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简介50字【118句文案】

一、苏洵简介

1、黄”。晋惠帝时居宰辅之位,周旋诸王之间,唯求自全之计。东海王司马越死,众推其为元帅,全军为石勒所破,被杀。

2、出生于眉山望族,又有两个成功的哥哥,苏洵的不务正业在当时饱受非议。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另一个望族程家的女儿,已经成家却未立业,直到多年后才始发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放弃学业多年的苏洵在二十七岁时突然开始发愤读书?而他的人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呢?

3、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文,议论明畅,有《嘉佑集》传世,代表作有《九日和韩魏公》。

4、等回到村子以后,远远地看见那小童背了两个口袋,口袋里装的是朝廷给他的通知、给的证书,里头各种各样朝廷赏赐的物品,还有一块牛肉。然后老苏骑着一头驴,在后头醉醺醺地跟着。他(老程)说这哪是儿子中了进士,没考中都没这么惨呢。老程就说:你这也太不像话了。(苏序说)没事。苏轼后来回忆说,我爷爷这行为,只有有识者才能认得出来他心里其实特高兴,但是他对这形式的东西不在乎。现在你知道了吧,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爷必有其孙。苏轼后来这种放达的性格,那在他们家爷爷身上就看的出来。这也是一个原因,就是为什么苏洵能够这样地暂时地放弃读书,而他们家老爷子不着急?一类人。

5、“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

6、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7、主动关上科举大门的苏洵是乐天豁达的,他相信自己能够杀出一条新路,实现人生的逆袭翻盘。

8、说起来很奥妙,其实也很简单。第苏洵读什么书?他两个哥哥读什么书?在宋代要考科举,那就得读“声律记问之书”。什么意思?第你得考诗赋,得学会写诗,写有韵之文,得写骈体文。这东西苏洵一辈子都不擅长,就是这块敲门砖,他拎不起来,他不擅长写这种韵文和诗赋。第“记问之学”得死记硬背,这他也不擅长。所以他是有原因的,他不是真的不读书,而是这一类的书他读不了,他不爱读。他父亲苏序知道他这儿子绝顶聪明,真要读书,必是大才。但是现在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所以他现在游荡不回,他现在天天游山玩水的。但是他知道他这儿子心里有数,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

9、总之一句话,圣人用权谋来统治天下,“六经”只是他们使用的工具。

10、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12、不过,大多数人对苏洵《六经论》的文法文风依然赞不绝口。如杨慎评道:“意思精深,议论高古,文势转折,曲尽其妙。”储欣叹道:“六经而后,上数数千年,文辞之强能如此者有几?”

13、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14、什么意思?原来我跟我哥哥读书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老师,就是我父亲。跟着我的父亲,我们读书,醒着和睡着的时候都在读书。我们读了万卷之书,这书都在我们肚子里头,晴天到了,太阳出来了,我们把肚皮晾开,晒一晒里边的书。意思说读得很多。所以苏轼和苏辙后来能成为大家,能在朝廷成为高官,那不是浪得虚名的,那是有真东西的。这真东西谁引导他们,给他们的呢?就是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指导他们很快地进入成熟的写作。你注意,我这儿指的是成熟的写作,不是老写什么《一件小事》这种东西,《我熟悉的一个人》、《我很熟悉的又一个人》,你觉得这有意思吗?苏轼十来岁的时候,苏洵指导他写了一篇议论文《夏侯太初论》,里边居然有这样的经典句子:

15、值得注意的是,苏洵的大多数文章,特别是为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在他居家十年,也就是身为布衣时完成的。到京城屈就小官后,因年事已高,又忙于为皇帝写传记,好作品就很少了,有的只是些应景之作。当时,苏洵迁居京城,谋官于朝,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即使吃着官饭,衣着官服,苏洵还是苏洵,他的血管里依然流的是平民布衣的血,骨子里依然有着浓厚的平民布衣情结。

