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立志原文
1、王阳明立志全文
(1)、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
(2)、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3)、近日正思辈在此,始觉稍有分毫之益,决不可纵,今在家放荡过了也。此间良友比在家稍多,古人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真实不诳语。
(4)、从古至今,所有能成大事者,都是经历这一个过程而存在的结果,而在这一个过程存在之前,则有一个根本的东西来支撑自己在这个艰难磨砺的过程中坚持下去,并且塑造后伟大的功业,这一个根本就是立志。
(5)、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6)、 王阳明无论是早年在龙场的授徒讲学,还是晚岁在家乡绍兴的聚徒弘道,反复教导门人弟子的就是:“为学”必须首先“立志”。写作于嘉靖三年(1524)的《书朱守谐卷》文,也详细记录了王阳明与朱守谐之间就“为学”与“立志”关联的师生问答语:朱守谐问为学之方,王阳明答道:“立志而已。”朱守谐又问如何立志,王阳明答曰:“为学而已。”
(7)、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8)、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代大儒,他对于立志与人生的关系,就做了详细的感受,就像他的这句话中所说的一样:一个人若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就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够学成。
(9)、在阳明看来,一个人的心志,如同于水之源、木之根,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所以无时无处都应该以立志为首务。对于阳明而言,志若立,则理自明,私欲萌动尽除,故又说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这部作品很值得去看看,会有意想不到的理解,还能让人活得通透一些。
(10)、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11)、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12)、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13)、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14)、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15)、 王阳明引用徐积劝人“为善去恶”的话语,其目的是告诫龙场诸生,要主动开显自己的“良心”(良知),振奋自己的精神。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悟道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废却多少辞说。”王阳明所引用的“为善去恶”语,恰与其晚年所提良知心学“四句教”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相对应。
(16)、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了。你应该好好听从,不要轻易放弃。
(17)、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zhé)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18)、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19)、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wǎngliǎng)潜消也。
(20)、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王阳明立志原文故事
(1)、王阳明曾说一句话,叫: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立志,然后勤学,“凡是不够勤快的人,都是因为所立的志向不够深切”。
(3)、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4)、王阳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改过,改的就是心之过,许多人犯错不愿承认,就是迈不过心中的一道坎。他教导诸生,哪怕从前做过强盗贼寇,只要能完全除掉旧有习气,依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君子。
(5)、以前的圣贤之教,都是与时俱进的,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大都一样或差别不大。《尚书·大禹谟》说“惟精惟一”,《周易·系辞》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说“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说“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说“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说法,也不可能勉强他们相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理都是一样的。天理是一样的,那么获得天理的心就是一样的,获得天理的心是一样的,学问就是一样的。其它的不同的学说,都是偏离的正道的学说。
(6)、后来他当上了一名军官,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并且朝廷在他的建议下,派他带着十来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
(7)、古人说:“要远离那些庸俗的人,应该与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这句话说的好,足以作为警示,你们这些小孩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8)、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9)、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bǒ)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10)、宗旨归宗旨,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格私欲,致良知,心无愧,行无过。”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人处事“问心无愧”。
(11)、对于当时的王阳明来说,虽然是一次任性之举,但是这一次任性对于他的人生却有了大的改变和影响。
(12)、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13)、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成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14)、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1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6)、《示弟立志说》,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所作。本文作于明武宗正德十年,为阳明应其弟王守文求问学而作,全文收入《王阳明全集》卷七。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强调学问的功夫在于致良知,而这一功夫的下手处即是立志。
