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手法写诗歌
1、后,在结构上。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由此可知,作者因为“失意”而“自归”,因“自归”而不忍与友人分别,而后道明“自归”的缘由,后说明归隐的决心,所以,首联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开篇扣题,渲染悲凉气氛,暗含失意之悲,同时引出下文的“惜别”与“归隐”。
2、(答)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以扬的手法表现少妇赏春景的欢欣,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4、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5、“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意思是: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江水湍急,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7、古典诗词中今昔对比手法
8、今天分享的是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这些知识初中孩子必须都要牢记,赶紧转给孩子背起来吧!
9、形象:前四句塑造了“大鹏”形象,诗句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意思是“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这四句话写了大鹏高飞,大鹏有巨大的力量。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10、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点明手法的效果。(明效果)
11、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②?
12、“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是正面写其性格特点;
13、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15、双驼驾车夷乐悲,公卿谁悟和戎非!
16、夜郎诗歌投稿交流邮箱1362540172@qq.com
17、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18、全诗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美丽的春景图。
19、修心•快乐校园生活黄冈天有高级中学
20、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二、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2、诗歌的对比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如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①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例②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
3、B.时值寒冬,万物凋零,色彩惨淡,阳光照射下冰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4、(技法作用)这种方法,使情感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5、C.此诗所写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色彩皎洁幽丽,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技法作用)使画面栩栩如生,在对比中突出一方。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浮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比作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日”即指太阳,也指皇帝。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
9、B.文木制作的几案,饰着窗纱的窗户,诗人认为,山翁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热情好客的雅士。
10、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3、D.本诗后两句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
14、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5、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6、往事不堪回首,人生几度秋凉,个人命运折射出朝代兴衰,古诗词中有不少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盛衰之感身世之悲。
17、(问)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18、D.“双驼”点明塞漠之地,“无寸草”写出塞漠的荒僻,暗示昭君异域生活不易。
19、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20、“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三、对比手法的诗歌鉴赏
1、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纸灰飞作白蝴蝶,流泪染成红杜鹃。
3、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4、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突出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及其封建势力对包身工进行剥削所达到的残酷性,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生动地揭示了日本纱厂不把包身工当作活生生的人,而纯粹看成用来赚钱的工具的罪恶本质。
5、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6、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8、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9、简述诗中“大鹏”形象的作用。
1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1、①直抒胸臆。如颔联中“有如无”三字,直接表达了诗人收到太守寄来的“酒一壶”之后对于“攻破是非”和“削平身世”的真实感受。②运用典故。颈联中诗人运用嵇康和宁武的典故,抒发了深沉淡定的思想感情。③借景抒情。尾联以景作结,诗人通过“夹溪红蓼映风蒲”的描写,用秋天的凄凉景象,表现自己漂泊在外的伤感,同时表达出对卢中丞惦念自己并送来酒的感激。
12、C.“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错误。“尽日竹烟消酒去”的含义是作者整日都在竹林里饮酒,因为作者在竹阴中流连的时间长,酒意似乎都已退去,不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
13、有一类人从来不会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偶尔的劫富济贫也只是为了体现自己多么“伟大”有一类人从来没有把目光从他人身上移开过人们熟悉他的相貌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人们知道有一类人先帮助别人在大肆宣扬自己人们也知道有一类人前帮助别人在悄悄地离去
14、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
15、C.“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
16、词中的大雁有怎样的内在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7、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18、颈联“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描写白雪与梅花同样洁白,春江上微波荡漾,江岸边梅花洁白,一方面景中含情,“元”“自”描写景色自好,但诗人见景更起思乡之情;一方面在结构上照应标题“江梅”。
19、运用对比手法的佳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四、运用对比手法写的诗歌
1、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2、总之,此诗造了一个挂帅出征的忠心报国、治军有方、功勋卓越、心系和平的将军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唐军军容军威的歌颂,还有对和平的渴望。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4、(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5、(答)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9、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0、“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11、昭君怨·梅花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2、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3、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
15、C.颈联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用“响”“喧”二字将四野的空旷和寂静更加凸显出来,为尾联的“寂寞”做了铺垫。
