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翻译好的版本【95句文案】

一、资治通鉴翻译

1、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3、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如下:

4、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5、十点超级上新价,只要199元!直接省下近四百元!!出版社直发,正品。

6、父亲认为,假如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这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遭到尘封的厄运。我想也是,有几个人对这套文言文有兴趣?看了头不昏才怪。我是指一般人,没有意思跟高级知识分子抬杠。连司马光先生都曾感叹曰:《通鉴》完成之后,只有王胜之借读一次,其他的人还没读完一页,就打起哈欠,昏昏欲睡了。

7、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题目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的书名由来《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开始时,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而作为反对变法旧党首领的司马光主动要求出京为官。在他外放做官期间,就将自己酝酿已久的编著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付诸了行动。还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宋神宗即位后,认为《

8、“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9、《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10、(注)陆贽上奏唐德宗,认为理政就应该抓住根本,不能损害百姓。

11、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12、《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13、但是,在其“史记卷十二”之“孝武本纪”的“太史公曰”中,司马迁却惜字如金,王顾左右而言他。其评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14、《资治通鉴》是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5、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16、欢迎添加个人号“新民君”为好友

17、战国时代前四八〇—前二二一年

18、(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得民心者得天下!

19、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

20、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二、资治通鉴翻译好的版本

1、首先,我们先对周朝的情况做个简略的了解。

2、柏杨先生尤其推崇和赞扬刘彻的“对外扩张”,认为尽管因此而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但是,也正是因为刘彻的“雄才大略”、“意志坚决”,才使得当时中国的国土竟然扩张了一倍以上,并从此奠定了中华帝国的基本疆域,因此,柏杨先生不吝赞美地称刘彻为“盖世英雄”!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4、(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6、《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7、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8、《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

9、柏杨先生认为,刘彻存世的“大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尊儒术,一是对外扩张。也因此,他索性就把自己翻译的第六册《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也即主要记述刘彻历史的这一册,直接就命名为“对外扩张”。

10、金庸先生早年精准预测政治局势,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它帮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

11、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

12、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13、因此,关于“苏武牧羊”,封建统治阶级自然要对其大加旌表和褒奖。苏武回国后,刘彻的儿子、新任皇帝刘弗陵下诏,擢升苏武为“典属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移民局局长,享受正部级待遇(中二千石),并赏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200亩)、住宅一栋。

14、读史若干年,我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不是“人”!起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们也不是什么“神”,更不是什么“天子”、“龙种”、“龙子龙孙”。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命名他们的话,那就是“异人”——“异化、变质”了的人,被“至高无上”的权力“异化”了的人、宠坏了的人!

15、应当说,三位“顾命大臣”,刘彻确实选得其人,他们着实不辱使命,基本完成了刘彻的“托付”。然而三位“顾命大臣”个人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16、汉武帝刘彻为获得西域的“汗血宝马”,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任命李陵为别将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天八夜浴血奋战,李陵率部斩杀匈奴一万余人,终因得不到主力救援,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17、以过分的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误。

18、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任,自己述说曾经在秦王府中做门客。皇上念旧情,欲不追究让他官复原职。魏徵(征)进谏说:“过去秦王身边的人,在朝中庭外的都很多,恐怕都想依仗与你的私情而枉法,这足以使为善劝谏者心寒。”皇上欣然接受了魏征的进谏,对相寿说:“我昔日做秦王,乃是一府之王,今日做皇上,乃四海之主,不能对故人徇私。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朕也没有理由违背这点!”赐给相寿帛并打发他走。相寿流涕而走。

19、《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20、《田忌赛马》,大家中学都学过,田忌采纳孙膑的妙计,三局两胜,赢了齐王。

三、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1、第二年,幽王的儿子平王宜臼即位。

2、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3、(注)唐德宗将中书省所撰写的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这些看法。

4、这个弃长大成人后,对农业生产很在行,帝就命他作了后稷的官职,专门管理种庄稼的,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吧。弃之后,经过弃的后人几十代人的努力,到了商末逐步成为一个大的诸侯,经过文王、武王的打拼,终于取代了商的位置,成了天子。因为这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就不多说了。

5、这段历史,在《史记》中,和书上记载的差不多。

6、又是一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之间这个故事,就有了别一样的教育意义。

7、《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8、《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9、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

10、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11、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赐汝以我旧所带刀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常所食也。若存记前事,应知我心。”

12、编年体: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早用的也是简便的方法。

13、应当说,柏杨先生前面的评价相当振聋发聩,而后面的推论就只能说有点“天真”、“幼稚”了。

14、(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15、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和蒋介石公园偶遇,两人手里共同读的正是此书。

16、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17、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18、”曹操认为他的见解很好。

19、父亲生日,本来是十一月一日,出狱以后,他就更改为三月七日,那正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他入狱的日子。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把生日改在出狱的那一天(四月一日)以兹庆祝,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必要感谢他们还给我自由。”

20、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四、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在线阅读

1、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释义: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3、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4、一本为皇帝写的书,普通人有什么阅读价值呢?

