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死刑
1、苏格拉底为什么坦然接受死刑
(1)、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2)、苏格拉底初次申辩结束后,500人议会进行投票表决,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接下来,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当时苏格拉底可以提请用交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说道:“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担任文武高官以及参与其他各种活动。……一个穷人成为公众的恩人,把时间花在对你们进行道德训诫上,怎样对待他才是恰当的?只能由国家出钱养他,此外没有更恰当的办法……”
(3)、后的结果,已经可想而知。在量刑阶段,同意判死刑的陪审员有360人,不同意判死刑的140人。也就是说认为他不但有罪,还认为他应该被处死的人数在苏格拉底的几番操作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人。
(4)、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危险的行当。从观念的意义上说,哲学家不属于任何共同体,哲学家的本性是求真,他必须质疑一切既有的观念,把它们放在理性的法庭上加以审判,这与宗教要求的虔敬,政治要求的服从,可以说格格不入。个性乖张的人,会因为有了哲学的加持,愈发傲慢骄狂。所以我总是这么认为,哲学家大的德性不在于质疑,而在于知道何时停止质疑。也就是说,保持智识上的节制,这才是哲人的德性。
(5)、宣判之后正好赶上雅典派去神圣的德洛斯岛举行祭祀活动的船只还没回来,为了仪式的纯洁性,规定在这个时间不能处决犯人。苏格拉底有机会越狱,城邦当局也默许,因为处死这么一个著名人物会让他们很难堪,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终喝毒酒而死,再次说明他确实但求一死。他说,“我认为并意识到,是神安排我以爱知为生,省察自己和别人,我如果反而怕死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脱离岗位,从这里逃走,那我可真是做了可怕之事了。”苏格拉底就这样维持了自己在知识和美德,哲学与生命、伦理与行动之间的高度统一性。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乃至他的存在本身。
(6)、雅典民主还做过其他傻事,仅举两例说明:前四一六年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这个蕞尔小城不识相,耍滑头,竟胆敢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雅典如此强大,灭掉他们实在是小菜一碟。据修昔底德的记载,雅典军队执行了公民大会决议,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前四一五年,雅典民众在亚西比德等人忽悠下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企图吞并该城邦及周边土地。这意味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还远未结束的情况下,雅典又发动了另一场规模相当的战争,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战死或被俘后被虐待致死者多达几万人,统帅尼西阿斯和德摩斯提尼都被俘虏并处死。此役使雅典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败落。
(7)、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8)、苏格拉底的名声固然是由柏拉图一类拥趸构建起来的,但在文明史上,一个大哲人竟然被国家法庭判刑处死,终究还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
(9)、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10)、这些分歧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分歧,而是牵涉到雅典人当时所享有的民主和自治的权利的基础本身。苏格拉底所宣教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的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的学说,都是与这种权利背道而驰的。
(11)、苏格拉底为什么死?我的结论是:苏格拉底必须死,苏格拉底只能死。现代人往往把“苏格拉底之死”当作西方文明史上一个崇高事件,因为,苏格拉底被判死,标志着西方文明史的转型;而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则奠定了希腊文明、西方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道德基型。然而当对这一人类初年的文明事件进行历史回归之后,便发现“苏格拉底之死”有许多至今我们还没有足够反思的很重要的文明密码。为了揭开这一事件的文明真相,必须回答一个具有背景意义的重要问题:苏格拉底之前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换言之,苏格拉底到底解构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2)、即便在临终之际,苏格拉底也不想欠这个世界任何东西。他欠这个世界的东西已经委托别人偿还,但是,这个世界欠他的误读和曲解呢?
(13)、苏格拉底:“你之前说不欺骗是道德的,现在又说欺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那道德就不能用欺骗来衡量。那你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吗?”
