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资料200字精辟102条

论语简介资料

1、论语的简介100字

(1)、A.女与回也孰愈 B.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2)、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

(3)、《论语》一共20篇,共有492章,每一章都短小,甚至有的只有一句话。其中444章记录的是孔子与同时代人,尤其是和弟子们的对话交流,还有48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们之间的对话。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抑,不过;厌,厌倦)

(6)、特点:《论语》多为语录,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8)、钱穆指出:“世风败坏,其责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他此处说的“君子”,就是指身居上位的领导者。钱逊也认为:“社会风气能不能正,关键在于统治者、领导者。”因此,领导者一定要做好的榜样,发挥好的示范性作用。

(9)、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它是两宋时期理学家《论语》精义的荟粹,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集清代考据学《论语》研究成果之大成。

(11)、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13)、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4)、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5)、《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世代中国人,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16)、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分)

(17)、晏婴率先垂范,不搞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风日下、岌岌可危的齐国。

(18)、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根据《鲁论》删除了《齐论》的“问王”、“知道”两篇,有21篇,称为《张侯论》;西元二世纪中期东汉末年,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定下《论语》今本,并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齐论》、《古论》不久亡佚。

(19)、此外,书局比较适合入门的版本还有著名学者钱逊先生注译的《如沐春风——〈论语〉‍‍‍‍‍‍‍‍‍‍‍‍‍‍‍‍‍‍‍‍‍‍读本》、孙钦善先生注的《论语新注(十三经新编新注)》及《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等。

(20)、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论语简介资料200字

(1)、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王品集团前董事长戴胜益曾宣称其可以用半部《论语》创王品。

(4)、《论语》记载了孔子内在的心性修养深厚,表现在外的气象自然中正和平。本章即记孔子的学问修养,展现出的容色神态。

(5)、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用;则,就)

(7)、这个“仁”字用今天的话可以理解为“”待人如己”。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9)、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另外,出自《论语》的成语有一百多条,如见贤思齐、巧言令色、安贫乐道、和而不同、因材施教、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文质彬彬、战战兢兢、任重道远、后生可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成语语言凝炼,寓意深远,两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11)、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12)、广大读者研读《论语》的入门读本:本书深入浅出,注释力求简要,以帮助读者读懂文义为取舍标准;大意紧贴经典原义,客观翻译。在了解经典原义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做出作者自己的理解。

(1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信,相信;窃,私下)

(1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正,厘正;所,地方)

(15)、答案:B(A.(女通“汝”,你;C反通“返”,返回D.说通“悦”,喜欢)

(16)、⑵子曰:“君子喻于义,                  。

(17)、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22)  

(18)、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9)、“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l9)   

(20)、《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3、论语简介资料50字

(1)、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2)、到南朝梁代,皇侃为何晏的《论语集解》做疏解,汇集了六朝学者的《论语》研究成果,编为《论语义疏》一书。后来,北宋学者邢昺又在皇侃义疏的基础上进行删订修改,就形成了现在收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一书。这两本书可以说代表了汉唐《论语》研究的成果。

(3)、译: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他相信,经典教育是重建文化信仰的需要,是重塑文化灵魂的需要,是重构文化场域的需要。

(6)、                        

(7)、(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8)、《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9)、https://shop1128983taobao.com/?spm=a230r.719511997079hy0QHd

(10)、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何如,如何的倒装,翻译成:……怎样)

(11)、(倩,面颊美好;盼,黑白分明;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纷杂的样子)

(12)、素以为绚兮 (以为,以……为,翻译成:把……作为)

(13)、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4)、论语里面的文字极度精炼,往往都只有一两句话,而且距离今天的时间已经有2000多年了,往往开始阅读会找不到感觉。

(15)、◆春耕園第四届經學論壇——蒙小阶段四書文訓練的意義及價值

(16)、自《论语》开始,孔子赋予了“君子”一词道德品质的属性,给君子设定了忠诚、守信、仁爱、坚定等理想化人格,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成为两千多年来所有读书人对自身理想人格的高追求。