5、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6、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7、而柏杨先生作为当代学者,其对刘彻的评价则完全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经“横”(即中外)、“竖”(即历代)比较之后得出的“专家级”评论。柏杨先生首先认为,刘彻作为一代帝王,其对中国及中华民族影响之深厚、意义之深远,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仍一直存在,因此,历史上能够与之相媲美的帝王可谓凤毛麟角。

8、《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9、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

10、这以后就到了中国历史上热闹的时期东周那时候国家实行分封制。现在大家都把封建这个词当作贬义词来看待,有好多人不明白封建的真含义吧,封建,就是封侯建国一词的简称。天子把一块地地封给自己的功臣和子孙,让这些人世世代代成为这一块地的主人,这才是封建的原本含义啊。

11、(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

12、(注)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的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有人问,他们算得上是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13、历朝历代,皇帝莫不如是。秦始皇如此,唐太宗、宋太祖如此,汉武帝刘彻也是如此。(2000文中“西域汗血宝马”采自友人油画,谨表致谢)

14、{评论}汉武帝刘彻临死前,将皇位传给自己八岁的儿子刘弗陵,并托孤给自己信得过的三位亲近大臣。三位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若按近代清朝的称呼,这三人就是所谓的“顾命大臣”。

15、在科技方面,记载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16、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

17、整个一篇说辞,充斥着满满的封建忠君报君思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8、望风而逃解释: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出处:《资治通鉴·梁记·武帝天监四年》:“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死无理,若克涪城,渊藻桃李满天下解释: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19、《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20、然而,《资治通鉴》却把苏武这种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忠诚,全部都归结于苏武对皇帝刘彻个人的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当友人到北海(即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来看望并劝他归降匈奴时,《资治通鉴》上是这样“代”苏武作答的:

五、秦晋淝水之战资治通鉴翻译

1、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2、(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谈了九项事,这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3、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读《史记》多了,人会热血沸腾;读《通鉴》多了,会考虑做大事前......先学一点逻辑思辨。

4、父亲从六十四岁译到七十三岁,虽然没有一九六八年在调查局黑牢里那种“甲尽血出,和灰成字”的悲凄,但是《通鉴》十年,是另一个“十年牢狱”。他案牍劳形、翻书阅卷、一笔一刻、一字一格,能译出这一千万字,真够壮烈,幸未成仁。《柏杨版资治通鉴》每册首刷一万本,在台湾只有两千万人口,这种成绩值得欣慰,这也都是现代语文的伟大功绩。

5、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父亲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是写给今天的官员和百姓看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与借鉴。《通鉴》提供的观点和智慧,可以让人做个‘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国情世局,都可用大时空的角度冷静地去检查。”

6、《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高。

7、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资治通鉴》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明显地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现今社会节奏迅速,对这佶屈聱牙的文字,谁有这种闲工夫嗑牙?

8、问题是,霍光有一个致命缺陷或不足,那就是律己尚可,但治家无方。尤其是他那个名叫“显”的老婆,为了能让自己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从而获得更大的家族权力和势力,竟利令智昏、胆大包天,趁着现皇后——皇帝结发妻子生产之际,残酷设计将其活活毒死!而霍光得知内情后,竟无动于衷、一味包庇,为此给整个家族埋下了一颗原子弹级别的定时炸弹!

9、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苏武牧羊曲》

10、​宋神宗赵顼为《资治通鉴》作序:

11、意思是说,我因为随侍皇帝之便,得以见到皇帝到处封禅、祭天地鬼神、祈求长生不老等等诸种事宜。我把这些过程和相关内容都记下来了,包括那些所谓的“方士祠官之言”,但是做“法事”时所用的“俎豆珪币”啊、“献酬之礼”啊等等的实物,你们如果要看的话,那就只能和有关部门(“有司”)联系了(哈哈)。

12、这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13、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14、1956年,在国务院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顾颉刚、齐思和、聂崇岐、容肇祖等十二位著名学者点校的《资治通鉴》标点本正式出版,成为新批整理校点的史学名著。

15、《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10月1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谭其骧,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历史爱好者必备工具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资治通鉴翻译好的版本【95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