(14)、当然,雅典民主并非没有优点。它虽有以众暴寡的倾向,相对于现代民主,在很多重要方面并非自由(如公民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没有不参与政治的权利,没有不敬拜城邦诸神的权利,甚至言论自由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一定程度上,也正因为民主在雅典所创造的相对宽松的环境,才使悲剧、哲学、修辞术得以诞生,使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科学等得以繁荣,使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得以涌现,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民主的大长处,莫过于能较好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公民参政使他们对国家怀有强烈的认同感。此外,民主派在对待反对派方面,也明显比贵族寡头派更仁慈,至少没有像他们那样大开杀戒。如果说雅典民主做了一些错事,那是因为它仍然发育不全。
(15)、在第一次申辩中,苏格拉底直言无罪可认,并且说自己是雅典聪明的人,也是上天派来拯救大众智商的人。熟悉奥斯卡·王尔德的人一定会对苏格拉底这句话露出会心的微笑,王尔德也曾当众夸自己聪明与才华。
(16)、你怎么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你对苏格拉底了解多少?在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法律相对论》。
(17)、在苏格拉底面前,民主控诉了它的恶魔,尤其是他的另外两个朋友和学生,亚西比德和克里提亚斯。亚西比德是战争期间灾难性的西西里远征(公元前415-413年)的主要支持者,几乎所有的雅典人,超过50000人参加了远征,被杀害或俘虏并成为奴隶。
(18)、结果,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大多数人都厌恶他这种傲慢的态度,也希望这个不容于众的人永远的告别雅典。
(19)、在美国新闻史上,不乏声誉卓著的新闻从业者,其中有在新闻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上大有建树的发行人如普利策、赫斯特、鲁斯等,也有在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上独具特色的记者如斯梯芬斯、派尔、莫罗等,更有因撰写评论时局的专栏而见重于当道的专栏作家如李普曼、艾尔索普、赖斯顿等。但够得上新闻从业者典范的,恐怕只有I.F.斯东一人而已。不论别人的名声是多么煊赫,事业是多么庞大,影响是多么深远。因为只有斯东所追求的不是个人事业的成就,而是他始终坚信的新闻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因为只有他具有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
(20)、为了更好地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来龙去脉,还得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若把沿自氏族制度的雅典政制与现代制度做个简单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明显的差异:在现代社会,由于任何诉讼都需要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被告一般会请辩护律师,但这种情形对雅典人来说闻所未闻。古希腊社会根本就没有职业化的法官和律师概念。事实上,当时雅典远未脱尽氏族遗风,法律仍相当粗糙,尚未从政治、宗教和习俗中完全分化出来,立法、司法职能与军事、政治、宗教等职能仍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相当于法官、律师和陪审员等的职能由谁来履行?民众法庭。而民众法庭又由抽签产生的数百到数千名“陪审员”构成。从人群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人群中,本来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不复存在,平日的道德约束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甚或犯罪倾向很容易爆发出来。如此这般,要总能做到公正合理,实在太难了。
2、苏格拉底为什么入狱
(1)、你生病了,你得找个专业的医生,不能随便找个人就看病吧。
(2)、 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斯东甚至天真地提出,如果苏格拉底以言论自由为辩护的根据,他就可能找回自己的清白。也许苏格拉底比谁都明白,他的同胞们是不会把言论自由当回事的。
