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刑精辟133条

苏格拉底为啥被判死刑

1、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死刑?

(1)、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

(2)、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3)、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4)、苏格拉底并没有这个想法。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死来揭露雅典法制的野蛮和无知。他根本不是为了遵守雅典的恶法,而恰恰是为了挑战这个恶法,让雅典难堪。以言论自由闻名的雅典居然对一个只有言论而没有任何行为的哲学家起诉和处死,你能说雅典是有言论自由的地方吗?当然不能,这会是雅典将来永远的污点。

(5)、译者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6)、这种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是合二为一的,这就会导致量刑反制定罪的现象发生,也就是以量刑结果为导向回头寻找合适的罪名,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司法的规律,产生“欲加之刑,何患无罪”的司法乱象。

(7)、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8)、当苏格拉底看到这个“点赞”数之后,信心大增,他觉得多数人还是支持他的。尽管当时对他提起公诉的是城邦领袖,但这样竞争下去,他是必胜无疑的。于是他就范了文人的老毛病,在法庭之上搞了一次激情的演讲。大致意思是这样说的:你们这样对我提起公诉简直是无理取闹,你们不觉得这样做很幼稚吗?我不但没有犯罪,还是一个有功之臣,我的思想注定会主宰今后的。既然你们已经对我这样做了,为了给你们面子,允许你们罚我100块钱拉倒了。苏格拉底这种幽默而又嘲讽的口气彻底激怒了陪审团成员。因为当时雅典根本就没有,任何人,你是哲学家也好,你是城邦领袖也罢,只要公民对你反对你,你立马就完蛋了。而且当时的人都信教,苏格拉底这样说简直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和蔑视。

(9)、离别的时候到了,他喝下了那杯毒酒。当他躺在床上想起了一件事,急忙地说:“克利托,我还欠阿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它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的守信用啊!他欠这个世界的一只鸡,已经委托他的朋友归还了,而这个世界欠他的东西太多,他得到偿还了吗?

(10)、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雅典与斯巴达之间发起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是寡头政体,雅典是民主政体,战争的结果是斯巴达胜利了。斯巴达占领了雅典就强迫雅典实行斯巴达的僭主政体。他们扶持了30个僭主来统治雅典,后来斯巴达政治力量衰弱以后,雅典人又推翻了三十僭主制恢复了民主制。苏格拉底死于399年,所以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次从军出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城邦的热爱。但是,当这个城邦被无知者统治而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开始清晰的认识到必须要让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才是这个城邦应有的出路。

(11)、到了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

(12)、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

(13)、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14)、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均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点,能够看清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

(15)、苏格拉底和雅典的第四个冲突事关对宗教的理解。虽然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心目中的神显然与雅典人理解的神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曾经有一个对话,尤叙弗伦说,我的父亲杀人了,所以我控告他是正当的,因为神也如此做。苏格拉底引导出一个问题:某种东西是神喜欢它才正当,还是因为其本身是正当的神才喜欢它。其意思明显就是,神也不可能使二加二不等于四。这说明有比神更高的真理。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神,一定是好的,不可能有不义之举,不可能有相互的仇怨和争斗,更不会做连人都不会做的坏事。苏格拉底引进雅典的不是什么新神,而是哲学的理念。真正让雅典人无法接受的,是苏格拉底似乎把哲学放在了比诸神更高的位置。在他这里,诸神不是高的,高的是“好”,如果诸神做的事不好,那他宁愿相信这些事不是诸神做的。苏格拉底还是用自己的伦理标准来衡量神了。苏格拉底动摇的,不是诸神的地位,而是雅典人关于神的知识。所以雅典人控告他不虔诚也非空穴来风。

(16)、陪审团也觉得这样量刑太过分了,所以,为了不让小偷被判死刑,干脆都把轻微盗窃的行为都宣判为无罪。你看,这样一来,程序法上的科学设置就实际上缓解了实体法上严苛的罪刑关系。

(17)、他当众要求雅典政府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并且余生可以享受雅典市政厅提供的一日三餐。而对于自己的“罪责”他认为一点金钱就可以完全抵过。

(18)、苏格拉底已经公开证明了对他指控的两项罪名乃是无中生有的构陷,为什么还是被判处有罪呢?在申辩里,苏格拉底清醒地阐明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表面的罪名背后,蕴藏着长期积聚的对他本人的更大怨恨。换种说法,这是由历史的大气候和当下的小气候共同决定的。

