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简介
1、明朝的王阳明
(1)、工作认真负责,尽管朝庭小人当道,使他三起三落,但一旦重用就知责任重大,尽心尽责完成,如在赣南任巡抚期间,几十年的匪患势力得到清剿,并设立县治驻地管辖,广东和平县和江西崇义县就是他建立的,一直至今并发展很好。这是我们现今社会有志之士学习的榜样。
(2)、不要被历史故事所欺骗,伯乐相马这样的美谈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极其少见,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4)、很有正义感,对当时朝庭不作为,敢于上书朝庭整改,而导致流放贵洲龙场山区并差点丢了性命。这一行为就是因为有父亲在朝庭做官才有这个胆量,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什么必要,可以看做出风头而以,但是他的指导思想是很对的。
(5)、王阳明这样解释的:这是因为世上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懵懵懂懂去做事,就像流水线的机器人,不懂得思考。对于这种人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做事需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真的“行”;另外一种人整天在思考,而不去实践。对于这种人应该强调“行”,这样才能达到“知”。
(6)、王阳明创立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非一日之功,而是通过不断在是错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7)、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8)、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9)、刘瑾伏诛,官场变大,王阳明从庐陵知县升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还未就职,又改任吏部验封司主事,分管封爵、袭荫等事,不几又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掌管文官升迁、改调等事,公元1512年(正德七年)3月升考功清吏郎中,12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两年时间,从正七品升为正四品,升了三品六级。
(10)、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11)、“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12)、 本书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解读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学会开启和运用与生俱来的正能量。
(13)、这期的风流人物王阳明是何许人也,竟让那么多人物如此崇拜,让人深受启发?
(14)、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5)、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谈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1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7)、安化王以“清君侧”作檄文,历数刘瑾罪状,及乱平定,檄文上奏,帝令抄家,得巨额银两及军备物品,帝大怒,凌迟处死刘瑾。正如王阳明诗曰:世事验来还自领。
(18)、说白了,法就是明确奖惩的律令,什么该奖,什么当罚,严格执行,利用人性的趋利避害,驱动其自私自利的特性来为君主服务。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由此整个国家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君主的个人电脑。
(19)、 良知囊括七情又不滞于七情。知是知非,这是它的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又建立在好善恶恶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良知是一种合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价值评判标准。
(20)、★王阳明独具谋略、娴于兵法,是无可置疑的军事天才。——余秋雨
2、《明朝一哥王阳明》
(1)、关于王阳明,没看过关于他的流行书籍如《明朝一哥王阳明》等,读到更多的是关于王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大约有十几本。首先,《王阳明全集》中的《传习录》基本看过,重点部分就不知看过多少次,主要是研究的需要。其它关于王阳明的学术著作,一本是陈来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另一本是杨国荣的《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这两位作者很有意思,都是目前中国哲学界的精英人物。一个博士论文就是研究王阳明的,一个博士论文是研究朱熹的。再要说一句,这两位作者都在美国英国的名校哈佛、牛津做过研究。说这些,是为了提高读者对这两本的了解和信度。
(2)、★我的厚黑学,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对等的价值。——李宗吾
(3)、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其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4)、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5)、从文章来看,作者认真负责,幽默风趣,而不失博学,深邃和批判精神。——我行我素(大学教师,30岁)
(6)、 人置身于社会,意识的发动有两种情况,由外向内的“应物(事)起念(意)”(触景生情)和由内而外的“心之所发”(相由心生)。前者由物(事)到意,后者由心(良知)到意(心(良知)—意(意识)—物(事))。由此可见,意是连接知与行的纽带,是关键,所以要诚意。
(7)、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8)、第十三章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242
(9)、战争不是传奇,不是织田信长带着两千人就能冒雨在桶狭间砍翻今川义元的两万大军;不是《三国演义》里每当某人快不行时就“斜刺里杀出一员大将”来解围。
(10)、吕峥:目前刚刚上市,是现代出版社今年的重点图书。就征订的情况来看,比较乐观。已经有几家影视公司洽询版权,但我还在考虑之中。
(11)、王守仁,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本名王云,别名王云、王阳明、阳明先生、王文成公,是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12)、吕峥老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历任人民日报《文史参考》杂志编辑、《互联网周刊》主笔、《创业家》杂志副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为《明朝一哥王阳明》、《中国误会了袁世凯》、《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13)、主持人:现在这本书的销量如何?有没有想过把它改编成影视剧?
