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哪三个精辟105条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解释

1、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名言

(1)、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时从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大的焦虑,诞生的创伤是后来出现情感焦虑的基础。

(2)、《性学三论》是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开性学先河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首度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性研究,通过梳理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寻常男女性冲动的萌芽和成长,发现并探讨每个人性困惑中的关键心理因素。

(3)、看完这本书也让我对“受虐狂”整个概论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书里说:“受虐狂其实是施虐狂的一种延续,只不过在受虐过程中,施虐的对象成了自己”。这正好印证社会上普遍的家暴现象,一个人如果童年中被家暴,那他长大后为人父母时去殴打自己小孩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其被动和主动形式往往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4)、性冲动本身似乎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并且在与各种精神力量作斗争。

(5)、“当歇斯底里症患者步入成熟期后,或是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真正的性需求必须得到释放时,病情也就即将爆发了。在性冲动和性阻碍的双重压迫下,摆在患者面前的也就只有发病这一条路。”

(6)、力比多前生殖器性组织/前性器组织(PregenitaleOrganization)部分性冲动和快感区自体享乐

(7)、年轻的日子还很长,可是今天又无所事事,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十年过去了,没人告诉你该什么时候起跑,噢,你错过了发令枪。计划后总是要变成零,或是变成那草草的半页纸。活在安静的绝望中,这是英国人的方式。时光流逝了,歌也结束了,但总觉得自己还有话要说。——《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8)、弗洛伊德表示:性行为是不受高级精神活动控制的冲动之其理论更多是认可道德框架中可以被接受的性变态行为,旨在挖掘其背后的压抑因素,所有的性变态行为都可以在幼年生活中找到畸形的原因。可以说多元的性行为是人性中给的一把双刃剑,其中恋童癖牵涉到娈童是涉及到道德和法律底线的。

(9)、“同大人们一样,孩子们会将自己过盛的原欲转化为不安。那些因原欲得不到满足而患上精神病的成人,也会像孩子一样在独处的时候感到害怕。这是因为他们的原欲离开了能给他们带去安全感的人,于是他们就不得不用为孩子气的方式来缓解这种不安。”

(10)、A.三种性倒错:完全性倒错者只能以同性为性对象,异性甚至有可能产生厌恶;两栖性倒错者(心理雌雄同体)既可以以同性为性对象,又可以以异性为性对象;偶然性倒错者仅仅在特定条件下才将同性列为性对象。

(11)、后来,在探讨性发展过程时,弗洛伊德越来越强调爱与恨在对象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他于1912年在“移情动力学”(1912b)中引入了情感矛盾的概念,且自此便认为爱一恨情感矛盾是早期性发展阶段之中对象关系的特征。同时,弗洛伊德还引入了代表幼儿本能组元特征的情感流和代表青春期对象选择特征的性感流之间的对立。为了使对象选择的性感流得以建立,儿童必须弃绝早前代表乱伦对象的母亲和父亲;在乱伦禁忌的支配之下,个体于是将对象选择指向他人。然而,这种新的对象选择依然受早期选择的影响,以至于儿童在青春期以后选择的性爱对象和初的选择对象与其父母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相似性。换言之,在弗洛伊德看来,任何选择都逃离不开儿童早期带有乱伦倾向的对象选择的影响,它持续存在于个体一生中:“即便是那些成功躲开力比多乱伦性固着的个体也不能完全逃离这样的影响。”后来,弗洛伊德还指出,当性特征确立时,情感流和性感流便汇合起来,而在神经症患者中,这两股流没有实现融合:“……只有两股支流汇合之后才能情感行为的完全正常。”(1912d)

(12)、因此,童年时期性冲动的特征在本质上来说是自慰性的。针对幼儿性欲的表现形式,弗洛伊德不仅列举了多种口唇自慰活动,而且还列举了与肛门区有关的自慰活动(与肠道功能相关的粪便滞留和排泄等)以及与排尿快感(在男孩和女孩中同样存在)有关的自慰活动和与性器官有关的自慰活动。这些观察让弗洛伊德将儿童自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儿吮乳时的自慰;第二个阶段始于儿童三四岁的时候;第三个阶段涉及青春期自慰,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认可的自慰阶段。

