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歌流派
1、徐志摩所属流派
(1)、代表人物:白希群、汤胜林、梁树春、柯轩、梁雪波、青鸟、余燕双、孙成龙、大安刘尧、鬼石、冰冰
(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3)、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到了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也就中止了。
(5)、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6)、垃圾派出现于2003年3月,创始人是皮旦(老头子)。三条原则是第一原则∶崇低、向下,非灵、非肉;第二原则∶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方死、方生。还主张反理念、反现状、反方向,存在的就是错误的。代表诗人:皮旦、管d生、徐乡愁、凡斯、典裘沽酒、大月亮、走召。
(7)、出现于19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不断壮大的结果。新边塞诗派以诗歌作品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现代诗人。
(8)、"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另有专门介绍),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9)、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10)、发端于2009—2012年,由80后诗人走召命名。强调极简叙事,提出情节叙事、语言叙事、形式叙事等本体要素和魔幻叙事、颠覆叙事、话语叙事等技法要素,并概括出省略、跳跃、勾勒、点染、留白等具体的微型诗性叙事技法。
(11)、除了哈代研究之外,徐志摩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和维多利亚时代传奇诗侣白朗宁夫妇也有一定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为《济慈的夜莺歌》《拜伦》《白朗宁夫人的情诗》。与以上3篇诗论相比,发表于1924年的《拜伦》一文,更为别出心裁。这是一篇梦话拜伦的奇文,采用了现代派小说的白日梦形式,率性纵情,随心所欲,完全无视正统的批评章法,突出体现了性灵化诗论的不羁风格。
(12)、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湖区居住过多年,都写过不少歌咏湖光山色的田园诗,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因而得名“湖畔诗人”。⊙中国的湖畔诗派是1922年4月组成于杭州西子湖畔的湖畔诗社,成员只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人。他们利用春假来到杭州,一同游览了西湖的名山秀水,一起写诗,记录这次难忘的春游。结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湖畔诗派。湖畔诗人是以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爱与美为主题的。
(13)、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产生的影响十分长远,被后世称作“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之杜拾遗、杜工部,又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4)、(2)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15)、新月诗社遵循“和谐、共进、新月求新”的交流宗旨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
(16)、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1925 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17)、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8)、从黄昏写到夜景,把康桥的景色和自已的抱负全部展现出来了。是诗是画,是自已的思绪,自已的离别之情跃然句中,这就是这首诗绝妙之处。
(19)、学衡派:这是一个宣传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社团。1922年1月创办《学衡》月刊,故称学衡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光迪、吴宓。
(20)、〖6〗离开家乡后无处可去,到处流浪,四海为家,于是就产生了“羁旅诗”;
2、徐志摩的诗派是什么
(1)、在20世纪90年代里,"民间写作"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成为与"知识分子写作"相伴相克的对抗力量。其作品有明显的口语化、生活化、平民化和先锋性特点,代表诗人:伊沙、沈浩波、徐江、侯马、管d生、阿坚、中岛、马非、秦巴子、李伟、唐欣、任知、贾薇、君儿。
