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著名的一句话
1、俾斯麦经典名言
(1)、 任何见到过战场上垂死士兵呆滞目光的人,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1863年,普奥战争之前,为了与奥地利提出的德国统一方案竞争,他提出替代方案——这位以往一向给议会难堪的先生,竟要求成立全德意志直选议会,以笼络资产阶级人心。所以他并不一概反对议会政治,只是要用在必要的时刻,来实现更实际更重要的目标。
(3)、“面对现实的”、“机会主义”的“容克地主”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俾斯麦的政策剪影,而且相对来说要客观的多。俾斯麦在普鲁士自由主义者试图建立普鲁士的辉格d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主导议会制政府的年代里成为普鲁士总理,为了阻止权力从自己的阶级手中滑落,不惜用一切手段来阻挠议会制的建立,甚至通过了普选法也在所不惜。同时因为不愿意丧失容克贵族对普鲁士的独霸地位,俾斯麦虽然用德意志帝国作为与自由主义者妥协的渠道,却不愿意放弃普鲁士王国本身。所以在建立帝国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捍卫了普鲁士王国的存在不受触动,即使为此要放松帝国和南德意志各邦的纽带也在所不惜。
(4)、 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
(5)、“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7)、俾斯麦采用旧的预算,同时适当增加税额作为军费,巧妙地解决问题。这时,俾斯麦成为普鲁士的政府首脑,他将开启新的时代。
(8)、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经验是智慧之母。
(9)、俾斯麦为民族统一作了详细的规划,第一个敌人就是丹麦。丹麦控制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而这两个地区自古就是德意志的领土。普鲁士的军事实力比丹麦强大,但是问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可能干预战争。
(10)、俾斯麦本人的回忆录并没有对铁和血多加笔墨,那是新闻媒体和德国“网民”的大惊小怪。他的回忆录里只记录了他向被媒体惊动的国王解释“铁和血”是什么意思。他告诉国王的是:
(11)、而俾斯麦就在容克贵族的黄金时代登上历史舞台,他在典型的容克庄园里度过了少年时期,又被送往城市度过了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式的青年时代。在源自父亲的贵族乡村生活和母亲的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的不同体验里,形成了自己的容克贵族立场,并且终身没有改变。
(12)、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13)、俾斯麦顺理成章地成为帝国宰相。在任期间,俾斯麦主动向法国示好,使德法关系回暖。同时他与欧洲大国签订同盟条约,巩固德国的外交环境,避免树立强敌。
(14)、他可以随时摒弃情怀和意识形态,为实际利益服务。
(15)、1888年2月6日,俾斯麦在分析德、俄、法三国关系时,说了一句“在欧洲鲤鱼池中的梭子鱼,阻止我们成为鲤鱼。”
(16)、在第四个学年之时,学校对11岁的俾斯麦评价极其一般般:“该生今后必须克制好发怒的习气,在学校的娱乐活动中应注意适度,不能放纵自己,更不能对作业敷衍塞责。”
(17)、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从“总体战”的角度来看,无论老百姓的战争下艰难生活意志,还是国家整个经济结构,其实面对战争的压力还是很脆弱的。
(18)、现在,奥地利主导的德意志邦联已经解体,北德意志由普鲁士完成统一;南德意志则由奥地利控制。法国成为俾斯麦的下一个目标。
(19)、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在参加俄国太子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仪式后,乘坐火车离开圣彼得堡,来到德国。
(20)、“为了我们在这一斗争中的成功,议员们应该把尽可能多的铁和血放倒普鲁士国王手里,以便国王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把它投向这个或那个天平的秤盘上。”
2、俾斯麦经典一句话
(1)、1871年1月18日,威廉国王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民族终于实现统一。
(2)、因为他足智多谋,思想敏捷,手段超常,也给俾斯麦带来节节胜利,德国的统一俾斯麦功不可灭,这样的统一德国就更加强大了,思想也一致,全民受鼓舞。
