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翻译百度百科【141句文案】

一、朝三暮四翻译

1、三翻四复 ( sān fān sì fù )

2、 狙(jū):猕猴。

3、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专一。

4、答生肖猴。谜面:朝三暮意指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这里意指动物生肖中的猴便是这种性情。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恕。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里"狙"指猕猴。所以谜底是生肖猴。

5、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6、初次拿到文本,很多学生一看到“狙公赋芧”就崩溃了。这四个字怎么读?啥意思?别担心,在考场上,遇到特别难的字词,一般都会给注释的。所以,只需要根据注释就能大概读懂这四个字的意思。

7、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8、朝九晚五是指上班的时间,早上九点到晚上五点,是一个新兴词语。朝三暮四是指人多变,也指对待感情不专一。

9、(3)芧(xù):橡实,一种粮食。

10、他对去不去旅游朝三暮四的。

11、在本文中,是哪一个意思呢?有经验的同学能够准确地发现,是第三种意思。“然则”可以翻译成“这样的话就......”。“然”放在句首,为什么不是表示转折呢?当你有这样的疑问时,把这个意思带进句中翻译——“但是就”,很明显就说不通,所以表示转折就不是恰当的意思。

12、有的人可能会翻译成:“猕猴公给橡果。”这就有点可爱了。“公”在文言文中一般指“对男子的尊称”,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吾与徐公孰美?”所以,本句应当翻译为“养猴的人给(猕猴)橡果”。

13、spinspun.v.(使)旋转

14、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5、“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在生活中要注重实际,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蔽。

16、(1)狙(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17、朝:早上。足:够,足够。众:所有的。皆:都。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18、俄而:一会儿,不久。

19、因此,告诉了我们看待问题不要仅仅关注眼前的事物,还要有更全面的思考。

20、(解释):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二、朝三暮四翻译百度百科

1、见异思迁 ( jiàn yì sī qiān )

2、老人就骗这些猴子说:“我给你们的橡果,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3、dodgev.躲开,闪开

4、释义: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5、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6、再比如,成语“不以为然”,表示的是“不认为是这样”,指反对、不同意。还有一个类似的成语是“不以为意”,指的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关心。这样,两个成语就很好区分了。

7、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8、Therewasnotenoughfruittolastuntilspring.

9、(翻译):舒缓心情却没有成功,软弱怯懦而优柔寡断,好坏不分,而无所定立的人,可消亡的。

10、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11、朝:早晨。 暮:晚上。 朝三暮

12、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13、《朱子治家格言》(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14、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15、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群猴子。他能了解这些猴子的心意,猴子也懂得老人的心。老人减少了自己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没过多久,家里食物开始匮乏,老人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自己的话。老人就骗这些猴子说:“我给你们的橡果,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猴子们都生气地跳了起来。过了一会,老人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开心地趴下了。

16、作为成语,“朝三暮四”被引申为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17、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加起来有109个,这100多个国家当中,强大的国家都想吞并其它国家成为霸主,所以就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

18、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得:懂得。

19、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后来人们便用”朝三暮四“来比喻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后,认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满意。

20、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三翻四复、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三、朝三暮四翻译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与传统文化

1、同样的故事,《朝三暮四》在《列子·黄帝》篇里也有记载。

2、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很喜欢猴子。

3、(解释):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4、朝三暮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这则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后人据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5、而《老子》书的著作年代则说法很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必然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6、战国时期,宋国有位狙公(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很喜欢猴子,还养了很多猴子。狙公能明白猴子的想法,猴子们也能理解狙公的意思,双方相处得和睦。为了养活猴子,狙公减少了家里人的食粮。但是猴子的数量太多了,不久,家里的粮食就要吃完了。狙公打算减少猴子们的食粮,可又担心猴子们不同意。于是,狙公先对猴子们说:“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可以吗?”猴子们知道这是要减少它们的粮食,都很生气,吵闹不休,表示对主人的不满。过了一会儿,狙公又对猴子们说:“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这样行吗?”猴子们听了之后,觉得早上多了一个,都高兴地趴在地上,表示满足。

7、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8、其实并不是,他借这个故事是要反映人类的浅薄和自以为是,借此去讽刺那些只看眼前、不顾整体,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当事情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就皆大欢喜,遭受一点损失就悲痛欲绝,导致心情大起大落,这可就太愚蠢了。

9、诳(kuáng):欺骗。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0、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11、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猴子。解:了解,理解,懂得。

12、弟子规(全)音频+视频+注释+图文精美版

13、现在我们有时候会说一个人,他真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小人,意思就是一个人反复无常,说好的事情经常做不到,还总是变卦。

14、成语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例句:他总是朝三暮没主心骨。扩展资料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根据这个解释,应该是生肖猴

15、把原来早晨三颗晚上四颗,改成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

16、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17、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18、《增广贤文》(朗诵视频+译文完整版)