(3)、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4)、再来看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希伯来文明。希伯来传统即基督教文明。对这个文明有待追问的具有意义的问题是:上帝为什么怒?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是更可以引导我们寻找文明真谛的追问是:上帝仁慈吗?人类文明史上重大的谜案之一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只是偷吃了那颗小小的智慧果,上帝便发雷霆之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更重要的是,文明史上大的株连案也许就是上帝对人类的处罚,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在何时以及如何犯了这个小小的错误,然而亚当夏娃的子孙们至今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期待着上帝不知何时才能降临的拯救。为何亚当和夏娃偷智慧果导致那么严重的文明后果?一种解释是上帝不仁慈,然而这是亵渎神圣,不能假设;于是只能是另一解释:人类偷吃智慧果所犯的罪实在是太大了,以至是一场“原罪”。为何是原罪,“原”在何处?同样必须还原亚当和夏娃诞生和存在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原来只有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然后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亚当寂寞,仁慈的上帝抽出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诚如《圣经》所言,亚当发现了身边的夏娃,就说“你是我的肉中之肉,骨中之骨”。此时,上帝、亚当、夏娃只是一个存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实体性世界,上帝是实体。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后发生了什么?启蒙了,也异化了。异化了什么?产生了极具文明象征意义和文明史表达力的第一块遮羞布。第一块遮羞布,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开端,从此这个世界诞生了一个现象,叫做“别”,人的实体性世界被一分为二了,产生重要的实体性分离,也是实体中重要的“别”,即一个男人相对于一个女人的所谓“性别”。
(5)、苏格拉底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逃避死亡会破坏雅典法律的,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6)、人们指控苏格拉底引进新神。这是根据苏格拉底老说他受神明指引而言的,但这所谓引进新神根本就无从谈起。色诺芬就说,苏格拉底并没有比那些占卜、祭祀的人引进过什么更新的神。苏格拉底受神明指引,就像人们占卜或看到某些征兆而做出选择一样。多正常的事儿。
(7)、现在我想对这一讲做一个小结。哲学与政治从来都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心知肚明。他曾经说过:“我如果很久以前就从政,那就早已被处死,不能给你们或者给我自己做什么好事了。请不要因为我说实话而不高兴。因为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做出许多不公不法的事,就很难保全生命。一个人如果真想为正义而斗争,又不想活一个短暂的时期,那就只能当一个平头老百姓,绝不能做官。”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是苏格拉底很少过问政治问题还不仅仅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而是因为他一方面认识到政治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他认定政治是末,道德是本,所以他更愿意从道德和伦理入手解决雅典的危机。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并不缺乏政治勇气。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战胜了斯巴达舰队,但领导这次战役的10位将军却因为没有及时掩埋阵亡将士受到了审判,当时恰好轮到苏格拉底当五百人议事会的主席。多数人认为这些将军应该被处死。可是,苏格拉底却力排众议,毫不犹豫地投出了反对票。两年之后,“三十僭主”上台,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斯命令苏格拉底和另外四个公民一起去逮捕民主派人士。苏格拉底虽然厌恶民主派,但对克里底亚斯诛杀异己的行径更加反感,所以他没有执行命令,而是悄悄地自行回家了。如果不是“三十僭主”很快垮台,苏格拉底极有可能因为此事而受到惩罚。我认为这两件事有象征意义,面对民主制和僭主制,苏格拉底都展现出了求真的勇气,他既没有屈服于汹涌的民意,也没有屈服于僭主的暴力。所以说,虽然他一生都在尽力回避政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缺少政治勇气。
(8)、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虽写下大量有关苏格拉底的文字,但仅在《第七封书信》里顺带提及“三十僭主”。虽提到克里提亚,但对其罪行却轻描淡写,对亚西比德更是一字未着。不仅如此,此两人还被安排为大量哲学对话的主人公。同样的,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仅一次间接提到雅典人对克里提亚、卡尔米德和亚西比德等人的怨恨。不难想见,柏拉图、色诺芬是想要让苏格拉底与贵族弟子脱钩,以证明其清白。这些人的确犯了罪,但那是其秉性使然,与苏格拉底的熏染无关。问题是,为何柏拉图和色诺芬在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等人问题上讳莫如深?二人到底有何难言之隐?