(13)、1923年,在“幼儿性组织”(1923e)中,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第4个前生殖阶段“阳具期”,并将其引入到了他之前于1915年修订《性学三论》时提出的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期之中。此后,他认为儿童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围绕作为性敏感决定区的阴茎和处于对象关系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展开。同时,他还在文中指出,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3至5岁达到顶峰,正值阳具期,此时儿童对父母中的异性表现的性欲为强烈,而其阉割焦虑也为深重。

(14)、起初,在弗洛伊德发现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形式(又称正向俄狄浦斯情结)后,他对这个情结在男孩性心理发展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描述。当男孩将母亲视为第一个情感对象时,便想独自占有;不过在他三四岁时,他对母亲的爱恋开始与父亲发生冲突,于是他开始仇恨父亲。同时,由于男孩对母亲表现出乱伦欲望,并对父亲心存仇恨,于是害怕父亲会阉割他——将他的阴茎割掉。在这种阉割威胁造成的焦虑之下,男孩终在潜伏期放弃了占有母亲的乱伦欲望。

(15)、前期快感与后期快感(VorlustundEndlust)

(16)、幼儿自体性欲及青春期以后的对象选择在1905年版的《性学三论》之中,弗洛伊德将幼儿性欲活动(他将其视为自体性欲)与青春期以后的性欲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认为后者以“对象选择”为中心,即选择个人作为爱恋的对象。从著作第一版来看,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性欲仅以自己的身体为对象,然而青春期以后的性欲则基于对象选择之上,即当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成熟后,会将性欲建立在所爱恋或欲求的对象身上。

(17)、第二句话:书中有一些观点振聋发聩,完全原创且已成经典。

(18)、首先要弄清楚心理学是做什么的。在《普通心理学》里面的定义是:“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以及心理现象的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与环境等。”

(19)、“改变历史的书”、“划时代的不朽巨著”之这是一部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美国唐斯博士

(20)、大卫·林奇与伊莎贝拉·罗西尼,林奇的造型超现实感十足,《蓝丝绒》中可能就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2、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哪三个

(1)、第三个阶段---性器期,在这个阶段,力比多指向了生殖器区域。由于此时男女的生理特征不同,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即“恋母情节”也叫俄狄浦斯情节,一种“恋父情节”,也叫厄勒克特拉情结,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会对父亲的发型、打扮模仿以寻求母亲的关注;女孩儿把妈妈的化妆品、口红、高跟鞋、裙子等往自己身上套弄吸引父亲的注意。这个阶段父母要对孩子的性别意识进行引导,防止以后出现“同性恋”“双性恋”等(不存在歧视)。

(2)、“可以说,一个人的对象选择,都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男人,他们寻找对象,就是在寻找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可以说,自童年开始,这种样子就已经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这些男人的母亲还活在人世,她们也会对自己的替身感到不满,对媳妇横加挑剔。明白了儿时与父母的关系对一个人对象选择的重大意义,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对这种关系的任何干扰,都会对其成年后的性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同样,恋爱中人的嫉妒心理,往往也能在其童年时期找到原因,或者至少是受到了其幼年经历的强化。如果双亲之间经常起口角,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孩子的性生活就更容易走向紊乱,甚至使其患上精神病。”

(3)、原欲固着在对象上,或者在对象间转移,从而操控一个人的性行为并获得暂时满足,这叫做“对象原欲”(Objektlibido)。

(4)、他指出性冲动在人类文明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中性冲动不以生殖为目的;一切不为生育服务的性冲动都受到束缚,比如中古时期的宗教要求;只有合法的生育才被允许称为性目标。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导致了婚姻制度下合法性行为的延迟(虽然婚前性行为虽然已经普遍,但也是伴随着社会压力的)。

(5)、《性学三论》是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奠基之作,也是一部直白易读、写给所有成年人的“性启蒙书”,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对病例的分析研究,对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的变化及性道德文明和现代人的焦虑、男性选择对象的原则、性无能和处女的禁忌等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进行系统、全新的解读,为人类的性启蒙教育打开了一扇亮窗,同时为那些对性和爱情感到迷茫的读者提供科学的精神指引。

(6)、《爱的艺术》一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情的理论”;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第四章“爱的实践”。四章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对弗洛姆关于“爱”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系统而深刻。

