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原文【69句文案】

一、归去来兮辞原文

1、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2、师:你觉得这个“清流”在哪里?他们家有吗?

3、①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省介词“于”)

4、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5、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

6、板书: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乐琴书以消忧

7、《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篇章,反映了他弃官归隐田园后的心境。文徵明在晚年不止一次抄录过此篇辞赋,从这种反复的书写而又刻意精心的创作态度中不难看出作者晚年闲适平淡、颐养天年的平和心态。

8、《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泽令后写的

9、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0、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11、PPT上显示《五柳先生传》的内容。

12、(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13、生5:这是写陶渊明写作的状况。

14、大家对辞不熟,我们从这个常识中的得知这个辞赋同源,感觉到了吗?“辞”长于言幽怨之情,偏重于抒情;“赋”体物写志,偏重于状物叙事。但是大家知道赋是介于什么?散文和诗之间的,明白了吗?你们现在好好想想。这种特点不仅仅是“有酒盈樽”有所体现,这些在其他地方你们有没有发现诗性的特点?

1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盤桓。

16、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17、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8、(上课铃打响,学生全体起立)

19、⑤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

20、生7:我觉得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世事的厌倦,他只沉迷于自己的生活中。

二、归去来兮辞原文

1、生9:还有一个他在描写农村的人群的方面,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3、生8:我觉得还有他爱好读书这一点,在《五柳先生传》里“好读书,不求甚解”,在《归去来兮辞》中是“乐琴书以销忧”。

4、通过对两篇文章核心审美意象的比较和辨析,我们可以得出二者的审美内涵,从而理解兰亭环境的幽雅和田园环境的清淡,感受兰亭人物的风雅和田园人物的清旷,领悟兰亭的哀雅情思和田园的清逸之气。这两种审美文化对中国后代文人具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主持的香山九老会,驸马都尉王诜主持、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等参与的西园雅集,大都具有“兰亭”情结,诗词唱和中多效仿兰亭之雅趣,追慕诗酒风流、逍遥自在、风雅潇洒的兰亭之会。而田园之清的审美则虚化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后代诗歌和陶诗中频繁出现对田园的追慕之情,诗歌内容多呈现归隐避世、逸出尘外、志远淡泊的田园情结。由此可见这两种审美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5、时矫首而遐观:时,名作状,有时。矫,举。遐,远。

6、混客主而为俾妇姑之相安。

7、兰亭雅集的士族权贵纵情山水,游心翰墨,但“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乐极生悲,兴尽悲来。自然无穷,生命短暂,终有尽时,生死问题成为雅集文人终不能逃脱的宿命,在面对人与自然的永恒矛盾时,一句“岂不痛哉”给这场雅集笼上了浓雾般的愁苦。

8、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

9、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10、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1、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12、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3、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1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作动,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休息没有固定的地方,想走就走,想歇就歇。

15、①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

16、这四段为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归去之思。

17、(链接:认真的陶渊明)

18、自悟自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官场之空方“知”田园之乐。“是”与“非”已如楚河汉界一样分明,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19、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20、生22:我顺着刚才那位同学的说,这句话的中有两个重要的字,第一个是“木欣欣以向荣”的“以”,第二个是“泉涓涓而始流”的“始”,正如刚那位同学所说的这个时候是在冬天,这两个词与时令有所悖,其实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他自己,因为不管万物的欣欣向荣还是泉水的流动,给人首先是一种生机蓬勃的感觉,然后也会有一种春天来了的感觉,但是如果时令不是春天来了的话,那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生命的第二次苏醒,因为春天伊始,我随心而行、回归田园,这就是我生命的第二春。

三、归去来兮辞原文朗诵音频

1、于是惆怅感慨,有愧于平生的志向。还望一年,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程氏妹在武昌去世,情在飞奔,从免官离职。仲秋到冬天,在任八十多天。因事顺心,命篇说归去吧。乙巳年十一月的。

2、(27)情话:知心话。

3、(2)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

4、扶老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5、师:你就想说这个意思,他是经历的不同影响了情感的变化。

6、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7、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8、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

9、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10、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11、生6::还有一点在《五柳先生传》里面写的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写的生活态度的相似。

12、征夫:古今异义词,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战士。前路:前面的路程。

13、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14、师:他通过什么方法来抒情?

15、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16、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17、师:范曾在其中说到一句话,在我的绘画作品中,永远只画两类人,一类是圣人,一类是孩子,画其他人会污了我的笔头。听明白话得意思没?他家有没有孩子重不重要?

18、后代对兰亭雅集的评价大都集中在“雅”字上,如唐代顾况在《宴韦庶子宅序》中言:“昔洛下邺中,兰亭岘首,文雅之盛,风流之事,盖一方耳。”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而对于陶渊明的诗文评价多出现“清”字,如南朝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言:“渊明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从后代的评论来看,兰亭之“雅”和田园之“清”是这两篇文章为核心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借用古人的评价,将核心阅读任务聚焦在“兰亭”和“田园”这两个核心意象上,在文本的对比阅读中,辨析兰亭之雅和田园之清的文化内涵,这种对比阅读,可让文本的分析更深入,让思想情感的理解更深刻。

19、安贫乐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高建新说:诗人要从心顺愿、形为心役,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这里,诗人既否定了世俗的幸福(富贵),又否定了宗教的彼岸世界(帝乡),体现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在营营求官,佛教、道教盛行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费勇评价说:“我们大多数人依赖某种体制承担自己,或者依赖某种信仰承担自己。而像陶渊明那样的人,有非凡的勇气自己承担自己。”

20、师:不错哦,听大家朗读的熟悉程度,对字音的把握,说明大家对内容比较熟悉。我们刚刚说了它和我们学过的诗文里有众多相似之处。今天我们以《五柳先生传》为例,大家一起来找找证据为什么说它们有相似之处。哪些地方有相似之点。

四、归去来兮辞原文注音

1、《归去来兮辞》读出了有着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2、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3、相比较而言,兰亭士族对超越生死的执着阐释,恰恰是包含了一定功利心的执念。与之相比,陶渊明则不求永恒,只求顺心。田园之于陶渊明是灵魂的家园,他超脱世俗,复归田园,复归质朴的本心,不纠缠生命是否永恒,这便是“清逸”之思,这种非功利性的清逸之气也是陶渊明五仕五隐后终归田园的心境。

4、生2:相似点很多,首先都是表现一种不愿在官场做官,要回归田园的心情。

5、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善,形作动,赞美。一说羡慕。行休,将要结束。之,主谓间取独助词,不译。

7、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即仙境。期,期求。

8、室内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酒之于渊明,实在是生命之中不可或缺之物,萧统《陶渊明传》中说:“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酒也是个考验人的东西,诸葛亮《新书·知人性》中说:“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与渊明而言,酒,是其“真”态尽出,还是萧统《陶渊明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渊明文带酒气,自是真性情。房屋虽小,心中的天地却是无限宽阔的。

9、(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归去来兮辞原文【69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