(9)、圣贤和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胸中都有比生命更高的东西,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愿意付出一切。正是这些人“无我”的献身,才推动了这个社会不断的前进。
(10)、由于不断省察,苏格拉底遭到很多人的忌恨和诬蔑。而策划指控他的三个人中,莫勒图斯为诗人们不平,阿努图斯为匠人和政治家不平,卢孔为智者演说家不平。换言之,苏格拉底因为要履行神的使命,而把雅典各个领域的人物都得罪了。苏格拉底后告诉法庭上的衮衮诸公说,我从来不是智慧的导师,“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说我有所智慧,无外乎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一无所知的。
(11)、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的第二个冲突是真理与修辞的冲突。他在后的告白中说,“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愤怒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苏格拉底的真理观让他显得冷冰冰的,就像尼采所说,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但是,苏格拉底是敢于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认为这种真理的坚守,对雅典人民的幸福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注定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苏格拉底并非真的不善言辞,他可是论辩的高手。如果苏格拉底刻意使用自己擅长的法庭论辩术,争取过来30个投票并免于死刑,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处处有意触怒在场的人们,时时遭来愤怒和骚动。
(12)、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蕴含着他后来对思想不断打磨雕琢的诘问求知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意味着他后来自愿承担启发别人,充当他人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妻子虽然是个泼妇,却深爱丈夫和家人,苏格拉底说,我和妻子之间就是在实践一种伟大的哲学。可以说,苏格拉底从他亲近的人中汲取了哲学生命的丰厚的养料。
(13)、 据说普罗塔戈拉的著作遭雅典人查封,他本人也因其学说而被判了死刑,只因侥幸才得以逃走了。悲剧家欧里彼得斯也因不虔诚而遭到过起诉。如果所有这些记载都并非空穴来风的话,那么在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的缺乏是无可争辩的。
(14)、不过据柏拉图说,苏格拉底并没有拒绝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之前他甚至胆敢提出,应宣布他为城邦英雄,在“普吕坦内昂”里为他供应伙食直至去世。“普吕坦内昂”乃何地?雅典城邦神社大厅,里面燃着长明邦火,至为神圣,能在那里受公家供奉者,不是奥林匹克冠军,就是为保卫城邦立下赫赫战功者。苏格拉底恬不知耻,说他应该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供奉或英雄待遇。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百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群众是可以随便挑衅的吗?之后苏格拉底又说,他愿意支付一米那赎罪金,且只能这么多。一个米那!这不又在羞辱法庭?柏拉图等急忙叫他答应付三十米那,由他们担保付清,但所造成的影响已覆水难收,与之前所说在“普吕坦内昂”享受供奉云云的后果同样严重。凡此种种使法庭上很多人尤其是民主派强硬分子相信,被告简直是在捉弄他们,羞辱他们。很多人本来倾向于中立,现在见他不识好歹,便改变了立场。结果苏格拉底即便表示愿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在第二轮投票中,赞成判死者仍然比第一轮投票判其有罪者多出了八十人,即三百六十人对一百四十人。至此苏格拉底的牺牲几成定局。
(15)、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16)、后人要解开这个谜,直接的记录既告阙如,间接的证据又极其有限,所能做到的只有从这些有限的二三手资料,根据我们对历史的一些极不完整和极不确切的了解,来作一番常识性的推测,难免以今拟古,穿凿附会。
(17)、“现在神灵给了我一个岗位,这是我深信而且理解的,他命令我终生研究哲学,考查自己并且考查别人,如果我由于怕死,或者由于其他顾虑,擅自离开了岗位,那就坏了。”
(18)、这是个荒唐的玩笑,苏格拉底也觉不妙,便马上收回,但已晚了,反感已经造成。
(19)、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中所说的“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20)、附注:这是我为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提供的录音文件的文字稿,所推荐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讲稿还参考了施特劳斯、斯东、修昔底德等的著作。
3、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处死刑
(1)、 因此,陪审员主要是由下层公民组成的。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显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案。较大的案件会有多达二千人的陪审团,而重大的案件则往往由公民大会直接审判。
(2)、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吸引了一批贵族青年,他们愿意与苏格拉底交游,也学着他的样子对号称智慧的人进行审查,被审查的人恼火,于是说苏格拉底毒害了青年人。终有三个人,阿尼图斯、吕孔和墨勒托斯,身份分别是政客,修辞学家,和诗人在法庭上控告了他。