(2)、代表人物:招小波、严家威、白炳安、肖振中、陕西姜华、燕庄生铁、深海之蓝、寻梅居士、牧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安文海、秋子、秦时月、叶晓霏、万世长青、北城、四月风、顺其自然
(3)、现代主义(包括汉园三诗人):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1936年他们三人出版了合集《汉园集》,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4)、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5)、作为一个诗人,徐志摩崇尚的是性灵之歌,作为一个批评家,徐志摩崇尚的是性灵之悟。在他看来,艺术的欣赏和批评应以性灵的感应为前提,不能满足于以主义和流派来区分、标签作者,也不能以科学的分析替代整体的感悟。他在《汤麦司哈代的诗》一文中指出:“艺术不是科学,精采不在他的结论,或是证明什么;艺术不是逻辑。在艺术里,题材也许有限,但运用的方法各各的不同;不论表现方法是什么,不问‘主义’是什么,艺术作品成功的秘密就在能够满足他那特定形式本体所要求满足的条件,产生一个整个的完全的,独一的审美印象。”
(6)、此外,以“主义”“派别”标签作者还有一重危险,它会使读者误以为作家都是带着某种“成心”——“主义”或“派别”的成见——去创作。徐志摩认为,“成心是艺术的死仇,也是思想大障”。在他看来,“哈代不曾写裘德来证明他的悲观主义,犹之雪莱与华茨华士不曾自觉的提倡‘浪漫主义’,或‘自然主义’”。他进而指出,哈代并不是一般人所谓悲观主义者,而是人生的探险者,其思想是对于人生的“倔强的疑问”(ObstinateQuestionings)。
(7)、口语意象派——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意味地勾勒出物象,把质朴的理性文字转换成深刻的感性图像的诗人类型。
(8)、还有一个极少被人提及的名字——俞珊。 俞珊,小徐志摩十一岁。她在南国社里演王尔德的《莎乐美》演得好,邪肆柔魅,艳得惊天地动鬼神。1930年,俞珊造访徐志摩家和其相谈甚欢。两个人共同语言也甚多,可以谈人生、谈理想、谈诗歌、谈梦幻,陆小曼对她本能地心生戒备。陆小曼说:“俞珊是只茶杯,茶杯没办法拒绝人家斟茶。而你是牙刷,牙刷就只许一个人用,你听见过有和人共用的牙刷吗?”
(9)、〖1〗离开家乡,就会有离别,因而产生“送别诗”
(10)、流浪儿还小,她有一个纯洁的心灵,她太累了!我不由得想起一首歌:“我想有个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家是人类普遍的情结。流浪儿在她想象的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睡去……明天或许会被冻死,她不知道,即便被冻死也是在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含笑而去,我们忽然想起丹麦作家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就是带着全世界幸福的爱离开的,那悲悯和酸楚已开始使我们泪流满面。这无边的黑暗,有一星点火焰,哪怕是想象的也足以令人依偎。所以诗人说“像依偎着她”。特别是:
(11)、新月派是中国现代诗的一个重要流派,名称来自泰戈尔的《新月集》
(12)、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3)、朦胧诗派—— 大体是70年以前出生,经历过朦胧诗时代或受朦胧诗影响,写法介于抒情诗和意象诗之间的诗人类型。
(14)、徐志摩的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徐志摩也写一些小说,他出版的第一篇小说是《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他的小说后以《轮盘》为题合集出版,这是他的的小说集。
(15)、在徐志摩为数不多的诗论中,篇幅较长也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是探讨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诗人与诗作的《汤麦司哈代的诗》(1924)、《拜伦》(1924)、《济慈的夜莺歌》(1925年)、《白朗宁夫人的情诗》(1928年)等文章。
(16)、这是他诗歌的整体气质,也是他诗歌透出的气息和况味:阗寂、寥廓、温存、悯爱。这些品质像薄霜的秋晨,凉而不冷,爱而不昏,高而不渺,远而不隔。这让他的诗境如他自己写的“生锈的锯子在嘎吱的声响中也发出少有的亮光(《燕山林场》)”,还有“那匹晨雾中喷着响鼻的枣红马/她曾深秋时节在二峨山麓徘徊(《这一年的小镇》)”。前一句是记忆中的“亮光”,也是他诗歌的光芒,是时间和尘世都不能扑灭的诗意,是诗人从无数的尘土中筛选出来的金屑,并打造成金蔷薇的永恒之光。而后一句那山岗上从晨雾中渐渐显形的“枣红马”,就是他的诗歌在高蹈,是他追求也是需要我们仰视的境界。这“亮光”和“红马”虽然飘渺,却又那么真切,仿佛垂手可得。我把这看成是霍俊明对待人世的态度,超然又爱怜,俯视又敬畏。这让他写诗像水在过滤,从而让心灵真而纯,意境高贵而绵长。
(17)、"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鱼目集》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18)、李白所做词赋,宋代文人已经有人物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从总体上开辟实际意义及艺术价值来讲,“李白词”具有极其高尚的影响力。
