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区别
1、五言唐诗
(1)、五言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2)、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3)、七言古绝句,比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4)、格律诗是从唐朝开始完善的,唐朝以前的诗歌只押韵不要求格律,现在称为古风,可以是四言、五言古风、七言古风,绝句也称为古绝。唐朝完善的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基本分为律诗和绝句。
(5)、明白了吗?为什么我们说初学者或者半桶水会闹出笑话?
(6)、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7)、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8)、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9)、发展历程不同。五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源于汉魏乐府古诗。而五言律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基本定型,于盛唐时期已趋于成熟。
(10)、词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不同词牌规定了韵脚的位置。词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也必须按照词的韵部押韵。
(11)、发展历程不同。五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源于汉魏乐府古诗。而五言律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基本定型,于盛唐时期已趋于成熟。
(12)、这些就不举例了,大家知道了基本区别,再去读几首七绝和七律,自然看得出来了。
(13)、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14)、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各为八句,偶句压平声韵,奇句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压韵不压韵都可以,并要求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做对仗。例:自题·狂醉卿卿闲居乱世任风流,碧水青山两处悠。一袖沉香凝菊影,半张泼墨挂云头。苦禅但向红尘觅,大道须来璞玉求。陶令不明天下事,东篱昏卧入春秋。
(15)、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16)、为什么要尽力追求“正体”呢?道理很朴素,就是因为这种形式实在是太美了。格律诗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的以单音、四声、独体、方块为特征的文字。汉字把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语言与音乐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格律诗的上述五个基本特征,把汉字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格律诗的无比美妙和无穷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撑。仍以七言格律诗为例:
(17)、当然,“五四”运动以后,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在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反对摒弃格律诗的同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要作格律诗,就要“原汁原味”地固守规则,不能有丝毫变动。这种观点也延续到现在。去年有一些人联名发布了一个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宣言》,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倡导新声韵是“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做与时俱进”,会“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他们坚持当今作格律诗,仍然必须固守七八百年前的平水韵,否则“传统诗歌创作的标准语言系统将不复存续,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将无法巩固,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破碎和消释”。还有些人提出要对平水韵“正名”和“保护”,以反对任何“离经叛道”。一些诗词刊物、集选、评奖等,也以“平水韵”为尺子决定作品的取舍。
(18)、第一项“篇有定句”和第二项“句有定字”,是格律诗之所以为格律诗的基础的条件,是不能改变的。如果变成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即非格律诗;如果虽有定句与定字,但不再是五言四句、八句,或七言四句、八句,则非七言格律诗,而成为或三言诗、四言诗、六言诗、八言诗,或某词和某曲等等。
(19)、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20)、律诗必须对仗。律诗每二句成一联,第二句为首联,第四句为颔联,第六句为颈联,第八句为尾联。每联的上下句构成对句关系 ,必须对仗。
2、怎样写七律诗词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2)、第它给人以简洁美。格律诗,从句数看,多则八句,少则四句。即使少到四句,也符合一般作文“起承转合”的规律,为完整表意留下了必要空间。从字数看,多则56个字,少则20个字,这种“苛刻”的规定,客观上要求作者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功夫,以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多彩的客观世界和表述丰富的内心情感。
(3)、“五言、七言”只是单纯五言一句或者七言一句的诗。
(4)、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5)、记住,如果你不懂格律,写出来的四句七言诗,不标或者标上“七言绝句”,是没有问题的,不要乱标“七绝”——这虽然是个简称,却包含了更高的格律要求。