(3)、苏格拉底一直强调,专业人的人做专业的事。你想做某件专业的事,你就得学相应的知识。你想让自己在某方面看起来很厉害,你就得去真正变得很厉害。「如果你在什么事上希望人家认你为好,你就应当努力在那桩事上真正是好,这才是敏捷,安全,美好的办法。」《回忆苏格拉底》,第二卷,第六章基于这样的观念,苏格拉底说过,如果我们有病的话,那么医生毫无疑问对我们是有用的。而一个人的父母亲属,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话,在我们生病的时候,反而是对我们没什么帮助的。这个观念没问题吧。
(4)、 传说当初雅典王子提修斯自愿作为七对被迫献给米诺牛的雅典童男童女之前往克里特岛,决心解脱强加在雅典人身上的诅咒。在临行之前,雅典人许愿说,如若他们安全返还,将每年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对此种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城邦依例认真对待。为城市洁净,一律暂缓处决死囚。苏格拉底乃被投入监狱,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5)、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还因为他们都一样没留下任何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通过弟子记载下来的。
(6)、还有人说苏格拉底向他的学生收取学费。这又是无从说起。苏格拉底的态度向来是不收学费的,并且对收取学费的智者冷嘲热讽。「不取报酬的人是考虑到自己的自由,而称那些为讲学而获取报酬的人,是迫使自己做奴隶,因为他们不得不和那些给予他报酬的人进行讨论。」「他认为一个从任何人收取金钱的人就给自己树立起一个主人而使自己处于极其卑鄙的奴隶地位。」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说苏格拉底向人收取报酬。这简直是不可理喻之言。
(7)、在平时的情况下,宽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许这位哲学家在市场上大放厥词,甚至可以把他当做笑料,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像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前401年两次被独裁专政所推翻和一次有被推翻之虞的时候,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尤其是在独裁专政政权的中不乏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如克里底亚斯之流。
(8)、那么苏格拉底具体都干了些什么?按照他在雅典法庭上的自述,自从听说了德尔菲神庙的神谕,他就每天忙个不停地在找各种人聊天,目的是检验他们是不是智慧,一旦发现某人并不智慧,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9)、久而久之,雅典人都讨厌这个智商奇高,口才了得,但总是爱秀优越的家伙。加之他生的丑陋(别被雅克·路易·大卫的画骗了),于是更不为人所喜。
(10)、但是斯东令人钦佩的是他在70高龄之后,为了继续从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论探索,居然重新拣起大学时代的希腊文学习,以求能够不必依靠译文而直接阅读希腊哲学的经典著作。把言论自由起源探索到希腊古典文明时代,是因为斯东认为“古代雅典是思想及其发达的自由空前发达的早社会,在它以后很少有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但是他越是学习希腊文,希腊诗歌和文学,“越是爱上了希腊人,苏格拉底在法官面前受审的景象越是教我痛心。作为一个民权自由派,我对此感到震惊……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污点。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的原则)呢?”
(11)、当他在得罪人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之时,他毫无意外的被送上了法庭,罪名是腐蚀青少年与亵渎城邦神灵。
(12)、苏格拉底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所以他就引用了荷马的一段诗,说明一个人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却装作自己具备相应的知识,在那傲慢不恭,大叫大嚷,那么我们就应该阻止他。「如果在无能之外,他们还傲慢不恭,就应当受到阻止。」《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第二章而苏格拉底所引用的诗句,有申斥杖打的内容。
(13)、唯独在讨论政府基本问题时,“站起来向他们提供意见的,却可能是个铁匠、鞋匠、商人、船长、富人、穷人、出身好的、不好的,没有人想到责备他”对正在讨论中的问题没有受过训练。
(14)、他的求死之心极强,在喝下毒芹后还不停的走动,希望毒液尽快将他带向死亡。
(15)、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对邪恶屈服、对德行的背叛。这是苏格拉底绝不能接受的。
(16)、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于是雅典之前的民主制被推翻,建立了斯巴达式的寡头政治。不久后,雅典又重新建立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像当初的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
(17)、他先是拒绝提出反建议,认为“提出任何刑罚一举本身就是承认有罪”。继而他又狂妄地建议的刑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今后余生中由市政府免费供他一日三餐!而按惯例,只有值班的市政会议成员、外国使节、公民领袖、奥林匹克优胜者和保卫城市和民主的功臣才享有可以在市政厅免费用餐的殊荣。
(18)、临死之前,苏格拉底对学生克利托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后一句嘱托:“克利托,我们曾借过克雷皮乌斯一只公鸡,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19)、按照雅典的陪审制度,即便被告人激怒了陪审团被定罪,也并不一定会得到死刑判决,因为量刑阶段仍然有保护被告人的第三道防火墙。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控方和辩方有权各自提供一种量刑方案,然后由陪审团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但是陪审团不能在此之外作出第三种判决,只能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20)、因此,死是他的选择,他只有从生气的陪审团那里把它弄到手,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为自己辩护时发言狂妄自大,有意激怒陪审团的缘故。但是陪审团还是相当宽容的,第一次表决票数相差不大,而且按雅典惯例,第二次量刑表决是在起诉方面和被告方面提出的两个建议中作一选择(不是折中)。