16、苏洵喜欢谈兵,这与当时宋同辽和西夏的久战无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文人,苏洵的喜谈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就像南宋诗人陆游好谈兵一样。宋仁宗时,为平息与辽国的战事,朝廷每年要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三十万匹绢丝供于辽,使国家蒙受耻辱,百姓不堪重负。

17、字号:字明允、自号老泉

18、47岁那年,苏洵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曲线成了文坛巨匠。一时间洛阳纸贵,求学者纷纷效仿他的文章,人称“老苏”,他成了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典范。

19、苏洵(1009年一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被欧阳修举荐,在士林间传诵,一时名气大震。他的文章以政治、军事论文为主,善于借古明今,抒发政治情怀,如作者在《六国论》开头,即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巧妙地借论六国批评了宋朝的岁贡政策。代表作有《衡论》、《六国论》等。

20、但《辨奸论》的作者可不这样看。他认为脸脏了要洗,衣服脏了要换,这都是人之常情,连这些人之常情都不顾,却整天在那里高谈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这人不是有病就是故作姿态,事出反常必有妖,“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二、苏洵简介50字

1、不过,苏洵认为所谓“实录”,并不是简单的客观的记录,而是要经过作者对史实的精心剪裁和编排,字里行间要体现作者的爱憎和褒贬,更要彰显道德和法律的标准。

2、贾谊的过秦论指秦国的衰亡之由不施仁政,只靠武力和酷政来统治人民,使得人民生活困苦,无法生活,所以揭竿而起,而导致灭亡。苏洵父子的六国论则着重分析六国的灭亡是由于大家意见不统在对待秦国的政策各有不同,虽然有过意见统一的时候,但都坚持不久,就有所松动,便争相开始贿赂秦国,正是六国的宠贯之策,造成了后来的秦国的强大及六国的软弱!两个方面的剖析,不同的观点罢了!

3、本期介绍: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因为散文出众而位列“唐宋八大家”,而且还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杰出的儿子。苏洵的成名之路与众不同,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那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开始读书,他又是如何培养苏轼和苏辙兄弟的呢。

4、明明是错误的东西,却借助作者的气势和文采,千余年赞扬、传颂不绝者,唯苏洵《辨奸论》一文而已矣。

5、有一天,程氏见他因读书而没吃早饭,便把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他面前。

6、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7、有位哲人曾说,有趣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不如意者常八重要的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8、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9、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10、韩愈:郡望昌黎,昌黎先生柳宗元:柳河东(籍贯),柳柳州(曾任柳州刺史官职),柳刺史。苏轼:东坡居士苏洵:苏老泉苏辙:颖滨遗老王安石:王荆公曾巩:无别号,字子固欧阳修:六一居士

11、“轼”是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

12、苏洵发扬唐代古文运动。

13、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痛改前非之时,苏洵竟一拍大腿,把书一抛,继续游山玩水去了。

14、18岁时,不服气的苏洵第一次参加科考。他本以为,读书是件简单事,只要稍加努力,便可一举成名。不出所料,在乡试中,一路佛系放养过来的他便折戟了。

15、苏洵对两个儿子从小的培育、熏陶和引导,功不可没。

16、《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把一位“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的官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文章写得劲悍浑深,很有法度,难怪黄庭坚读后惊呼:又一位司马相如出来了!

17、http://www.xigutang.com/

18、《三字经》中的“苏老泉”端庄持重,是励志的典型,世人却不知他背后尚有有趣的一面。

19、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20、知名的《六国论》有四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各写一部,明代李桢写一部。单从文章论述的观点来看,苏洵所著《六国论》是片面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但恰恰是这篇《六国论》入选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是四篇《六国论》中文采飞扬的一篇吗?苏洵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了解一下苏洵这位亲手打造了唐宋八大家中三位大师的北宋文人吧。

三、苏洵简介资料

1、兄弟二人日后的遭遇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2、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

3、苏洵1009年5月22日到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作品:诗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有触者犊》《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散文《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文集《权书》《衡论》《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4、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且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5、苏洵一边用心读书,一边亲自当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放浪不羁又能真抓实干的爷爷,有一个游历丰富又决心苦读的父亲,难怪苏轼、苏辙都能一鸣惊人,誉满天下。