(7)、三个结论:精神病患者在潜意识中存在性倒错现象,原欲停留在同性人群身上;潜意识中倾向于完成解剖学意义上的超越;成对出现的部分性冲动诱发了新的性目标。

(8)、第五个阶段---生殖阶段,弗洛伊德把口唇、肛门、性器三个阶段称为前性阶段,在此阶段的性活动是由自发性欲所引起的,孩子们追求的是身体的愉快。潜伏期之后称为青春期,产生第二次性欲的冲动,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9)、多年以后,在著作《自我与本我》(1923b)之中,弗洛伊德针对正向俄狄浦斯情结又增加了反向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的提出以所有个体从童年起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双性特质为基础。就正向俄狄浦斯情结而言,男孩意欲弑父娶母;对反向俄狄浦斯情结来说,男孩则将母亲视为竞争敌手并意欲弑母嫁父。在正向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通过认同对手希望“成为”父亲;与之相反,在反向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通过认同退而希望“化身”母亲,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对象爱恋初期的形式。男孩针对父亲表现出的那种女性被动欲望,使他放弃了对异性母亲的占有欲望以及将父亲作为竞争对手的男性认同,正如弗洛伊德于1911年对“薛伯庭长”和1918年对“狼人”病例的研究所示。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两种形式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时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涉及4个人:一方为父亲和母亲,另一方为同时兼具男性和女性倾向的儿童(男孩或者女孩),这种倾向基于每个人的“双性恋心理”。此外,这两种性倾向的比例也处于变化之中,个体的性征则取决于何种倾向占优势,而个体的常态性心理发展是正向俄狄浦斯情结战胜反向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

(10)、近两月很少做梦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睡眠质量的提高,从人生角度来讲我大为可惜,好像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毕竟我不爱睡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实现愿望的一种途径。我是个俗人,这辈子都看不懂半本《性学三论》,但我觉着这句话水平不高,就白日梦嘛,我也能讲得出来,而且一直在践行。至于为什么不是看《梦的解析》——老实说,我觉着这题目......的确不怎么诱人。

(11)、幼儿时期的印象并不是被彻底抹去了,而只是我们对其有所遗忘,其本质是意识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排挤。这和歇斯底里症患者的遗忘症很类似。后者的成因是患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系列不能为其所用的记忆痕迹,它们具有这样一种吸引力,以至于能够在联想的过程中,将存在于意识的当前记忆也拉入意识的盲区。

(12)、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13)、性冲动和侵略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未被合理地解释。精神分析认为这是原欲中自带的侵略性成分。关于此,不同的精神分析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如认为这是原始人类食人欲望的残留、本能需求、痛苦有转化成快乐的可能等等。

(14)、性学三论(1905第一版--1925第六版)性变态幼儿性冲动青春期的性成熟

(15)、“精神分析研究发现,歇斯底里症其实是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精神活动、愿望和期许的替代品。在某些特殊的心理过程(压抑作用)的排挤下,内心的愿望被压抑已久,却又无法及时转化为其他的精神活动,得到及时的宣泄。这些在潜意识中蓄积的念头,需要以某种恰当的方式加以疏导,终就以歇斯底里的这种生理方式表现了出来,这也就是歇斯底里症的成因。”

(16)、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7)、种族特征与个体特征的关系亦如此,可将个体特征视为种族特征的再现。然而,种族特征不因近期经验的影响而改变,可以说在个体发展的背后种族特征起作用。个体特征是人类早期经验积淀的结果,加上近期的经验,便构成了偶发因素的总和。

(18)、此外,还须记住的是,本书所包含的部分内容——坚持性活动对人类所有成就的重要性及性概念的扩展——从一开始就构成了反对精神分析的强烈动机。人们走得如此之远,以致将精神分析的“泛性论”(pan—sexualism)当做不厌其烦的口头禅,甚至无端地指责精神分析凡事必说“性”。如果我们完全忘记了情绪因素(emotionalfactors)令人混淆和善忘,那我们当对此惊诧不已。哲学家叔本华(A.Schopenhauer)早就说明人类的活动决定于性冲动(就该词的一般意义而言)。毫无疑问,全世界的读者不可能完全忘记了这一惊世骇俗之作,至于通过对儿童及性变态者的分析而将性概念予以扩展,这对于任何自视清高,蔑视精神分析的人而言,都不应忘记,精神分析扩展了的“性欲”与先哲柏拉图(Plato)的“爱欲”(eros)是多么的相近。

