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概括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而受过了教育的人,就像是从这些囚徒中逃出来的人,他们走出了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2)、后,第四个问题涉及精神分析论争的维度。是什么样的思想的原始分裂使得精神分析得以成立?我们能在其许久之前的不间断的冲突中描绘精神分析吗?毫无疑问,拉康在这里利用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间的激烈的对立。明显,拉康选择了后者。
(3)、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4)、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5)、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6)、“苏格拉底的学说是道地的道德学说”(6)道德哲学的核心是认知与知识,即对善的认知与知识是压倒一切的。“美德就是知识”,简明扼要地凸显了苏格拉底主知论的伦理道德思想。
(7)、第德育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教人怎样做人,不仅是对成就的关注,更是对道德德行的看重。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德行,他认为道德并非天生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因此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
(8)、王振林,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
(9)、(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
(10)、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11)、事实上,这种天赋观念的理论在古希腊柏拉图关于知识表征的探讨中就已得到体现。
(12)、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13)、本来,这只是一个关于人性的看法。但这个观点往下推演,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更多地来自先天基因而非后天教育,一些人天生就会比另一些人更优秀。
(14)、有钱而为卑鄙小人是可能的。贫穷而道德高尚是可能的。
(15)、苏格拉底的看法涉及到知识从何而来这个深刻的问题。
(16)、启蒙思想是一种理论建议,并不是一种科学。科学的成果尚可推翻,启蒙思想的科学基础就更可以推翻。
(17)、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师生关系是否谐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象孔子、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18)、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原则改变了整个世界史的进程,这个转折表现在:个人精神的证明替代了神谕,主体的决定性代替了伦理的实在性和神谕的神圣性,礼俗、礼法的确定性、直接性在主体识见中发生了动摇。在这里,开始了主体意识对自身本质的反省与认识,伦理这个自在自为的善在人的反思中转化成为道德。道德哲学就是主体由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善、公正等规定,由之伦理道德被转移到自身,被置于主观意识中。苏格拉底以这样一种新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使命,将道德哲学从天上带到地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诚如黑格尔所评价的那样,“他的哲学和他的研讨哲学的方式是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这种哲学追求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成就了苏格拉底的特有个性。他如“一件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韧、坚持正义、不追名求利等美德,是他的生存品格与原则,塑造了一个令人钦佩的高尚的道德形象。
(19)、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说理智是纯粹的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说理智是纯粹的也就相当于说在它现实地完成思考以前它其实什么也不是。
(20)、(1)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三个内涵:人性,即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超越性,即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2、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概括高中
(1)、王庆丰|《资本论》“逻辑”的真实内容及其意义
(2)、于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名字的分类,对于拉康来说是一种正式的资源。这些名字——恩培多克勒、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都有着足够的文字分量,有着足够的意义氛围,这让拉康可以去分类,并聚合,后,去将这些反哲学的内在辩证法加以形式化。
(3)、当时的古希腊,以教授辩论与修辞为业的辩士学派(Sophistik)已成气候。辩士学派的说辞是:
(4)、他对自我或一切事物都不预存信念,只是要求思考、质问、测试,然后再使人回归到他的自我。
(5)、拉康倾向于在思想的轨迹中来描绘精神分析,而这种思想轨迹是源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原始的对立和分裂决定的。在这一点上,有两个关键的对立:我们已经指出,是前苏格拉底的无序意义同柏拉图的认同的统治地位的对立。还有另一种对立,或许这个对立更为深刻,在前苏格拉底思想的范围内,存在着赫拉克利特同巴门尼德的对立。清晰的文本是《讲座XX》:
(6)、苏格拉底所表达的思想也表现在中国儒家的哲学中,张载在其名作《西铭》中认为,人与宇宙万物都是一体,都来自同一个“气”,因此,提出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不仅要推己及人,还要推己及物,知道物我一体。如果说物我一体,那么,人就应当如同服侍父母一样,服侍天地,应该像看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去看待他人。人对父母应当尽孝道,对宇宙这个扩大的父母同样应当尽孝道。所以,“立德”要做到合内于外,即使自己不要停在与他物的对立中,把外界看作服务于我的工具,相反,要认识、理解宇宙万物的流程,追随、服侍宇宙父母。由此可见,如果说苏格拉底的知德思想只是处在萌芽阶段,那么,中国儒学家张载的“立德”则更为深入。
