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不同阶段及特点精辟69条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2)、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3)、(3)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龄群体在个体人格的发展或社会化的过程中影响越来越深,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这一时期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由于同龄群体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加之在此期间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特征,其个人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等容易受到伙伴的影响,然而群体成员难免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4)、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此时,儿童道德认知不守恒,也不懂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性。

(5)、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超我是自我发展的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6)、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7)、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

(8)、这不仅是禁忌,更是一种真理。毕竟,“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这在背叛父母的同时,也背叛自己。

(9)、弗洛伊德不仅重视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理论,而且强调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出生之后长到6岁时,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以后一直保持到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正因为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一个成人的人格适应问题,追根溯源常常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原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性本能冲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极端重要。性本能不一定通过直接的生殖活动来满足,它可以通过亲吻、抚摸、注视,甚至跳舞、体育活动、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的方式来间接满足。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几乎所有人类高尚的精神文化活动都看成是性冲动的替代和升华。因而,与生存本能相比,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的意义重要得多。按力比多主要投射的身体部位不同,人格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

(10)、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1)、这一阶段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如果没法形成这一点的话,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以后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12)、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13)、本我,就是那个“根本的我”,是人格的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的满足,这里是快乐至上的原则。

(14)、单方面遵从,有一种遵从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15)、⑧固着:个体的行为方式的发展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

(16)、在本章前面已经提到,埃里克森运用他的理论剖析了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例如:希特勒、乔治·肖伯纳,默哈特默·甘地、马克西姆·高尔基和马丁·路德等。他的成就导致了一门称为历史心理学的新学科的诞生。

(17)、口唇期是心理性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大约从出生到满周岁。在这个时期,婴儿力比多发泄的主要的动欲区是口腔。婴儿通过口腔获得维持生命的营养,同时还通过吸吮动作获得快感。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婴儿期的口唇活动没有受到限制,成人后会表现出乐观、慷慨、开放、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受到限制,成人后会表现出依赖、悲观、被动、猜疑、退缩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18)、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

(19)、埃里克森并非为研究者创立理论。他力图从概念上对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几个条目进行分类,任何一个人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可以认为他的理论对了解人格是一种有用的引导,也可以认为是毫无用处的。“理论的证据存在于调节者与病人之间”不断进展“的交流过程中,从而引起新颖的和令人惊奇的顿悟,使病人对自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19第5页)。

(20)、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2、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1)、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2)、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3)、你之所以一直挣不到大钱,可能是因为你对大便的态度有问题,因为它可能影响了你对自己其它创造物的态度。

(4)、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中。

(5)、影响人格发展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内分泌:

(6)、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7)、埃氏理论指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的八人格发展理论。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015—190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8)、这一阶段的意象,就是婴儿的嘴和妈妈的乳房,这一对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着无限的含义。

(9)、退行: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了挫败,就会退行到低级阶段,去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人有时候并非是受挫了才会这么做,有时候退行,可能只是在留恋回味早期阶段的美好感觉。

(10)、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11)、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2)、在口唇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儿童的人格不再是单一的、混浊的本我。现实原则逐步取代快乐原则,成为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原则。自我的形成是口唇期的重要的成就。

(13)、肛门期(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14)、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15)、第一阶段:口唇期(0一1岁)也称口欲期、口腔期。

(16)、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嘴巴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

(17)、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

(18)、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几乎所有学校都喜欢考的知识点,好在考得都比较简单,背就完事了。

(19)、人格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人的生存,死本能主要表现为各种破坏力。其中,性欲(力比多)是行为的根本动力。

(20)、特点: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达到成熟。

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3)、一岁前的口欲期,婴儿其实是在剥削,在吸收,他不能自己创造东西,奶水固然是好的,可这是妈妈的乳房所产生的,他是无力无能的。这时候婴儿的大便,并不是成形的。弗洛伊德说,一岁到三岁的肛欲期,快感中心从口腔部位转移到了肛门位置。那这时幼儿就会发现,他有自己的创造物,而且能自己控制它。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创造物,并且还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物,这对幼儿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