(17)、译: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18)、《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9)、孔子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二人为人,只有人和人相处,才会提到这个字。

(20)、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论语》简介

(1)、⑵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章体现的孔子典型的教育思想。(1分)

(2)、另外,《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有曾子病危将死时与弟子孟敬子的对话。

(3)、简介:经典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勤劳勇敢、积极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威武不屈……这种营养,也积淀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意识和潜意识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内容包括《论语》《庄子》《老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千字文》《立翁对韵》。

(4)、《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 庄子曰:“道又名其号无双。”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无一不文。”

(5)、这里的众弟子,不少学者推测为仲弓、子夏等人。

(6)、由此记载:老子来到函谷关结识了一个很崇道的关令,在当地奉为著名道教真人,名叫伊真人,伊真人也是一个周朝学者,并力邀老子一起去了他的隐居之地“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的草楼上。这就是史称为道教第一道观的“楼观台”(现在陕西省周至县)。在此伊真人十分诚恳地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意思是你现在隐居了,应该把你的伟大思想著成书传承下来。否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真可惜啊!老子深思考虑之,才写下了寥寥数语几千个字的《道德经》著作。综上所述,老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把《道德经》写出来的,我认为:老子著书《道德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东周朝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周礼”,己不能挽救周文王的败局。各阶级知识分子异常活跃,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争呜局面。老子的道教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道教思想有一席之地,为此而著书。

(7)、                                                                                       

(8)、则小子何述焉?(则,那么;焉,句末语气词)

(9)、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反通“返”,返回)

(10)、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11)、(讲解):到了一年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后凋谢的。

(12)、《论语诵读本》是国学大师、清华教授钱逊先生专门为少年儿童编写的《论语》诵读学习读本。

(13)、译文:不担忧贫穷而怕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忧人口少而怕社会不安定。

(14)、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15)、《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16)、⑴《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17)、现存早的完整的《论语》注本当推《十三经注疏》中收录的何晏《论语集解》。该书汇集了汉魏学者关于《论语》的注释解说,是了解汉代《论语》学成果的重要作品。