(19)、著名诗篇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消息》、《一星弱火》、《问谁》等。
(20)、“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3、徐志摩诗歌的创作思想
(1)、我们都知道,古代经常发生战乱,离家出走、背井离乡的事情经常发生,穆老师就以“家”为起点,教大家如何记住。
(2)、程诗的内容与徐志摩的诗相似,极力对“爱”和“美”进行诠释,但相比较而言,程诗将更多内容放在了“凄美”上,在程杰的诗中,残缺的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拂晓》中写道:“可笑,谁让我空守荒村,谁让我祈祷明媚。明媚,我坚信会来的明媚,亦能把苍老赶跑,亦能把青春打碎。”
(3)、新世纪以来,典型的当属“下半身”流派,他们有固定的诗人成员,固定的网络阵地和刊物。
(4)、一个作家诗人,一生中未必只写一种风格的文字,也未必只属于一种流派。但他的成名,一定是某一种风格,后归属某派中。一个作家诗人,很难成为两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主要代表。
(5)、徐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败笔。
(6)、程杰的诗中,处处可见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大量的文字重复和排比段的运用推动诗歌的内容诠释和情感表达,如《如果别离》中“再见了再见不了的世界,再见了你,再见了我自己”这句诗里几个“再见”的巧妙运用。
(7)、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8)、另外,还有一些诗歌流派也值得关注,如发星、梦亦非2000年提出的地域诗歌写作、苏非殊提出的物主义;武靖东2003年提出的此在主义诗歌;龙俊2004年提出的低诗歌;周瑟瑟提出的卡丘主义;黄礼孩、世宾提出的完整性写作;杨四平、北魏、白鸦、蓝棣之、皮旦等人2008年提出的中产阶级立场写作;《审视》同仁向与等2014年提出的第四代诗歌运动。
(9)、杨四平、刘川、大卫、方文竹、王正洪、李世俊、陈红为、宫白云
(10)、代表人物:张蜀恒、姜了、风之子、叶生、蓝煤、黄淮、诗歌刺客、逮吗说吗、萧清、古河、囚肉、廖又蓉、郁空城
(11)、冷酷让聂权从容地布局,像拉弓射箭一样设置情节,把气氛挑到可以点燃的节点上。这一切像猎手巧妙地制造陷阱,让读者和猎物一样,不论你多么小心翼翼,屏住气,也不知不觉中掉进去。所以聂权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让故事走在钢丝上,读者的情感也跟着如履薄冰。譬如他的《理发师》,理发师(逃犯)在为“我”理发,这时追捕他的两个警察来了,警察没有马上动手,要“让人家把发理完”。诗歌重点放在警察在等待,理发师在默默干活这个短暂的时刻。这是一种对峙。作者写了理发师的沉默、耐心、细致,但“偶尔忍不住颤动的手指/像屋檐上,落进光影里的/一株冷冷的枯草”。作者擅于用不动声色营造大紧张,把惊涛骇浪摁进人为的平静里,微微颤抖的小细节烘托出内心的大摇憾。诗完了,读者还陷在那种情境里不能自拔。这就是诗歌的余韵。
(12)、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谷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
(13)、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4)、这就是控诉了!老百姓有句话:有母生没母管,既然生下来,为什么得不到应该得到的生命的温暖。诗人绵里藏针,鞭辟入里,流浪儿只怀念内质世界就轻易的否定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冷漠、没有道德和同情性的拷问,同时诗人的悲悯和普世情怀也淋漓尽致地喷薄而出。
(15)、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
(16)、《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可宝贵的性格。
(17)、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18)、徐志摩的一生虽然过得比较凄苦,但是那是他追求的,他希望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他像初生的婴儿,像他的诗一样的真实。
(19)、文学流派是一些思想观念、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相同或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派别或团体。不自觉地形成的流派:例如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诗派”,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待人,他们不是同地域的,而且并非每个人都只写边塞诗,所谓“边塞诗派”只是后人的归类;新诗中,例如1980年代的“朦胧诗派”,是当时的评论家为当时的那些诗人归得类。
