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时期精辟149条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徐志摩1928年的诗

(1)、诗歌:一些是文革中受到迫害的人,胡风,牛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其中有“白洋淀诗群”。北岛,舒婷。

(2)、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3)、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5)、“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d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6)、1985年前后兴起。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7)、现代小说不同于古典小说的重要方面是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改造,无论是从鲁迅,还是后来的郁达夫的《沉沦》,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他们的小说不约而同关注的都是当时社会典型形象的内心苦闷,这便从本我的叙述,到了自我的实现,终达到超我的境界。

(8)、“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他们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9)、“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冲击波"初指90年代中期刘醒龙、谈歌、和申、关仁山等作家关注现实的一批作品出现的效应,后来扩大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10)、乔光朴之后,又有《开拓者》中的车篷宽、《人事厂长》中的高盛《锅碗瓢盆交响曲》中的牛宏、《悲剧比没有剧要好》中的宫开宇、《燕赵悲歌》中的武耕新等同类文学形象,基本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与乔光朴一起共同构成了蒋子龙作品中的“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列。

(11)、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作品以祁家为中心,广泛地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  

(12)、中国文学终于史无前例地变成了政治的工具(比任何一个朝代、时期更甚,更广泛和更彻底地) 

(13)、《百合花》内容:小说以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揭示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的心灵,从而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艺术特色:(1)选材新颖别致(2)构思巧妙,立意深远。(3)形象描写细腻、生动。(4)细节描写真实、自然浓郁的抒情色彩。以“我”的口吻写作。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

(14)、1957年的“55万右派”使一大批作家走向“劳动改造”,濒临萧条的文坛需要有生机来填补。“工农商学兵”都参与到“新民歌”和“大跃进文化运动”中,可以达到这样的“繁荣”

(15)、赵树理对农村生活、农村情感的了解程度是深刻的,体验是真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真实的细节,是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欢迎的原因。然而,他缺乏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的悲悯和同情,并不是本着宽大的情怀去创作。他嘲笑着那些在农村生活中被嘲笑的一群,只能在政治方向上跟从……

(16)、《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17)、④流派特色: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

(18)、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19)、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20)、“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早是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较早做出了成功的试验。其大特点是: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梯式排列的诗行结构,驾驭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律形式,使自由诗的散文的句式与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律得到了的结合。代表作《放声歌唱》等。

2、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时期

(1)、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2)、《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春》继续这一主题。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3)、4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运动只有在d的领导下才能走向胜利的历史规律。

(4)、日出★《日出》既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批判性,又涵括了更深广的历史意识。

(5)、①(情节上),将求连贯完整与结构的平易通俗。(这也是中国传统叙事小说的特点之一)

(6)、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人民诗歌”在五六十年代,衍生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应,出现写实性的诗,产生了“政治抒情诗”;二是忽视否定新诗自身“传统”即五四以来的诗。

(7)、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8)、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

(9)、l张天翼 《包氏父子》优秀,《华威先生》有名,儿童文学《大林和小林》。特点:讽刺。讽刺某些人的某些缺点。

(10)、l  “文革”后,创作热情更盛,发表了大量的短、中篇及评论,其中《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蝴蝶》、《相见时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1)、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延安有意识的培养起来的样板,贯彻了文艺方向进行创作。1948年赵树理在文坛已有了很高的地位,“赵树理方向”形式上通俗易懂,内容上为农民所喜闻乐见,追求大众化,不能以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高高在上”的看待生活,或是用启蒙的姿态写农民。而是站在农民之中写生活、写农民。

(12)、b.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13)、3 、闻一多是杰出的爱国诗人。写《太阳吟》《忆菊》《孤雁》表达爱国情怀,写《洗衣歌》《七子之歌》控诉帝国主义罪行写《发现》《一句话》《死水》表达失望和希望。闻一多主要贡献是“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新格律诗理论的核心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听觉美。绘画美指辞藻富丽、恰切、有色彩,讲究语言特色,视觉形象有魅力。建筑美指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均衡,讲究匀称整齐,具有视觉美。★《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隐含着对祖国绝处逢生的信念。应从“三美”理论进行分析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表面上作者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实际是朱自清所说的“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是对祖国(象征义)爱之太深的愤激之情。    