(19)、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20)、故事还得从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说起。据苏格拉底叙述,有一次,他的学生兼朋友凯瑞丰到德尔斐神庙去求问这个城邦谁是有智慧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奇怪,比如人们会问神谁是虔诚的,谁是幸运的,谁是幸福的等等。相比今天的人们到寺庙里求神问卦的内容主要是求子、求财、求权,求平安而言,有时难免让人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感。通过祭司的占卜,神谕启示说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人。这一下苏格拉底就尴尬了,他认为自己无论在大事小事上都没有智慧,但他又相信神是不可能说假话的,所以他决定去探明真相,把这作为神赋予他的使命。

2、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刑

(1)、辩证法到他手里,成为了无往不利的武器。他用一次又一次打碎认知告诉学生,这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前提条件的改变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柏拉图在文集里有收入过苏格拉底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大的智慧。

(2)、苏格拉底揭露矛盾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3)、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一种直接的民主政治,高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掌管,一个人是否判处死刑,需要有公民投票来决定,这应该是一种不坏的制度了,但它还是处死了有德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死向我们阐释了:法律必须被信仰,即使它不是正义的。

(4)、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得以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回到法国后,他接受了狄德罗的思想,反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

(5)、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6)、苏格拉底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独特,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有一次,苏格拉底碰见一个人正为向别人敬礼却没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就对他说:“这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了。”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东西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称他知道一种能治这种病的好药方,当对方追问是什么药方时,他回答:“停止饮食,这样,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

(7)、苏格拉底大概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我不研究物理学,所以我不是自然哲学家。我不收费教学生,所以我不是智者。我没有自封为有智慧的人,所以不是我狂妄自大,这是神的意思。我没有毒害年轻人,我相信神灵。总之,你们对我的指控都是不实之词。

(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西比得。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言善辩、精通音律,为当时雅典城的头号酷哥,粉丝无数,连口齿不清都有人模仿。当时坊间有流言,说亚西比得与苏格拉底关系爱昧,是他的“情人”。这个说法在柏拉图的著述里也不难找到证明,在有关对话中甚至可以看到,亚西比得向朋友们夸耀:他与身材矮小、扁塌鼻子、皮肤黝黑,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苏格拉底在练身馆里调过情!他甚至当众色诱苏格拉底,无奈后者并不领情,使其阳谋未能得遂。记载表明,亚西比得是一个野心勃勃、傲慢无礼、富于攻击性的家伙。正是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公民大会上煽动群众忽悠群众,使其所提远征西西里的动议在“公投”中获得通过,本人被任命为远征军总指挥之但远征军离港后不久,便因故叛逃到雅典的头号敌邦斯巴达,为其高层出谋划策,给雅典造成了重大伤害。

(9)、克里提亚,出现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中,其中一个以他的名字出现,他是三十名暴君的嗜血领袖,在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后,被斯巴达占领军建立为寡头政权。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有其他几个暴君。他们只掌权了8个月,但在这很短的时间里,他们杀死了5%的雅典人,流放了很多人,并没收了死者的财产。

(10)、再来看“败坏青年”。这里必须要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克里底亚斯,另一个是阿尔西比亚德,这可是苏格拉底为臭名昭著的两个追随者。根据原告的指控,这两个人同苏格拉底交往之后使城邦蒙受巨大的祸害,克里底亚斯是僭主政权中“贪婪、强暴和阴险的人”,阿尔西比亚德是民主政权中“放纵、傲慢和专横的人”。

(11)、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12)、他改变了哲学的焦点问题,将人们的关注点由解释世界转向解释人类,即“认识你自己”。正如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下来,将她置于人类的城市,将她带到人们的家里,并迫使她问及有关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恶问题的第一人”。

(13)、古希腊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因为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民主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14)、“我⼀⽣⼀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这或许就是好的申辩了。”

(15)、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可说是杀身成仁,他不愧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如果这是他的目的,苏格拉底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

(16)、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基督之死,或许是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两个死亡事件。前者宣告了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后者凸显出宗教与政治的冲突。

(17)、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18)、但在两个问题上,苏格拉底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个是“美德意味着什么”,一个是“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雅典青年看来是重要的,这关乎一个人自身的心灵问题,还关乎国家的发展问题。