(3)、“政治不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科学,它们是在每一个瞬间,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做出无害有利的选择的能力。”
(4)、他并不喜欢战争,除非战争能带来确定的奖励。他也不怕战争,只是审慎地考虑战争,直到无可避免。千万不要忘记,同时代的其他列强打了更多的残酷战争,而俾斯麦仅仅通过对奥地利的适中战争胜利,就完成了北德意志的重建。
(5)、正是如此,李鸿章自我评价“我老李就是个裱糊匠,大清这间破房子只能修修补补,让人外面看着表面光鲜。”我觉得李鸿章这番自我评价到时挺准。
(6)、由此他也被成为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他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的伟人。
(7)、1862年,47岁的俾斯麦终于如愿当上了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踌躇满志的在议会宣布:“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从此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结成坚定的政治同盟,复兴德国。
(8)、1867年,国会和君主再次为军队预算争吵。国王要求永久预算,国会要求三年一审。俾斯麦的办法是授权军队预算的审核间隔为四年,因为他预测到了1871年,可能会发生某些大事情来改变事态。四年后果然普法战争爆发了,预算审核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这个体重超标的大个子就是这样在时间的刀锋上跳舞。
(9)、这句话意味深长,也搞得李中堂有点脸红,羞愧难当。
(10)、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11)、为什么俾斯麦母亲对他不满意?因为,俾斯麦比较离经叛道,他不喜欢罗马和德意志的那些传统的东西,也不喜欢数学,英国和法国的新思想和文学却吸引他,这令他的母亲失望。
(12)、我们已经看到俾斯麦是怎样痛苦地节制自己,但主要是德国人的冲动的。然而这种政治品德正在德国丧失,从普法战争就开始了。几十年之后,德国轻率开启世界大战而失败,这个被丢失的政治品格才由马克斯·韦伯通过《以政治为业》这篇演讲重新阐发出来。
(13)、可是普鲁士国王拒绝接受“贱民的皇冠”,议会的自由派力量不够强大,于是和平统一的希望破碎了。德意志只能通过“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统一。
(14)、战争顺利,丹麦后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
(15)、在欧洲鲤鱼池中的梭子鱼,阻止我们成为鲤鱼。
(16)、To an optimist every change is a change for the better.(对于乐观者总是越变越好。
(17)、他在回忆录里通过一位俄国老兵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18)、如果礼貌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礼貌不是真正的礼貌。
(19)、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共同向丹麦发出后通牒,要求丹麦国王放弃合并什列士维格的计划,遭到丹麦的拒绝;于是普奥联军出动,在两周内占领了什列土维格,丹麦军队全面崩溃。随后,普奥双方达成“加施泰因协定”。根据该协定,什列士维格归普鲁士管辖,霍尔斯坦归奥地利管辖;普鲁士有权在霍尔斯坦开凿运河、修筑铁路和敷设电缆。而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俾斯麦就借口奥地利对霍尔斯坦管理不善,对奥地利横加指责,由此激怒了奥地利,普奥双方于1866年爆发战争,终普军在萨多瓦决战中大获全胜。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两国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放弃对霍尔斯坦的统治权,同意普鲁士吞并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尤为重要的是,奥地利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退出德意志事务,美因河以北诸邦在普鲁士领导下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20)、每个笨蛋都会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专业团队的帮助中获益。——俾 斯 麦
3、俾斯麦说的话
(1)、Every man is his own worst enemy.(一个人大的敌人就是他自 己。