(7)、总之,苏格拉底将知善、知德导向主体内求,一方面,展露出西方哲学史上自我实现的萌芽;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主体自由的原则。概括地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有三个基本特点:第道德不是技能,它涉及人所以为人的原则问题,即人的意志合理不合理、应当不应当的原则问题。道德是为人所固有的,善恶的标准在人自己。第道德根源在人自己,因为善是内宿的而不是外在的,但苏格拉底同时又认为善是可知的,关于人的所向所背的知识是可教的,即启发人自觉地觉知到什么是人自己所固有的道理。既然人的善恶内在于每个人的精神本性中,那么,人就应该根据符合于人本身的东西还治于人本身。第道德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善、伦理、公正等规定是通过认识而由主体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人之所以自由,就在于人无求于外,就在于意识从自身中创造出真实的东西,而且也产生出作为目的的善。所以,道德为自得,人若能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的人,便会在知德中得人,即在对自身的反省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本质相符合,和自己的本质相符合的人就是自由。
(8)、第二个问题涉及精神分析与柏拉图的关系——这个关系对拉康来说是决定性的。在竞争和论辩的驱动下,这个关系十分不稳定。用前苏格拉底思想来参照拉康有益于澄清在这种不稳固性背后的原则。
(9)、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片面性,还表现在对普遍概念—善没有给予充实而明确的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尽管他认为善为人的精神本性所固有,是由人的思维产生出来的普遍共相。这个普遍共相是人的行为目的,但是他对善这个普遍原则并没有给予具体的规定。因此,在这种不确定和抽象的态度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空洞的、没有实在性的善。由于善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规定,那些追随苏格拉底教训和学说的门生与哲人,在发现明晰而实际有用的道德概念,在叩问主体所向所背的善恶规定时,便从他的学说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学派和原则,并朝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谨守着苏格拉底的直接教训和方式,仍然主张主体本身就是目的,主体通过培养它的认识而达到它的主观目的,因而将道德准则仅仅限囿于个人的选择与决定,试图使个人的道德生活自给自足的苏格拉底派;另一方向为从苏格拉底出发,发展与坚持道德概念只有在某种社会秩序背景之下才是可理解的柏拉图的伦理道德哲学。
(10)、1-都注重研究人这个命题。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11)、即孔子认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一时还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予以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思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的时候给予开导。如果教师已就学生所疑的关键一点予以启发了,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和推理,孔子认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讲了,因为这说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也认真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
(12)、平克认为,说人们生来是平等的,指的是要把每一个人当做人来对待,他们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而不是像白板说那样,将每一个人描述成「克隆体」。
(13)、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解析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怀特海的话表明柏拉图的哲学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D两项误读材料,均排除。
(15)、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16)、近代哲学关于知识表征思想的研究是通过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认识论之间的争论进行的,直到康德知识观的出现,才对现存的矛盾进行了整合,超越了二者在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传统。
(17)、洛克(J.Locke,1632—1704)、
(18)、苏格拉底还觅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驳斥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独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19)、当然,第三个问题是为了准确地界定拉康同海德格尔的关系。在我们看来,正是海德格尔复活了被遗忘的前苏格拉底思想的起源,我们的命运正是从这些起源之上腾飞起来的。如果在这里将拉康同海德格尔做一个“比较”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毫无意义,那么单是这些起源问题就可以让我们为了寻找让一方引述和译介另一方的尺度而进行研究。
(20)、他主张,智慧不能靠别人传授或给予,而必须自己从困惑中觉悟出来!
3、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2)、(1)主要思想: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高级的
(3)、(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4)、“凡是专务于群众演说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是缺乏信心的,因此正直之士若想有片刻活于自己,好还是与人个别交谈。
(5)、麻雀竟然都是“进口的”,我们本地麻雀去哪了?