(19)、但在核试验的之后的一段时间当中,正好有一艘日本的捕鱼船在马绍尔群岛附近,结果核爆的粉尘也落到了捕鱼船上,在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测之后,美国政府秘密的核试验终于被曝光。

(20)、山本宽斋为DavidBowie设计的“东京波普”造型

3、弗洛伊德性学家

(1)、THREEESSAYSONTHETHEORYOFSEXUALITYFreud1905

(2)、心理学是要依靠实验方法和理论建构来解释人的行为的本质和心理过程及结构的,这是一个很严谨而且复杂的过程,而“想法”并不在此列。虽然不可否认行为背后都有其心理过程和心理因素,但科学讲究的是依据,生活中的随意解释不能作为科学。

(3)、第二个阶段---肛门期,这一阶段力比多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区由唇和舌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乐,因为在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乐之感,也叫肛门受虐狂性阶段。在肛门阶段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格,一类是肛门保护型,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表现为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4)、Besetzung/cathexes:贯注——泛指各种兴趣,包括力比多和其他非力比多的本能

(5)、我坚信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6)、1925年,在题为“两性解剖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后果”(1925j)的论文中,弗洛伊德又对女孩的性心理发展进行了描述。其间,他认识到如果男孩和女孩在出生后性爱对象相同,即都选择母亲,那么女孩终的发展会与男孩有所不同。诚然,女孩改变了性爱对象,她对母亲的爱转变成了对父亲的爱。然而,这与他有关女性性欲的构想距离尚远,后来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性心理发展受阴茎羡嫉的支配,使她渴望成为父亲所要求那样的孩子。鉴于弗洛伊德始终坚信自己的“性一元论”,因此人们认为他有点固着于儿童性理论。后,在题为“女性性欲”(1931b)的文章中,他肯定了母女之间的纽带在性发育早期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女孩在改变性爱对象时所面临的困难,即依恋必须要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之中从母亲移至父亲身上。

(7)、首先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医学性学等等多方面的大师级别的一代宗师,在当时就是一种科学性代表人物。特别是在精神性疾病分析方面属于开创性宗师。

(8)、肛欲期——肛门区孩子们是怎么想“我是从哪里来的”?“在幼儿的性认识中,孩子是吃了东西之后怀上的,之后会通过肠道排出来。”

(9)、读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原来从小到大一直完全缺了一商:财商!后悔没有早些遇到这本书,也发现国内在财商教育上真的是欠缺的,本书对我的影响大!读完之后,我又读了富爸爸系列的好几本书,如《富爸爸:提高你的财商》《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富爸爸投资指南》等。

(10)、但是这种解释无法解释女性、儿童、被阉割的男性为什么仍然有这些精神生活。

(11)、男性的性欲继续发展,新的性目标释放性产物延续了之前的快感目标。并且性冲动服务于生殖功能。男性的性快感主导区不变,依然是生殖器。

(12)、前生殖器性组织/前性器组织(pregenitaleOrganisation)口欲期(oralstage)约在出生-5岁肛欲期(analstage)约在5~3岁

(1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是经典的入门心理学教程,也是大学教材。但不要被教材这个名头吓坏,相比于国内教材的枯燥,这本书可是好读又有意思的一本书。相比于本文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合著)《心理学与生活》要鲜活很多。

(14)、“显然,孩子们总是倾向于将亲近的人选作性对象,因为早在他们的原欲刚刚起步之时,他们就爱着这些人。但随着性成熟期的延后,孩子们仍有足够的时间在正常的性阻碍之外再设立一道乱伦的防线,将自己所爱的血亲排除在对象选择的范围之外。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要求我们重视这一禁令,以防家族利益侵蚀了更高级社会单位形成的条件。因此,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要求每个人,与自孩提时代起就保持着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

(15)、在此期间,弗洛伊德著书颇丰,然而也正是在这时,他和弗利斯的关系彻底宣告决裂。私人诊所的病患也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其中大部分患者来自东欧。其间,他还坚持连续3年在维也纳大学开办讲座,而“星期三讨论会”也日渐壮大。正是从1905年起,他开始享誉国际。同时,他也开始每个夏天都去意大利或希腊度假旅行,其间多由妻妹米娜•贝尔纳斯(MimiaBarnays)或弟弟亚历山大(Alexandre)陪伴。