(2)、由此,李鸿章被欧美媒体称之为“中国首相”“中国副国王”,其实李鸿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执掌过清廷中枢,一直都是权倾一方封疆大吏身份出现,没有当过中国的首相更不要谈什么副国王,但签订条约时都是代表国家出现,可能是给外界的错觉。
(3)、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4)、1832年,一名穿着奇装异服,腰间挂着佩剑,身后跟着一只猎犬的青年走入哥廷根大学。这名青年就是俾斯麦,在这段时期里他年少轻狂、放荡不羁。同学们对他的装扮印象深刻,同时他的战绩也令人瞩目——三个学期决斗二十五次,只有一次负伤。
(5)、但是克里斯托弗•诺恩在书中指出,俾斯麦固然在议会制的问题上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但在民主问题,尤其在选举权扩大的问题上,他比称他为流氓和骗子手的自由d人要激进得多。北德意志联邦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正因为俾斯麦的推动才实行了普选制。如果1862年自由d人取得胜利,普鲁士固然会走向议会制,但是在选举权问题上,无论是普鲁士的自由d人、还是他们视为楷模的英国自由d人,都比俾斯麦要保守的多。英国的选举权虽然在十九世纪里几次扩大,但终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是在1918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普鲁士自由d人会在这个问题上比英国自由d人更激进。
(6)、俾斯麦的母亲威廉明妮·门肯来自于资产阶级家庭,开明开放,与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母亲17岁从王宫里下嫁给了35岁的没落容克,25岁时生下了俾斯麦——一个健康的男孩子。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那种懒洋洋的乡间土财主,于是在母亲的坚持下俾斯麦和他的哥哥被强行送到了柏林念书。
(7)、普拉曼学校体操训练体系与严格的纪律紧密结合以及无所不在的对法国人的敌视使得年幼的俾斯麦感到很压抑。但是,俾斯麦在学校里很快就学会了游泳和击剑,而体操使得他更加强壮。
(8)、如果我们接受了上述保守主义者对俾斯麦的指责,那么这个保守派眼中的叛徒头上,被革命派献上的“白色革命者”的桂冠就随之闪闪发光了,保守主义者指责俾斯麦背叛的地方,刚好是革命者颂扬俾斯麦革命的地方。在革命派眼中,俾斯麦虽然在立场上表现的保守,但事实上这只是他把“革命的本质”掩盖在“保守的姿态之下”的一种手段,他仅仅是把统一德意志这一“十九世纪具革命性的事业”赋予了一种能满足保守主义者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如果我们把来自保守主义者和革命派的这两种几乎可以互相印证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是否就可以证明俾斯麦是一个姿态保守,但本质革命的“白色革命者”呢?
(9)、 1814年,英国在欧洲的战争已经取胜,拿破仑被迫退位。 英国可以调动足够的兵力增援北美,增援部队计划从加拿大南下,沿着当年伯戈因将军的路线,直取纽约。 1814年6月,英美两国代表在根特(今属比利时)开始谈判。 为了配合和谈,英国人计划对美国发动一次惩戒性攻击,以便在和谈中占据上风。 罗斯将军指挥2500人、17艘军舰准备袭击华盛顿。 1814年8月,英军在华盛顿附近登陆时,美国陆军部长阿姆斯特朗错误地认为这股英军的进军目标是巴尔的摩,所以只在华盛顿附近部署了一些缺乏训练的民兵。英军一登陆,轻易就击溃了他们,华盛顿一时门户洞开。 罗斯将军派出一支先遣队,扛着休战旗前往美国国会山方向,想跟美国人谈判,不料先遣队在华盛顿市内遭到了美国小股武装人员袭击。 英军随后向总统官邸前进。美国总统麦迪逊已经在当天早些时候随同政府和国会逃往弗吉尼亚州,总统夫人在英军距离总统府只有几个街区远的时候逃离总统府。 今天的美国故事里说总统夫人在逃跑前,还不忘把华盛顿的巨幅画像从画框里裁切下来带走。但当时留在白宫负责保护财产的黑奴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这幅画尺寸太大,不使用梯子根本就没法裁下来。而总统夫人当时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她只是在逃出总统府之前叮嘱仆人们要照看好这幅画。黑奴和看门人把这幅画从墙上取下藏了起来。 为了报复前一年美军焚烧约克城的行径,加拿大总督在英军占领华盛顿之前就给英军司令写信,要求他攻占华盛顿后焚烧城里的公共建筑物。 1814年8月24日下午,英军进入华盛顿,开始纵火焚烧美国总统府。为了让焚烧总统府的大火不灭,英军还往火中添加燃料。当天下午到晚上,天空中一直浓烟滚滚。 英军还放火烧毁了国会大厦,国会大厦里的国会图书馆也毁于这场火灾。 后来前总统杰弗逊把他的藏书出售给国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在这批书的基础上才得以重建。 