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德经 全文精辟96条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1、老子道德经译文原文

(1)、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3)、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4)、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5)、玄德:即上德。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6)、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4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11)、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12)、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解释)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14)、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15)、(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6)、(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17)、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18)、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19)、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0)、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老子 道德经 全文

(1)、(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2)、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3)、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4)、(解释)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5)、(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6)、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8)、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9)、翻译: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10)、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原“道”的门径。 

(11)、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2)、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13)、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翻译)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14)、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就表示生生不息的天道,像一张无形的网,始终把我们网在其中,虽然我们找不到网在哪里,但我们始终处在这张生生不息的天网之中!

(15)、翻译: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正直的好像弯曲,聪明的好像愚拙,善辩的好象口讷。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16)、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7)、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1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9)、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0)、(解释)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注释

(1)、(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2)、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6)、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7)、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8)、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9)、4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第六十七章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10)、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无偶的。 

(11)、(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抛弃聪明智巧,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看着这句话是反对智慧的存在,实际上是李老先生希望抛弃当时各种流派中的言论,提倡“道”家思想、提倡尊崇天地万物,一切按照自然规律来做,这样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会增加百倍。

(1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16)、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7)、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

(18)、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的。

(19)、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0)、(解释)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

4、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1)、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4)、翻译: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5)、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6)、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8)、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9)、(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0)、(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11)、(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2)、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13)、正直的好像弯曲,聪明的好像愚拙,善辩的好象口讷。

(14)、“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句话就是老子接着提问,天道为什么会讨厌勇于敢者而喜欢勇于不敢者,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15)、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16)、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17)、天下有道的时候,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解释)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20)、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5、老子道德经完整版

(1)、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2)、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4)、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净化人的心灵;

(5)、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6)、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7)、(翻译):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8)、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9)、(解释)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10)、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11)、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和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

(12)、(翻译)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13)、(翻译):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有敌人了。大的祸害是轻敌,轻敌几乎能断送我的宝贝。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14)、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5)、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1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 道德经 全文精辟9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