(6)、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7)、绝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六言绝句此处忽略(下同)。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压平韵,第三句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对格律诗主张既继承又发展的越来越多。近百年来,格律诗经过曲折已从复苏走向复兴,出现了一大批格律诗大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在同志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需要关注的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现象是,一些格律诗的反对者后来又成了热衷的赞同者,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勒马回缰作旧诗”的人不在少数。60多年前,柳亚子曾经预言:“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作旧诗的了。”然而,他自己和他所领导的南社创作了不少为革命鼓与呼的格律体战斗诗篇。著名诗人臧克家自称是“两面派”,既作新诗又作格律诗,并认为:“声韵、格律,是定型的,应该遵守,但在某种情况(限制了思想、感情)下,也可以突破(李、杜等大诗人几乎都有出格之处)。也就是说,不以辞害意”。聂(绀弩)体诗,承古而不泥古,瓶旧而酒新,平中出奇,俗里见雅,信手拈来,随心流出,堪称当代格律诗既继承又创新的典范。中华诗词学会始终坚持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的方针,在声韵上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主张,编发了新声韵表,是历史性贡献。
(9)、“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这个“律”字就代表格律,所以七言律诗必然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近体诗。平仄格律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有专门的专栏详解。
(10)、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11)、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在发展历程、简称和句数、平仄对仗要求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12)、作为“韵有定位”的规则,可以适当变化的,只是“韵”本身。一是不必固守平水韵,可以而且应该提倡新声韵。我赞成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主张。前人早就说过:“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毛诗古音考》)纵观中华诗词的韵律史,本身就是一部因时而变的发展史。唐诗用唐韵,是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宋代唐韵又改为广韵,除了诗韵,又有了词林广韵。到了宋末,距隋唐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汉语的语音已明显发生了变化,韵书与实际语言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是又有了平水韵。平水韵作为官韵,是科举考试之用的。尽管它比广韵已简化为106个韵部,但仍显繁琐。平水韵距今又过去七八百年了,人们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声字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成为人们交往的主导用语,并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格律诗的声韵本身也要与时俱进,相应变化。平仄律的韵律本来完全是为了追求声调美的。今人作今诗,是写给今人看、今人听的,而不是写给古人看、古人听的。如果固守平水韵,今人读起来反而拗口,使人感觉不到和谐回环的美感,这就背离了韵律美的初衷。当然,阅读和欣赏古体诗,也应懂得点儿平水韵(现在印行的古典诗词选,应当作出必要的注释,以方便读者),否则有些古体诗用新声韵去读,韵律美也会打折扣。如杜牧的名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字,在平水韵中念xiá,与“家”字、“花”字同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按新声韵则读xié,念起来就不和谐。对习惯了用平水韵的诗人也应当尊重。二是严守韵部固然好,有的邻韵通押也无妨。平水韵有106部,古人作格律诗一般要求押“本韵”,否则叫“出韵”,但突破这个规定,邻韵相押的好诗也不少。中华诗词学会顺应语音的变化,以普通话为准,按韵母“同身同韵”的原则,编辑了《中华新韵(十四韵)》,既继承了格律诗用韵的传统,又便于今人诗词的写作与普及。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符合社会和诗词发展的方向,这种“变”应当充分肯定。
(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4)、在律诗中,第二句为首联、四句为颔联,六句为颈联,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四句和六句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15)、 很多人称赞的诗写得好,他始终保持谦虚,称自己写诗是为了“言志,言情,自娱,自乐也”,“倘若,或一首,或一句,于人有裨,于世有益,不废笔墨,不枉人时,足矣。”
(16)、同样,“五言绝句”中包含了“五言律绝”和“五言古绝”,但是“五言古绝”必须是四句,对格律没有要求,和八句或者多句的我们统称之为“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17)、词则按照不同词牌的格律,确定各个句子中平仄字的排列。
(18)、☞ 诗词格律与写作(24集珍藏版)名家教你写诗词
(19)、第三项“字有定声”,讲的是要守“平仄律”。不讲平仄,即非格律诗。平仄律的本质是通过对诗中每一个字平仄的安排,形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达到全诗的音律谐美。在平仄律中,对平仄或相间、或相对、或相粘的基本要求是应当讲究的;按照这一基本要求,并根据首句是否入韵演化出的七言格律诗平仄组合的16种基本格式也是应当遵循的。
(20)、这好像是千年来诗人和诗歌规则专门为初学者定的一个下马威,先让你吃个瘪。
3、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区别
(1)、总之,格律诗,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诗和其他艺术一样,也要追求形式之美。音乐美、节奏美,是各种诗体应该追求和具备的,有的还看重简洁美,有的也具有均齐美和对称美。但在各种诗体中能同时兼有“五美”,是格律诗的特点。当今学作格律诗,就要尽可能“求正”,以追求大美。如此美妙的文学形式,为什么要摒弃、否定呢?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即作格律诗如同跳芭蕾舞,选择跳芭蕾舞而不是别的舞,就必须按规则用脚尖跳。尽管这种“束缚”是苛刻的,但经过勤学苦练,一旦掌握了它的规律,就会自如地跳出独具特色的优美舞蹈。顺便谈及的是,一些创作新诗的诗家,在总结反思新诗发展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新诗格律”问题,即新诗可以不求句数、字数整齐,但也应有规律地安排“顿”(或曰“音组”、“音步”、“音尺”)和“韵”,以求音乐美。尽管“新格律诗”与古体格律诗的格律大不相同,但亦足可说明,既然自由体诗也在追求格律,传统格律诗的格律是绝不可废,也绝不会被废的。