(20)、〖2〗读书,可是没考上,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就产生了“讽喻诗”;
4、徐志摩的诗歌流派的主要诗歌主张
(1)、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中文名新月诗派主要人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类型文化团体成立1923年别名格律诗派新月诗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杜甫的观念核心内容是思想,虽在世时知名度其实不算赫赫有名,但后来名声远播,对中国文学类及其日本文学类都形成了深刻的影响。杜甫诗文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数了体现当年的社会面貌,其主题普遍、寄意长远,特别是在叙述民间疾苦,大多数表达了他悲悯的仁民爱物、以天下为己任情结。
(4)、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佳作。
(5)、新月派前期(1926年春始)主要活跃于北京,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6)、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二个诗集。
(7)、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修辞学发凡》,作者陈望道把风格归类八种四组: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8)、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随后,它也便销声匿迹了。
(9)、聂权的诗歌让人想起卡夫卡小说,荒谬里的合理性,魔幻中的大真实。前者是手段,是对真实和现实的变形和放大,让人看的更清更深。譬如《下午茶》,不同地点同一时间的两件事同时推进。一条线是我们喝茶,胡扯,嫌鳄鱼肉粗粝腥膻等等;另一条线,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个母亲为了活下去,把几个小男孩卖给了饭店,老板挑选后,“小男孩,已经被做成了/热气腾腾的/几盘菜,被端放在了桌子上”。太冷酷了,比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还狠。结尾非洲的人肉菜怎么端到了我们的餐桌上?这就是魔幻,魔幻中有实有虚,实的是幻觉,虚的是隐喻。这样风马牛不搭杠的两件事就重合到一起了。整个过程,我们佩服的是诗人的控制能力,对情节和情绪的控制。情节一直在几十米的钢丝上摇摇晃晃,让读者的心提到嗓子眼;情绪上一直保持平静冷静,不让个人的愤怒和悲伤脱缰而出。因为他知道,零态度才能诗歌的原生态,而原始的故事更有杀伤力。需要指出的是,聂权每首诗歌的结尾都收得好,几乎都有“咔嚓”一下触目惊心的效果,随之读者也被电击,被点中穴位。诗意在读者目瞪口呆的瞬间也耸立起来。
(10)、2001年底祁国、飞沙、远村、牧野、张小云等成立"荒诞主义诗歌实验小组",荒诞主义诗派诞生。在荒诞主义者看来,正常的却是荒诞的。代表诗人:祁国、飞沙、远村、牧野、张小云、林子、张进步、小荒、南蛮玉、佛手。
(11)、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创办了民刊《今天》,推出了一批当时的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因为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所以一般人将他们称为朦胧诗人,又因为大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白洋淀是当年离北京较近的河北知青点,聚集了大批高官子弟,他们因家庭的优势容易接触西方的前沿作品,因此而产生了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12)、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
(13)、代表人物:易晓倩、小苏打、仝晓、戴海伦、罗国锋、阿煜、深羽、鬼鬼、张培亮、敬笃、水石子、王磊
(14)、如果徐志摩是张幼仪的情劫,那么林徽因便是徐志摩的情关。生关死劫谁能躲,情关情劫也没有谁能全身而退,有伤仿似无伤。两个人之所以走不到一起,归根究底,恐怕就是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林徽因冷静、理智,而徐志摩却像一把火,野火燎原,全然没的救。
(15)、探索派——以前所未有的理念、主张、形式、技法,具有革命性的对原有诗歌样式进行颠覆的诗人类型。
(16)、“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下静候,伊人不来,于是一次次张望她来时要走的路,只有桥影在夜幕下凝静而立,似乎时间也在此凝固了一般,“凝静”而非“宁静”,这一字之差意境却大不相同,漫长的等待就在这“凝静的桥影”中表现出来。
(17)、新月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较高成就的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是新诗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体现出新月派的艺术主张。新月派还因为徐志摩的感情纠葛和坠机遇难而额外受到关注。