(14)、人如果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起码不要制造社会问题。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真正的革命观点是不指控任何人。谁都不是无辜者,谁也都没有罪。”
(15)、电视上曾热播明朝首辅张居正,但是很少人知道张居正是明朝大儒王守仁(号阳明)的信徒,包括他的老师徐阶等人都曾受到前辈思想的指引。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思想影响很深,对当下迷惘的年轻人尤其适用,建议大家都按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来生活。正如作者所言,王阳明是一种生活态度。——天涯een_8203
(16)、此外,“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罗智语)”
(17)、而在“致良知”的工夫中,就比较强调“敬”。
(18)、★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在中国明代找到了他们的精神领袖--王阳明。
(19)、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竟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20)、★从小时候开始便胸怀大志,想做出成就,名留青史
3、明朝一哥王阳明简介资料
(1)、第十三章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
(2)、但连续的军事上的旷世奇功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个人的富贵利禄,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谋反之后,王阳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种种诬陷与诽谤。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实现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飞跃。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心学哲学。
(3)、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身处此境,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与奸臣斗智,尽力改变局势。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隶属广信府)的草萍驿站。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骂王阳明,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以免荼毒百姓。王阳明为天下苍生着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虏。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4)、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5)、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先学习理论,这是“知”,去实践了才是“行”,但我可以去先学习理论而不去实践呀,怎能说知行是合一的呢?
(6)、 孟子讲人皆有恻隐之心时举的例子是路人见童子坠井会上前去救,深入分析路人此时的心态不难发现有“乍见”和“转念”之分。
(7)、对于团体如企业来说,将善恶放在得失之上,将长远利益、社会和谐和员工幸福放在短期利润、破坏环境和血汗工厂之上,才能彻底摆脱投机市侩的阴影,成为真正改变世界的巨人。
(8)、主持人:龙场悟道,王阳明到底破解了什么天机?
(9)、吕峥:按照以往的观点,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悟出了“心即是理”。但在这本小说里,我有不同的理解。天机者,命运也。命运无常,造化弄人。人的一生,与命运缠斗,难免陷入困境、绝境。龙场悟道所破解的天机就是当天命像乌云一样压下来时平静地躺下,坦然接受命运所有的安排,挺住后思变,而后反戈一击,从暗无天日的黑暗里生发出光明的种子。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价值观,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种——人性和兽性。刘慈欣在《三体》里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们所有人都是原始人中残忍、具兽性的那一部分的后代,因为有人性的原始人都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中淘汰了,比如被智人灭族的尼安德特人。人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兽性的历史却有几十万年。但孟子曾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为人的意义,人类存在于宇宙天地间的意义,是人性。明知会死,还是去奋斗;明知没有结果,还是去爱。有篇科幻小说曾提出一个命题——如果明天人类灭亡,那么后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但只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无可置疑的优解,即“如何证明我们存在过”。
(10)、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世宗即位。六月,王阳明应诏进京觐见嘉靖皇帝,但行至半道,又得到诏书谓不必进京,王阳明遂回到绍兴与家人团聚。
(11)、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12)、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3)、来到贵州龙场,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居住山洞。每天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通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呢?
(14)、回家讲学喽!在“知行合一”基础上,提出了“致良知”。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哈哈哈: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5)、★《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心目中的明朝第一人。
(16)、正德十一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他实际所管理的地方,是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区域。
(17)、看书要看《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140
(18)、我的厚黑学,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对等的价值。——李宗吾
(19)、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20)、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王阳明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4、明朝大臣王阳明
(1)、龙场的磨难使他意识到,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业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2)、 ★王阳明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灵导师,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等中外名人一致推崇!阳明心学是一剂提升自我、拯救时弊的心灵解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指导我们开启和运用与生俱来的正能量,强大自我内心,洞彻世事人心,走出人生困局,成就辉煌事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国学大师梁启超由衷叮嘱:青年们啊!你感觉这种苦痛吗?你发现这种危险吗?我告诉你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3)、在强烈的贪欲激荡下,人们忘了敬畏。敬畏一种事物的本真和天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活泼泼的新生命,就不会伤害到我们的身心。一切事败,多出于轻慢,一切轻慢皆是少了敬畏。(王育琨语)
(4)、王阳明:靠山山倒,靠河河枯;唯靠自己,事在心上练,方成!