6、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7、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

8、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扩展资料“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9、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名山大川,他却发现自己虽游历过不少地方,等到真正要下笔时,却是腹中空空,无法把眼前的壮丽美景化成笔下万言。

10、中国的父亲常被冠以严肃、稳重的形象,没事喜欢绷着脸,似乎不苟言笑才能显示为人父的尊严。

11、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12、他们对于生活时刻保持着新鲜,对未知的领域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如此,跳出了无趣的藩篱。

13、“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14、严肃的父亲固然让孩子望而生畏,但有趣的父亲更能让孩子轻松愉悦,这样的陪伴才能给孩子打上乐观健康的人生底色。

15、作为当地名门,苏洵的父亲苏序常鼓励孩子读书。但奇怪的是,他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管教甚严,对于小儿子苏洵却是“纵而不问”。

16、活得有趣,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的好奇心,这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17、其实,苏轼和苏辙并不是从小就愿意苦读诗书的人,他们也很顽皮,静不下心听从父母的殷殷教诲。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19、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20、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四、苏洵简介视频

1、首先,苏序有商业头脑。他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2、出生日期:1009年5月22日

3、张志云《亲和万民:宋代嘉礼研究》出版(附后记)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①。月晕而风②,础润而雨③,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④,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⑤。

6、苏洵的父亲名为苏序,为人可爱。

7、谢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均为北宋文坛之翘楚,时称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不喜文学故成名较迟、他尤长散文;长子苏轼独树一帜、其才堪与李白媲美。

8、如此看来,你还觉得苏洵的《六国论》观点片面吗?这恰恰是苏洵写文章不只为做学问的鲜明写照。大胆直率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有力的论据加上文采飞扬的论述,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三位——苏洵。

9、少为孤儿、仕途坎坷、遭佛家诅咒——唐宋八大家•韩愈

10、包伟民、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七辑)出版

11、因此,我们称苏洵为“布衣名儒”,应是名副其实的。

12、这个任侠儿尚没有家口之累,他洒脱不羁地登山访友,谈诗论艺,探寻古迹,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不少诗作,如这首《忆山送人》,颇有几分李太白的风骨。

13、在这八大家中,只有苏洵官职小,文章少。但因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能够跻身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就毋庸置疑了。

14、意思是:我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才成为您的座上客,为不才。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韩丞相好贤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这种礼遇,多年来清闲无事陪伴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

15、人生短短几十载,愿你拥有有趣的灵魂,活得洒脱从容,配得上这世间的一切美好。

16、按清代学者邵仁弘的说法,苏轼、苏辙二子具有天赋之质,从小又有父亲示范引导,能成大器,是不足为奇的;而苏洵中年才发愤苦学,又无师承,全靠自己体味摸索,而文章能与孟子、刘向、贾谊、韩愈、欧阳修等大家抗衡,并传授给两个儿子,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因此,他认为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上继韩愈、欧阳修,下启苏轼、苏辙兄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三苏”并提,苏洵并非只是沾二子之光,而是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17、撰稿|罗一辉播讲|夏青

18、苏洵与王安石都是抱负不凡的文人政治家,但是政见却不相同。在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的问题上,简单的说,王安石主张“开源”,苏洵主张“节流”,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却因为文人相轻的旧习,演化成为一场政治斗争。于是,就有了企图置改革家王安石于死地的《辨奸论》。

19、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0、不过,客观公正地讲,尽管苏洵有其独到的散文成就,有散文大家和文学家之称,但他一生引以为豪的杰作,无疑是生养了苏轼、苏辙两个天才儿子。

五、苏洵简介及作品

1、唐宋八大家中,苏洵是特别的存在。

2、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

3、直到那一年,苏洵的二哥苏涣也同大哥苏澹一样考中了进士,苏洵很不服气。

4、悠居眉山期间,苏洵与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共同思考,在教育儿子的同时,自己的学问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科场得意、仕途坦荡,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所谓“学而优则仕”,是每个读书人内心的期望。苏洵也一样。尽管未能科举成名,但他饱读圣贤之书,胸怀天下,是真正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治国平天下”也有期待,那么他将从哪里求取功名?他的仕途之路又是如何开启的呢?