(4)、5~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5)、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

(6)、所以这时候的父母好是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相对肆意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就像我们之前谈到过的温尼科特说的那个标准——世界准备好接受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涌出。

(7)、生殖期约在12岁至20岁。弗洛伊德认为,在上述性心理发展时期,儿童主要是有一种“自恋”性质的冲动,性的满足来源于自己身体感受的刺激和对自己性器官的抚弄。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成熟,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喜欢参加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这时心理发生根本的转折,从“自恋”转入“异性恋”。异性恋一旦形成,就持续人的一生。从这个时期起,儿童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成员,谋求发展自己的事业,建立自己的家庭。

(8)、“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例如小孩长期缺乏母亲的照顾,可能对他的性格,甚至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不良影响。父母的离异、家庭矛盾等因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上蒙上阴影,造成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早期的人生经历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则会使儿童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9)、这一阶段的意象,就是婴儿的嘴与妈妈的乳房,这一对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着无限的含义。

(10)、冲突后果:这阶段的不良后果是可能产生成年期的性无能、性冷淡或同性恋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无能为力等。

(11)、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12)、是人格结构中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13)、本我 是人格主要的部分,是潜意识欲望的根源。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目的在于争取大的快乐和小的痛苦。

(14)、成熟依赖阶段;一个成熟关系所牵涉到的是两个人以相互的施与受(尤其可能是性)来表达他们关系的分化特质。

(15)、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体型上,青少年也逐渐接近成年人,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可以平等抗衡同性父母的生理条件。

(16)、弗洛伊德说:“儿童由3岁起,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1)因生殖器未成熟,以致没有稳固的组织性;(2)倒错现象的存在;(3)整个冲动较为薄弱。这里,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佛洛依德的理论中,“性”(sexuality)这个词也许是常被误解者之事实上,其涵义较广,系指任何形式的器官享受。因此,性器期的性不一定是指男孩或女孩对异性的父亲或母亲有性交的欲望。虽然男孩对母亲的感情有性欲的成分,但这种性比性交的意义更广泛,而且小孩子对实际性交的概念通常是不明确的。在此一时期里,性心理的发展颇为显著,这可由以下行为看出:对性方面的事情感到焦虑、性幻想、手淫、性与角色的认同,以及性游戏等。

(17)、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时,减轻或防止焦虑、愧疚等精神压力,维护自己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

(18)、性蕾期 3~6岁,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健康的发展在于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建立起性别认同感。固结则会造成性别认同困难或难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9)、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20)、口欲期:0岁到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4、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1)、自我 是大脑中作用于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功能是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平衡。自我考虑现实,遵循唯实原则。

(2)、   在上述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当社会允许适当的身体满足时,这种冲突便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但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这种遗留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在口唇期有过断奶的不良体验,那么,他长大之后就可能具有固执和坚决的性格特点,而一个幼时得不到足够食物的儿童,长大后就可能会有贪婪追求知识和权力的特点。这就是弗洛伊德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个体童年早期的经验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年期的人格特点源于生命的头几年。

(3)、面临任务:此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男孩像父亲学习性别模式和社会行为,女孩则以母亲的性别角色为榜样。

(4)、原生家庭,其实是孩子人性的练习场。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原生家庭的一个价值。6岁前,孩子主要是生活在家庭里,他要吸收营养,他要自主控制排泄,他还要学习竞争与合作。

(5)、弗洛伊德认为,一个认的人格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6)、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程度和各种复杂心理,可以在6岁前找到各种对应。

(7)、口欲期,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8)、大人将大便视为肮脏之物,觉得臭,认为不卫生,但小孩子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他们会天然地爱上自己的第一创造物。有些妈妈就发现她们的孩子不仅不觉得自己的大便脏,反而觉得很有趣、甚至很可爱。

(9)、弗洛伊德认为,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不同阶段及特点精辟6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