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正面论证的句子【105句文案】

一、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

2、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3、《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典故: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只在经受住生活的洗礼,不妄图一蹴而就,才会笑到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牛顿并非只是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并非尝试了一次就发明了电灯泡;孟德尔并非做了一次实验就得出了孟德尔遗传定律;法拉第并非只动动脑子就发现了电磁感应;司马迁并非一日就写成了《史记》;华佗并非生来就是神医;华罗庚并非天生就是数学家;王羲之也并非一日就练成那一手好字。不经过困难坎坷的千百次洗礼,又怎么会在失败中找到经验与教训,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名言、事例、排比)

7、这⑳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⑪至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⑪至⑭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⑮至⑱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⑲至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8、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9、本文大的优点就是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的论证方法。全文中,几乎处处是比喻和排比。我在文中作了详细地点评,此处不再重复,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中,重复是好的老师!

10、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11、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1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13、⑪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15、举例论证的论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

16、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

18、再说说“先反后正式结构”:

19、一种文体,也许,一篇文章就足够了。

2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二、劝学正面论证的句子

1、学习的方法、态度恒心(4个比喻)对比深入浅出

2、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4、劝,鼓励、勉励。劝学,鼓励学习。题目观点化,接下来就看作者为什么鼓励,如何鼓励,效果怎么样了。

5、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6、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名况,字卿,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7、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8、论点要鲜明,位置要明显。

9、此外,论论中还附带使用了分析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道理更加清晰、鲜明。这样,文章就至少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当然,本文是《劝学》的部分节选,未选部分还有引用《诗经》名句的引证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展示了。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11、《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1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3、另外,特别提醒一下,议论文写作,重要有两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

14、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如《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6、第一层:首先从正面论证“积”与反面论证“不积”,学习要不停地积累。

17、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8、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19、掌握重点字词:劝、已、就、知、假、绝、生、而、焉、跬步、无以。

20、运用对偶式的整句,文意丰赡,节奏铿锵,具有美感。

三、劝学中的对比论证的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两千多年来,《劝学》久传不衰,也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继续发挥着不朽的引导功力,哺育着一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

3、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干燥处延烧。同是平地,水必就湿润处流。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

4、课堂作业:练习册

5、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运用三组对比分别从积与不积舍与不舍用心一与用心造三个角度展开论证。

6、⑳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锻炼;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艰险、灾难而改良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强者,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冲出逆境,改造逆境。:

8、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0、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2、语义:〔略〕;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越前人。

1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14、比喻论证的论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5、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16、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17、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8、荀子通过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君子的资质本领,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学习,学会借助外物,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就提高了素质,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声音更强、走得更远,从而达到新的境界。学习有这样的好处,又当然不可以已。

19、《劝学》,围绕着“学不可以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结论,说理很清楚,结构也完整,是一篇阐述学习道理的成熟的议论文。同时又因为,文章语言精炼,设喻贴切,读起来却不枯燥乏味,又是一篇优美的古文。

20、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四、劝学对比论证的赏析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鲜活的例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对生命有新的体悟,这样不断成长的过程或许才是对生命本质地把握吧。

2、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4、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6、(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8、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9、《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而,而且,表递进;(2)而,表并列,可不译;参,读音cān,验、检查;知:通“智”,智慧。

11、(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12、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13、本段作者四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巨大好处,犹如给人插上了一双翅膀,引导人们“学不可以已”,学可以使人成为“君子”。

1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正面)

16、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7、而致千里:而,连词,却;致,达到。

18、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

1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一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再一对)(以上三对句子,构成了一个更强大的排比,是不是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记住这一句话,保你一生事事顺利、大吉大利)

20、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五、《劝学》对比论证

1、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2、不经历磨砺,怎会成精石!(点题,独立成段)

3、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4、而纵向的对比呢,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的对比,例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5、分论点唯有谨慎,凡事都深思熟虑,才能成就事业

6、(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7、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8、其间,荀子曾一度离职,访问赵国,赵孝成王拟授上卿,他未就任。前254年,他又曾入秦访问,会见了秦王嬴稷和相国范雎,范相问所感,他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又说“秦国形胜,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这次访问,荀子没能让儒学西进,而秦国的强大势头、法制政治,倒是触动了他的灵魂。

9、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0、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11、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12、《劝学》,大的写作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一共用了20之多,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13、风雨兴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14、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5、荀子《劝学》中以千里马作比从反面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一驾,功在不舍。

16、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17、意思是优秀的骏马,如果只跳跃一下,也不过只有十步远,比不过那些资质较差却坚韧不拔一步一步走下去的马。蟹有六个脚和两个前螯,如果没有蛇鳝之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蟹用心浮躁啊。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半步。(利用结构及形旁来推断词义);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如《荆轲刺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柯”)

19、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2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

六、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品味语文,就是品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有生活。君不见:自然万物、社会人生就是语文的母体,除此,语文就不称其为语文了。你在观赏自然风景时,在游览历史名胜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上网聊天时……你都在学习语文,在运用语文。

2、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4、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5、《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劝学正面论证的句子【105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