(2)、首句仄收的七绝,则偶数句押韵;而首句平收的七绝,则四句押韵。平收的七绝,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这叫做“孤雁出群格”,但是不能跑太远,否则就出律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3)、五绝诗,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4)、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5)、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6)、关于古典诗词写作方面的资料网络有很多,或许一般都是洋洋万言的长篇,大家很难有耐心看下去。我随便就古典诗词说几句,对不对的大家再纠正。看来的朋友有可以按格律写的,也有才接触不太了解的,所以就低不就高,从基本的说起。基础知识很扎实的朋友可以先不看,免得既浪费网费又耽误时间。
(7)、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8)、简称和句数不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全篇四句,每首仅二十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每首有四十字。
(9)、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10)、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11)、这个地方就会出现问题了,大部分的初学者犯错就在这里。
(12)、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13)、周二上午,又到学校优质课验收时间,我安静的坐在教室后排,与同事一起欣赏着学生精彩的发言(这一节授课内容是学校的韩老师讲授杜甫的《望岳》)。突然,李翠玲老师悄声说道:“这首诗是古体诗,不能说首联、颔联,因为它不是律诗。”?我一惊,怎么?《望岳》不是律诗吗?那么我一直以来的判断也错了?想想已经数次教过《杜甫诗三首》,不禁心生愧意:如若不是格律诗,我这岂不是误人子弟吗?那些脱口而出的:“这首诗的首、颔、颈、尾四联”的说法岂不是误导了学生的认知?在接下的课堂活动中,每次听到韩老师要求分析“颔联”或者“颈联”都在心里告诫自己一次:一定要整明白古体诗和格律诗的区别!这是我的知识盲点!
(14)、(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15)、以上都是一些关于古诗的基础知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要了解清楚,跑之前还是要先穿好鞋子才得行。
(16)、一是篇有定句,即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句数。“绝句”四句为一首,“律诗”八句为一首。每两句为一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17)、第三点,律诗的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后来由于过于严格,就放宽了要求,颌联不对仗也可以,但是颈联必须对仗,这一点是基本原则。如果颈联不对仗,划入古风。
(18)、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的。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19)、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还可以预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语言习惯的变化,还会不断有新的诗体产生和发展,但在人们总是要追求美的规律的作用下,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
(20)、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4、七律诗经典50首
(1)、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2)、第二点,律诗作为格律诗,平仄格律上和绝句一样必须完全遵守平仄格式的推导,否则就出律,划入古风。
(3)、五绝和五律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五言四句的近体,后者为五言八句的近体。所谓近体,就是押平水韵,使用律句并合乎粘对要求的诗体,二楼所言五律中二联对仗大体是对的,但五律近古,中二联有一联不对,或首联对颌联(第二联)不对者很常见,如王勃有名的“海内存知己.....”五律,就是首联对仗而颌联不对,大体颈联对仗要求较严,而颌联则松得多,宽对、不对或者改对首联都不乏其例。
(4)、问题在于,作为七言格律诗的五大要素及其具体规则中,哪些是必须严守,一点儿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变格”,容许适当变通的;在允许“变格”的地方,“适当”这一“度”如何把握?不能变的变了,就不再是格律诗,而异化为其他诗体或其他文学形式;能变的,在“适当”边界内,若其变通没有丢掉格律诗的基本属性,仍不失为格律诗;若其变化超出了容许的边界,则不再是格律诗,也会异化为其他诗体或其他文学形式。仍以七言格律诗为例,如果把其五项基本要素作一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5)、对仗:也就是象对联那样的要求。上句和下句相对位置上所用的字词性要相同。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联,白对黄,是颜色相对;日对河,是名词相对;依对入,是动词相对;山对海,是名词相对;尽对流,是动词(或形容词)相对。为了让初学者方便,将王之涣《登鹳鹊楼》录于下,以便仔细体会:
(6)、应当指出的是,格律诗的“变格”,是有限度的。无论是七言格律诗还是词、曲,如果全篇处处不顾平仄律等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也非格律诗。现在,有些人认为平仄律束缚人,主张大力提倡“新古体诗”,即只要做到每首诗句数或四句或八句,字数或五言或七言,基本押韵,至于平仄和对仗不必讲究。这种“新古体诗”作起来相对容易,便于推广,作为一种诗体,也有其优点,在中华诗词百花园中应有其地位。但必须明确不应“混名”,即这种诗体可以称为“新古体诗”或“五古”、“七古”,然而鉴于不讲平仄即非格律诗,这类诗尽管也是五言、七言,却不宜冠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之名。同样道理,只是在字数、句数、大体押韵上符合某个词牌或曲调但不讲究平仄的作品,也不宜冠以“XX词牌”或“XX曲调”。
(7)、(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8)、在格律诗的具体形式中,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具代表性。为了叙述方便,本文重点以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以下简称七言格律诗)为研究对象。作为七言格律诗,其“正体”至少有以下五个要素:
(9)、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10)、有朋友说,这么简单,有什么笑话可出?光看字面就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11)、押韵严格:律诗押韵严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律诗的押韵有固定位置,一般为偶数句押韵。正是因为这些有规律的韵脚,使律诗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12)、第五点,律诗写法,基本上遵守“起承转合”,和绝句不同的是尾联要合回首联,而且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两句作为单位的,而绝句是以单句作为单位的。
(13)、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14)、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15)、(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16)、一首合格的七绝必须遵守这四种平仄格式中的一种。允许有变格,允许有拗救,但是变格是从正格来,拗救也不能影响其他句子的平仄推导。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黄遵宪、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之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自由体新诗应运而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对提倡白话文、白话诗是作出了历史贡献的,但或许是因为矫枉过正,他却走到另一个极端,对格律诗采取了一棍子打死、彻底否定的态度。他提出,作诗要“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认为“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他甚至把格律诗与小脚、太监等并列为林林总总的中国陈腐文化之一种。尽管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历史表明,在自由体新诗发展的同时,格律诗并没有被取代、被消灭,相反,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但是,当代还有些人认为,格律诗的基本形式、美学范式和表现形式,“已不适宜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思。”有人断言:“汉语诗歌的自由体对古代格律诗体的代替,是中外诗歌运动嬗变的一个历史性必然结果”。这种观点的延续更反映在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把近百年的格律诗创作排斥在外,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格律诗创作要不要写入“现代文学史”争论不休。不少全国性诗歌创作、交流、研讨活动也竟然没有格律诗的一席之地。
(18)、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19)、押韵严格。律诗、绝句通常押平声韵,必须按韵部押韵。要求全诗一韵到底,不得换韵。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20)、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5、经典五言绝句
(1)、平仄对仗要求不同。五言绝句的平仄,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较为自由。若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五言绝句押韵的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2)、绝句,一首4句,可以是五言、六言、七言,四言诗基本都是古风,曹操就以四言独步天下。绝句大家从小就开始背,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五言绝句。
(3)、 对于格律诗的“求正容变”问题,总觉得言犹未尽。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请教了一些学长、诗友,想就这个问题再谈一些看法,与诗友们共同探讨。
(4)、一般五律和七律有四种平仄句型。首句不入韵平起式,首句入韵平起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首句入韵仄起式。
(5)、这里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在力求“正体”的同时,允不允许“变格”?如果允许,其变化的“边界”是什么?格律诗的格律是美的,完全按“正体”当然好,但格律毕竟只是诗作的形式,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破点儿格,适当有些变化,应该允许;不但应该允许,有时不得不破格之句还会成为“绝唱”。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格律法则上看,不仅失粘,而且失对,不仅有重字,而且有“比肩”,然而,从美的规律上看,谁能不说它是绝妙古今的佳作?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等等,均有破格之处,但又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据有诗家逐一分析统计,《唐诗三百首》所选五律和五绝,破格者竟居多数。可见,在格律诗的鼎盛时代,诗家也不是食古不化,创作氛围也很宽松,或许这也正是鼎盛的原因之一。
(6)、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7)、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五绝的平仄句型和格式我们先来复习五言律绝基本句型。问:哪位同学能够把五言律绝基本句型写出来?并造句。
(8)、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9)、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10)、所以,七言包括七律、七绝,五言包括五律、五绝。
(11)、③韵脚数不一样。五绝为2个韵脚,多3个韵脚;七律有4个韵脚,多5个韵脚。
(12)、但是绝句中的“绝”字是指“四句为绝(截)”,并不是指格律。所以“七言绝句”这个概念并不是遵守平仄格律的“七绝”,他还包括了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古绝”。
(13)、〖鉴赏〗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14)、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
(15)、第它给人以对称美。对称是一种高级美感。格律诗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这样巧妙工对的句子,在格律诗中比比皆是。试问,世界上,哪一种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有这样悦目、顺口、赏心的对称美?