另外,美国的财政部大楼、海军船厂以及正在建造的一艘护航舰,全部被英军付之一炬。 在美国国家专利局局长的恳求下,英军没有焚烧专利局大楼,也没有焚烧海军陆战队的兵营。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感谢海军陆战队在远征加拿大时的良好军纪。 此外,英军也没有侵犯华盛顿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私人财产,比如华盛顿家族的弗农山庄就没有受到破坏。 美英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开始着手修复总统府。 为了掩饰火烧的痕迹,工人们在外墙上刷了一层白色的灰浆,从此首都市民开始叫总统府大楼“白房子”,也就是白宫。 其实直到小罗斯福当政之前,它的官方名称都是“总统宫”、“总统大厦”或者“总统官邸”。
(10)、他有一句名言“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能够解决的,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11)、1870年俾斯麦篡改了威廉一世给法国皇帝的电报,严重刺激了拿破仑三世,7月19日,法国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番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12)、距离不是无法和某人维持亲密关系的好借口。维持关系或是半途而废,都是由决心决定的。决心才是一段关系能够维持下去的真正原因。
(13)、不过俾斯麦的学习天赋在这时展现出来。俾斯麦在这段时期里学会了英语、法语,还懂得俄语、拉丁语和其他一些小语种。惊人的语言天赋,预示着俾斯麦将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14)、另一方面,打仗的目的是要“赢”,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处在一个大转变的阶段,也没有为大规模冲突做好足够的准备。
(15)、他是一个文官,甚至从来不看同胞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如果说价值观,那么他的价值观之一是文官控制武官。每次战争他都把胜利果实从军队手中窃取出来,以免被他们滥用。军队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想办法排挤他。可惜,俾斯麦完全依靠自己的超常能力,而没有从组织上限制军队。
(16)、第五句,“我来,我看见,我征服!”——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
(17)、“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也是他们在1848至1849年犯过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与血来解决”。这是俾斯麦著名的一句话,从此他被称为“铁血宰相”。
(18)、作为地主的俾斯麦不愿意德国扩张海外殖民地,因为殖民地大多只有农业产品可以输往母国,而农产品直接冲击地主的利益。作为一个面对现实的政治家,俾斯麦也不愿意扩张海军,因为海军是为了争取或者维持殖民地的目的服务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容克地主俾斯麦,在自己的整个统治时期,对德国海军、和殖民地扩张政策的谨慎到了冷淡和不闻不问的态度。
(19)、他和近现代伟大政治家一样懂得权衡利益,而不是根据意识形态来做抉择。他的先驱,法国名相黎塞留(就是文学家大仲马在小说《三个火枪手》里拼命反对的那位),为了法兰西民族利益,会让天主教的法国和异教徒的土耳其结盟以对抗哈布斯堡王室,从而打破了欧洲人的圣战套路。俾斯麦不过分追求事物的名分,只追求实质,从不阔谈何种主义,只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它们。
(20)、我觉得你能做的浪漫的事就是燃起激情。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环游一半地球,或者哪怕就是开车一路前行。不管你想去哪里,去到那里就好。
4、俾斯麦评价
(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有无数的名人志士,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听上去霸气十足,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排名前六名的世界名言警句。
(2)、俾斯麦在他的《思考与回忆》一书中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他的下一步深造又是由他的母亲来决定的”。“现在就该上德国先进的大学了——到汉诺威的哥廷根去上大学。”
(3)、这句话的确戳中李鸿章软肋,他立下赫赫战功都是建立在屠戮本族人的基础上,你说他羞不羞愧?
