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作物的谚语俗语
1、有关农作物的谚语俗语大全
(1)、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籽熟地花。红土地里种棉花,一亩能摘十捆花。低地种稻,高地种棉。
(2)、“田怕秋旱,人畏老贫”,农田怕秋天没有雨水收成不好,人怕上了岁数没有一点积蓄而无人照料。“夏旱修仓,秋旱离乡”,夏天干旱的时候大家应该抓紧修建仓库囤积粮食,秋天干旱的时候往往出现饥荒,人们只好背井离乡逃出家园。
(3)、春天肥堆如山大,秋后粮堆大如山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
(4)、解释: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5)、“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东京梦华录》),写道北宋时期的汴京城人口众多,平添十几万人也不会感到人多,相应减少十几万人更不会感觉人少。据相关历史学家测算,当时的开封城大概有150万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城市。
(6)、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7)、然而,认真深究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和这些常规的逻辑相反的谚语也不少,比如:
(8)、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9)、玉米地里带黄豆,红苕地里种芝麻,黄豆窝儿要得密,高粱窝儿要得稀。
(10)、其在过去,人们对未知的寒冬充满了恐惧,因为寒冬这不仅意味着寒冷,没有收成,还意味着更多的死亡。在漫长的恐慌和等待寒冬过去之时,人们为了打发时间,聊以慰藉内心的空虚,便总结想出了这么一个周期性的“数九”的东西。
(11)、译文:在路上你看到了成群的蚂蚁搬家、看到大白天的蛇出洞在路上游走,那么可能过不来多久就要下雨了,这是因为动物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感应。
(12)、“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耕之功倍”。踏犁耕田效率是老黄牛的一半,却是大锄头的两倍,能够大大降低农民耕田过程中的辛劳。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蔡襄的《荔枝谱》、丁谓的《北苑茶录》、秦观的《蚕书》等典籍中,都详细记述了很多“农业专业化、科学化”的创新方式,为当时的老百姓提供了很好的农事改进方案,提升整体农业耕作效率。
(13)、三分秋,七分盖;多耕多盖,出齐长快。3发现祜心苗,连根齐抜掉。
(14)、解释:做什么事春天是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
(15)、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6)、首先,我们得先说一下“九”在中国民俗节气里的内涵。
(17)、潮汕人特别讲究“吃”,讲究吃法和食物的做法。潮菜以精工细做、清淡可口而出名。在潮汕的俗语和土语里自然出现了一些关于食物可吃的时节和烹饪方法规律总结的语词。
(18)、“七样羹,食后变后生(年轻)”这句俗语,是潮汕群众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食疗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含有深刻的医学道理。这句俗语说的是,每年从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潮汕地区的习俗,都是新年桌、团圆桌,酒菜筵席、大鱼大肉不断。
(19)、这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烹饪实践中经验总结的一句俗话。意即要烹好菜肴,必须有三个条件,其一是“猛火”,即火候要够,只有火候够,菜詹才爽脆、嫩滑,有“锅气”,而不致于“老韧”。其二是“厚朥”,即烹制菜肴时,调味要烹入鱼露,因鱼露除咸味外,还兼有鱼类的鲜甜味。
(20)、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2、关于农作物有关的俗语
(1)、其其实“五九尾”和“六九头”就只差一两天时间,要说相差一两天播种下来的庄稼,其丰收的年景不一样,多少有些离谱。
(2)、“做戏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这是潮汕烹调的一句民间俗话,它强调在烹制潮菜中勾芡的重要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出戏要演得生动、吸引人,就必然要依靠神仙、老虎、鬼怪这些东西来增强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烹制潮菜,要使菜肴做得好,则主要依靠粉水勾糊。
(3)、“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是潮汕素菜烹制方法的基本核心,也是潮汕素菜的特色。蔬菜一般特点是偏于清淡,故在烹制素菜时,便要用肉类共炖,使肉类的浓香和蔬菜的芬芳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特别可口的复合味;但为了突出素菜的特点,上桌时,又要把肉类去掉。这一烹调方法充分体现了“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这一烹调基本规律。
(4)、解释:虽然冷锋面势力减弱,有时北方的冷空气仍然很强,冷不防又有一波寒气来袭,於是有这句俗谚。
(5)、商业经济得到一定政策的支持、市民阶层在开明的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扩大,市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得当时工商业从业者队伍不断壮大。
(6)、其次,我国的南北跨度大,立春时节,南方已经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而北方地区依旧还是寒冷的,尤其是像东北地区,可能还处在冰天雪地之中。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俗话说“早春孩儿面,一日两三变”,说得不过如此。