(16)、这是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我们学习古诗词,从熟悉、赏析到创作,需要对这些基本知识了解清楚,才不会闹笑话。
(17)、所以,我们不讨论古绝。题主这个问题我理解是问如何写一首合格的近体格律七言律绝。
(18)、(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9)、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20)、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1)、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绝句,简单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由四句构成的小诗。
(3)、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举例:五言绝句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梅花》;五言律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七言绝句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七言律诗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甫的《登高》;排律初中阶段基本接触不到。
(4)、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即现代汉语里的一声、二声)。
(5)、律诗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排律或长律),绝句每首四句,每句字数相同,五言或七言,分称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有每句六字,但传世作品极少。)
(6)、第一点,律诗为八句,比绝句多了中二联。字数上的充沛可以给诗人充足的空间来描写、讲叙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这是绝句所欠缺的。
(7)、问题是这简单定义中就是有让人混淆的地方,让无数初学者在创作的时候闹出高手翻白眼的笑话——其实说破了也很简单,但是不问,想当然的话是必错的。
(8)、 下面就以《望岳》和《春望》为例,谈谈我学习到的粗浅区分方法:
(9)、四是韵有定位,即每首诗必须押韵,且押韵的位置和要求是有明确规定的。除个别特定格式要求首句也入韵外,逢偶句句尾要押韵,且一般要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
(10)、古绝句产生很早,汉代开始就有四句的五言小诗。比如,南朝时代编选的《玉台新咏》就收有《五言古绝句四首》
(11)、虽然讲得比较详细,但是只要搞清楚一点就可以了。
(12)、 其实近体诗(格律诗)对格律的要求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么一点点,它的要求十分严格。
(13)、诗学讲堂|王志清:唐诗是怎样炼成的(之一)
(14)、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15)、这个数字就是组成诗句的字数,七个字一句的我们称之为“七言诗”,简称“七言”,而“七律”、“七绝”是在“七言诗”的范畴之中。同理,五个字一句的诗我们称之为“五言诗”,而“五律”、“五绝”则处于“五言诗”的领域下。
(16)、五绝一共二十个字,如果重复几个如何?那还不得罗嗦死?然而汉古诗经常是用这个字词的重复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而这首唐五绝,居然二十个字里有三个“宫”字,然而,就是这“行宫”、“宫花”、“宫女”,突出表现了盛世不在的悲哀,以及白头宫女空虚冷落的生活。这种五绝在网络也能见到,但是要写出汉古诗的味道,则不是简单地重复字词就可以的,多读些汉古诗可能有比较好的助力。 写什么和怎么写示例: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看上去是形式2还是形式3呢?读一下似乎都不是。关于五绝,有趣的话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 这首诗是一首虚实相生的好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17)、古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的形式要求必古体诗要严格得多。
(18)、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每一句的每一字该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都有要求。
(19)、绝句,属于古诗歌的体式,平仄,属于古诗歌的音调规则。
(20)、(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1)、⊙投稿信箱:shijiaolianmeng@1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2)、平仄对仗要求不同。五言绝句的平仄,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较为自由。若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五言绝句押韵的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3)、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4)、能做到格式上的遵守,文法上的大致合体,一首七绝就可以说是合格了,但是不是好诗,咱们得另说。不过这就并不是题主的问题所在,此处不赘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怎样写七律诗词精辟1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