(18)、中间派——大体70年以后到8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年龄段在中间,诗风亦比较中性,写法比较多样,也是目前诗坛主要力量(中坚力量)的诗人类型。
(19)、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
(20)、虽然卞之琳认为徐志摩的诗思、诗艺“几乎没有越出过19世纪英国浪漫派雷池一步”,但作为一名批评者和译者,徐志摩在引介哈代的诗艺与人生哲学方面的建树,却不亚于他对英国浪漫派的译介和评述。除了译有20余首哈代的诗作之外,他还撰写了《汤麦司哈代的诗》《汤麦士哈代》等评论文章,以及记录其拜访哈代经历的散文《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5、徐志摩诗歌流派特点
(1)、热点专题——集萃学界热理论话题学术争鸣——展示学术领域激烈交锋
(2)、杨振声在《与志摩后的一别》中评价徐志摩的散文艺术说,他那“跑野马”的散文,用字生动活泼,联想富丽,生趣充溢,“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梁实秋也认为,徐志摩的散文确如他本人所说的“跑野马”,但是“跑得好”,其因有三:一是“永远保持着一个亲热的态度”,“像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二是“随他写去,永远有风趣”;三是“他的文章永远是用心写的”。其实,徐志摩的代表性诗论都是散文体的文学批评,也都体现出“跑野马”的风格特征,乘兴而发,率性而作,恣意驰骋想象,快意抒发胸臆,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迥异于严肃的教科书式批评,也迥异于排斥比喻、想象的纯粹理性思辨,与传统的妙悟式批评与西方的唯美印象主义批评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一道奇观。
(3)、“音乐美”也是程诗一大特色,诗句中十分注重押韵的使用,诗句上口易读。在“绘画美”领域,程诗中出现多的意象便是雨,不同的雨表达不同的情感,如《自嘲》中写道:“我的爱,是一支雨中带血的玫瑰。”
(4)、其中《汤麦司哈代的诗》一文不仅是中国学界较早系统介绍哈代诗思与诗艺的专文,也是国内哈代研究中的经典之作。这篇诗论共有6节,第一节对东方诗人与西欧作家的创造力、生命力进行比较,热烈颂扬了西欧“文坛老将”如法国佛朗士、德国霍卜曼、英国萧伯纳等人老当益壮的矍铄精神和磅礴气概,痛心疾首地抨击了东方诗人和东方民族的精神颓唐、心灵贫乏和缺乏活力,表现出浪漫派诗人试图激发古老民族青春活力的热情。从结构上来看,这篇万余字的诗论条理、逻辑较分明,初具西式论文的形态,但从行文风格上来看,更像一篇随兴而作的散文,文中涌动着不可抑勒的激情,闪耀着灼灼逼人的灵光,散布着启人深思的妙悟、妙喻,展现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孕育的才子对英国维多利亚传统反叛者的深邃洞见,堪称哈代研究的思想指南。
(5)、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诗派。以写作爱情诗而为有名。
(6)、后来和陆小曼认识,并抢了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戏剧的是,两个人终究还是欢天喜地入了“围城”。 虽然入了“围城”,城外还有好“风景”,徐志摩和几个女性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来往。 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不过后来凌叔华说:“说真话,我对徐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原因很简单,我已计划同陈西滢结婚,陆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虽然她和徐志摩之间也许并无太多情爱,但是作为红颜知己,凌叔华还是够分量的,徐志摩对她也比对旁的人不同。他和陆小曼爱得方生方死,死死生生,也不曾断了和凌叔华的联系。
(7)、文学风格形成的标志,在于独创性,在于多样性,在于稳定性。三性终所归,就是成熟作家诗人的成熟性标志,也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因其文学风格的稳定性,我们才有了理由把其划为某派内。
(8)、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9)、风格是一个作家诗人的标志,流派是一个作家诗人的归属。看一个作家诗人的作品,便知其风格;看其风格,我们往往会想到他是谁或某派的作品。
(10)、由《七月》杂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上发表作品的诗人群。《七月》杂志于1937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胡风。诗人阵容强大、思想倾向鲜明,有已经成名的诗人如艾青、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诗占有较大比重,多着重对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