16、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17、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
18、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
19、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妇人一家为躲避苛政,躲避山林宁愿被老虎咬死,也不愿回到现实中去,反衬了当时苛政的严酷,赋税劳役的深重。
20、七八句把“铁骑”比喻成庄严的“雪山”,足见军队之威严气度;“饮流涸滹沱”用夸张手法写出大军人数众多;九十句“扬兵”写出大军战无不胜的气概,“猎”字写出攻克敌军的迅速;“转战”则写出攻取的土地日益增多。而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战绩,全赖将军治军有方、能征善战。
五、对比手法写现代诗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这句诗中“娟娟”“轻”可见蝴蝶和白鸥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而诗中“老年花似雾中看”“愁看直北是长安”又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和对朝廷的忧虑。所以,诗人用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来反衬诗人年老体衰、被迫漂泊的困宭和无奈。
3、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4、李白写这首诗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作为登临吊古之作,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5、(答)本诗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满庭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注)平:指水涨与地面平。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淡,轻。磨,拭。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荷心:荷叶。
7、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8、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9、以宋代使人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为例。
10、(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互文、反复等。
11、(鉴赏要点)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应注意指出诗中“虚”的是什么,“实”的又是什么,二者构成了怎样的对比衬托效果。
12、小结: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手法;(定手法)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及其抒情手法能力。
14、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6、“1”——一个学科口号,每次上课前由学生喊出本学科的口号、公式、谚语、口诀、知识点等以鼓舞士气,落实巩固学科知识点,强化学科思想教育;
17、③“柳色”“杏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要保持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8、“5”——五句鼓励性的课堂用语,树立学科进步、优秀学生典型,增强学生自信心;
19、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20、后一句则直抒胸臆,说“寂寞将何言”,意思是: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直接点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之情。
六、对比手法写诗歌
1、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错误,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意思是三山在云雾中隐现看不清楚,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颈联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2、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4、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5、D.“冷”以双关写大雁所处环境和内心,“残芦”用反衬凸显大雁处境的孤单。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7、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8、“倚剑”以下为二段,写将军勒石记功,以及守护边境,使得中原地区生活安定。“倚剑”写战胜之后将军的得意之态;“登燕然”运用典故写战胜勒功;“列嵯峨”写出边境烽燧戒备森严。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原的和平景象:之外的中原,百姓安然地在田野上耕种,一排和平气象。末二句写扫清边患后,收兵束甲,不再用兵。这几句写出将军功勋卓越、心系和平、忠心报国的形象特征。
9、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0、晚岁登门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11、这是一首咏物诗,词意模仿苏东坡的同词牌作品。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1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13、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14、这三句的意思是: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15、(2)思想感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得不到重用,忧国忧君忧民。
16、“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霜叶的内在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赋予秋景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17、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18、①“莺语人帘长”是从听觉写,写出了帘外悦耳的鸟鸣声传入室内,更增添了室内的幽静雅致。②“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视觉写,写出了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织而显得零乱的景象,独具意境。③“花坞风回蝶翅香”是从嗅觉写,不仅写出了风吹来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觉,还发挥想象,似乎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
19、(问)请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20、本诗颈联所写柳色、杏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3、②融情于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元”与“自”再次为尾联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作衬。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5、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6、C.“皆静”写出人们专注着迷的神态,愈言其静,愈烘托出琴师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7、C.“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分析有误,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8、(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10、“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词人想象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11、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12、现在“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4、形象:①贫穷落魄/落拓不羁/落魄潦倒,如“著帽如破斗”,“性命寄杯酒”。②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为人有原则,如“一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写张求解卦直言,不借助他人言语说逢迎的话。
15、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16、①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17、C.诗歌的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137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