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
1、论语全文翻译完整免费
(1)、 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2)、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3)、《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4)、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5)、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6)、试译:孔子说:“光读书,不琢磨,就糊涂;瞎琢磨,不读书,就没用。”
(7)、试译:孔子说:“人的过错,是根据人的类型不同而各不一样的。虽然如此,只要观照过错,就知道仁了。”
(8)、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9)、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10)、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1)、试译:齐国人赠送了一批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
(12)、(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3)、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14)、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5)、19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6)、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7)、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18)、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19)、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0)、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2、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带拼音
(1)、(1)谷:有的版本也写作“穀”,原指谷子、小米,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不做官。
(2)、试译:孔子说:“大家觉得我有什么瞒着没教,是吧?对你们我没什么瞒的。我没有哪件事不跟你们在一起过,这就是我。”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试译:颜渊死了。孔子痛呼道:“唉!老天要我命啊!老天要我命啊!”
(5)、试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绝不会苟且偷生去损害仁义,他可以舍生忘死成就仁义。”
(6)、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7)、试译:马棚失火。孔子从朝廷赶回来,问:“伤人了吗?”答道:“没有。”又问:“伤马了没有?”
(8)、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9)、(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10)、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11)、1•9曾子曰:“慎终(1)追远民德归厚矣。”
(12)、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3)、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14)、试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虚华。文采和质朴均衡发展了,才能修养成君子。”
(15)、试译:孔子说:“上面的彬彬有礼,老百姓就容易推动了。”
(16)、试译:孔子说:“品德不修习,学问不研讨,听到道义不能掉转头来跟上去,发现不好的不能去掉,都是我担忧的。”
(17)、试译:孔子说:“讨厌用紫色盖过朱色,讨厌用郑国的淫声搅乱雅乐,讨厌靠伶牙利俐齿颠覆国家。”
(18)、7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试译:季康子问:“仲由这人,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由啊,办事果决,让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呢,可以派他从政吗?”孔子说:“赐啊处世通达,让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呢,可以派他从政吗?”孔子说:“求噢多才多艺,让他从政有什么不行呢?”
(19)、7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0)、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3、论语全文及翻译 完整
(1)、试译:仲弓去做季氏的管家,问起如何搞政务,孔子说:“先让负责人各司其职,小错误不要追究,再把贤才推举上来。”仲弓说:“怎么知道谁是贤才加以推举呢?”孔子说:“推举你了解的啊。你不了解的,别人会不了解吗?”
(2)、(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3)、试译: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4)、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十位大臣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8)、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10)、试译:陈亢问伯鱼,说:“您也曾得到什么秘传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老师一个人站在庭中,鲤快步走过去,老师就问:‘学《诗》了吗?’鲤回答说:‘没有。’老师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鲤回去就赶紧学《诗》。有一天老师又独自站在庭中,鲤快步走过去,老师又问:‘学《礼》了吗?’鲤回答说:‘没有。’老师说:‘不学《礼》,就没法立脚。’鲤回去就赶紧学《礼》。鲤听到的教导是这两句。”陈亢回去后心中很欢喜,说:“问他一句,竟得到三个道理: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知道君子教育子女时要保持一点距离。”
(11)、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3)、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14)、试译: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品质四点:他要求自己谦谨严格,为君王做事十分敬业,爱养百姓多有恩惠,使用民众公正合理。”
(1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17)、3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18)、5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19)、试译:孔子说:“一个人发愿向道,却以穿得破、吃得差为羞耻,那就还不到跟他深谈大学之道的时候。”
(20)、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4、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1)、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2)、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③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下,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5)、试译:托人出国问候好友,要拜送受托人两次。季康子送药来,拜谢、收下后,说:“丘不懂药性,不敢尝。”
(6)、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7)、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8)、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9)、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10)、试译:孔子说:“转述而不创作,相信先圣,喜欢先王,心里面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11)、(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12)、28子曰:“君子道者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3)、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14)、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15)、《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16)、(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17)、试译:琴牢说:“孔子说过:‘我不为政界所用,因此学了一些才艺。’”
(18)、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19)、“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20)、20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
5、论语全文翻译完整下载
(1)、试译:孔子说:“颜回的道行差不多了,常常进入空境。端木赐不安本分,发了大财,料猜行情往往料中了。”
(2)、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3)、24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4)、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5)、(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7)、(评析)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孔子认为一般人读书一段时间后都会具备安邦治国的才能,都会走上为官食禄之途。对本章还有一些不同的解读,选取两例供大家参考:一种解释为“学了许多年,并不要做官求取俸禄,这很难啊”;一种解释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能接受的解读内容。
(8)、4齐人归(kuì)馈女乐(yuè),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9)、(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怕追不上那样,追上了又会担心丢掉它。”
(10)、2朝(cháo),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yúyú)如也。
(11)、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13)、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14)、(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15)、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16)、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7)、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shàohū)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8)、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9)、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0)、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试译:孔子说:“一个士光想着小家,就不配做士。”
(2)、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3)、②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4)、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5)、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其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9)、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10)、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11)、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13)、(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14)、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15)、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试译:子贡问怎么搞政治。孔子说:“粮食充足,兵力充足,民众信任。”子贡问:“万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兵足。”子贡问:“万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粮足。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政府得不到民众信任那就没法立足了。”
(17)、试译:子路让子羔做费城的地方官。孔子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子路说:“有人民(可领导),有国家(可管理),何必非要读书才算做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们讨厌那种耍嘴皮的人啊。”
(18)、《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19)、(评析)本章还有一种翻译: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不论是哪种译法,都是孔子提出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从中可以窥见,孔子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20)、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3)、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4)、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6)、(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7)、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8)、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9)、试译: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还差一筐就可以堆成了,这时候停下来,是自己停的。又譬如用土平地,虽然只倒了一筐,但往前倒土,是自己在前进。”
(10)、11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牲,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1)、试译:孔子说:“人生在世本当认准正道笔直走,可那些自欺欺人的,却老盼着天上掉馅饼,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12)、试译:子游说:“侍奉君主,如果劝说太频繁,就容易受辱;劝朋友太多,也容易疏远。”
(13)、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15)、(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16)、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17)、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8)、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9)、“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古代有守孝的说法,倘若父母去世,不管身在何处或身居何职,都应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在这期间,做儿子的应当谨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倘若发现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急着提出来,应当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论,这才是孝子所为。其实,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即便是父子之间也是各有其志。虽然古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子承父业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也难保有人不会跳出家族的禁锢而另谋生路。此时,他们虽然改了“父之道”,只要心里对父母的意志保有足够的尊敬,也不算是不孝。
(20)、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带拼音141句(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