(11)、诗人将自己比着水草,流露出与世无争,欲为安静,又要寻梦的复杂心态;又想把心中离别之情,心中的理想高歌,但在异国他乡,只好压在心中,悄悄的沉默在心中。
(12)、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13)、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的,是"七月派"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14)、〖4〗结婚后,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的问题,于是产生“悼亡诗”;
(15)、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6)、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17)、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4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这一诗派对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代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18)、朱自清曾说:“节奏是诗歌灵魂。”纵观整首诗歌,形式整齐,结构完整,节奏流畅,韵律和谐,从第一个字到末一个字,几乎是一气流走。全诗一共四小节,分别代表诗歌的“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在这四部分中,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等待过程中时间的推移由紧张变得平静,由兴奋变得忧伤,由轻快变得沉重,由希望变成失望,甚至绝望,后情感逐渐冷却。
(19)、一开始仅仅十三个字就是一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白描手法,但其意象的典型性和文字的张力性强,蕴藏的意义的丰富:“粉笔”是学校的特殊意象,学校学生的纯洁性和粉笔包含有纯洁的意味在这里合二为而且,粉笔代表着幼小的心灵对文化和美好的希冀,这是一种暖色调。“水泥地”是冰冷的,暗示着诗主体所处的外在世界背景的冷酷,是冷色调的;“画”的介入是主客观明显的对抗寻找一种和解,而这是通过一个弱势群体之典型:可怜的流浪完成的;“妈妈”又是一个温暖的词,恐怕世界上近的距离就是妈妈,这是调解想得到的结果,读到这里,我们有一种心疼的感觉,一系列疑问倾巢而出,小孩怎么了,走失了?还是父母遗弃了,她父母何在?我们迫切的想寻找答案!
(20)、2013年由大诗兄、文古、叶落之吻、凤凰等人发起成立的星期一诗社,主张摆脱任何理论的束缚,让写作进入一种纯真而空蒙的自然状态,努力让诗歌回到为原始而浑厚的精神秘境。代表诗人有大诗兄、文古、叶落之吻、僧垚、暗蕊香、江畔伊人姝、文璘、狂风等。
(1)、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
(2)、虽然徐志摩自称“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功夫”,但他所留下的总量不大的诗论文字,如《汤麦司哈代的诗》《济慈的夜莺歌》《拜伦》《白朗宁夫人的情诗》《波特莱的散文诗》等篇,却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宝贵财富。他的诗论恰是其诗风和人格的延续,自由不羁,才气外露,充满激情和想象,既不乏深邃灵思,又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如果说,他的诗歌是性灵的迸发,他的短暂一生是性灵自由的恣意挥洒;那么,他的诗论则是来自性灵深处的激情之思。概而言之,徐志摩是新性灵派的代表,其散文体诗论与郭沫若、郁达夫、李健吾等人的印象主义、唯美主义批评交相辉映,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对于深思文学批评的科学化问题以及如何建构现代人文学的“中国话语”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拟在探讨徐志摩崇尚“性灵”的诗歌创作观、反对教科书式机械分析的文学批评观的基础上,解析其代表性诗论及风格,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徐志摩诗论文论的特质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特地位。
(3)、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出了四期,陈梦家在1931年9月,从《晨报诗刊》、《新月》月刊和《诗刊》上选了十八家诗人八十首新诗,编成一本《新月诗选》,从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见出新月诗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4)、徐志摩的代表性诗论都是散文体的文学批评,也都体现出“跑野马”的风格特征,乘兴而发,率性而作,恣意驰骋想象,快意抒发胸臆,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迥异于严肃的教科书式批评,也迥异于排斥比喻、想象的纯粹理性思辨,与传统的妙悟式批评与西方的唯美印象主义批评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一道奇观。