(7)、芒种不下雨,说明此时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比较弱或者副高压脊线靠南,随着副高压脊线的北移,势必会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将从南向北相继进入雨季。因此,如果芒种不下雨,那么接下来夏至下雨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河流会暴涨,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后的经验总结。
(8)、而与之相反的,还有一句叫“春打六九头,喝水像吃油”,喝水都跟吃油一样的珍贵了,可想而知,农作物的收成有多不好,农民过得有多糟心。
(9)、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10)、再如“春打五九尾,喝油像吃水”,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油比水贵,这里的吃油像喝水,表示一种富足的程度。这里的意思是说,立春如果是在“五九”的后一天,种下的庄稼,长势好,收成好,老百姓将迎来五谷丰收之年,花生、玉米、油菜等作物,榨出的油多,大家都能过上将油当水喝一样的富裕生活。
(11)、一人不进庙,二人不观井(一人进庙神胎吓人,两人看井担心人推)。
(12)、“天下百姓皆种麦”(《农书》)。很多农作物具有一定的气候需求,只能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宋朝开始大家就曾深入研究北方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方法,南方稻谷在北方的种植方式,终通过各种生长环境的人工营造,实现多种农作物的普遍种植,增产增收。
(13)、积雪融化之后留在田里灌溉农作物,冬天储备了更多的养分,长势良好,来年粮食丰产,农民们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14)、“估人”,指进行商品倒卖的人,“酬价示谐,估人呼为保仪”;“贩鹰鹘客”,是指进行老鹰等凶猛的禽类倒卖的商人,“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质库掌事”指对当铺进行经营管理的人,“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墨者”指卖墨的人,“有墨者,青巾布衣,褰帏直入”。
(15)、《岭外代答》卷五所载:“凡交阯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博易场在城外江东驿。”“博易场”指当时的交易和贸易场所。
(16)、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若想苗不干,多挖塘和堰。
(17)、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18)、解释: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19)、24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0)、湿种麦子干种豆,胡麻菜籽泥里透。麦种浅,谷种深,糜子种在垄沟门……麦种种得密,麦头多麦粒。
3、关于农作物的谚语和俗语
(1)、解释:形容春雨的重要,象油一般的珍贵,一年之际在于春,农作物需要的就是一场及时有效的春雨。
(2)、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3)、“九月鱼菜齐”是潮汕地区民间烹饪俗话,指潮汕地区在每年农历九月至来年清明前后农产品和水产品特别丰富。潮汕地区大部分蔬菜、农作物的盛产期相对集中在这个时期,而这个季节也是各种水产品特别肥美的时期。
(4)、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收麦子的前后,正是浇棉花的大好时机。芒种时节,麦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而此时正是棉花现蕾至开花时期,棉花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加,在这个阶段浇水,可以促进花蕾的发育,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5)、关于喝酒和我们现代人有些差异。以前的潮汕人吃饭喝酒的桌子一般是正方形的,四边,每边一个人,不会过于拥挤嘈杂,也不会显得人少而没有喝酒的气氛。至于外出游玩呢?两个人外出游玩,一方面不会过于孤单,可以有人说话,另一方面不会有因人多容易走散失去联系的担忧。所以这个俗语很巧妙地反映了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6)、潮汕药膳,应该是潮菜的一个组成部分。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端午食叶,胜似服药”这句潮汕民谚,正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端午时节,潮汕地区正是雨水充足,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因而潮汕人便函顺应自然,在这时节进食盛产于此时的各种植物茎叶,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如蕃薯叶、秋瓜叶、苦刺芯、麻叶芯等,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凉肠解毒等作用。
(7)、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降雨量明显增加,西南地区从6月份已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而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会慢慢进入梅雨期。
(8)、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9)、芒种是一年中农民下地繁忙的季节,农民要忙着收麦子、插秧、播种、扦插红薯、给棉花浇水、给春玉米中耕松土。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田间忙碌,都忙着抢收、抢种,“乡村闲人少”。
