个名叫虞东的人前来应募,跟西域跤手进行比试。结果,只用了两个回合,虞东就把那个西域跤手给摔死了。虞东因此名声大震,司马炎还赐官给他,做了一名武将。。
14、(赏析)齐王攸每次参议朝政,都悉心陈述自己的观点。任太子太傅时,献箴教诲太子弘道、储德,行王道来安定宗室,不要依靠施以恩惠。这句话劝太子不可自视过高,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宗室是卫护国家的屏藩,要亲之信之来巩固统治;若是自高自大,轻慢宗室,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自损者”怀有忧患意识,这是成功所必需的。
15、铜驼荆棘 《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
16、晋书列传第十五 刘毅程卫 和峤 武陔 任恺等
17、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
18、《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19、解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有何独特的正统意识
20、(原载《上海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五、晋书安贫乐道文言文翻译
1、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2、赏析:王羲之传中记叙了东晋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四件小事,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关于爱鹅,表现他的任率性格;一类关于书法,反映他的书法为当世所重的情形。
3、晋书载记第六 石季龙上
4、LIGHTEN·历史|未完待续
5、光明磊落 《晋书·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6、《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7、《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瞿林东)
8、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大师圆寂。
9、晋书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
10、晋书是唐代初年撰成的.从唐朝开始,正史都是史馆的官员们修撰的,是集体创作,修成之后署的是负责总领修撰的宰相的名字.但实际上这些宰相是不参与实际创作的.晋书的作者署名是当时的宰相房玄龄。
11、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却没有充分利用。
12、日食万钱 《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13、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粮食储备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屯田。"
14、俄入为悉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15、后来,房玄龄又监修国史《晋书》,房玄龄又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以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把房玄龄和兵部尚书杜如晦称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房玄龄监修的《晋书》一共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晋书》的内容充实,文字简练。而且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他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
16、春蚓秋蛇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17、晋书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18、晋书帝纪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19、是时宫室毁坏,安欲缮之。尚书令王彪之等以外寇为谏,安不从,竟独决之。宫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体辰极,而役无劳怨。又领扬州刺史,诏以甲仗百人入殿。时帝始亲万机,进安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固让军号。
20、《晋书》记载:“(冉闵)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乡,路途交错,相互杀掠,且饥疫逝世,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六、晋书
1、据浙江淳安县仰韩《童氏宗谱》·卷列传·景谈:
2、(赏析)李玄盛出兵攻打蒙逊,手令诫其诸子:说话要谨慎,不可轻易表现喜怒之情,不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要广开言路,遇事多方咨询,合理采纳众人意见。这句话与其说是两个比喻,不如说是用了通感手法,愉快接受通水流欢畅,态度严厉通沸水高温。
3、(释义)用行动而不是言语来打动别人,用行动而不是说教来回应上天,因此我清静无为而百姓行为端正。
4、穷途之哭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5、其时桓冲已去世,荆、江二州都空缺刺史,舆论认为谢玄有大功,声望高,应授予二州统领之职。谢安担心父子名位太高,将为朝廷所猜忌,又担心桓氏失去荆、江二州的职权会不服,桓石虔又有沔阳的战功,考虑到桓石虔骁猛善战,据有险胜之地,终难控制。
6、忽然有一天梦见自己乘坐桓温的车驾走了十六里地,看见一只白鸡后停了下来。乘坐桓温的车驾,预兆将代替他执掌朝政。十六里,从我执政到今天刚好十六年了。白鸡属酉,如今太岁星在酉,是凶兆,我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来了!”于是上书辞职,孝武帝派侍中、尚书晓喻朝廷旨意。
7、晋书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
8、晋书列传第四十八 孔愉等
9、温峤(288年-329年),字泰真名应与字相关峤那么应该取山锐而高的意思,这时候读qiáo
10、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11、(赏析)愍帝驾崩后,群臣在江南拥立司马睿为帝。司马睿说,宗庙废绝的时候,群臣寄予厚望,不敢推辞,于是即位。不久下诏,劝勉百官效法古代治国者的“无为而治”,希望他们对百姓管理从宽,减少劳役,与民休息。汉初经由秦末农民起义的混乱局面,实行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元帝下诏,也想如此。
12、关于鸠摩罗什大师的事迹,有许多详实的考证,本文主要依据《晋书》。而《晋书》竟然为鸠摩罗什大师,单独长文开篇立传,足见他对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3、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因果
14、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5、《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两个特点。
16、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的时候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答应执笔开始抄写,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高兴。
17、《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史》之一。
18、晋书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 诸葛长民 何无忌 檀凭之等
19、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20、(赏析)陆机、陆云兄弟风骨清爽,神情俊迈,文藻富丽宏阔,言论慷慨激烈,是独步当时的名士。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二人的才学,文字华丽优美,设喻生动,对仗工整,不逊二陆文章,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牢之既以乱终,而味之亦以贪败,由是识者服其知人。
2、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
3、晋书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等
4、棋逢对手 《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
5、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陆云疏》。丰年来要厉行节俭,富有时能过清贫生活。
6、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等
7、晋书列传第二十六 江统 孙楚等
8、晋书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
9、其时,孝武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而奸诈谄佞小人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谢安被迫出京镇守广陵之步丘,建筑新城避祸。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并敬酒赋诗。谢安虽受朝廷嘱托,但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未消失,每每露于形色。
10、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有效果。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对战关羽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果如司马懿言,先见之明!
11、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12、言谈林薮 《晋书·裴秀传》:“乐广尝与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辞论丰博,广笑而不言。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
13、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14、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干净明亮,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15、《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
16、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首尾照应,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绘声绘色,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17、还记得昨天文章的后吗?五胡十六国时期,在史学家公认是中国历史悲惨、黑暗、杀戮惨烈的年代,有一个人从西方而来,在这满屏的杀气中,为当时的中国,乃至后世,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
18、这部新的《晋书》同以往诸家晋史著作相比,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它在内容上“甚为详洽”,详尽而广博。以往诸家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而对“十六国”史事则又不曾有比较系统的记述。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完全的晋史。《晋书》的“详洽”,克服了以往诸家晋史的这个缺陷。还有,《晋书》中的志,往往从三国时期写起,这就多少弥补了《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的不足。这也是它“详洽”的一个重要方面。
19、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20、《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如下:
1、鸠摩罗什学经时,日诵千偈,每偈32字,每天32000字,他都能明白其中含义。然而他生性坦率,不拘小节,令身边的修行人十分疑惑,但他依然怡然自得,从不介意。
2、《晋书》的史学地位一直被人诟病:
3、及至出镇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高雅的志愿还未实现,就遭重病缠身。上书朝廷请求估量时局停止进军,并召子征虏将军谢琰解甲息兵,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谢玄与彭城、沛县之敌对峙,委任谢玄为督察。
4、晋书列传第三十六 刘弘 陶侃
5、纬武经文 《晋书·齐王攸传赞》:“自家刑国,纬武经文。”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7、因无陵苑,诏令在府中备办丧事仪式。到安葬时,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切依照先前大司马桓温的标准。又因为打败前秦苻坚的功勋,加封庐陵郡公。
8、《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9、五斗折腰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10、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徵下廷尉诏狱。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晋书文言文翻译【15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