(18)、简评大家好,这里是典则读书。今天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论语》这部经典。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呢,一提起孔子这个人呢,那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同样,一说起孔子,你的脑海中,可能下意识就会想到儒家思想,和《论语》这本书。是的,《论语》这本书,对咱们中国人来说,也可谓是尽人皆知的一部儒家经典。那《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想弄明白《论语》这本书,就得先了解孔子和孔子当时做的事情。孔子的工作是做什么的呢?你可能认为孔子是无业游民,因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嘛,所以他没有工作。而实际上呢,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孔子非但不是无业游民,而且他的工作还很不错。孔子的工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不仅做过国家高级干部,而且他还是当时的一个民办大学的校长。在这所大学中,孔子不仅是校长,还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还是这个大学里主要的授课老师。而且还身兼教研室主任,连教材都是孔子自己编的。可以说是一个人,撑起来一所民办大学。更厉害的是,孔子还要负责大学的招生工作。而且,这所大学,就当时的社会来说,它的招生规模还挺大的,有三千个学生。这三千个学生里面,其中顺利毕业,拿到学士学位的,有七十二个人,也就是孔门七十二贤人。还有十个超级学霸型的学生,他们学业完成的极其出色,就被称为孔门十哲。孔子所编的大学教材,就是后世所讲的六经。什么是六经呢,也就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六部经典。这些经典,因为是周文王和周公旦创立并流传下来的,所以孔子和他们的学生,称之为王道之学。这就是中国的经学教育,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是王道教育。平时上课的时候呢,孔子就和他的学生们,讲授这些经典。我们都是做过学生的人,也都能了解这么一件事,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要做到听一遍就能全部能理解,这样的学生是很少的。就拿孔子来说吧,他教了三千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能做到,课堂上听完就全理解了,这个学生就是颜回。除了颜回之外,其他的学生都做不到这样。这在任何学校都是这样的,聪明学生,永远都是那么少数几个,大多数都是比较普通的学生,甚至是笨学生。所以呢,当孔子聪明的学生,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的时候,他悲痛,哭得也的伤心。孔子哭着说:“唉,老天爷,你这是要了我的老命啊。你这是要了我的老命啊。”这是对好学生的待遇。而对于坏学生,孔子给他们的,则是另一番待遇。其中宰予,就是坏学生的典型。他平时呢,不是认真学习,好好领会老师讲的内容,而是喜欢问一些角度十分刁钻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他问的很多问题简直不可理喻。比如他问孔子,一个仁人君子,看到另一个仁者掉到井里,要不要跳下去救他。跳下去救他是死,不跳下去救他,是见死不救,这就是不仁了。他经常问孔子这些刁钻的问题。而且呢,宰予有时候不好好学习,大白天在课堂上睡懒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厌恶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打瞌睡或者睡觉。如果看到了,就直接扔个粉笔头或者黑板擦砸过去,把他砸醒。还有的老师,是走过去用书拍头把他拍醒。孔子作为老师,讲课遇到学生睡觉,他是怎么做的呢?这边孔子在讲课,那边宰予听着听着睡着了。孔子一看,气不打一处来,马上走过去,用教鞭敲宰予的腿,把他敲醒,然后开始批评他了,说他是烂泥扶不上墙,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不得不说,孔子批评学生的水平太高了,如果是现代的学生,被自己的老师,这么批评一顿,估计当场就精神崩溃了。从这点看,孔子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他对好学生,有着无尽的慈爱和喜欢。对于不好好学习的差学生,又是如此的恨铁不成钢,管教上面的严厉。我们现在的家长,都知道和孩子说,去学校要好好学习,听不懂的要多问老师。在孔子的民办大学里,当时的情况,也是一样。理有所不通的,学生们就会问孔子。古人管问问题,叫做论难(nàn)。比如扁鹊写的《难(nàn)经》,就是学习《黄帝内经》时,解答的八十一个问题。直接说的话,叫做言。听对方说话,有听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反复沟通和论难的,这个则叫做语。孔子当时教了很多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颜回那么聪明,他们听完课,没有理解的地方,肯定要问孔子,孔子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这些学生问问题,和老师的答疑记录,被孔子的学生编成了书,这就是《论语》。《论语》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呢?论是论难的意思,也就是提问题和回答问题。语是学生提问题,和老师回答问题,所讲的话。当然了,除了解惑答疑,孔子平时和学生们的一些聊天记录,也被记录在了这本书中。在《论语》这部经典中,学生问的都是哪些问题呢?显然是他们上课学习的课程,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六经。所以啊,我们现代的人,学习《论语》这部经典,一定不能脱离六经的教材,认为抱着一本问题答疑集锦,就能把当时的学问都弄明白。教材是根本,习题答疑只是辅助。或者可以认为,四书都只是五经的注脚,五经是源,四书是流。前面不是讲,孔子编了六本书嘛,怎么六经变成五经了呢?因为六经中的《乐经》失传了,就只剩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被称之为五经。《论语》在宋朝时期,被奉为四书之加上《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四书和五经合起来呢,就被称之为四书五经。为什么后来,中国的经学教育,越来越衰弱了呢?读书人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呢?