4、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死刑的原因
(1)、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雅典司法制度中的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2)、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可说是杀身成仁,他不愧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如果这是他的目的,苏格拉底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
(3)、但这仍无补于我们揭开苏格拉底为了什么殉道之谜。
(4)、我们且来看看雅典所信奉的是什么神祇。古代希腊的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祇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祇。
(5)、为什么?就让我们来看对苏格拉底的具体指控两大罪状:一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神灵,二是说他败坏或腐蚀青年。针对这两项指控,苏格拉底小试牛刀,稍微运用了一下自己的辩论法,就轻而易举地进行了驳斥。
(6)、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度,更准确地说,是死于陪审制。
(7)、斯东毕生从事新闻工作65年,先后曾为美国八家报刊(主要是中间偏左的报刊)工作,担任过记者、编辑,撰写过社论。冷战期间,这些报刊相继停刊,斯东的名字虽然没有上麦卡锡的黑名单,但没有一家主流报刊敢雇佣他,使他面临失业的困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这反而激发了他蓄愿已久的独立办报的念头。他以6500元的资金(其中3500元是他领到的遣散费),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I.F.斯东周刊》,一不靠广告收入,二不靠财团资助,一人身兼发行人、主编者、校对员数职,居然维持了19年之久,订户从五千增至七万,后只因创办人健康欠佳才忍痛停刊。这在美国甚至世界新闻史上都堪称奇迹。
(8)、所以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生涯中,肯定得罪了不少雅典的成功人士,这一点用脚趾头想也能知道。
(9)、古希腊神话是一个力的世界,对这个力的世界有代表性的诠释是爱神丘比特。对人类文明来说,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恩格斯说,人类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再生产,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一是人种的再生产。任何文明的创世纪,都是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开始,他们为什么能结合到一起,为什么能共同缔造这个世界?这是所有文明都试图解开而不能解开的文化之谜。于是,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了一种神格化的力,这就是丘比特,这种存在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聚合为一体,共同缔造人的世界。我们如果做一个恣意想象,丘比特的那支箭,好比一个糖葫芦,它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串在一起。由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决定着人类的延续,因而他们“在一起”绝不能偶然,必须具有必然性和神圣性。于是就需要一个条件:作为爱情之神的丘比特不能为自己的偏好所左右。所以在古希腊神话中,丘比特是个瞎子,丘比特必须瞎,丘比特只能瞎,如果不瞎,这个爱情之力就不公正,就失去了它的“魅力”。
(10)、路人:“那是战争中的无奈之举,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
(11)、在如今,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柏拉图的师傅,是亚里士多德的师祖。但实际上,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的传授知识,也不收一分钱。
(12)、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交往后使得城帮遭受了重大损失。
(13)、这些部落精英都是苏格拉底朋友圈的重要人物。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回到前四〇四年。是年,雅典在持续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终战败投降,斯巴达军队进驻雅典,雅典人被迫拆毁防御性“长墙”和数百艘战舰。接下来,斯巴达在寡头派中指定了一个三十人委员会,为战后雅典制定法律法规。但这些人组成小集团,大搞恐怖政治,不经审判便对民主派大开杀戒,抄没其财产,并将很多人放逐。把民主派赶尽杀绝后,他们便在内部杀起温和派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三十僭主”暴政,首脑人物正是克里提亚,柏拉图另一个亲戚卡尔米德则为其头号帮凶。
(14)、但是雅典在那个时代就实现了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告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进行无罪辩解,等到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量刑的辩护,在两个阶段都可以无所顾忌、充分展开辩护,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尴尬。分析到这里,你还能说它的司法制度就真的那么落后吗?