(16)、Freud认为幼儿性欲的表现主要是吮吸,并从中发现幼儿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当然这本书尝试将性的概念拓展,有点泛性主义,原版序中说到精神分析所拓展的性学概念与柏拉图说的“爱”类似。

(17)、《超感八人组》中的女演员杰米·克莱顿真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变性人,可以说沃卓斯基姐弟以她们超凡的才华在赢得社会话语权的基础上,为同性恋争取了更多空间,《超八》本身就带有强烈的LGBT群体诉求

(18)、重要概念:倒退现象、内生殖器、前期快感-性兴奋、后期快感(满足感)-性满足、性产物、“青春腺”、原欲经济学理论、原欲、自我原欲-自恋原欲、对象原欲、原型、幼儿的不安、俄狄浦斯情结、性兴奋整合、压抑作用/排挤作用、性早熟

(19)、儿童性兴奋的来源:快感区的刺激、机体活动的附加产物。但是这时候还是部分性冲动、自体享乐状态。

(20)、按照弗洛伊德的推理,在这个情况下女生还会因为阳具的缺乏产生阳具崇拜,希望变成一个男孩。

4、弗洛伊德的性三论

(1)、某个器官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就会引发冲动(心理的),后者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对这一器官的刺激。

(2)、看不出吧,《沙漠妖姬》中雨果·维文(右一)在《黑客帝国》、盖·皮尔斯(左一)在《记忆碎片》的形象与片中大相径庭

(3)、“儿时普遍的性变态倾向,恰恰是我们一部分美德的来源,因为它通过反向作用推动了美德的产生。”

(4)、#性变态、妄想症、歇斯底里症三者的幻想方式往往类似。

(5)、“冲动本身并没有含义,它仅仅是用于衡量精神生活需求的强烈程度的一种单位。这种看法虽然简单,倒也贴切。各式各样的冲动之所以属性不同,是因为其生理刺激来源和目的不同。某个器官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就引发了冲动,而冲动的目的,就是消除对这一器官的刺激。”

(6)、人类性冲动的产生不是出于繁衍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愉悦感。随着人的发育,性冲动逐渐从自体享乐期转为对象之爱。

(7)、两种精神疾病:过于疼爱-不能缺爱、不能从较弱的爱恋中得到满足,是神经质的前兆。无节制的爱怜的父母用溺爱成功将自己的精神病传递给孩子。

(8)、原欲从自身出发追寻对象,并终回到自身(和叔本华的意志感觉有点像…),天生具有“男性”(主动)的特征。

(9)、机体发育的必然:幼年时期的升华作用:原欲本身虽然在流淌,但是大部分能量被挪作他用,转移到新的目标。(正是升华作用使得文化成就成为可能)早期升华作用出现的原因:潜伏期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幼年原欲没有足够的作用空间;另一方面,幼年的反常性欲望源自快感区,表现为性冲动,但是却只会在个体发育中带来不快。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一种反向欲望被唤醒(反向作用只是升华作用的一种形式),就构成了精神大坝(厌恶感、羞耻感、道德感…)。

(10)、在当下出轨率走高的背景下,如果做丈夫的出轨了而妻子没出,往往更容易离婚。有很多出轨的家庭之所以能够维持下来,很多是女方也出轨了,所以婚姻得以维持,只是多数情况下男方不知道而已。

(11)、情感过程。强烈的情感。不只是快乐,更有恐怖、紧张(如考试和难题),当然后者不能太强烈。强烈的痛苦往往也能带来“快感性受虐狂”。

(12)、然而,我并不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这一部分较之其他部分更远离现实,发现真实本为精神分析之己任。我对材料的不断再检验及回忆使我相信,这一理论同样建立在审慎及公正的观察之上,并且不难解释人们对我的观点何以有的接受有的反对。首先,要证实此处所描述的人类性生活之始,必须要由足够耐心和专业技术的调查者对病人童年早期生活进行分析。既然医疗通常要求(至少表面上)快速见效,故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然而,只有施行精神分析的医生,才能接近这种知识所形成的判断,才不致受自己好恶和偏见的影响,如果人类通过对儿童的直接观察早能学到这些知识,那么这三篇文章就不必去写了。