(14)、曾思懿与曾皓之间。曾思懿与曾皓的冲突是封建家庭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剧中共有3次冲突:曾思懿策划了一场中秋讨债的戏,目的是使曾皓被迫交出存折。曾思懿不顾众人反对,强要送曾皓去医院。名为救人,实是害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买不出去。寿材抵债。曾思懿与曾皓之间揭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封建家长的也荡然无存,这是封建制度末世的特征。  

(15)、⑥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内涵丰富而又复杂,其关键涵义就在于:在承认生活经历、生活源泉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更突出的强调了作家的立场、态度以及激情等主观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的根本性作用。

(16)、尖锐泼辣的杂文: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17)、★十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18)、王朔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假定性,在生活中不一定有原形。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受到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这来自于态度作品中的调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的消解还有他反映了一代青年因为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的苦恼。《玩主》涉及到了人的精神状态。进入九十年代,王朔适应了新的政治形式改变了创作思路,写了《渴望》。他不再挑战,转而嘲弄知识分子。

(19)、这些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虽未结出实在的果,但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以及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承袭。

(20)、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3、徐志摩1927年出版的诗集

(1)、新月诗派被史家称为“格律诗”,这反映了该诗派的一大特点,即注重“格律”。

(2)、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背影》的质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荷塘月色》里的26个叠词,颇有听觉的美感。  

(3)、★文革中的另类文学:1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 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

(4)、初是文化社交团体(英美留学生),1923年发起于北京,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后形成了一个诗社,报刊有《诗镌》《新月》,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

(5)、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7)、②在戏剧人物与戏剧语言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民族化的语言活画了人物的民族性格。③《茶馆》具有突出的民俗文化特征。反映在《茶馆》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两个方面。第各式各样的京华旧俗;第“满汉全席”的各色人物本身所具的民俗文化性质,从而构成了作品内容上的整体文化氛围。

(8)、生活原型:特写《皇甫村的三年》中的王家斌,有着与梁生宝相似的经历。但作者注入了新的理想内容,屏弃了原型的弱点。

(9)、③农村题材代表作: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康濯的《春种秋收》、马烽的《三年早知道》、西戎的《宋老大进城》、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等着重反映农村和农民的新气象;而像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赵树理的《实干家潘永福》、张庆田的《“老坚决”外传》等则对农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揭示。

(10)、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11)、★从“民歌”创作到整个“大跃进”,与的建国后“新规范”下的文艺比较,都没有在思想上出现新的价值突破。且“歌颂”的过程比过去更简单,明朗。(这里有民歌特点的因素)

(12)、也就是说,他们反对一味的表达情感而没有节制,比如一些新诗里毫无实质内容,而充斥着情啊、爱啊、伤感啊、郁闷啊,他们认为这是不“健康”的。

(13)、•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

(14)、★秦牧散文创作特色: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富有情趣和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炼生动,富有亲切感。

(15)、“第三代诗人”或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16)、(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的出现,是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先声,并在实践上为其他文学体裁的变革充当了向导。早发表新诗的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17)、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

(18)、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19)、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4、徐志摩1923年

(1)、程仁是村农会主席,因与钱文贵侄女黑妮相恋,怕斗了钱会伤害黑妮,行动犹豫不决。随着革命的深入,他毅然上台揭示钱,对斗倒钱起了重要作用。小说对农民在土改运动中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矛盾挖掘比较深,着重写他们在土改中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不断克服和发展提高的过程。描写地主富农的阶级特征,而不脸谱化。  

(2)、⑦重获新生的中短篇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卢新华的《伤痕》、莫伸的《窗口》、邓友梅的《我们的军长》、周立波的《湘江一夜》、王愿坚的《足迹》、成一的《顶凌下种》、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宗璞的《弦上的梦》等。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984年前后,蒋子龙的创作有所变异和发展。题材上曾转向乡村改革,《燕赵悲歌》表现农村改革,塑造了武耕新这个当代农民企业家的形象,有乔光朴气质的农民,不伦不类。《蛇神》塑造了“蛇神”邵南孙这个人物形象。文革前,他以善良者多情者形象出现,文革后,却表现出恶意报复与道德的沦丧。善与恶、美与丑集于一身,引来争议。后少有创作。

(5)、1925年,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强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6)、文革后的“政治诗”调整: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批判精神个人体验的加入