5、《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在宋朝,科举制度已经发达和完善,而苏洵居然能玩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自己成名的同时还能顺手教育出苏轼、苏辙这样同样有才学的儿子来,其家学渊源必然异于常人。让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6、可见,有趣是做人的高境界,是为人高级的魅力。

7、今有人⒃,口诵孔老之言⒄,身履夷齐之行⒅,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⒆;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终于获得成功。

10、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1、“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苏辙《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

12、苏轼才华横溢、旷达不羁,却招人嫉恨,屡次被贬;苏辙为人平和,才华虽比不上哥哥,却安然度过了祸患,在显达和庸碌之间取得了平衡。

13、纵情游览祖国壮丽河山的李白影响了宋朝的一大批文人侠士,年少的苏洵也颇受其影响,平日里爱的就是游山玩水。

14、诗人余光中在《朋友四型》里把人分四种:

15、有趣的父亲通常乐观豁达,他既是孩子的玩伴,也是孩子的密友,他带着孩子探索未知,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16、二是江湖议政。苏洵在家十年苦读期间,虽身为布衣,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写了不少关乎国计民生的政论文章。这些文章,为突出的是《衡论》《谏论》和《上皇帝书》。

17、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18、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

19、此外,苏洵还是一位收藏家。他特别喜欢收集名人字画,据说家藏有一百多幅。苏轼在凤翔做签判时,曾以“钱十万”购得吴道子画的“阳为菩萨,阴为天王”的四块门板,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吴道子是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第一大画家,苏洵自然视为珍宝。苏洵去世后,苏轼把这四块门板运回蜀中,施舍给佛寺,并专门修了四菩萨阁来储藏。

20、主旨:愿君勿用斯人(王安石)。(篇外)

六、苏洵简介

1、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2、说苏洵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他那么大岁数了,他还知道后悔要读书,你们这些小的,早早地就应该立志读书。他变成一反面教材了,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我们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不对,如果苏洵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这么一个形象的话,这么一不靠谱的、不长进的父亲,怎么会培养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儿子呢?这逻辑关系不顺。再者说了,这么优秀的两个儿子,怎么会就有一个不长进的父亲呢?这倒推也推不过来,所以此事颇值得琢磨,还得从头说起。

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洵

5、明代初期,学者朱右编辑了一部《八先生文集》,收录了唐、宋两代优秀的八位散文大家的作品。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所谓“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说法,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6、仅凭这一点,苏洵就足以笑傲千古了。

7、三是另眼读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是儒家神圣不可亵渎的经典。但苏洵在《六经论》中,却读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8、“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的弟弟即位,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终以失败告终。从此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一直采取守势。更加让文人们不能容忍的是,每年宋朝还要给辽国很多钱和好东西,称为“岁币”,另外还要“赏赐”西夏国很多财务。这些打着和平旗号的贿赂,助长了辽和西夏的嚣张气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洵写了《六国论》,开篇明义:六国的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想靠贿赂秦国来换取和平。

9、苏洵玩到快三十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玩是放开了玩,读书也是真投入。有一年端午节,苏洵起床就去书房读书,连早饭都没吃。他媳妇就把一盘粽子剥好了送入书房,边上还放了一碟糖给他蘸着吃。中午苏洵读完书出来,嘴边一片乌黑,原来专注之下,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砂糖,蘸着粽子给吃了。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端午节吃粽子不是韩国发明的。

10、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1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辙

13、苏洵用心地陪伴着孩子探索人生,使得兄弟俩胸襟开阔,旷达大度,在文学上都颇有建树。

14、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5、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16、⒃今有人:影射王安石。

17、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18、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澹泊。深醇温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洵简介50字【118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