(4)、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奋斗终生,靠着自己的笔支撑起独立的生活。
(5)、进化需要有阻力,在阻力几乎与动力相等的情况下才会有进化的成功。普鲁士的邻国波兰,曾经称霸一时,然而佩里·安德森认为,当波兰人躲开了北欧的危险海岸线,转向肥沃的乌克兰平原过上好日子,衰败就已经埋藏好了。普鲁士依然在北方海岸线艰苦对抗强大的瑞典,在一个个几乎亡国的灾难之中达成了国家的进化。没有阻力的改革注定不会成功。俾斯麦欣然接受所有阻力,一个一个地去对付。在时人眼中的景象,是俾斯麦随时会崩盘。一个接一个的成功只是后人眼中的错觉。
(6)、A good medicine tasks bitter.(良药苦口。
(7)、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8)、他曾经认真的经营庄园,这让他知道关于生产生活的很多实际,指导他注重事实而不是空谈。农业事务上的比喻丰富了他的语言,可能俾斯麦也是会说出“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这种话的。他也熟悉资产阶级的经济套路,对犹太金融助理,他也一直信任有加。
(9)、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10)、1890年,俾斯麦被新皇帝排挤,后决定辞职,回到他的庄园。8年后,他在庄园中逝世,属于他的时代落幕了。
(11)、笨蛋只会从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聪明的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
(12)、普军可不会犹豫,老毛奇趁法军兵力分散,大胆地命令军队进行迂回包抄。
(13)、同时,俾斯麦刚开始反对德意志统因为他是大普鲁士主义者。他认为如果德意志统那么普鲁士将会溶解在德意志中。经历议员生涯后,俾斯麦意识到民族统一趋势无法避免,开始谋划德意志的统一。
(14)、1832年5月10日,17岁的俾斯麦入读当时自由主义氛围极为浓厚的哥廷根大学,这是一所“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因德国汉诺威公爵兼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创建而得名。到这所大学读书的大都是贵族子弟,也都是为将来出任公职做准备的。俾斯麦在这里攻读法学和国家学。
(15)、“我必须一个一个的尝试每一种方法,后尝试危险的方法。”
(16)、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17)、1941年被认命为俾斯麦号的舰长,和司令刚瑟·吕特晏斯同行,5月19日凌晨,和尤金亲王号横渡波罗的海进入北大西洋,5月24日,成功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击沉英国军舰胡德号,重创威尔士亲王号,震惊英国海军。5月27日,遭到英国舰队乔治五世号与纳尔逊号的围攻而战死,在当天10:36和俾斯麦号一起沉入北大西洋之下。
(18)、可是很多时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容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所有人都一样很难做到的。不管他是王健林,还是快递员。人处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压力和艰难,大多数时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19)、当然,这都是特定的历史状况下局限性,也是一个历史怪圈。
(20)、这时俾斯麦开始发挥他的外交本领。他利用自己的大使经历成功说服沙俄与普鲁士结盟,然后再动用关系让法国保持中立。同时,俾斯麦打着“德意志人保卫德意志”的旗号,说服奥地利与普鲁士一同作战。这样一来,即使欧洲国家谴责战争,奥地利也能为普鲁士分担压力。
5、俾斯麦著名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1)、在这里,俾斯麦对文学和历史感兴趣,学习德意志史时他觉得轻松愉快,感觉到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就是小时候在克尼普霍夫骑士庄园听老牛倌布朗德讲过的有趣故事;他爱读歌德和席勒的作品,他对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很感兴趣。在这里,古典拉丁语和希腊语是必修课,在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时古希腊史和古罗马史文献就是他们的范文、教材。在这里,俾斯麦先学了英语,两年后他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他还能说俄语;懂荷兰语和波兰语;还懂一种小语种。总之,俾斯麦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和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2)、1848年,德意志曾经尝试和平统一。当时有小德意志与大德意志两种方案。由奥地利来完成德意志统是大德意志方案;由普鲁士完成统剔除奥地利,是小德意志方案。奥地利帝国拥有大量德意志以外的领土,不想因统一而丧失其他地区,因此议会希望普鲁士能完成统一。