(10)、在这个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今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农业生产,而不应该是听信这些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的俗语句子。
(11)、头道草,扯得勤;二道草,不劳神。锄草不除根,来春又发青。
(12)、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13)、大概意思是指如果立春节气发生在“五九尾”,预示着年景不好,收成不好,老百姓吃不饱肚子,这时要饭的叫花子即便走街串巷跑断了腿,也要不到饭吃。
(14)、解释:雨水多,田里都会蓄水。耕的都是水田,比旱田好耕种,不用费太大力气。
(15)、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16)、解释:意思是春雨很珍贵,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
(17)、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18)、10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19)、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俗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民间文化发展繁盛、老百姓自由程度较高的宋代社会中,各种暗藏生活智慧的俗语层出不穷,成为大家茶前饭后每每提起的重要话题。宋代社会商业繁荣,如果你看到过《清明上河图》的汴京城,便可充分感受到那个时空里大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无比热情。
(20)、“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武林旧事》)。宋代城市里酒店密布,其中的民营酒楼像现代社会一样,分为供老百姓喝酒吃肉的小酒楼和供达官显贵洽谈生意进行应酬的高级酒楼。高级酒楼里往往保留很多单独的隔间,喝酒用的器具大多以银子锻造,奢华而尽显富贵。
4、有关农作物的谚语俗语有哪些
(1)、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2)、解释: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3)、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4)、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5)、收蜂先收王,灭虫先灭“娘”。苗要好,除虫早。
(6)、泥干百日为粪,粪干百日成泥。要得田头有,粪筐不离手。
(7)、“钉铰者”代表制作修补冠、带等用具之人。“锢漏者”指溶锡补破漏厨具之人。“装潢匠”指对字画进行装饰的工人。
(8)、看一看《清醒上河图》便知道宋代社会的餐饮行业十分发达,据考证,在当时已经有了“外卖小哥”这个行业,并非现代人所独创。
(9)、秧苗移栽过晚,容易遭受高温、干旱、病虫害的危害,不利于幼苗的生长。有2句老话叫“芒种打火夜插秧,抢好火色多打粮”、“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这2句老话充分说明抢栽的重要性,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10)、每年的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杨梅唔过五月节”。
(1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2)、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3)、“雀巢低,主水;高,主旱”(《田家五行》),雀巢过低预示洪涝,过高则预示干旱。“麦过人,不入口”(《鸡肋编》),麦子长得个头比人还高,很容易在下大雨的时候倒在地上,不好收回来供大家食用。
(14)、端午时节,潮汕地区正是雨水充足,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潮汕人顺应自然,在这时节进食盛产于此时的各种植物茎叶,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如番薯叶、秋瓜叶、苦刺芯、麻叶芯等,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凉肠解毒等作用。
(15)、“槐宜来岁麦,枣熟当年禾”(《鸡肋篇》),槐花盛开象征麦子丰收,枣子丰收象征当年谷子丰硕;“用粪犹用药也”(《粪天之宜》)给土地施肥就相当于给它喂药;“苏湖熟,天下足”(《吴郡志》),苏州府和湖州府丰收,便可以天下粮仓的富足。
(16)、不过针对“春雨甲子,赤地千里”,老百姓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春天的甲子日下雨,方圆千里将会成为旱地,庄稼难以生存。与这一说法相近的还有“春逢甲子雨,愁听溜潺潺”(元代陆文圭《和唐人闲字韵诗卷》)。
(17)、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18)、这句潮汕烹饪俗话是对潮汕淡水鱼鲤鱼特性的概括。潮汕地区的鲤鱼在农历二三月便开始产卵,产完卵后便开始吃食恢复产卵期的虚损,一直到六月已经长得很肥美。而农历七月,是农村夏收结束的时候,这时候,农民农产品已收获,农活也暂时空闲,便在这时节经常到佛寺烧香,和尚也因此长得肥胖起来,故有“六月鲤鱼七月和尚”之说。
(19)、“灌溉水利,农事大本”(《宋会要辑稿》),指出浇水在农业活动中的极端重要性,庄稼只有喝饱了水,才能够在烈日炎炎下茁壮成长。“修利堤防,国家之岁事”(《宋大诏令集》)。水利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宋神宗主张以农田水利法保障农事,每年统筹推行上万个水利兴修工程。
(20)、“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达官显贵云集在东京城,大多数人们过着有钱又有闲的理想生活,反向推动宋朝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
5、关于农作物的谚语有哪些
(1)、译文:长时间晴天,突然下起大雾,必定变天,或下雨,或阴天,长时间下雨,突然下起大雾,大雾后必定是晴天。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