(13)、《性学三论》看似很难懂,其实不然,这正是弗洛伊德的写作的特点,他的书虽然专业性十分强,但你完全能够看懂并深陷其中,也会被书中清晰简洁的语句和浅显易懂的例子而深深吸引。他对人类的性在心理上、生理上进行全面的剖析,比如,他引用了一个病例“少女杜拉的故事”,来解释了潜意识的幻想是歇斯底里症的直接致病因素。

(14)、二是精神分析的一些书籍,精神分析也分传统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传统精神分析经典的当然是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这些都是他的导论性的书,比较容易读懂。然后是新精神分析,推荐两个人的著作,一是霍妮,她的著作比较推荐《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内心的冲突》、《自我分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她作为女性而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二是阿德勒,首推的当然是他的《自卑与超越》,还有《生活的科学》,他的书对人性有很深的剖析力,我对《自卑与超越》印象尤为深刻,在这两个人的书里面,题主可以先看《自卑与超越》。

(15)、目前战争之祸水已经平静,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战争中人们对精神分析研究的兴趣总体上未受损害,但理论的不同部分却出现了不尽相同的发展。精神分析的纯心理学主题及发现诸如潜意识、压抑、作为病因的冲突、病愈后的发展及病症的形成机制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承认,甚至引起了反对我们观点者的关注。然而,本书所包含的其他理论,即生物学前沿的知识及其功能,面临的反对之声仍未减少。某些曾一度对精神分析极感兴趣的人,甚至也摒弃了性因素在正常与病态的心理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看法,转而寻求新的观点,以对性因素的作用予以限制。

(16)、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17)、区分两种性倒错(“同性情欲”):主观同性恋者和客观同性恋者。前者把自己的心理性别完全变成了异性;后者只是用同性性对象取代了异性性对象。前者用“双性理论”仍可解释,后者完全不能。也只有后者才会有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反抗的可能。

(18)、因为自己对于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写的这篇推荐文章可能不太好,但是完全不影响《性学三论》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谢谢!

(19)、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于1905年在《性学三论》第一版中出现后,在后续版本中就再没有现身(仅以书后增补形式出现)。这里,我们将对这个概念发展的主要阶段予以回顾。此外,尽管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逐步得到了发展,但他却从来没有撰写专著来探讨俄狄浦斯情结。

(20)、两条路径:按照幼儿时期的原型,或者是“自恋”(寻找自己的镜子)。后者与性无关,只讨论前者。

5、弗洛伊德性学经典书籍

(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儿童性活动的表现形式在三四岁时就可以观察到,不过其性冲动不仅会与外部障碍——如教育等文明因素——发生碰撞,同样也会与内部障碍——如厌恶、羞耻以及道德等,它们是压抑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在潜伏期,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这些性本能力量会偏离性目的而转向新的目的,并以文化形式表达这些冲动,弗洛伊德将这个过程称作“升华”。然而,他也同样认识到,潜伏期的性冲动不论是童年暂时性的,还是青春期之后持续性的,它有时也会浮现出来。

(2)、双性理论。有些人的生理特征具备双性特征,类推,性倒错是心理上雌雄同体的表现(每个人既具有男性又具有女性特征,看两种特征的力量对比)。然而,很多性倒错者在生理和心理气质上并没有展现出异性的特征。

(3)、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4)、 《穷理查年鉴:一生必知的475句智慧箴言》 作者:富兰克林

(5)、1)口欲的性组织/食人的性组织:性活动和进食行为尚未完全分离,男女差异不明显。性目标是将性对象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有心理层面上的认同感。

(6)、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7)、在幼儿发展过程(寻找答案的过程)当中,如果目睹成年人性交,ta会认为这是一种暴力/虐待/征服。这类印象的深深扎根会让其性目标发生偏移,出现虐待的倾向。

(8)、两个事实:凡是能够成双成对的冲动,一定会在潜意识中一起出现。但是往往有一者占据主导地位;反常的性冲动总会成规模出现,但不会互相影响。

(9)、内心受到强烈的性排挤,却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原欲无法从主流而下,只好择支流倾泻而出。只有当体质(先天)和经验(后天)都朝着一个方向共同作用的时候,精神病症才会趋于极端。

(10)、“事实上,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也是机体发育的必由之路,即便没有教育,这些精神力量也可能诞生。教育仅仅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起作用,它使得这股精神力量得到强化,使其变得更为纯净,更加有力。”