(7)、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大气势,大篇幅,大张旗鼓,大开大阖,艺术结构呈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形象构成”是用形象化的豪言壮语来表达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以喷薄的激情和形象的“政论”获得“炸弹与旗帜”的效应。

(8)、评价:这时的小说具有曲折的发展轨迹。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题材比较窄,人物形象流于类型化,概念化,公式化,体裁也不够丰富,形式单作家风格的形成也受到限制

(9)、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  

(10)、古代题材方面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等。

(11)、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2)、《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七十年代初的作品,在那一时期不能公开发表,只能留作自己欣赏,真情实感只能藏在心底。

(13)、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

(14)、到了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也就中止了。

(15)、①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激情:郭小川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激情。诗人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50年代,他热烈歌颂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黑暗永远地消亡了/随太阳一起/滚滚而来的/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向困难进军》)。60年代,他把对d、对祖国的激情化作对祖国钢都、煤都、林海、草原、边塞、海防的礼赞,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歌颂,在《厦门风姿》中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这座地处海防前线的英雄城市“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如《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等

(16)、这些诗人们不满于"五四"以后"的那些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的是徐志摩的《月下待杜鹃不来》。

(17)、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代表作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的《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的《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等。

(18)、靳凡《公开的情书》、陈可雄、马鸣《杜鹃啼归》、刘克《飞天》、徐明旭《调动》。

(19)、C.人物形象塑造独树一帜。如江姐机警干练特别细心对革命战友关怀无微不至。如许云峰受人尊敬的成熟的地下d领导塑造了众多英雄群体为革命舍生取义的红岩精神。

(20)、在线笔记: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

(1)、过去的“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剧作以人类祖先“北京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2)、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3)、常见的小说名称有三个,novel,story,还有fiction,前面两个单词,是小说的早名称,略带有一种故事的性质,而fiction则带有一种散文体的虚构叙事的意义,成为小说的正式名称。

(4)、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5)、蒋光慈是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之又是革命文学创作的身体力行者。他的革命文学作品有两个重要特点:塑造了具有进步思想、革命思想的新人形象;迅速反映和描写现代史上的重大革命斗争。  

(6)、其次,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是他们作品的基调。。他们普遍认为,凭藉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7)、在落后、野蛮、封闭、沉闷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表现农民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如鲁迅笔下先觉者(启蒙者)与整体社会、与庸众的对立。农民的精神心态被表现为病态。

(8)、《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d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观写实。  

(9)、郭沫若提出“文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计划、作规划,目标惊人却竟然被完成了,河北省还曾检讨“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赛诗会”到处可见,文艺大跃进轰轰烈烈。

(10)、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后期,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作品有陈梦家的《我望着你来》《一朵野花》等。

(11)、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12)、第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13)、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目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14)、土地改革剥夺地主的土地,以“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也是对私有制的回归,由此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幸福的翻身农民成为经典土改小说里的主人公。

(15)、二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何为《第二次考试》,郭风《叶笛》,碧野《天山景物记》

(1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17)、(4)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而是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

(18)、90年代之后,小说创作突破了创作方法上的壁垒,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名目繁多的潮流,当代文坛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杂语共生时期。

(19)、★但以其题材的新颖,主题的尖锐,率先扫荡“文革文学”模式,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从而在当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20)、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朦胧派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争论。

(1)、三卞之琳:江苏海门人,“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现代主义诗人。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

(2)、汪曾祺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并未发表小说,1980年起发表《受戒》、《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有怀旧意味的短篇小说,多取材自故乡江苏高邮的生活,而且是作者早年所见的生活景象,有理想化色彩和美化倾向。

(3)、小说起源于先秦,早对“小说”的记述源自庄子中的“以小说以观玄令,其与大道已远矣”,同样的,在《论语》和《荀子》中也有对小说的记述,认为它“虽小道,尤有可观者也,致远恐泥”,这里的小道就是思想理论的意义,认为小说虽然是“小道”但是也有存在的价值。

(4)、老舍所有的话剧中,《茶馆》的成就无疑是高的,它以1889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d统治时期为背景,通过旧北京一个“裕泰大茶馆”兴衰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是一部描绘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剧作,表达了腐败堕落的旧制度是人民痛苦的根源、只有新社会人民才能当家作主、彻底改变悲苦命运的重大主题。