(3)、这是潮州素菜烹制方法的基本核心,也是潮州素菜的特色。蔬菜一般特点是偏于清淡,故在烹制素菜时,便要用肉类共炖,使肉类的浓香和蔬菜的芬芳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特别可口的复合味;但为了突出素菜的特点,上桌时,又要把肉类去掉。潮州素菜的这一烹调方法充分体现了“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这一烹调基本规律。
(4)、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5)、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的俗语:“好了风湿,坏了芒卿。”芒卿是一种幼鸟,在它出生不久,人们就抓来把它的脚折断,母鸟就会衔来一种草药喂它,很快它就能痊愈,人们再次折断它的脚,母鸟再用草药治好它。反复几次,等小鸟长大在能起飞之前,人们就把它抓来熬药,是调节风湿病的好药引。
(6)、12春天很短,而且是经常下雨。于是就有人说“春天春天,时时发癫”
(7)、烂“落苏”(即茄子)多,烂铃(指棉花)也多。
(8)、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9)、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1)、宋代行业俗语主要分为“生产性、生活服务性”两种。
(12)、如老人经常念叨的“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里的“七九”、“八九”就是九个“九”中的倒数第第三个“数九”,由此可推算,寒冬将去,春天将要到来。
(13)、前者意思是立春是在“六九”的开头的话,即便是穷人也不用太担心吃不上饭,因为这是粮食丰收年。
(14)、其如今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暖,环境的巨变,古时候留下的许多谚语俗语已经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当下的气候。
(15)、四月桃、李、柰成熟,八月份油柑和柿子当令。
(16)、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
(17)、“端午食叶,胜似服药”的潮汕药膳,应该是潮菜的一个组成部分。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端午食叶,胜似服药”这句民谚,正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18)、春天孩子面:春季是介于寒冬与盛夏之交,这时南方气候开始暖和,而北方还在寒冷中,南北温差很大,所以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流常常交汇冲突,发生了气旋,天气便转为阴雨。气旋过后,天又转晴,这好像小孩子破涕为笑,故言“春天孩子面”。
(19)、所谓的“甲子雨”,在古人看来具有凶吉征兆的功能。在春季的甲子日下雨,地面就会湿滑难以行进;在夏天的甲子日下雨,城镇就会产生洪涝,大家需要坐船才可以去集市;在秋天的甲子日下雨,庄家的顶部就会生出新芽;喜鹊的巢穴如果很靠近地面,则象征着这一年会发生洪涝灾害。
(20)、解释: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1)、“猛火厚朥香鱼露”这是潮汕人在长期烹饪实践中经验总结的一句俗话。意即要烹好菜肴,必须有三个条件,其一是“猛火”,即火候要够,只有火候够,菜肴才爽脆、嫩滑,有“锅气”,而不致于“老韧”;
(2)、禾桶后面不掉谷,收成一定多一斛。打场要天晴,扬场要好风。
(3)、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4)、收麦有五忙:割、拉、晒、碾、藏。麦黄三晌稻黄七。
(5)、所以,农业生产还是得视当地的实际状况来合理安排,视季节规律进行农事活动,否则,只会一步错,步步错。
(6)、解释: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7)、又如“春打六九头,家家喂上牛”也是一样的道理。
(8)、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准确概括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在我国农耕生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关于“芒种”的谚语,这些谚语是节气好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
(9)、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10)、解释: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11)、民以食为天,尤其在生产落后的古代社会,农业可谓是老百姓重要的生产行业。大家在日复一日的农事活动中总结经验,将枯燥乏味的农事活动用农家谚语的方式描述出来,既能方便大家记住农事技巧,又可以为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丝趣味。
(12)、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13)、在劳动力如此充沛、生活气息如此浓重、国家政策十分宽容的状况下,宋代各地区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
(14)、头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15)、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16)、其二是“厚朥”,即烹制菜肴时,油朥要足;三是“香鱼露”,即是调味要用鱼露,因鱼露除咸味外,还兼有鱼类的鲜甜味。
(17)、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谷子不进仓,不能算作粮。
(18)、这句谚语是农民们广为流传的一句农谚,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雪覆盖在庄稼上能够保暖土壤,同时雪水融化之后留在土壤里浇灌庄稼,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19)、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20)、或者后台回复“谚语”获取更多有趣的农业谚语!