(5)、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个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沈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
(6)、除此之外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众化,希望诗歌能够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新月诗社提出若只是诗人能够写诗、品诗、论诗的话,那么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将显得太过狭隘,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包容的。
(7)、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8)、月儿娇羞隐身,诗人还是要问,问月儿“昨宵在此勾留”时,“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呵呵,久等不来,可还是不肯死心呢,还要再继续等下去。所以,“听远村寺塔的钟声,象梦里的轻涛吐复收,省心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这一节是诗人回到自己身上了,由钟声而引发联想回忆,心潮起伏。这里,又是一个眼光迷朦而陷入回忆之中的诗人形象了。
(9)、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代表诗人:胡适、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刘大白。
(10)、意象派——以隐喻象征为主要写作手法,呈现的意象抽象晦涩,但能一定程度反映事物精髓及本质特征的诗人类型。
(11)、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受欢迎的文体之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12)、这样的诗,看起来寥寥几笔,没有半点故弄玄虚的晦涩,全是大白话,一股温暖的气息从文本深处渗透出来,而且读后有一种大悲悯的情怀,或许诗人的诗意本就是功夫在诗外,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就是在写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情结,就像当安徒生看到他的童话形象被世人用得儿童公园到处可见时,他遗憾的说:其实我的童话是写给大人的。是的,聂权《流浪儿》笔下的简笔画的光芒,其实就是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那几根火柴的微光,那是超越人类极限的苦难中的光芒,他们发现了它。
(13)、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14)、新月诗派新一代领袖程杰的作品受徐志摩影响颇深,但又区别于徐诗。
(15)、此诗是一首春夜月下待情人而不得的歌,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亦是一首多情的伤春曲。桥边,青苔上,一只多情的杜鹃,在等待情人的约会,情人迟迟不来。思之深,盼之切,念之苦,一番愁绪,涌上心头,爬满眉头。
(16)、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17)、从文学批评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徐志摩所反对的“教科书式批评”或德国式文艺批评,类似于当代学界所谓“学院批评”。他所推崇的“会悟”式批评,则类似于当代学界所谓“作家批评”。有学者指出,“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这两种模式各有弊端,“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乏深度。徐志摩是诗人、散文家,在西方文学文论研究上也有一定造诣,他的富有浓郁诗人气质的诗论文评,不仅展现出“作家批评”的灵气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也颇具“学院批评”的思辨深度,值得深入探讨。
(18)、这首诗读后,人类的高贵的温暖、悲悯情怀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简单白描的大白话语言。读后顿有一种悲悯从体内生发。聂权的诗歌往往能够从平常的、朴实的生活场景中着手,读后给人以大意境、大悲悯的感受,从而凌驾于许多诗的意旨之上。他的诗歌见素抱朴,没有艰涩的意境却能够深入乃至触及到人类生命的本质乃至痛处,显示出他的超凡的驾驭文本的能力和善良与大爱情怀。我们还是来共同赏析聂权的这首《流浪儿》吧。
(19)、〖7〗流浪的岁月总免不了想家,于是便产生了“思乡怀人诗”。
