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继承发展了谁的学说
1、王阳明心学继承发展了谁的学说
(1)、(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3)、“龙场悟道”起因于王阳明所遭遇的一场人生磨难。1506年,武宗即位,当时政局昏暗,朝廷大权被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所掌控,南京有一些科道官因上疏建言而被捕入狱,王阳明为此忿忿不平,亦上疏要求武宗皇帝“去权奸”,因而得罪刘瑾,结果也被捕入狱,已而廷杖既绝复苏,随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这是王阳明一生中所受到的大一次挫折,而王阳明自己却以为龙场磨难“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指的是人生磨难反而使自己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所有精进,而龙场悟道便是好的印证。
(4)、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5)、“天人合一”的观念,发源于周代,《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周室贵族刘康公的言论说:“菩闻之:民受天地之甲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这里把“天地”与人的“动作礼义成仪之则”联系起来表现了天人相通思想的萌茅。之后孟子发展出性天相通观点,“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再者,则是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其内容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复杂的联系,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之说。到宋代,张载则在语言表达上提出天人合一:“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其“民胞物与”的思想可以说也是涵盖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的。之后经由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而阳明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其三大主张中。
(6)、王阳明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他认为心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佛教讲的心的本体,是空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善性、恶性、无记性,而不仅仅是无善无恶。实际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有严重逻辑错误。他说理(本体)是无善无恶,同时又说,只要去人欲,善性就会自动表现出来,一切都是这“心”的表现。心的本体既然是无善无恶,去了人欲,这善性是如何自动表现出来的呢?在这个问题上王阳明象通常的外道一样,依据只是“所然=所以然”,语焉不详。佛教认为一切法皆是缘起,人止恶行善,是缘起力所然,心的作用一直这样存在。为了更详尽说明这个道理,佛陀特别开出唯识学,讲到了种子与现行的关系。成佛就是以菩提心作为引导的觉悟过程。王阳明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完全无知,他认为佛教不能在世俗生活中作为。他的学生问他,佛教也讲无善无恶,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他回答说:“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令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他在这里所说的说佛教“便一切都不管”,显然这不是佛教的理念。佛以慈悲为怀,以度尽一切众生为要务,怎么谈到一切都不管呢?由这些话可见王阳明学问上的狭隘了。
(7)、佛教的观点是镜映像而不著,讲的心性本空的证悟,而王阳明讲的是存镜存尘——神秀禅师当年实际持有的就是这种观点,所以五祖识得了神秀未悟,衣钵没有传给他而是传给了六祖慧能。因为王阳明说,中便是天理,去得人欲,便是天理。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一个实体,这个我们上面谈到了。
(8)、接着,南昌军民排着队前来拜见王阳明,东门入,西门出,很多人出去后又排队进来。从上午一直到下午。
(9)、孟子的四心与佛家的心,此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心非私心也。凡私心皆非由四心,或无住心而生。
(10)、晚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认为"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和是非观念。"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内心的省查存养功夫,保持良知不丧失,让天理良心常在,就成为好人了。他想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加强对人心的控制,以换救明王朝的社会危机。
(11)、现在,我们可以从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中获得的启示有许多,概要有五:
(12)、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3)、(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14)、(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15)、 郭名荣(赣南师范大学硕士)发言的题目是《从王阳明南赣抚畲看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他在汇报中指出,他在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王阳明对南赣畲民地区的治理方略入手,探讨王阳明少数民族治理思想与实践,并进一步分析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路径,及其对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历史借鉴与启示。
(16)、二是“省察克治”。这种功夫要求人们认真内省吾心一己之私,努力克制、革除“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利之欲。
(17)、 当时,学生跪在那里呜呜地泣,船外,冷风嗖嗖地吹,江水静静地流。
(18)、 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确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以被遗忘的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为起点,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世期的经院哲学。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一个巨人叠出的时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给“地心说”以致命打击。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学说又为地圆学说提供了不可反驳的证据。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有诗人但丁、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剧作家莎士比亚等等。