因为后世,大学的教材被降格了,五经都不讲了,四书成了大学教材的高经典。这么教学,是很难教出来好学生的。就好比我们现在在大学学习高等物理课,教材都没人看得懂,也不讲教材,抱着几本老师的答疑解惑集以及师生聊天记录,和几个好学生的优秀作业集,来试图学好高等物理课,这都是不现实的。关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的简单介绍,我们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讲讲孔子这个人,这位儒家思想的划时代大宗师。因为呢,要深入的理解《论语》,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孔子这个人,和儒家这个思想学派。作者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第二代国君宋微仲,他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宋国,是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封商朝遗民为宋国。到了孔子父亲孔纥(hé)这一代人,为了躲避宋国的战乱,他们逃到了鲁国陬(zōu)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定居。孔子的父亲,是一个能够力举城门的勇武之人,但是呢,他和他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在那时候的古代,没有子嗣的话,爵位和财产,都会无人继承。后来,孔纥的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孟皮,但是孟皮呢,是个残疾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女儿和有残疾的儿子,都不能继承家业。为了生一个健康的儿子,没有办法,孔子的父亲,就只好向当时鲁国的颜氏提亲,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zhēng)在,愿意嫁给孔子的父亲。那时候,孔子的父亲孔纥已经六十六岁了。孔子的父母成亲几年后,生出了孔子。孔子出生的那一年,孔子的父亲孔纥已经七十二岁了,孔子的母亲才十八岁。孔子出生后,在他才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比较早熟,十几岁就能当家了。不仅在家里干活是把好手,而且年纪轻轻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也就是孔子说的十五岁志于学。孔子年轻的时候,过的并不是很顺利。他的父亲一过世,颜徵在就失去了庇护,孔纥的正妻施氏,驱逐了孔子和他的母亲颜徵在,顺带着把孔子的哥哥孟皮也一块赶走了。于是呢,孔子和他的母亲,过了一阵子艰苦的日子。按理说,孔子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在当时是士大夫的级别,而当时季氏召开士大夫一级的宴会时,孔子前去赴宴,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给赶了出来,真可谓是世态炎凉。到了二十多岁,孔子才开始有了比较正经的工作。做什么呢,做仓库管理员。做了一段时间的仓库管理员,孔子就被调岗,去做管理牛羊的工作。一直到三十岁,孔子才算有了一些名气,也开始取得一些成就。这期间,他结识了齐景公。大概在孔子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孔子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这时候的孔子,在学问上,已经比较通透了。没过多久,鲁国发生内乱,为了躲避战乱,孔子逃到了齐国,在齐国做官。当时的齐景公,特别赏识孔子,甚至想重用他,给他封地和爵位。但是被晏婴给阻止了,晏婴认为,儒家的礼乐制度那一套,不切实际,不适合用来治国,于是呢,齐景公只好作罢。后来,齐国的大(dà)夫,觉得孔子呆在齐国会威胁他们,就想迫害他。孔子知道后,就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我已经老了,保护不了你了。不得已,孔子只好又逃回鲁国。回到鲁国,孔子继续做官,但是仕途一直不太如意。这么一晃呢,孔子已经四十岁了。在这段时间,因为仕途不顺,孔子就开始开办了他的民办大学,也就是私学,收了很多弟子,做了大学校长。接下来的几年,孔子的仕途比较顺,先是升到了小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工信部副部长。接着又继续进一步升迁,升到了大司寇的职位,这个官职呢,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法委书记。上任之后,孔子诛杀了少正卯,还暴尸三日,让鲁国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振。但是接下来,正当孔子想一展宏图的时候,他触犯了当时鲁国当权者的利益,在他们的打压和排挤之下,孔子仕途受阻,只好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在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依然不得志,当孔子再次返回鲁国时,他已经六十九岁了,这一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在孔子七十岁那年,他得意的学生颜回去世。在孔子七十一岁那年,鲁哀公带着他们的大臣狩猎,杀死了一头仁兽麒麟,史称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是王道不能复返的象征。在孔子七十二岁那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门生子路战死,并且被剁成了肉酱。经过这一连串的打击,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在孔子七十三岁那年,孔子逝世。孔子的生平,我们简单的介绍完了。下面的问题是,儒家思想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传到孔子这里的?孔子宣扬的儒家学说,和孔子兴办教育,这中间的关联是什么?为什么孔子兴办的只是民办大学?儒家思想的治国主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儒家又被称为礼教?礼崩乐坏又意味着什么?下面我们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源流一提到儒家思想呢,你可能会把它和孔子划等号,认为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其实并非如此。孔子只是师承文王之道,笔削(xuē)六经,把文王之道继续往下传,并不是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而从《论语》一书,我们能够了解,文王之道,学的是商礼,商礼学的又是夏礼。