(11)、两种快感:前期快感由快感区受到刺激产生,产生快感和紧张感,为性行为完成提供动力;后期快感/满足感是在射精行为之后通过泄身达到的满足,同时伴随紧张感的消除。青春期的性成熟是后期快感的生理基础,同时从婴儿期就开始的前期快感也是后期快感得以实现的阶梯。(要区分性满足和性兴奋)

(12)、知道了性兴奋的产生原因,那么性对象是怎么选择的?Freud认为孩子吮吸母亲的乳房是所有情爱关系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性对象就是在找回那种熟悉的感觉。

(13)、进食障碍:“既然通过口唇活动的进食过程能够使人产生性满足,那么进食障碍就可能是由口腔的性干扰引起的。”

(14)、论点2:精神病人的发展过程其实与正常人无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神经质”(每个人=精神病患者)

(15)、诚然,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首版之中已经谈论过部分客体和完整客体之间的关系。不过,当他于1905年断言“孩子吮吸母亲乳房的形象是所有爱情关系的模型”并认为“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原始也重要的关系”时,他所指代的正是幼儿早期的部分客体关系,其中乳房被婴儿视为母亲的替代物。同时,弗洛伊德也对婴儿放弃乳房(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部分客体关系)之后发现母亲是个完整对象的情景做了描述。在弗洛伊德看来,“当儿童对带给他快感的器官拥有者具备整体认识时,”这个转变过程方才启动。此外,弗洛伊德还描述了从部分客体关系过渡至完整客体关系的过程,这个概念在他后来于1915年发表的《心理玄学》之中引入“本能组元”时才得以完善。

(16)、《性学三论》之《少女杜拉的故事》通过调节一个患歇斯底里症的病历,论证幼儿性行为观点,阐述器官性行为与精神上的关系,得出潜意识中的幻想是歇斯底里症直接致病因素,而潜意识幻想多半内容是有关性方面的,就此进一步推论其产生演变过程追溯到童年时代的性动力。

(17)、我很早就有记录梦境的习惯,不就是我睡的多嘛,常感人生虚过。那天午睡下来吃晚饭,风有些冷,看着太阳从白色变成金色又变成紫色,心情很忧郁,日子又这样没了。晚上在日记里写:“希望每天晚上有梦可做,白天有梦可追。”可我没什么梦追,导致一度以为梦就是现实,往往从一个冗长的梦境中醒来呆坐不语。哭是不可能哭的,即使把梦当成真的我也不会哭的,但这个梦就成了一天阴郁的开始。我这个人还是太脆弱。

(18)、“对幼儿期的遗忘与幼儿期的性行为存在关联。通过精神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找回被遗忘的东西,从而消除由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精神材料所引起的强迫症行为。”

(19)、原因:对性对象的高估(对性对象的整体评价过高,所以不能满足于仅仅的性器官结合,而要将其他身体部位也当做性目标,也就是爱屋及乌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一环节是一定会发生的,这点将在后面解释。)

(20)、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 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1)、在第二篇中,弗洛伊德继续对公众信奉的观点进行更为猛烈的抨击。根据这些观点,个体在童年时期缺乏性冲动,它仅在青春期才会出现,而当时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无视儿童性欲的存在。弗洛伊德将这种无视归因于“童年失忆”,即成年人总体而言对童年早期很少或者不会有任何记忆。在弗洛伊德看来,不论是童年遗忘,还是癔病遗忘,它都由压抑导致:正如癔病患者会压抑与诱奸相关的性冲动,成年人会将自己童年初的性生活体验排除于意识层面之外。

(2)、性刺激对应的是快感区,由此产生部分性冲动。

(3)、在第一篇中,弗洛伊德不仅对通行偏见提出质疑,而且还反驳了当时医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诸如同性恋等性倒错都是神经退化的结果或者先天缺陷所致。弗洛伊德则宣称性倒错的真正根源在于童年时期,即在于个体性心理发展阶段之中。从审视当时性学家们——包括克拉夫特-埃宾和哈伍洛克•埃利斯在内——归纳的性异常开始,他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性异常现象,并将它们与人们接受的性准则——即所谓的性常态——进行比较。

(4)、“某一种冲动过早或过晚出现,都可能造成问题,因为压抑作用的效果是不可逆的:性冲动的成分稍有偏差,就会影响终的结果。”

(5)、人类历史上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奠基人,现代性学开拓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哪三个精辟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