(5)、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6)、l主题:(1)对女性命运的关注;(2)对过去战争生活的缅怀。风格:“清新、俊逸” 手法: 以小见大

(7)、③(语言运用)完全是朴素干净的日常口语,不仅人物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叙述人语言也是口语化、生活化的。

(8)、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9)、★蒋海澄,浙江金华县,遂成自由诗高峰。★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他主张不受拘束地表达感受,把自由诗推向了高峰诗歌靠感情和旋律来组织,靠绘画和音乐来协调的,表现出来便是内在情绪的律动和线条色彩与修辞语句的变化统一。

(10)、与《回延安》所采用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不同,《放声歌唱》这首诗中学习了苏联诗人迈亚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形式,一写几千行,雄浑开阔庄严的特色,适应了五十年代的艺术梦想。

(11)、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1954年,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的重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同时毛盯上胡适,提出开展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

(12)、①构思新颖独特,表现重大主题:以战士向百姓借被子、保护伤员构成基本情节,以一床绣有百合花的被子为道具,表现了拥军爱民的重大主题。自然而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前后呼应的细节,对英雄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

(13)、小篷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云,融进桃花山。

(14)、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15)、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16)、(名师点拨)重点理解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的三阶段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坛发展趋向。同时,要对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特色有所了解,在宏观层面上对第一个十年文学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

(17)、d.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18)、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代表性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的行动纲领。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鲁迅是左联的实际领导者。

(20)、l《包氏父子》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之也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名篇,它们反映了张天翼讽刺小说的鲜明特色。

(1)、(2)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2)、风格:自叙传的写法。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写照。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作者对男女之爱虽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却是疑惧。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恨”,而不是爱。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  

(3)、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后的努力。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4)、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他的“红色鼓动诗”:内容:以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示鲜明特色。诗篇抒写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定的信念。如《别了,哥哥》是一首记实诗作。《血字》是为纪念“五卅”四周年。  

(5)、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6)、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7)、月儿娇羞隐身,诗人还是要问,问月儿“昨宵在此勾留”时,“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呵呵,久等不来,可还是不肯死心呢,还要再继续等下去。所以,“听远村寺塔的钟声,象梦里的轻涛吐复收,省心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这一节是诗人回到自己身上了,由钟声而引发联想回忆,心潮起伏。这里,又是一个眼光迷朦而陷入回忆之中的诗人形象了。

(8)、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9)、《霓虹灯下的哨兵》、《丰收之后》等现代戏剧涌现。“告戒青年一代继承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为主题的。《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与思想占领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阶级观念一致的。

(10)、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d政权的压迫。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②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③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d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11)、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12)、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13)、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14)、诗中的“我”往往以“阶级”“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

(15)、然而知青创作并不是都有着顾城和舒婷这样的经历。他们的诗歌作品离主流意识并不远,但是也不主动的迎合主流意识,他们不再歌颂上山下乡的喜悦,他们写对亲人的思念、对情人的依恋、对寂寞和无聊的插队生活的排遣。但是后来出了“任毅事件”,知青们有了保密的意识,地下文学因之而得名和产生。

(16)、梁斌:《红旗谱》⑴、内容: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反抗的过程的描写,概括了民主斗争的历史,艺术性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

(17)、★出现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巨大变化,散文的题材十分丰富。1反映抗美援朝斗争巴金《坚强的战士》;杨朔《万古青春》,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  革命回忆录和“四史” 所谓“四史”:家史、村史、厂史、部队史,

(18)、★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文革”。

(19)、散文:杨朔《东风第一枝》;刘白羽《红玛瑙集》;秦牧《花城》魏巍《谁可爱的人》

(20)、(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1)、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2)、诗人朱湘认为,新诗应当特别用力在音乐与外形两者之上,而且只有这样,新诗有希望兴盛。可见,格律的谨严是他们的一致追求,对节奏、音节、格式的要求都是以和谐、均齐、调和、整齐作为美学原则。

(3)、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城市改革的作品。张洁《沉痛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有意识流的痕迹)。

(4)、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5)、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代表人物

(6)、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7)、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为集中的伦理观念。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8)、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宏大叙事向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

(9)、《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时期精辟1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