夏礼学的则是更早的圣王之道。要理解儒家思想,就需要先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源于司徒之官。司徒之官是什么呢?就是上古时期的教育部长,负责教化天下百姓的。这个官职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出现司徒这个官职和教育机构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儒家思想。说明,儒家的起源,远远早于夏商周时期。早应该是起源于五帝时期。用一句话来讲,儒家思想就是用来教育人的学派,而且呢,他不仅教育人做良民,还用来教育人,怎么去做官。从这点讲,儒家的教育,是专业的士人教育。我们来理一理儒家思想的源流:是五帝时期,产生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传到了夏朝,夏朝灭亡后,又传给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给了周朝。在这之前,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只是在王室之间传承的。而且,也只有国家才具有兴办教育的权限。只是呢,到了周朝时期,因为周室官学失守,学术下移到民间,这才导致,本来应该是从王室到王室的王官学术,流传到了孔子这里。儒家思想,是怎么流传到孔子这里的,这个问题,我们也讲清楚了。因为儒家产生于教育,所以孔子既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儒家思想,和教育之间的关联。我们前面提的第三个问题,也说清楚了。在古代,只有天子才能给天下立道,立了道,接着才是立教,立教通俗的讲呢,就是兴办王官之学。用王道和官学,来教育天下人,这就是官学了。王道崩了,官学废了,天下大乱,怎么办呢?这时候,孔子出来,要把王道和教育传承下去。而孔子呢,他并不是周朝的天子,所以他兴办教育,只能是私学,其实也是一种僭越。而且,孔子不是史官,却去编写《春秋》这种史书,这也是一种僭越。为什么孔子痛恨人僭越,他自己却要去僭越呢?因为在王官之学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如果孔子不去做这些事,王道真的就要亡了,那些典籍就真的要亡了,所以呢,其他人的僭越是废道,而孔子的僭越则是为了复兴王道。孔子为什么要僭越天子,兴办私学,也就是兴办民办大学。这第四个问题呢,我们也讲清楚了。孔子讲的儒家思想,具体的治国主张是什么呢?儒家主张的是,恢复王道。这个王道又是什么呢?再具体的讲,就是礼乐之制。礼乐之制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它是精心设计的一套,人类社会的伦理制度和秩序。这种伦理,也就是人伦,它是仿效天伦秩序,模拟出来的一套人文秩序。天上有北极星,也就是上帝,天下就要有天子。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要围绕北极星运转,天下万物,都要围绕天子来运转。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天是不会乱的,不管什么时候,日月星辰的运转,都是恒常的。所以按照儒家的设想,在的情况下,基于人伦秩序的社会,也不会乱。只要天子以德配天,天下人,都能拱卫天子。天下就不会乱。什么叫治呢,天下万物能够正常运转,这就是治。什么叫乱呢,天下万物,不能正常运转,这就是乱。更具体的来说,在操作层面上,怎么天下人不会犯上作乱呢,这就需要设计出来一套礼乐制度。礼,就是人伦秩序。乐呢,则是一套音乐教化制度,为了在精神层面上,让人们自觉认同、维护和热爱这套人伦秩序。古人认为,音乐能通天地人三气,它可以候气,也可以通过声音,来正人的五脏之气。所以,音乐在礼乐制度中,它首先是一种很高级的教育。如果音乐失去了教育功能,变成了娱乐,古人认为这是淫。这和我们现在的人,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在这套人伦秩序中,按照等级,把天下人,分成不同的阶层。每一层都要礼敬自己的上级,同时要爱护自己的下级。天子要敬天,诸侯要敬天子,卿大夫要敬诸侯,士大夫要敬卿大夫,庶民要敬士大夫。孝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下级对上级的敬爱。仁的基础,则是自上而下的,上级对下级的仁爱。儒家的等级秩序,是建立在爱的基础和爱的原则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你可能会说了,为什么我的等级低,他的等级比我高呢?儒家这么设计社会制度,是不是不合理?其实儒家还是挺合理的。儒家认为,等级的大小,取决于德的大小和能力的大小。德是说,一个人能够为更多的人服务,能力是说,能够管理更多的人。而大多数的人,只能自己顾自己,甚至连自己都管不好。越高的等级,对应的是更高的德和能力,更对应着责任,和对他人更多的爱。在理想的人伦秩序中,一个人要想升到更高的等级,他就要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和具备更高的才能,以及,要对他人付出更多的爱,也就是仁者爱人的意思。要重新恢复成以礼乐治天下的治国模式,这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出的治国主张。所以呢,儒家思想,也被称之为礼教。儒家思想的治国主张,和儒家思想为什么会被称之为礼教,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讲清楚了。后来的人,因为误解了儒家思想,认为礼教吃人,其实呢,这恰恰是说反了。礼教是爱人,而不是吃人。通俗的讲,儒家思想,讲的就是以人为本。爱人是仁,维护人伦秩序的纲纪,捍卫礼不容破坏,不容动摇,这便是义。这就是儒家的仁义思想。人人心中都充满爱,这个社会的运转就美好了,为别人做事情,都想着尽心尽力的做好,这就是忠。和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恕。这就是儒家所讲的忠恕之道。如果人人都讲仁义,讲忠恕,这个社会是不是美好呢?那就太美好了。礼乐制度,基于伦理来治天下。这种模式的弱点呢,就在于人们不再遵守伦理法则,出现僭越现象。比如,诸侯攻打自己的天子,三家分晋,卿大夫瓜分了自己诸侯的国家,这都是僭越。还有《论语》中讲的八佾舞于庭,这同样也是僭越。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套人伦秩序完全崩溃了,整个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了,史称礼崩乐坏。对于儒家来说,礼崩乐坏,和天塌了,是同义词。诸侯僭越天子,卿大(dà)夫僭越诸侯,士大夫僭越卿大夫,庶民僭越士大夫,每一层都出现了混乱。