(17)、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18)、王阳明曾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但立志又不是那么容易,“夫立志亦不易矣”。外在的困难是要面临科举考试的挑战,因为处在科举时代,读书人读书学习不可能回避科考。
(19)、以王阳明本人来说,处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的父亲王华还是状元,他虽立志读书学圣贤,却也不得去不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会试他没考中,当同考的人为落第而感到羞耻时,王阳明反而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第二次会试,王阳明又没成功,直到第三次,他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
(20)、所以去考证古人所遵循的准则,圣贤们谆谆教导,无不是教人去私欲而存天理的方法,比如《五经》和《四书》就是。我真心想要去除我的私欲,存养我的天理,却找不到方法,这样就会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探索,所以,当打开书的时候,就像饿肚子的人渴望吃饭一样,只渴望吃饱;就像病人需要药一样,只渴望治好自己的病;就像黑夜需要灯一样,只渴望寻求光明;就像瘸脚需要拐仗一样,只渴望行动。对于只求记住的人来讲,只是增长口耳闻见罢了。
3、王阳明立志原文注音版
(1)、翻译:志没有立,就如同种树不顾根,只注重培土灌溉,即便辛苦付出也不会有成果。那些墨守成规随波逐流,且渐渐堕落的人,都是该立志却没有立。有成为圣人志向的人,才能够作为学习的伙伴。假如一个人真的有成为圣人的志向,那么他必定会思考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
(2)、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3)、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4)、明明是没学问,却假装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妒忌别人的长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说大话来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就算那种人天资很高超,同学们不会讨厌他吗?不会轻视他吗?他就算用那种方式来欺骗别人,别人就真的会被他所欺骗吗?
(5)、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6)、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7)、燕雀有燕雀的高度,鸿鹄有鸿鹄的志向,不管一个人身处的什么样的环境,知道自己应该作为什么样的角色,他都可以在那个角色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8)、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9)、很多人听了就笑话他,而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10)、听了这段话的王阳明,后来说出了“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
(11)、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2)、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提出“立志”的目的,是劝学生学做圣贤;据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编撰的《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12岁就读私塾之时,有一天,忽然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表示怀疑:“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自宋代以来,开始提倡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但提出做学问先要“立志”的人是王阳明,这也是阳明学的重要特色。
(13)、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14)、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5)、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在跟内在完全相同,就算那种人自居无能,而不求超越别人,别人就真的会以为他无能吗?有人不敬重他吗?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麼样的态度求学了。
(1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1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1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19)、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20)、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王阳明立志篇
(1)、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11岁的时候,王阳明曾问过老师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赞同,而是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4)、 为了向龙场诸生讲述“勤学”的道理,王阳明挑明了自己对于门人弟子的遴选标准:不是聪明、机警、敏捷,而是勤奋、执着、谦虚。他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类人加以评判:一类是妒忌别人长处,讳言自己短处,自吹自擂,说大话欺骗人,即便这个人的天资禀赋极高,同辈中人还是讨厌他、鄙视他、嘲笑他;另一类则是坚守谦虚、静默的为人风格,把自己看作无能之人,坚定志向,努力实践,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指摘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明白自己的短处,忠厚诚实,和乐平易,表里一致,即便这个人天资禀赋愚笨,同辈中人还是喜欢他、赞慕他、敬重他。王阳明希望龙场诸生向后一类人学习。
(5)、在王阳明的眼中,勤学,不仅是品质,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说,世上有太多人,腹中空空,却装作很充盈;明明没有学问,却装得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嫉妒别人的长处。
(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7)、你等为学,首先要除去这一病根,才会取得更大进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所以,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父母;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君主。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既有内心的诚实、恭敬和谦让,又有外在的温和之色、恭逊之容。你等应该以此勉励,遵记教导,千万不要出现像“伯鲁之简”那样的情况!