(15)、苏格拉底的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政治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16)、于是就有人指控说:苏格拉底这是主张打骂普通人民和劳动者。
(17)、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有关苏格拉底的一鳞半爪,已是相隔两代以后写的了。也许时间的间隔,使亚里士多德具有了历史的眼光,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五体投地拜倒于太老师的脚下。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同他的老师有分歧,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18)、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作为辩方,他不愿意提出任何一种刑罚。他的逻辑是,只要他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哪怕很轻,都等于承认自己犯罪。要么被判死刑,要么无罪释放,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这样一来,陪审团即便认为死刑判决过重,但苦于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陷入一种尴尬。
(19)、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基督之死,或许是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两个死亡事件。前者宣告了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后者凸显出宗教与政治的冲突。
(20)、路人:“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5、苏格拉底为何被判入狱
(1)、这两次审判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当时都没有法院案宗或任何其他正式记录,起诉方面也没有正式的诉状留下。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他们两人的忠实弟子后来所转述的。
(2)、 然而,对雅典人来说,这桩案子非但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它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显然是依法提起公诉。在《欧提弗罗篇》(Euthyphro)之首,苏格拉底说他正要到“王者执政官”处应美莱特斯之诉。这位王者执政官是专门负责有关敬神的事务的,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因此需要到彼处备案。至此,案件正式进入审判程序。
(3)、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4)、当苏格拉底看到这个“点赞”数之后,信心大增,他觉得多数人还是支持他的。尽管当时对他提起公诉的是城邦领袖,但这样竞争下去,他是必胜无疑的。于是他就范了文人的老毛病,在法庭之上搞了一次激情的演讲。大致意思是这样说的:你们这样对我提起公诉简直是无理取闹,你们不觉得这样做很幼稚吗?我不但没有犯罪,还是一个有功之臣,我的思想注定会主宰今后的。既然你们已经对我这样做了,为了给你们面子,允许你们罚我100块钱拉倒了。苏格拉底这种幽默而又嘲讽的口气彻底激怒了陪审团成员。因为当时雅典根本就没有,任何人,你是哲学家也好,你是城邦领袖也罢,只要公民对你反对你,你立马就完蛋了。而且当时的人都信教,苏格拉底这样说简直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和蔑视。
(5)、据说,在他被判处死刑之后,有人策划过让他出逃雅典,但被他拒绝了。他虽然有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但对骨子却是个坚定的法律捍卫者。“雅典法律必须被尊重”苏格拉底用这么一句话让想帮助他的人闭上了嘴。
(6)、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已经驳斥了美勒托的指控。后来他说,他是受神意的指引,做一直牛虻,去唤醒、劝导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这显然是明明白白表示苏格拉底是信神的。而「苏格拉底经常说神明指教了他」这句话,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所以,所有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信神的。
(7)、所不同的是,在苏格拉底的案件上,我们在他弟子柏拉图所写的他的自辩词中,看到了他转述的起诉书。但是里面寥寥数语,既没有具体的罪名,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项或哪几项法律提出控告的。
(8)、后只剩一个机会了。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雅典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神明的活动,所以死刑执行就要延期。就在这个空当里,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故事。一群苏格拉底的朋友、学生前来看他,不断地劝他抓紧机会出逃,甚至已经帮他准备好了资金,规划好了出逃路线,但这后一个机会,苏格拉底也放弃了。
(9)、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当年就立志要拯救这个被无知统治的城邦。讨厌民主,就是因为某些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因此苏格拉底学习他母亲助产士的职业,帮助别人催促知识的降临,终身宣讲知识的重要性。
(10)、苏格拉底的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政治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11)、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在70岁时被雅典极端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不信奉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他喜欢探讨各种事情,以此来蛊惑青年。
(12)、尤其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物的生平、学说、审判、殉道的有关著作多如牛毛,浩如烟海,当然其中不乏严谨之作,但穿凿附会者亦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就很难辨别真伪了。
(13)、故事还得从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说起。据苏格拉底叙述,有一次,他的学生兼朋友凯瑞丰到德尔斐神庙去求问这个城邦谁是有智慧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奇怪,比如人们会问神谁是虔诚的,谁是幸运的,谁是幸福的等等。相比今天的人们到寺庙里求神问卦的内容主要是求子、求财、求权,求平安而言,有时难免让人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感。通过祭司的占卜,神谕启示说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人。这一下苏格拉底就尴尬了,他认为自己无论在大事小事上都没有智慧,但他又相信神是不可能说假话的,所以他决定去探明真相,把这作为神赋予他的使命。
(14)、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为什么入狱精辟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