礼崩乐坏这件事,对于儒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也说清楚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天下,会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呢?请接着继续往下听。时代在《论语》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我们前面讲了礼乐,是非强制的一面,让大家都能自觉自发地,热爱和拥护这套人伦秩序。如果大家不热爱也不拥护,甚至搞破坏怎么办呢?儒家除了讲爱人的一面,也讲杀人的一面,这就是征伐。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诸侯的国力增强,天子王师,打不过诸侯的军队了,这样就会造成诸侯们僭越天子,不再服从天子。同样,当卿大夫的实力,大于诸侯的实力时,他们就会选择,不再服从和听命于诸侯,而是选择取代他们。比如三家分晋,比如田氏代齐,都是如此。为什么天子的王师,会打不过诸侯的军队呢?因为天子没钱了。中央的财政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打仗嘛,其实打的都是钱。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背后,根源上是经济实力上的此消彼长。也说明,天子对分封诸侯的权力体系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面出现了问题。中央越来越弱,地方越来越强,那么地方就不会再听命于中央,这就是礼崩乐坏产生的根本原因。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呢?孔子认为,这是道德退化和教育失败导致的问题。他提出的方案是,克己复礼。让大家战胜自己人性的丑恶,要从道德和教育上入手,获得道德提升,来解决地方反叛中央的问题。等大家都变得道德纯粹了和高尚了,就能自然而然地克己复礼了,就能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了。那么王道呢,就能成功的恢复了。而从历史上看,孔子的道德和教育解决思路,并没有成功。要彻底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解决中央和地方的问题,就需要彻底的改革政治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建立统一管理的官僚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央财政,和统一的军事管理体系,才能根本的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包括孔子晚年,也意识到了,要壮大中央削弱地方,才能实现复礼。但是,留给他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就是《论语》这本书的成书时代背景。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论语》这本书的意义。以及,我们学习《论语》这本书,对我们都有什么用呢?意义首先,《论语》这本经典,有它的特殊意义。六经是教材,而论语则是对老师教学生时,关于教材内容的答疑解惑。这能加深我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因为我们想问的一些问题,孔子当时的学生,都已经问过了。其次,它也是一本关于教育学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当时怎么教育自己学生的真实案例。对于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和从事学习的学生,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再次,论语讲的士人教育,什么是士人教育呢,也就是教人怎么成为一个管理者。里面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都是现成的答案。比如子张问干(gān)禄,对我们在职场上怎么晋升,怎么加薪,这些具体的问题,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孔子这个人,和他的一些学生。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为天下大乱寻求解药的人,他们的形象,在《论语》这本书中,都血肉丰满起来了。他对后世的贤人君子,具有很高的精神引领价值。不管什么时候,人总是得有些精神的。第《论语》讲的不是世俗生活的心灵鸡汤,而是王道,而是圣贤智慧。书中所讲的先秦时期的圣贤智慧,对我们现在人的生活,怎么解决现实问题上,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孔子其实是一个能力极强的人,他能一个人办学校,一个人编教材,一个人招生,一个人管理几千人,而且还是个能够力举城门的勇武之人。教出来的学生,很多也都是能够出将入相的贤才,比如冉有和子贡这样的人。孔子还能在他的时代周游列国,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还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社会,一直到现在,他的影响都无处不在。可见,我们现在的人,经常说孔子这不好,那不好,这不行,那不行,都是不对的,其实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第《论语》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说完了《论语》这本书的意义,我们再来大致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的内容。内容《论语》这本书,共分为二十章。每章通常是取前两个字,来作为篇名。如果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的话呢,则跳过子曰两个字,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如果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论语》的篇名,与书中内容,并没有什么提纲挈领的对应关系,只是为了分章才这么取名的。这二十章,分别是学而第为政第八佾第里仁第公冶长(cháng)第雍也第述而第泰伯第子罕第乡d第先进第颜渊第子路第宪问第卫灵公第季氏第阳货第微子第子张第尧曰第二十。因为论语的各章,并没有确定的中心思想,所以这里也就没法提炼各章的大意,进行概括性的讲解。限于篇幅关系,我们这里也不能逐字逐句的来讲解《论语》中的具体内容。《论语》一书中的具体内容呢,我们就大致介绍到这里。总结关于《论语》这本书呢,我们前面就讲的差不多了。后,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