(8)、原文: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
(9)、我的弟弟守文来问我做学问的方法,我告诉他做学问需先立志。守文因此请我把关于立志的话有条理的写出来,使他能够时时观照、省察自己,并且请我写的时候用词浅显一些,以便于他容易理解,因此我便写下来给了他。
(1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1)、孩子们,你们要听从教诲:勤奋读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饮食要节制,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
(12)、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13)、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14)、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5)、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6)、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
(17)、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18)、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该努力求学问。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还不够深切。跟著我求学的人,我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我反而是把勤劳确实谦虚自处当作高尚。各位试著观察同学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
(19)、坚持的时间长了,人的志向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做学问以立志为根本,志向立起来之后,做学问也就成功了一半。
(20)、源于《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5、王阳明立志原文翻译及注释
(1)、责善的要点在于“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诫,态度委婉,对我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忌极力职责,另其无地自容,更不用说那些以揭发别人短处,彰显自己正直的人了。
(2)、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4)、原文节选: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5)、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6)、立志不是一蹴而就容易的事。孔子是圣人啊,也曾讲过:我15岁开始志于学习,到了30岁才真正立定志向。立者,志立了。后来到了70岁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志向之宏大已经没有界限的束缚。立志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必须要时刻重视。志向,好比是一个人精气神的核心、人的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源头被堵住了,流水就没有了,树根不培植灌溉,树木就会死,人要是没命就会死去,志要是不立定神志就不昏暗混沌。想要成为君子,就应该无时无处无刻不以立志作为自己重要的事情。眼睛所看到的,没有别的,只有自己志向所在;耳朵所听到的,也没有别的,只有自己志向所在。就象猫抓老鼠,鸡孵蛋一样,精神心思完全专注,而不知有其他,当志向立定之后,一个人的神气自然精明,天理自在心中显现。一有私欲便能知道,自然不会容它住下。这样凡是有一点点私欲起来,就反思志向不坚定,这样私欲便退去;听到一点点客气动起来,就反思志向不坚定,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怠心就会消除;忽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忽心就会消除;躁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躁心就会消除;妒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嫉妒之心就会消除;忿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忿恨之心就会消除;贪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贪心就会消除;傲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傲心就会消除;吝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吝心就会消除。这样没有一刻不是在观注自己的志向,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在观注自己的志向。这样反思省察志向的功夫,就是在去私欲,有如大火烧毫毛一样容易;有如太阳一出来鬼怪就消失一样自然。
(7)、志不立则事不成:立志这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树立一个信念,人只有在信念的支撑下,才能抵抗外界的风雨,就好像有的人在生活中,不论经历了什么艰难挫折,他都能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去,就是因为他在心里面给自己树立一个重要的理念。
(8)、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所以到了中年,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就像我现在这样。
(9)、做不到“问心无愧”很正常,毕竟世上人多君子少,就象寺院里佛少和尚多。谁能够时时处处“问心无愧”,那就是圣贤级别了。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那些所说的觉悟先知们,既然认为他是先行者而向他学习,就要一心一意的相信。如果感觉不对,也不要放弃,还要认真思考,思考还是不对,再去认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够一知半解而废。古人讲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假如没有尊重相信老师的决心,就必然有轻率疏忽的念头。说的话如果听了不加以认真体察,就象没有听一样,听了而思考不慎密,就象没有思考一样,这样虽然说学习了,就像没有学习一样。
(12)、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3)、近像侄子王正思这样的孩子在你们这里,开始发觉比以前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但你们决不可放纵他,如今在家里长辈们对他有点过于骄纵。在你们这里他能交到的良友会比他家里更多一点,古人说:“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14)、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15)、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6)、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7)、译文: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
(18)、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耳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19)、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成为圣贤。“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讲的便是立志:“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启问道通书》中他也主张:“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他的《忆别》诗中也有:“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谩言心。”
(20)、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1)、 在王阳明这里,“立志”是“为学”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为学”的全部过程;“为学”的实质与本义是“立志”,“立志”本身又是“为学”的功夫。而“立志”的高理想则是通过“为学”而“超入圣域”,达成圣人的境界。
(2)、王阳明看到连年征战的时代,就感慨地对父亲说,现在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要死亡,这可怎么办呢?
(3)、于是他不断地思考,在复杂的环境中想找到一个答案。
(4)、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5)、翻译一下就是:你30岁时可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40岁时可以有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时可以将学问运用到事业上,人生圆满。
(6)、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
(7)、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8)、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立志原文故事精辟10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