(19)、我心向正义,何必在乎手段。我心向天道,在我心里光明与黑暗都是天道。
(20)、南昌人为什么要、又为什么能建这座纪念馆呢?原因有四:
2、王阳明思想精髓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传习录》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学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3)、实际上“心外无物”就是心如明镜,也就是心就像镜子一样,世界怎么样,你看到的就怎么样。如果有私心,那看到的就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楚。
(4)、儒家的“天”类似《道德经》中的“道”,如《诗经》里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里“天”能生人生物,如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也如西方的人格化的上帝。
(5)、(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6)、 眺望未来能看多远,取决于知史明智的能力有多强;走向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底气扎根能扎多深。
(7)、阳明心学继承陆九渊的心学,把禅宗的功夫用在经世致用上,是在心性上简捷方便的一个法门。
(8)、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9)、阳明先生本人也用一生践行了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的理论主张,离开龙场之后,他重返仕途,曾巡抚江西,总督两广,平定宸濠之乱,尽显儒将奇才。又开坛授业,著《大学问》《传习录》,流布心学,继宋元理学之后,开一时之新,焕然后世学风,立德、立功、立言“有明一代,皆居绝顶”,以其杰出的文道武德赢得了当时后世的祀奉与尊崇。五十七岁时,阳明先生以病乞骸骨,逝于返乡途中。弟子询问他有何遗言,先生的简短回答无疑是对自己一生知行的好注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0)、次年,纵是千般万般不情愿,王守仁还是带上新妇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径余姚老家,暂时安顿下不久,给了他开放启蒙教育与生命自由气象的祖父便去世了,留下祖母孤独地守着空屋和竹林。祖父去世,陌生的妻子在侧,老屋和生命一道空旷了起来,他想抓住点儿什么。他想起了接受的科举教育里他认同的朱熹“格物致知”之法,面对这片自小熟悉的竹林,他能否凝视冥思直至“格”出“真知”,透过竹子的青翠外皮看到它的内在实质呢?他把自己拘在竹轩,目视竹子七天七夜,可满心期待的顿悟仍无出现迹象,他却因双眼昏花而不得不放弃了。也许……也许,真知本就不在心外,欲透过外界去认识真理和实质,其实是不可能走通的一条死路?
(11)、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2)、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对《大学》“格物致知”的新解释。
(13)、物转星移,中华民族经过艰苦而漫长的拼搏与奋斗,如今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尤其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的逐渐丰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立即引起了世界的刮目相看。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同一时期,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也同样热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的狂热与浮躁,新世纪的冷静与平稳。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创新确实令人鼓舞。
(14)、王阳明对江西人、南昌人的价值大,值得挖掘。
(15)、从以上王阳明的思想经历看,王阳明思想是在与朱子理学的思想格斗过程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事实上,朱子学与王阳明学作为儒学理论,在儒家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秉持着相同的信仰及追求,只是在如何成就自己德性的方法问题上以及在有关心体性体等本体问题上,存在一些重要差异。
(16)、 邵小妹(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发言的题目是《阳明心学当代教育价值研究》,她在汇报中指出,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诸多有益的文化教育价值。阳明心学以其既独特又深刻的心学理念,对当代文化教育具有重大启示作用。探索和梳理阳明心学在当代的教育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阳明心学的研究和发展。在思考和探讨阳明心学对创新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利于促进我国当代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17)、心学是在儒家的土壤之上高屋建瓴,没有儒学的基础盲目推广心学只能造就腹黑的投机者与阴谋家。在没有广泛儒学基础的地方,每个人的使命都是赚更多的钱。心学这么危险的学说,如果稍微忘了点“良知”,稍微少了点“使命”,就会变成一把好人变坏,理所应当去作恶的无比锋利的哲学之刀。
(18)、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869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19)、其王阳明继承原始儒家之学,十分注重确定“为己之心”,并以此为出发点。这里所谓的“为己”,主要是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他将万物一体说引入群己关系之域,以此定位自我与群体,存在与共在的关系。“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传习录》上)。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把成己作为过程的终点。把克己理解为成己的手段,成己立志就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定,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的沉沦,体现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王阳明先生对豪杰之士极为推重,以为只有豪杰才表现了人格的独立性。操守:“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全集》第144页)。一齐众楚,是指在楚地而为楚所化,至齐地而为齐所移。身处世俗之中,往往容易被环境所同化,惟有立志为圣的豪杰,才能无所依傍,拒绝沉沦,始终不渝地走向既定的价值目标。
(20)、这种论述大成问题,真诚和明白道理并无关系,孩子天生都真诚,却并不明白社会整体求存下的道理,而明白的社会规范的道理,也不能完全压抑人真诚的知性本能。
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1)、一字之加,全局皆变,这不仅极大方便了世人的修学,更是突出了阳明心学“简易直截、当下即是”的方便特点。
(2)、更重要的理由是以后几篇要谈的《王阳明的“心”路历程、思想精髓和精神气象》,下面,我们首先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南昌人为什么要、又为什么能建这个“王阳明纪念馆”?