(3)、 引发英美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索是著名的“切萨皮克”号事件。 其实,在“切萨皮克”号之前已经发生过数百起美国船只被英国军舰拦击,海员被扣留的事件。英国海军规模很大,虽然有世代服役的军官,但是没有多少人有兴趣去当一名普通水兵。如果不靠抓壮丁强征,海军无法维持。因此,英国海军经常抓外国人服役。以前被抓的美国船只都是民船,而“切萨皮克”号是一艘军舰。 1806年,美国海军的规模是6艘快速帆船、13名海军上校、9名海军中少校、72名海军上尉、150名海军准尉和925名士兵,一共1169人,而“切萨皮克”号正是这6艘帆船之一。 1807年1月,这艘配有36门炮的快速帆船准备前往地中海去担任美国海军地中海支队的旗舰。 “切萨皮克”号船员名单中,有两个白人斯特罗恩和维尔,以及黑人自由民马丁。 早在起航之前,这三人已经引起了很大关注,因为他们是从一艘英国军舰上溜下来的逃兵。 英国海军北美分舰队司令伯克利中将获知三人下落后,多次要求美国将这三人送还。 对于这种无礼要求,美方断然拒绝。美方的回应是,这三人原是美国公民,他们所谓的“逃亡”,是因为被英国海军抓了壮丁。不论是强抓三人为壮丁,还是要求把这逃亡的三人送返都是荒谬的。 美方如此不配合,伯克利中将很恼火,下令一旦遭遇“切萨皮克”号就要予以拦截,必要时可使用武力,务必将三人抓住。 1807年6月22日,当“切萨皮克”号驶向大西洋的时候,配有50门大炮的英国“豹”号巡洋舰早已恭候多时。 双方一接近,英舰派出小艇带来了舰长的要求:请贵舰全体船员列队在甲板上接受我方检查! “切萨皮克”号舰长拒绝了英方这一无理要求,于是英方决定使用武力。 接下来发生的事很难讲是一场战斗,因为当英舰褪去炮衣准备开火的时候,“切萨皮克”号的甲板上还堆满了鸡笼和家具,舰船配备的36门火炮,杂乱无章地堆在甲板上,还没固定到位。 15分钟内,“豹”号对美舰进行了三次齐射,“切萨皮克”号上有3人被打死,18人受伤,风帆也被炸成了碎片。 直到“切萨皮克”号舰长巴伦下令投降,“切萨皮克”号一共挨了英舰21弹,而自己只放了一炮,算是挽回了一点儿颜面。 “切萨皮克”号舰长巴伦为了让这次耻辱成为一种正式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事件,要求英舰将“切萨皮克”号作为战利品带走。而英国船长只对任务本身感兴趣,他要的只是那三个被通缉的逃兵。 经过一番搜捕,英国海军从“切萨皮克”号上带走了四个人,除了那哥儿仨之外,还有一名被英国人认为具有逃兵嫌疑的白人男子。 剩下的人在当天晚些时候驾驶着遍体鳞伤的“切萨皮克”号,带着无奈和耻辱驶回了美国。 “切萨皮克”号事件震惊了美国,全美掀起了反英浪潮。 在“切萨皮克”号的锚地汉普顿和毗邻的诺福克港,愤怒的美国人把英国海军贮存在这儿的少量物资当街焚毁,整个东海岸掀起了一片要求赔偿和复仇的怒涛。 英国政府后就“切萨皮克”号事件道了歉。道歉并不是由于美国政府抗议的缘故,而是因为伯克利将军的行为超越了上级的命令。 两年后,英国又放回了三名被抓走的美国海员,第四个人已经作为逃兵被绞死了。 但是以此事件为开端,英美两国走向了1812年战争的道路。
(4)、要知足,毕竟这是一个无数人认为娘炮代表进步的时代,还能听到他的音符就不错了。瓦格纳之灵早已回到众神殿,中国当代的摩罗诗力也尚未出现。很多年前,德国人蜂拥而至歌剧院和音乐节,聆听这位德意志的messenger。瓦格纳奋斗的时期也正是俾斯麦奋斗的时期。还是继续谱写俾斯麦的乐章吧。
(5)、然而此时的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正积极使得自己在德意志联邦中扮演重要角色。
(6)、俾斯麦善于区分事实认知与价值认知,不以价值观遮蔽对现实的观察和把握。
(7)、Wise men learn by other mens mistakes; fools by their own. (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得教训;笨人则自己付出代价。
(8)、美国学者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里给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三轮车和单车哪个稳定?静止状态下肯定是三轮车,自行车没法站立。但是一旦运动起来,三轮车是笨重的,而自行车,只要掌握了骑行方法,就会快速灵活。这就是所谓动态平衡,左一脚右一脚,挥洒如风。这个技术的例子用在世间其他事务上也一样贴切。俾斯麦就是动态平衡的大师。论成败是后人的形而上学,俾斯麦则是发展辩证法的道成肉身。
(9)、能够统一德意志,这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当然有无上的好处。可是在多d派对峙的政治中,在政治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寸步不让之时,再多的探讨和演说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剩下的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
(10)、一个人的出息有很多因素,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11)、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12)、我把我的一切都给了你,你笑了,就是幸福!