(1)、十句谚语九句真。若能抽出些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看,细细的品一品,遇真切处不妨记下一句两句,一定会受益良多的。
(2)、前不栽桑(桑树,谐音丧),后不栽柳(柳树不结籽,象征无后代)。
(3)、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4)、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5)、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
(6)、在我们这里农民朋友还留大量的早秋地,压缩种麦面积。等来年开春,农民朋友可以在这些早秋地块种植各种不同的作物,质量和产量就是不一样,在我们这里还传这样的说法,早秋作物是铁桩稼,也就是《春天种的作物叫春桩稼也叫早
(7)、10一滴水,一粒粮,贮水保水如保粮。人靠血养,苗靠水活。
(8)、宋代社会重文轻武,在“武力值”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其数代皇帝更是沉迷山水、无力抗击外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政治见解,主张其社会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9)、奶多孩儿胖,人多力量强;春积千担肥,秋收万斤粮。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庄稼旺。
(10)、这句俗话体现了潮汕人对烹调原料的重视,以及对烹调原料研究、理解的精深。“草鱼头,鲤姑喉”是指一条草鱼,甜嫩可口的部位是它的头部,而且一条鲤鱼肥美的部位是它的喉部。事实证明这谚语是正确的,目前在潮汕的肉菜市场,草鱼头的价格往往要比鱼肉贵,正是这个道理还有“乌鱼鳃,唔甘分厝边(舍不得送给邻居)”、“卖田卖地,买鲳鱼鼻”等等。“食鱼欲食品店马鲛鲳,看戏欲看苏六娘”
(1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2)、早移晚不移,涝移旱不移;小移大不移,壮移瘦不移。
(13)、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14)、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锄头自带三分水,多锄抗旱苗儿肥。早动手,别偷懒,伏雨落下锄地难。不怕迟种,只怕晚锄。
(15)、宋朝统治者一反传统过分压制商业发展的管理习俗,不仅大力鼓励农业发展,而且为当时商人制订鼓励政策和保护条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宋会要辑稿》)”,当时的官吏如若做出随意克扣商人财物和人的行为,则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16)、像玉米、豆类、棉花到了芒种已经属于较晚的播种期,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进入夏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如果此时不抓紧后的时机尽快播种,高温不仅会导致农作物低,而且高温很容易造成幼苗徒长,会导致植株长势弱。此外,播种过晚,达不到作物生长所需的积温,会导致减产。在温度达到作物出苗的情况下,“早播要优于晚播”,早播的作物茎杆粗壮,而且早播可以满足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有利于作物高产。
(17)、所以,要说立春之时,不分时间、地区以及各种主客观变化等情况影响,而完全统一性地播种耕种,那么肯定也是会受天气条件等影响,导致春耕播种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终影响到秋天的收成。
(18)、这些俗语是前人根据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对于现在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9)、稻子出在犁头上,勤耕深耕长得壮。薄地怕深耕。
(20)、地是宝,牛是宝,粪是宝,没有三宝农民活不了。
(1)、解释: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有大丰收之年。
(2)、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五九尾”的就是不好的兆头,在六九头的则预示着是好的兆头。
(3)、“草鱼头,鲤姑喉”,这句俗话体现了潮汕人对烹调原料的重视,以及对烹调原料研究、理解的精深。“草鱼头,鲤姑喉”是指一条草鱼甜嫩可口的部位是它的头部,而一条鲤鱼肥美的部位是它的喉部。
(4)、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5)、从医学角度看,鱼肉类食物属酸性,所以到了初七以后,就应该多吃一些属碱性的蔬菜类,使体内酸碱平衡。此外,蔬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在大量吃食肉类之后,再多吃蔬菜,能起到消食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对人体大有好处。
(6)、麦子垄里跑开狗,一亩收不了一斗。棉花伸开拳,一棵摘一篮。
(7)、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农作物有关的俗语精辟1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