(3)、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下的善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不断修心,修成圣人之心即成圣人。这里没有彰显出后天理性对先天人性的抑制与矛盾,而是让人主动的通过理性的认知自觉的成为圣人。心到了圣人境界,则“心即理”,直达本质,“从心所欲不逾矩”。
(4)、王阳明认为,“良知”固然是愚夫愚妇与圣人共同具有的,没什么差别;但能否“致良知”,却是愚夫愚妇与圣人区别之所在。“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又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无学矣。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5)、儒学的本体论,就是讨论心的性的。对于心具有“天道”的性,虽然大家在细节上意见不一致,但总体上是没有差别的。朱熹强调本体论与认识论分开,也就是,本体是理,他说:“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朱熹的理,具有一定神秘性,一方面它通于不可测的天,一方面它通人心。也就是说,这个理是的。这个心,主要是佛教所说的五蕴所缘生的前六识,而这个性、理,是越超这六识的天道。而这二者统一于一个人的身心中,所以他也说:“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这个本体论与佛教的人人皆具如来藏性在逻辑上是一个表达方式。但是,朱熹在这个对于心与性的分开,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过诚敬的修心,抵达天道的。这个与佛教大乘有着根本的不同,佛教认为人的心识,在凡夫是染,成佛是净,也就是说,这个心识是可转化的,它本身与如来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象儒家所说的是二个不同问题共于一身。
(6)、但实际上,这个包含理性赋予的“心”并非“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如东西方理性规则或文化塑形下人性善恶的流向明显不同,国人因为囿于封闭的环境,对内的激烈竞争使得对内凶恶而对外怀柔,西方的开放环境使其在对外扩张之中对外恶而对内善。王阳明的文化遮蔽状态意识不到这一点,看不到理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中不同的衍存代偿质态,如孝文化在西方是不存在的,甚至某些地方的习俗中父母到一定高龄会被子女背山上去饿死以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中国的孝文化是孔子整顿社会结构的基础,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把父子血缘结构扩大为社会结构,君王就是子民的父亲,臣子尽忠于君王就像孩子尽孝于父亲一样。这种用原始的血缘结构整合整个文明社会结构的学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7)、(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8)、(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9)、那么,何谓良知是心之本体呢?这是王阳明晚年提出致良知说以后所坚持的核心观点。意思是说,良知不仅是个体性的道德意识或判断能力,更是普遍的本体存在,因为良知即天理,如同“心即理”一样,良知就是天理存在,因而具有普遍性、性。良知作为一种直接的道德意识,又是直接的道德判断之主题,能“自作主宰”,故又是作为“躯壳的主宰”或“意之主”的“真己”——为真实之存在的自己,王阳明又称之为“主人翁”或“头脑”。
(10)、(1)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11)、王阳明以良知为人的基本德性、道德本心,而此本心直接就是天理,认为人的道德知识必然伴随道德行为,良知自知、良知自觉既是良知本体的基本特质,同时也表明良知本体与良知工夫必然是合一的。这就使得王阳明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心学体系。特别是“知行合一”理论,已经成为儒学思想的重要传统,而且从世界不同文化传统来看,也可谓“知行合一”既有中国本土的思想特色,又有普世意义。
(12)、(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3)、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14)、(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5)、(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16)、第二天,王阳明朝拜了孔庙,然后在孔庙的明伦堂讲《大学》。那一天,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是人,堂内都挤满了,还有很多人挤不进去。王阳明慢条斯理地讲着课,那时没有麦克风,他也不会声嘶力竭地广场演说,所以,外面的人什么也听不见,但没关系,他们看到王阳明就亲切,就高兴。王阳明和南昌人有感情呀。
(17)、阳明心学的影响所及,不仅仅是我国明、清两代和近现代的儒学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周围邻国,如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关于这个问题,理学论述得很复杂,有时会用多种概念。比如,会说人心本是“虚灵”,说人心本来“寂然不动”,说人心的体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有时也说“大公”,不一而足。但无论怎么说,其所指都是一实体的道。我们在这里只分析阳明心学(与包括理学)与佛教“空自性”极为相似的一个概念:“道无方体”。
