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谈读书文章精辟73条

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作文

1、陶渊明读书的方法是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甘地夫人

(3)、材料三:华为自2018年1月份以来却接连遭受了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许多不公平对待,任正非表示,华为今天碰到的问题,在十多年前就有预计,公司已经准备了十几年,并不是完全仓促、没有准备地来应对这个局面。眼前的困境会让华为更要坚持走创新之路,突围而出。华为从未在世界上这么有名,应为这次广告宣传付钱。

(4)、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5)、与陆九渊同时代的朱熹对此却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读书法》)。“熟读精思”是朱熹六条读书方法中影响为广泛的,在他的著述中以不同的表述多次表达这个意思。他认为,“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即“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语类》)。“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7)、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8)、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瑕《江楼感怀》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2)、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送东阳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说:“余幼时即嗜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3)、东汉学者王充就是个博闻广记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论衡》中强调过博闻广记的重要性:没有博览群书的人就无法知道古今之事,那看到自己身边的事物便无法判断是非了,就如同是一个盲人、聋人、鼻塞的人一般。

(1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15)、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16)、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7)、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8)、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推敲,勤奋)

(2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陶渊明谈读书文章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求同分析,先大致分析材料的观点是否相同,然后再运用因果法、比较法等方法逐一分析它们的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4)、站在今天回望,不论是“泛观博取”还是“熟读精思”,都是我国阅读史的重要思想遗产和方法遗产。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我国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也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其中也有不少著作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中华书局1931年版)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文经纬《读书方法》(世界书局1934年版)提出了朗读、粗读。徐应昶和赵源景的《读书法》(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提出了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

(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7)、这是多则材料型作文,因为给出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等语句。

(8)、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本真、天然)

(10)、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15)、苏步青说,对于学习,有些人了解得快一点,有些人了解的慢一点。我读的教学书、参考书也好,其他书也好,起码要读三遍,读到这本书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一清楚,我才把它抛了,算是成功了。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处当然也比较多,一生用不完。

(16)、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7)、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18)、钱钟书先生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

(19)、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0)、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3、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作文怎么写

(1)、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2)、看完了这些,你该知道背古诗不只是为了答那几道默写题了吧?

(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4)、历史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5)、丈夫志四海,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立志高远)

(6)、通过上述对比,上面三则材料既有相同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观点。相同的地方在于,无论是个人,还是工具或公司,承受重压才能成功。不同的地方在于,“材料二”蕴含个人经验的观点,“材料三”蕴含“长远思考”的观点。根据求同的原则,以“承受重压,方能成功”更能全面兼顾三则材料的共同内涵。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9)、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其精义是:

(10)、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特别喜欢读书,但他读书往往“不求甚解”,就是从来不着眼于一字一句地解释,不会在每个字句上过分下功夫探究。这自然不是陶渊明学习不认真,而是他读书只求理解作者的精要,他自己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11)、“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说读书“当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实着体验……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颐所说:“读书当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1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13)、“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1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5)、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1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7)、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8)、他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每次读书,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19)、专科起报,武汉市示范幼儿园招聘教师,正在报名中~

(20)、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终目的是要求出。

4、陶渊明和朱熹的读书方法作文800字

(1)、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2)、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194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所说的“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的阅读,也包括整本书籍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有“精读”和“阅读”两种,这两种方法是对我国古代“熟读精思”和“泛观博取”两种方法的继承发扬,但作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精读着重认识文字,在这个认识文字的范围中,包含正确的读音,确切的解释,字的写法、源流和它代表的种种观念”,“阅读但求明白大意和作法罢了。”可见,这里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说的“泛读”,其目的在于求“博”。值得注意的是,马雪瑞提出,不同长短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即泛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样的结论显然过于化。

(3)、清朝初年有个叫唐彪的学者,特别爱读书,而且总结了一套读书学习的经验:如果将书本上的内容读得极其熟练,就会感觉自己与文章融为一体,在写作文的时候,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就感觉轻松甚至随心所欲,文思泉涌,滔滔不绝。

(4)、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5)、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8)、好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9)、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戴复古《寄兴二首》(借喻一个人不能十全十美,不宜求全责备)

(1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锤炼,磨砺。翻译: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1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3)、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渊明谈读书文章精辟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