(20)、在徐志摩看来,习惯以“主义”“派别”来标签作者乃是“教科书式的文学批评”的一大特点,这种批评方式实际上是把文学艺术降格为了观念的附庸,或是将一首诗、一部小说当成了合乎逻辑地证明某个结论的过程。因此,当学院派批评家发现了作品的结论(悲观的或乐观的),他们就自以为准确地揭示了作者的精神和所属派别。与此相反,徐志摩既不认同以抽象的概念将作家笼统归类,也反对将艺术等同于科学和逻辑。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成功的秘密在于产生“独一的审美印象”,这种“审美印象”需要读者亲自去感知,而不能由批评家代劳,也不能被先入为主的“主义”所框限。因此,他说:“在现在教科书式的文学批评盛行的时代,我们如其真有爱好文艺的热诚,除了耐心去直接研究各大家的作品,为自己立定一个‘口味’(taste)的标准,再没有别的速成的路径了。”
(1)、诗歌的“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诗歌的“风格”决定了归属流派的命名。
(2)、论语派:1932年出现的文学派别,因创办《论语》半月刊,故称论语派。代表人物有林语堂、周作人、邵洵美、章克标等。
(3)、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4)、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受到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印度田园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但他获得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滋养,更是他们诗中所蕴含的“性灵深处的妙悟”。徐志摩认为,有性灵才有真诗,写诗就是性灵的自然流露,而性灵得之自然,需要培养和保全。
(5)、"第三条道路写作"诗群始于1999年12月,试图建立起一个超越集团、对立的写作立场,在审美上容纳不同的艺术主张,以不同的诗艺、言说方式、修辞策略来共同丰富当代汉语诗歌的内在品质。代表诗人:莫非、树才、谯达摩、林童、庞清明、刘文旋、马永波、卢卫平、十品、简宁、娜夜、殷龙龙、老巢、海啸、路也、李南、刘川、李霞、凸凹、杨拓、墓草、张耳、席君秋、温冰然、远观。
(6)、评论家写诗,是不是有一个无形的卡尺在规范着他的方向、节奏以及字与句的拿捏?这无形的卡尺就是理性。一般来说,理性统摄着诗人的情绪以及直觉向审美转化,而这种理性在霍俊明的诗歌里,被凸显的性情甚至火星四溅的激情融化。或者说这种理性已经被稀释成一种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格调。这让他不论写什么,哪怕是有意平易甚至戏谑,也挡不住总有一个高于视线的诗格让我们仰望,然后又颔首沉思。
(7)、〖5〗在家闲暇时光,坐在苹果树下发呆,忽然一个苹果掉在头上,于是就产生了“哲理诗”。
(8)、道辉、阳子1992年提出,他们试图用庞大的意义空间来涵盖一切具有现代倾向的诗歌写作和诗学构建,用生命哲学和死亡诗学来整合起当代诗歌写作的立体构架。这决定了他们是一群具有哲学气质和悲剧精神的写作者,决定了他们对庞大的抒情和幽奥的玄学命题的喜好。他们惊人的文本生产能力——那些令人畏惧的长诗——大约也是缘此而来。
(9)、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为成功的一首。
(10)、主流诗歌派——以弘扬真善美、人间正气为主基调,不偏激,不歪理邪说,不歌功颂德,能被大众接受和喜欢,优美抒情作品占比较大的诗人类型。
(11)、新现代主义,1953年纪弦创办了《现代诗》季刊,二月创刊号问世。参加《现代诗》季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1956年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新诗的再革命运动,即所谓的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现代派诗人也可能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所以也称为新现代主义。《现代诗》季刊的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
(12)、拜伦生于1788年,卒于1824年,与济慈、雪莱同为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英国撒旦派诗人。徐志摩的这篇诗论是为纪念拜伦逝世一百周年而作,刊发于《小说月报》纪念拜伦专号。诗论的主体部分正是作者的白日梦。这个白日梦包含着多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迷雾退去后的拜伦头像。第二个画面是拜伦在阿尔帕斯山(阿尔卑斯山)漫游。第三个画面是拜伦与雪莱在梨梦湖(莱蒙湖)遭遇风浪(1816年),而此处是卢梭的故乡。在后一个画面中,拜伦站在希腊西海岸梅锁朗奇(Mesolonghi)的滩边(1824年)。这篇神奇的诗论通过梦境演绎了拜伦的诗境、身世和功业,也通过梦境刻画了拜伦的人格特质、澎湃激情和叛逆精神,勾勒出一个融伟大的诗魂、光荣的叛儿与美丽的恶魔于一体的撒旦派诗人形象,有力地回应了拜伦是否值得纪念、其诗作与精神能否不朽的质疑,堪称拜伦评论中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
(13)、正如伏尔泰所说:“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徐志摩的诗派是什么精辟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