(19)、(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0)、其次是指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的一时并在性,在这一意义上主要是从道德实践的目的,即扬善惩恶的角度来讲的,阳明指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留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是除恶务尽的意思;另一方面,他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的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知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这是扬善至极之意。可以说,这一层面上的知行合一即此说的立言宗旨。
4、王阳明心学继承发展了谁的学说( )A程颢
(1)、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
(2)、第1段:17-18岁,1488-1489年。17岁那年的七月,王阳明来到南昌迎娶诸芸,在南昌城呆了一年半。第二年十二月,携诸氏归余姚。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夜访铁柱万寿宫。官府习字。问学娄谅。而“问学娄谅”是中国心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3)、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中国几千年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没有变化,就是基于中国几千年的自然认知中缺乏逻辑分化的延展,无法分化出新的知识量、信息量,所以,文化遮蔽下的朱熹、王阳明认为“理”是不变的“理”,“心”是不变的“心”。也同样因为文化遮蔽,使得中国文化因缺乏精密逻辑的延展而成为文明进化上的盲端,以至于被马克思称之为停滞的社会,直到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破了中国文化的封闭。
(5)、(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后结果失败。
(6)、第3段:39岁,1510年,那年三月从贵州龙场到庐陵(今吉安)任知县,这是王阳明担当的首任地方官,也是他龙场悟道后第一次践行知行合一的理论。他在庐陵县令任上,发布了16个告示,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处理群众上访。处理税赋过重的问题,向上级反映要求免除“葛布捐”。处理官差骚扰百姓的问题。治理瘟疫、抗旱、防盗和防火。推行旌彰亭(即光荣榜、红榜)和申明亭(即批评栏,黑榜)的“两亭”制度。曾在白鹭洲书院和青原书院讲学。王阳明在庐陵呆了七个月,当年十一月,回京而升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离开江西。
(7)、王阳明的学说,算是兼融了广义理学的所有流派。他的学说以孔孟的学说为主旨,又带有明显的道家佛家色彩,继承了二程理学,又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也光大了朱熹的“心即是理”,另外由于他本人的战功很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叶适的事功学,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其实就是理学心学事功学结合的产物。
(8)、(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9)、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10)、王阳明在批判地总结了宋代程、朱理学,在继承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心学体系。他一再强调“圣人之学,心学也”。他所说的“心”,含义较为广泛,指知觉、思维、情感与意向等等。从为学与为道的角度看,首先应当注意的则是心体的概念。王阳明一再要求“与心体上用功”(《传习录》上),实际上就是在人的思维意向的主观能动性上用功,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里虽然有过分强调主观能动的嫌疑,但无疑对具有高度抽象的书法艺术的创作有其引擎和鞭策作用。
(1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在于“格物”。他把“物”解为“事”,将“格”解为“正”。他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这样,“格物”便是在意念发动处的件件事情中为善去恶,避开主观意念中恶的认识,接近善的感觉。
(12)、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13)、(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14)、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