19、(翻译):不怕你有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心肠;我自己有手段高超。

20、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四、朝三暮四翻译简短

1、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中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基础篇31:《朝三暮四》!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2、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3、(翻译):从小就习惯了,他的心怎么了,不会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4、(出自):《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5、 狙公:养猕猴的人。

6、朝:早上。暮:晚上。原是分配栗子时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形容使用手段愚弄人。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7、朝三暮四拼音:(zhāosānmùsì)朝三暮四(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8、例如,成语“庞然大物”出自柳宗元《三戒》,“庞”表示“大”,“然”就是“......的样子”,合起来为“巨大的样子”。

9、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解:了解,理解,懂得。狙:猴子。意:心意。得:懂得。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损:减。口:口粮。充:满足。欲:欲望,要求。俄而: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限制。恐:恐怕。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诳(kuáng):欺骗。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与:给。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10、(解释):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11、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释义: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意思是: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

12、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13、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的数字可以实指,例如本文,指的是具体的、实在的数量。也可以虚指,表示概数,例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千”就是虚指,表示潭水很深而已。在本文中,由于后文有“朝四而暮三”,因此可知,这里的数词是实指。

14、(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5、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16、没过多久,家里食物开始匮乏。

17、俄而: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限制。

18、(伴读小古文)经典篇02《杨氏之子》

19、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20、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养的猴成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们的心意,猴们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们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们的食物,害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足够了吗?”众多猴子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五、朝三暮四翻译小古文

1、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2、译文:担心猴子们将不驯服于自己先骗它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满足吗?"朝三暮四(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足乎?”从狙皆伏而喜。(译文):宋朝有个叫狙公的人,喜欢猴子,成群的养它们(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粮食)不够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们将不驯服于自己先骗它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满足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上。(寓意):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还比喻反复无常。

3、狙(1)公赋(2)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4、我们今天讲的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所谓齐物,就是说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

5、赋(fù)朝(zhāo)

6、老人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自己的话。

7、《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8、三字经(全)音频+注音+注释+图文精美版

9、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它原本意思是通过某种手段进行欺骗,就像小古文中老人欺骗猴子的行为。后来就引申为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0、启示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11、在家里养了一群猴子。他能了解这些猴子的心意,猴子也懂得老人的心。

12、(成群)一群一群的,养了很多。

13、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养的猴成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们的心意,猴们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们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们的食物,害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足够了吗?”众多猴子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4、hootv.鸣叫,笑,喊叫

15、列子对这个故事的解读与庄子完全不同。列子借这个故事并不讽刺那些看不清问题本质的人,而是说了圣人与庸人之间的关系。

16、我们口语中常说:“不然呢?”其实就是“不这样的话呢?”

17、战国时期,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他家境并不好,但喜爱猴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猴子们饿肚子。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就连猴子们的想法,狙公看上一眼就会明了,而他说什么,猴子也都能理解。但是时间长了,狙公不胜负担。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狙公实在供应不起,只好来减少它们的食物,可又怕它们不顺从,因此想了一个办法。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过了一会,狙公改口说:“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抓耳挠腮。成语“朝三暮四”由此而来,后来加以演化,有了更丰富的意思。

18、此文出自春秋庄子所著的《齐物论》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19、喜新厌旧 ( xǐ xīn yàn jiù )

20、诳(kuáng):欺骗。

六、朝三暮四翻译

1、(出自):《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2、朝三暮反复无常嘛~

3、猴子们都跳了起来,生气。

4、prankn.胡闹,恶作剧

5、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6、(之)没有实际意义,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

7、暮(mù)众(zhòng)

8、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9、《齐物论》还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的学说,则此论产生之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大约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

10、approvaln.赞成,认可

11、不会说,不敢说,不想说

12、blowhotandcold

13、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14、老人减少了自己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15、用“|”给上文断句。

16、Heknewthatthemonkeyswouldhavetoeatless,orelsethefoodwouldnotlastuntilspring.他知道猴子们将不得不少吃点,否则的话食物不能维持到春天。本句中orelse表示否则,代指另一种情况。

17、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18、(出自):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19、(伴读小古文)经典篇01《东施效颦》

20、《幼学琼林》(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1、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2、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3、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人们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4、在“朝”和“暮”的后面分别写了“三”和“四”,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前面写养猴人给猴子橡果吃,那“三”和“四”在这里就是数量词了。

5、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6、答: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者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7、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足乎?”

8、如果你朝三暮四的话,我立马就会离开你。

9、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10、宋《二程全书·遗书·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11、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2、庄子难道是借这个故事让我们看看这些动物有多愚笨吗?

13、bangv.奔,冲,轰然而过

14、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5、《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16、Therewasnotenoughbecausethemanneededtoeatmorefruit.

17、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18、朝三暮四是联合式成语.成语中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的结构关系是并列关系的成语就是联合式成语.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释义)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近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反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用法)用作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联合式。(英译)changeone’smindfrequently

19、诳(kuáng):欺骗.

20、表示转折的时候,“然”一般放在句首。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确定“然”的意思时,可以通过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

1、《笠翁对韵》(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朝三暮四翻译百度百科【14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