(13)、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14)、毕业后,母亲在亚琛为他谋了官职。俾斯麦来到亚琛后,继续他以前的生活。很快,俾斯麦再次欠下一大笔债务,同时他与上司不和,三个月后俾斯麦就辞去官职。
(15)、诺恩这本书里另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在于颠覆了“好人腓特烈皇帝”的神话。腓特烈皇帝在1888年继位之后不到一百天就撒手人寰,1888年因此成为三皇之年,这位皇帝一直是德意志近代史上被普遍好评和寄予希望的人物,在种种改变德意志历史命运的假设里,常见的就是全书开头引用的小说假设 “1866年普鲁士战败”,另一个就是“腓特烈皇帝没有死”。但诺恩实际的看法是从腓特烈皇帝的统治、他的个人主张和短暂在位期间的举措看,很可能他和威廉二世没有什么不同。腓特烈皇帝同样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泥塑木雕般的皇帝”,和他儿子威廉二世一样想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皇帝。”只不过他的这种要求被掩盖在对俾斯麦“专制统治”的批判之下,所以镀上了一层自由主义色彩而已。如果腓特烈皇帝真的长期统治下去,甚至真的把俾斯麦一脚踢开,他在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很可能成为威廉二世个人统治的预言。
(16)、1881年还是在议会中,当有议员呼吁要俾斯麦下台时,俾斯麦对应道:“好马将带着马鞍死去。”(“EinbravesPferdstirbtindenSielen.”)表示他要忠于职守,坚持到底。
(17)、王太子的日记里说,俾斯麦又在国王面前哭了一次。在王太子的支持下,俾斯麦总算打消了国王进军维也纳的念头。
(18)、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19)、普鲁士的容克地主,其实也是一个被高度神化的阶层,如果不用一个更常见的词“阶级”来称呼他们的话。事实上,容克阶层真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优势地位登上普鲁士历史舞台是十九世纪上半页的事情。随着十九世纪初斯泰因和哈登堡的改革,普鲁士的等级制度被废除,自由择业和转让土地成为可能,这种改革的真正受益者是容克贵族。拿破仑战争时期对殖民地商品的封锁,以及普鲁士政府对地主的信贷扶持,让他们巩固了这种优势地位。随着1830年代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德意志铁路的发展,他们的农产品赶上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价上升的利好行情,但是容克贵族的黄金时代也只在1830年代中期以后到1890年代中期之间的几十年间。
(20)、其实,在俾斯麦一生之中,受到其母亲的影响很大。
(1)、俾斯麦时刻牢记其母亲的谆谆教诲。他母亲对他很严格,几乎是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对母亲的举动不是十分地满意,甚至还有些逆反。
(2)、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被称为“铁血宰相”。
(3)、俾斯麦把目光放到意大利身上。当时威尼斯处于奥地利的控制下,于是俾斯麦向意大利人许诺只要意大利在战争中支持普鲁士,那么他将支持意大利收回威尼斯。就这样,俾斯麦与意大利结盟,同时拉拢巴尔干半岛上对奥地利不满的国家,孤立奥地利。
(4)、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出生。年少的俾斯麦面对的却是一个分裂无能的德国。自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以后,德国分裂成无数小邦,而他所在的普鲁士是德国强大的存在,仅次于奥地利。乱局之下,必有英雄,而他就是这个英雄。
(5)、1847年,俾斯麦与一名小姐结婚。一年后,柏林发生了一场起义,俾斯麦通过三种方式勤王,但是都失败了。虽然结局并不美好,但正是这一次宝贵的教训,俾斯麦的思想开始由保守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6)、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
(7)、劳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动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俾斯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俾斯麦经典一句话精辟10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