(15)、当年,王阳明在江西境内任庐陵县令、南赣巡抚、江西巡抚,做了许多好事、实事,特别是在平定宁王叛乱后,朱厚照竟然下旨不准来京献俘,只能就地关押。待他率军来昌,再把朱宸濠在一个场地中发出,让他朱厚照表演式地再来擒拿一次,以向天下证明宁王之乱是天子朱厚照亲自平定的。面对这种极其荒谬荒诞的命令,王阳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遵从吧,十多万大军进入南昌,吃喝拉撒,南昌人民必定民不聊生,何况那一年南昌、江西还遭大旱;不从吧,那就是抗旨不遵,不但抹了皇帝的面子,还会给那些皇帝身边小人以口实,搞不好,王阳明还会摊上革职杀头、诛连九族的大祸。但是,王阳明以苍生计,凭自己的良知,以极大的勇气,迎难而上,用极大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政治危机。同时,救灾济民,为南昌人避免了兵祸,也在旱灾之后得到了救济与减税。
(16)、《王阳明全集》中,除了“江西诗120首”、“庐陵诗6首”、“赣州诗36首”各篇,“赴谪诗55首”和“两广诗21首”中也有多首记写江西的诗作,江西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中数量多内容丰富的。
(17)、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18)、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19)、年轻时,他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为了实践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他曾"格竹子"七无七夜,试图从中领悟出永恒不变的真理,终不但一无所获,人也因思虑过度累病了。他在极大的失望中,不得不放弃这种尝试并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游历高山名川,交游道士,苦苦思索哲学理论。1506年,他因为上书请求"去奸臣,得罪了专权的刘瑾,被贬官到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氶,在那里,他日夜静坐沉思。一日深夜,他突然悟出"心即理",明白了"真理就在自己心中,根本不用向外求"的道理。他在这里得"道"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从此,王阳明的思想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并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20)、(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5、王阳明心学继承发展了谁的学说( )A陆九渊
(1)、王阳明的一传和再传弟子,对于佛教或是仍然采取排斥的态度,或是矮化佛教主张“三教合一”,没有抛弃阳明心学核心的东西。王阳明的高弟王龙溪就把佛教看成是异端:“异端之说,见于孔氏之书……至于佛氏之学,遗弃物理,究心虚寂,始失于诞……”及至大儒焦若侯,认识到了王阳明对佛教的偏狭之见,对佛教采取了肯定的态度,并亲自解释佛教。可是,他的肯定,却是“三教合一”从而矮化佛教的肯定。我们谈三教合比如说儒学与佛教合可以说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是学佛的重要人格基础,但是如果是从心法上合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佛教的心法,就是空性智,这是的,唯佛所宣,非外道所有。因此心法方面的合实是对于佛教的重大侵蚀。他说:“佛虽晚出,其旨与尧、舜、周、孔无以异者,其大都儒书具之矣”又说:“学者诚志于是道,窃以为儒释之短长可置勿论,而第反诸我之心性,苟得其性,谓之梵学可也,谓之孔孟之学可也。即谓非梵学、非孔孟学,而自为一家之学可也。”
(2)、并且孟子还提出了如何修“心“,也就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实这里的”气“,也是和”心“一题的。因为他在对”浩然之气“进行解读时,说了这么一句”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这”浩然之气“,必须要和仁义道德相互搭配,否则就无法存在。所以想要”养气“,就先要具有仁义道德,而前面也解释过了,这仁义道德就是孟子提倡的”心“,所以”养气“即”养心“,也属于”心学“的范畴之内。
(3)、王阳明说:“道无方体,不可执著。欲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又说:“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这里说道无方体,不可执著,本来在佛教这也是承认的,但王阳明这里所说的道无方体,只是说道不能在文义上来执著,并没有否认道体实体。因为一个神秘的主宰的恒一的所谓道体,也是不能在文义上执著的。比如神教,印度的也好,欧美的也好,都说神是者、完全者、超越者,人不能测思。但这个神是一个实体神。所以,王阳明这句本身不能证明他认为道体为空性。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6)、感通论在中国儒释道三家中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唐代以前,佛教许多释解,用的都是感通论。佛教是否认同感通论呢?佛教对于某一观念的使用,总是依据其所对应的众生而言。就一部分有很强佛我分别的人来讲,讲感通论是佛教所认可的。净宗初祖慧远大师,谈到往生这类的事,也是用感通这个提法的。这个感通论,强调因地修行与果地成就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发生,是基于心的修行,所以称为感通,并无不可。但严格地讲,感通论在佛教不是了义说。比如讲到净土与往生,了义的说法是,往生是自性的显现,并非有一个物理性距离的彼岸在前。