(5)、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龙场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呢?
(6)、事实上,虽然朱宸濠已经被诛,皇帝朱厚照已经去世,他周围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后也已经得到了处置,但权臣对王阳明的诬陷诽谤并未消除,他仍然蒙受着不白之冤。
(7)、“龙场悟道”的结果,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
(8)、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9)、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10)、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12)、意思是看到美色,这是“知”,喜欢美色,这是“行”;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恶是“行”。比如我们人性看到美女第一反应就喜欢,闻到狗屎就讨厌。“看到”与“喜欢”,“闻到”与讨厌其实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停顿的,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13)、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独到之处是很认可。在当今这样经济发展人文进步的社会,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大有人在,现在的专家,科学家不计其数。
(14)、 一句话,良知监督指导意,意将良知与行联系起来。
(15)、 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
(16)、“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17)、28岁的王守仁在中国排名第十。明代对于官员教育的限制是严格的,没有进士想成为一名官员是困难的,而不做。王阳明有了这样一个好成绩,对于他的仕途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18)、历史上堪称完人者,当推此公!实乃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所欲达到之境界,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曾文正稍有其形外,余实未见他人。——钟大汉(天涯网友)
(19)、王阳明的学术术思想传遍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的集德、言于一身,成就响彻了明朝一代。他的弟子也很多,人们称为姚江学派。
(20)、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5、明朝王阳明生平
(1)、绝大部分都忘了上大学目的为了什么,上学期间该干什么,哪些是重点?比如有的谈恋爱成了大学期间的重点,那毕业的命运好不到哪去(或许富二代除去)。
(2)、吕峥:第一部王阳明的小说是晚明冯梦龙的《王阳明靖乱录》。当代主要有许葆云、王程强和高兴宇的小说,我都看过。这些小说有一些共通的问题,即人物性格不鲜明,人物关系不突出,故事情节是对史料的简单改写。我在《天机破》里对青年王阳明的描写,着力刻画他“痴狂”的一面;对中年王阳明的描写,着墨于他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对晚年王阳明的描写,主要表现他因材施教,启智化民的宗师气象。
(3)、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4)、东正堂就这种庙堂里的明争暗斗,大致做了如下评论:本来两广之役不足以令先生烦恼。当时了解先生的人,都认为让先生担任南京兵部尚书这一闲职过于屈才,极力推荐他辅弼天子朝政。然而当权之人嫉妒先生的才能,提出姚镆不能平定两广之役,硬要先生出征……先生一生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终也未能辅弼朝政。这让我们为先生,也为天下扼腕叹息。
(5)、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王阳明的做法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6)、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后来被贬,后来又平定江西、平定叛乱、立院讲学,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7)、 常人的意识包含两个方面:思维与情感。由于思维和情感都不能脱离既往的经验孤立存在,因此意识是主观的,体现出来就是有善有恶(有善有恶意之动)。
(8)、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9)、而在“致良知”的工夫中,就比较强调“敬”。
(10)、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身处此境,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与奸臣斗智,尽力改变局势。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隶属广信府)的草萍驿站。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骂王阳明,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以免荼毒百姓。王阳明为天下苍生着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虏。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11)、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12)、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是谓天人合一。
(13)、此次讲座吕峥老师将带大家开启心学之旅,带大家见识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华彩,揭秘阳明心学的深层本质,为彷徨、挣扎、奋斗和攀登的人指明一条可资借鉴的智慧心路。欢迎感兴趣的市民朋友踊跃报名参加。
(14)、★研读《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一生中大的偶像是王阳明。阅读王阳明,令蒋介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明朝一哥王阳明》精辟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