(6)、后一点很关键。拉康没有将前苏格拉底思想设想为一种传统的缔造者,或者在他们之中的一种遗失的传统。传统是让对世界的幻想“叙说”(faittra-diction)为现实的东西。由于他们完全信任话语的至高地位,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大胆地打破了所有知识的传统形式。
(7)、20世纪,科学家早已证明启蒙时代的很多理论基础都是错的,人类从来没有一个「自然状态」;即使有,也不是启蒙思想家们描绘的那种和谐状态。人类更没有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定下某种「契约」。
(8)、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9)、戈夫曼认为,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这种对符号的表达能力来为自己谋利,包括获得地位、权力和自由等。
(10)、“苏格拉底的教学无一定对象,青年、老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都可以向他请教、问难,他是来者不拒,而且他也主动地与人交谈,他的教学无固定地点,在体育馆、在广场、在街上、在商店、在作坊,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他的教育场所。苏格拉底保持了雅典的传统,教育人只是尽义务,不收取分文学费。”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这样就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更多的受到他的启发。
(11)、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
(12)、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论著可以体现不同的知识表征思想。
(13)、培根:知识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得以表征
(14)、苏格拉底也是如此。认识自我就是反身而诚,认识人心的理性规律,只有求助于心灵,运用理性的思维,才能达到存在的真理。这是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萌芽。在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原则,从人的理性思维看,理性思维表现万物的统一性,万物在其统一性中是个“共同本性”或“共同概念”,不是一些知觉的总和。万物在“共同本性”或这个道与理的统一中,其高的规定是人的伦理规定。因为万物中的高环节是人,所以,万物统一的“共同本性”、道和理是一个的至善,正是在这里,开始有了和自然哲学不同的目的论。但是,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这个思想,却并未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那样对的至善—万物的统一体作过认真的研究,这个思想后来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然而,尽管苏格拉底所谓的善仅仅是理念、道与理的一种形式,但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中,由于苏格拉底通过对自己的意识和反思先注意到了善,因此,黑格尔称赞苏格拉底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亦即他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建立了伦理学。
(15)、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16)、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则是可教的,因为 知识是可教的。
(17)、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主张要先培养人的道德美德,再使人有着广博并且能够实用的文化知识,后要通过锻炼来获得强健的身体。其中要着重了解的就是他对道德的研究,为了探讨人生的目的他建立了知识即道德的思想系统。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有道德就必须要有道德的认识才可以。他这种思想对整个教育学、哲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18)、苏格拉底在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使用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
(19)、我总觉得他夸张了些,反正这样的话也不用兑现承诺。
(20)、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4、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意义
(1)、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2)、---与印度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看法,也认为现代社会弊端的纠正,关键不在于政治,而来自于人心灵的觉醒。
(3)、苏格拉底不知道真理究竟是不是确定而独特的,但他在心中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只是与众人一起探讨,探讨那众人皆有的,“自我”的真相。
(4)、先照着书给大家念一下。如有不理解、看不懂的,可以后台留言。我再集中时间定期给大家讲解下。
(5)、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年)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世界文化名人,号称古希腊三杰,而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三杰之首,被西方学者尊为圣贤。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那启发人思考的谈话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教育的历史。
(6)、C.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7)、什么是善?善是一个普遍的共相,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因为普遍的善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认知。对善的这种规定,既表明善应该从世界的总的终目的方面,从人的行为方面来理解,也表明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其世界观的统一性。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普遍的“我”,因为善安息在每个人自身之中。每个人都有所向所背,每个人在认知自己的所向所背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摆脱个人的利己心,想到他人与我同为人,有同样的所向所背。认识到这个统一性,必然能摆脱人我之私,在肯定自己所向所背的合理性时,也肯定他人的所向所背的合理性,这就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推己及人”,在推己及人中“破我执”,摆脱我与他人的对立。
(8)、社会上的上下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通过一些略带表演性质,对共识符号的互动过程。符号的表达能力可以用来支配他人对于情景的定义,是一种可以支配他人的武器。
(9)、苏格拉底凭借着伟大自觉的“纯真”(像孩子一样,怀着单纯而天真的信心,相信人活在世间并不是一件偶发的或无聊的事,并且人只要真诚探索,一定可以寻获真理。),生活在一具备自明真理的传统中;
(10)、(2)主要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
(11)、根据苏格拉底的原则,善与道德不是从外面加于人的,善与道德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包含在人的精神本性之中。在他看来,尽管一切都始于外面,人只是好像在学习一切,其实外面的东西不过是精神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善与德性以及一切对人有价值、有效准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这“正如圣经中所说的‘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一样,我以之为真理,为正当的东西,就是我精神中的精神”所以,人之德性,人之自由,就在于他无求于外,而诉之于内。诉之于内,必须是从作为共相的精神,从作为共相而活动的普遍精神,而不是从精神的欲望、兴趣、爱好、任性、目的、偏好等来汲取对人有价值、有效准的东西,后者虽然也是内在的,以自然的方式为人们所固有,但它与真正的、普遍的思维、概念、理性相比,则属于特殊的、偶然的成分。这样,反身内求的结果必然是:凡是普遍的精神、思维与理性不能提供证明的东西,对于人就没有效准,就不是真理。对此,黑格尔评价说:“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9)根据这个原则,苏格拉底认为,凡是人,根据他的精神本性都必有所向、必有所指,即心有为其所希求的东西。人从本性上所希求的东西,对人讲就是善的,反之,为人的本性所排斥的就是恶的。在这个意义上,人心向背,世界的终目的不仅是善,同时人在其向背中也是自己善恶的标准。人是人自己的善恶标准,但是这个善恶标准不是建筑在偶然的、特殊的主观性上,而是以普遍的、真实的精神本性,以作为万物统一体的理和道为基础,由此可见,他的伦理道德问题与其所主张的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概括高中精辟7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