(7)、王阳明的一生,文治武功俱著称于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王阳明的心学,是在源头上直接承接亚圣孟子,中间继承了陆象山的学说所形成的,称为阳明心学,或称为阳明学、王学,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局面,风靡了整个明代的中后期。
(8)、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9)、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智质载体的自然演运既表达为物化性状(即实体结构)的分化,同时也表达为道德意识(即虚体属性)的代偿,正是由于这种分化和代偿的一脉并行,才衍生出日益繁多的伦理概念和人道体制,也正是由于这种主观和客观的一体动进,才使得社会逻辑要素在社会变革进程上日益凸显为伦理驱策的唯心动因,以与自然逻辑要素在社会变革进程上日益凸显为知识驱策的唯心动因相吻合——总之,生物晚级社会的自然客观动势终究要借助于人类逻辑集合的主观意志盲动来实现。
(10)、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11)、佛教有没有本体论呢?多数学者认为佛教没有本体论的。其实,“本体论”概念是一种逻辑方法,也就是说,它是论述问题的一种方式。从无自性的角度讲,佛教没有一个实体的本体;但是,如果从本具佛性的角度讲,佛教的如来藏就是本体。当然说它是本体,也不妨碍讲空性。儒学发展到南宋,因为提出一个“继圣成贤”的理念,象朱熹,张载,都明确表达过这方面的志向。所谓“宋明理学”提出,本质上也就是本体论的讨论。
(12)、第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之心。王阳明的良知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良知者,孟子之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13)、以往学术界对陆王心学作了大量研究,但把陆王心学与经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则较少,或者说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14)、王阳明这里提出一个“心外无物”是有一个论证的:有一个人对反驳王阳明的观点,这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谢,与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
(15)、 孙拉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硕士)发言的题目是《神奇圣人:钱德洪《王阳明先生年谱》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她在汇报中指出,钱德洪《王阳明先生年谱》的编纂并非钱德洪一人之功,而是由王门弟子共同手撰而成。先后经手者有薛侃、欧阳德、黄弘纲、王畿、张元冲、邹守益,终由钱德洪编纂成谱。因而在学术界认可度极高,为绝大多数阳明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入口。钱德洪《年谱》呈现出了王阳明从神人到高人再到圣人的形象变迁过程。王阳明人生际遇的神秘色彩以及《年谱》语言结构中刻意凸显的王阳明神悟的一面,这两方面成功塑造出了神人化的王阳明形象。王阳明高人形象在王阳明家学传统中就已有所显现,显露在王阳明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中。王阳明外部生命轨迹具有圣人之运以及王阳明内在人生追求显示圣人之德,塑造了一个超凡入圣的圣人化的王阳明形象。
(16)、修文“王阳明纪念馆”内的王阳明坐像(本人摄)
(17)、佛家的心指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究的也是自然之心。
(18)、王阳明认为,知行问题与其说是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毋宁说是实践论或良知学的问题。因为,所谓“知”就是良知,所谓“行”就是致良知;不可能存在游离于良知存在之外的所谓“知”和所谓“行”。换言之,知行都必然在良知本体的笼罩之下,都必然服从良知本体的指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本体”与“知行工夫”的概念,并坚持两者“原是一个”而不可“分作两事”的观点,所谓“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就是这个意思,强调行即是知,知包涵行,知行成了互涵互摄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王阳明看来,“知行”二字是“就用功上说”的——即从实践领域而言的,而“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意谓良知是“知行”的形上依据。
(19)、这个人特殊,完全不同于其他学者。他是个思想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文官,更重要的一点,他还是一个军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他说的。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理论上有高度,学术上有研究,实践中有战果,这简直就是一个21世纪的全新复合型人才。在明朝的政治高压下面,他还可以开办书院。那是了不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思想精髓精辟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