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的借代【100句简单文案】

一、借代的诗句赏析

1、用相关的事物代替另一个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专名代泛称。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借代酒)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10经典议论文论据分类集锦

7、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

8、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9、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0、■□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11、释义: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12、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3、孩子写作业太慢,原因有这几种,趁早改正!

14、(答)①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②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是将落泪的情景加以放大。③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15、(鉴赏要点)在鉴赏对比手法时,注意指明对比的是双方的哪一个角度,不能只囫囵点出事物的名称。鉴赏时可用“诗歌将……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语句形式。

16、(答)①互文。②“青苔”与“红树”共同在月夜雨中飘摇。③用简约的文字渲染出独居的惆怅。

17、释义: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18、(朝廷的处罚再严厉再急迫也不可能早晨呈上奏章,傍晚就下了命令贬谪。)

19、1考前文言文知识补漏:高考高频易错实词归纳1

20、诗中将春夜之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二、诗句中的借代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2、(问):“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座中泣下谁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4、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5、作者背景: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

6、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反问

7、进入新群视为放弃旧群!

8、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10、指出苏轼诗句“莫作天涯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中“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11、(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12、译文:我走过潇湘很多地方,很少能遇到知己一起回忆故乡。每天在靠水的几间茅屋前徘徊,秋夜里也只有一盏孤灯伴我读书。这里离京城遥远,难求功名,只要刻苦读书,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亲友如果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这里景色宜人,比画还美。

13、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1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6、释义: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17、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鼓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接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18、(解析)豪放与婉约的区别,不在意象,更在情感。词人虽被风浪所阻,但依旧心情愉悦,且说是“波神留我看斜阳”,可见心情之豪放旷达

19、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20、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三、关于借代的诗句有哪些

1、(答)①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沾襟比散丝”将泪水比作雨丝,泪水像雨丝一样沾湿了衣襟。③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诗人的悲伤。

2、他说话的时候带着地方口音:“武兄(松)把老五(虎)打喜(死)了。”飞白

3、(技法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明喻指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如:“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指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乌云四合,层峦叠嶂”;借喻指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4、“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5、“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即将分别的恋人,面对面依依不舍哭泣着道别。滴落的泪水打湿了罗裙。此地一别,关于彼此的音讯就越来越少了。岭南之地没有传信的大雁飞来飞去。

8、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9、总结一下:(当遇到拟人时,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将人的动作|感情|思想赋予……(物),表现了(突出了)……的特点。

10、(鸭绿代湖水,鹅黄代柳枝)

11、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中,使用了借代手法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4、这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借代和拟人的手法,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1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彼可取而代也”见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彼:指秦始皇。本句大意是:他那煊赫的帝位是可以替代的啊。《史记》记载秦始皇南巡时,项羽目睹了他不可一世的排场,非但不钦佩,反而说了〜这样的话。此句脱口而出,不加掩饰,既表现了项羽的凌云壮志,又表现出人物的率直纯真,一句话六个字便塑造出项羽这个才气过人、英勇豪爽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这种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也是今天写作应遵循的原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条后来意义扩大,常常用以表现乙可代甲。

19、|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20、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贺铸《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粉香指梅花

四、借代的诗句大全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

2、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4、1考前文言文知识补漏:高考高频易错实词归纳3

5、“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战国·屈原《渔父》。颜色:主要指面容。憔悴:瘦弱委靡的样子。形容:兼指面容及形体。枯槁&:枯瘦羸弱。这两句大意是:面容灰暗委靡,形体干枯痩弱。这两句中,“颜色”与“形容”义近,“憔悴”与“枯槁”义近,两句连用,极言人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从面目到神情都疲惫不堪,委靡不振。可用于描写某些人经过艰难困苦的生活折磨或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的外貌。

6、出自古代诗人佚名的《鹤发银丝映日月》

7、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9、赏析:这是一副对联,出处不详,赞扬老师的兢兢业业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10、“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1、休息片刻,继续跋涉。接着是观赏“老鹰戏小鸡”的时候了。你瞧,右边那块石头犹如惊恐万状的小鸡,缩着脖子瑟瑟发抖;左边一石酷似垂涎三尺的馋鹰,望着小鸡,犹若囊中取物。看到这一幕,不禁勾起儿时玩老鹰抓小鸡的回忆。

1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13、(1)定义:把事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14、1芦苇题库——冲刺高考情境式默写58篇版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庙堂借指朝廷

16、“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1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

19、把人当物写: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人群涌了上来。

20、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五、运用借代的诗句并赏析

1、长江白如练,淮山点点青如靛。

2、“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朱熹《春日》。本句大意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花朵都是春光点染而成的。这个千古名句除了可供直接引用表现春色满园、春光无限外,还可形容各种繁荣昌盛的局面和新生事物的蓬勃涌现等。有时则改变它的原意,甚至改“总”为“才”,用以表现“一花独放难为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显示出烂漫春光的哲理。

3、对比比喻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

4、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6、(问)“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7、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8、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9、(4)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1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1、(3)分类:高中阶段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2、“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刻心里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13、(技法概念)把事物,如物品、动物或抽象概念比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往往通过动词或形容词加以体现。

14、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15、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16、赏析:诗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很多读书人读书的追求和目的。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具有代表性的收获。古代许多读书人的目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17、释义: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

18、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9、(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0、“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出自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本句大意是:黑云滚滚压上城头,像要把城堡压塌摧毁。这句诗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既描绘出黑云滚滚的自然气氛,也渲染了敌势汹汹,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现在常以~比喻反动势力的猖獗一时,或形容由于反动势力嚣张而造成的紧张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诗句中的借代【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