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重点句子【144句文案】

一、曹刿论战

1、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3、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4、(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8、总之,为了突出曹刿的“论战”,作者匠心独运,围绕战争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组织材料,详略有致,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同时对比有法,主要运用对话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文章没有直接对人物进行评价,而是在叙述中展现对人物的褒贬,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9、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

10、《曹刿论战》写的就是这三大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1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13、(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君卖命。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则必胜。

14、作为太史,左丘明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

15、这时,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力。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

1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7、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8、《曹刿论战》的主旨为知己知彼,取信于民,敌疲我打,在战争中曹刿能够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上,了解对方的特点和实力,做到知己知彼。面对大事应该运用智慧,灵活应对。

19、《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在战前准备上“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0、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

二、曹刿论战重点句子

1、你对这一课有什么疑问和见解?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4、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5、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6、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7、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8、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9、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10、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11、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2、曹刿论战远谋表现在: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13、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4、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15、左丘明传解《春秋》,并非如他人寻章摘句般的注释、训解,而重在结合春秋时期史事的叙述,来发明孔子《春秋》之道。由此旨趣,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不仅是传解《春秋》的要籍,也是关于春秋时期历史文化的基本文献。

16、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17、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8、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1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20、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三、曹刿论战主要内容

1、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卫大夫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3、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4、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5、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7、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8、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9、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10、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11、汉人《风俗通义》谓邱氏出于左丘明。北齐《魏书·地形志》、唐《元和郡县志》都记载了左丘明墓,地址与都君吻合。

12、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13、张国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大语文”流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语文课件之王,还曾是CCTV中学生频道特聘教师。

1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16、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鲁是二等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17、下列四字语并未出现在课文中,但可以根据课文所学词义“触类旁通”,请解释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20、鲁庄公作为国君,肯定是“肉食者”。在和曹刿一起指挥作战时,智谋远在曹刿之下,是“肉食者鄙”的证据。

四、曹刿论战取信于民的句子

1、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2、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衣食所(古义:养今义:安稳)

4、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6、曹刿论战时鲁庄40多岁!十年春,表示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打鲁国的应该是他的姐姐或姑姑,他的母亲是文姜。

7、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

8、(“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9、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10、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11、“大语文国学课堂”授课人:张国生

12、宾语前置:何以战?

13、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14、《左传》而外,左丘明又编撰《国语》。此书应系左氏失明后而作,其材料与《左传》相表里,又互为补充,同为关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要籍。可能在《左传》、《国语》完成不久,约于公元五世纪中期偏前,左丘明逝世。

15、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1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8、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向神禀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19、《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20、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五、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1、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3、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4、清字,不仅说气候清凉,也是说景色清幽。而“锁”字则点出清秋常在,独存山中之意。接下去的四句,采取分镜头写法,捕捉典型的景观,细致刻画黄山山水胜境:“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与庄公之“鄙”相对比的是曹刿的“远谋”,文章从哪几方面表现曹刿的“远谋”?答案:

7、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8、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

9、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0、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

1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12、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13、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14、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15、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6、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7、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8、鲁庄公也是“肉食者”,也“鄙”。他的“鄙”表现在哪里?

19、《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代表先秦散文的高成就,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20、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六、曹刿论战

1、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回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

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3、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5、《曹刿论战》这一课,涉及不少古代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我为学生提供、补充的是:

6、作者简介: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7、(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贱好奇的贱在那些明星眼里是疯子自己却不以为然活的贱的原因做人得做实实在在的自己崇拜有什么用别人又不认识你也不会来认识你

10、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11、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12、在学术刊物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6本,光盘15张,总字数在300万以上。待出版专著还有一大批。

13、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5、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16、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1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18、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19、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20、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1、曾在河北邢台八中和六中、深圳市石岩公学、广东碧桂园学校任教,并在北大附中网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校、北京清大师德研究院、同济大学易思教育、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深圳诺亚舟(优学派学生电脑)公司、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公司等教育机构任特聘教授、研究员、高级顾问、副院长等职。

2、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3、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4、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 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 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 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 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 明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 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 一同去。”

5、在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战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通过“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动作写出了曹刿善于观察战场形势,善于抓住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庄公和曹刿的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的形象。

6、第政治清明,曹刿敢说,鲁庄公可以听

7、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10、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11、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

12、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知凭什么迎战齐军;

1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16、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孔子。

1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9、答:“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

20、答: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3、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4、秦晋崤之战(前633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14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