(19)、部编版语文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20)、A.告诸往而知来者        B. 闻斯行诸

5、论语简介资料150

(1)、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2)、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3)、论语从头到尾,本质上论述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关键的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这五种常见的人际关系,后世称为五伦。

(4)、                                                                                       

(5)、评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思”是教师启发诱导的前提,学生的“悟”是教师启发诱导的结果。只有学生的“学”和“思”与教师的启发配合默契,学生的“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会产生佳的学习结果。 在学生“愤”、“悱”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不是为了给学生单纯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当学生了获得了必要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教师即使不教,学生也能自觉地“学”、“思”,从而终收获“悟”。

(6)、《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7)、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8)、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9)、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10)、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èirénmóuérbùzhōnɡ hūyǔpénɡyǒujiāoérbùxìnhūchuánbùxíhū

(11)、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2)、                                                                                       

(13)、不到一百年后,三国时期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

(14)、《论语》中孔子温和中带有几分严肃,使人感到亲切、可敬,但不敢放肆、轻慢。威严而不刚猛,使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但绝无凶猛暴戾之色。

(15)、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1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7)、 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18)、答案:C (A一个人站立B文献D未来的事)

(19)、《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20)、(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1)、当前形势下,读者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经典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在传递、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政治、思想、伦理、情感上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基础,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资源。作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把读书、读《论语》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美好,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悟,写成了这本《论语心读》。

(2)、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简介资料200字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