(19)、开篇,苏格拉底先是捧,让两位⾼兴起来,然后在由浅⼊深,有外到内。逻辑清晰。后对⽅不得不服。

(20)、“邪恶这个时候已经被人们当成了美德,所有的词义都发生了变化:欺骗被赞为精明,鲁莽被当作勇敢,而忠诚、谦虚、大度却被认为是软弱的代名词。”

3、苏格拉底为何被处死

(1)、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2)、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3)、路人:“那是战争中的无奈之举,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

(4)、如果你读过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就会发现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奥威尔笔下,虚拟的大洋国里有四个政府部门,“真理部”负责撒谎,“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刑讯,“富足部”制造短缺。大洋国和战争期间的古希腊的共同特征是,所有的词义都出现了黑白颠倒的现象。

(5)、     或许又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6)、如果说以上都是防卫性的辩护,那么下面三个说法则是进攻性的和挑衅性的辩护。苏格拉底说:“我不会因为想要避免惩罚而放弃哲学。”这话的意思是:我死不悔改。苏格拉底还说:“我是神赐给雅典人的礼物”;“我绝不哀求获得宽恕”。

(7)、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当法律失去,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8)、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个悲剧,也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一个悲剧。起诉苏格拉底的是三个雅典公民,他们依照法律、以怠慢神灵和蛊惑青年人的罪名,在法庭指控苏格拉底。而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是由500个雅典公民组成的,在第1轮投票当中,苏格拉底因为280票比220票被判是有罪的。

(9)、发现他在女人的房间里……在一个淫妇的房子里……或者在妓院里……并训斥他。他们两人也在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中被描绘出来,与埃斯钦和安提尼(或色诺芬)在一起。

(10)、那么苏格拉底具体都干了些什么?按照他在雅典法庭上的自述,自从听说了德尔菲神庙的神谕,他就每天忙个不停地在找各种人聊天,目的是检验他们是不是智慧,一旦发现某人并不智慧,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11)、当然,苏格拉底为出名也让人心生疑惑的还是他的死亡。“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神”是苏格拉底面临死亡宣判时说出的千古名言。

(12)、摘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原题为“‘我们’,如何在一起?”。

(13)、再来看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希伯来文明。希伯来传统即基督教文明。对这个文明有待追问的具有意义的问题是:上帝为什么怒?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是更可以引导我们寻找文明真谛的追问是:上帝仁慈吗?人类文明史上重大的谜案之一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只是偷吃了那颗小小的智慧果,上帝便发雷霆之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更重要的是,文明史上大的株连案也许就是上帝对人类的处罚,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在何时以及如何犯了这个小小的错误,然而亚当夏娃的子孙们至今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期待着上帝不知何时才能降临的拯救。为何亚当和夏娃偷智慧果导致那么严重的文明后果?一种解释是上帝不仁慈,然而这是亵渎神圣,不能假设;于是只能是另一解释:人类偷吃智慧果所犯的罪实在是太大了,以至是一场“原罪”。为何是原罪,“原”在何处?同样必须还原亚当和夏娃诞生和存在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原来只有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然后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亚当寂寞,仁慈的上帝抽出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诚如《圣经》所言,亚当发现了身边的夏娃,就说“你是我的肉中之肉,骨中之骨”。此时,上帝、亚当、夏娃只是一个存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实体性世界,上帝是实体。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后发生了什么?启蒙了,也异化了。异化了什么?产生了极具文明象征意义和文明史表达力的第一块遮羞布。第一块遮羞布,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开端,从此这个世界诞生了一个现象,叫做“别”,人的实体性世界被一分为二了,产生重要的实体性分离,也是实体中重要的“别”,即一个男人相对于一个女人的所谓“性别”。

(14)、他与孔子是相反的,孔子善于回答问题,而苏格拉底善于提出问题。他总是不断的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有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以什么来判定?

(15)、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叫阿帕拉多拉斯,他⾮常热爱苏格拉底,他说道:“苏格拉底,我⾮常难过,看着他们这样如此不公地判你死刑。”

(16)、苏格拉底和莫勒图斯的真正区别,不在于他不能说服雅典人,而在于他不能取悦雅典人。真理往往是惹人讨厌的,而谎言往往是人们乐意接受的。申辩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打动人心。正如雅典有个演说家吕西阿斯曾帮人写了一个辩护词,那人读完后认为太好了,不会输了,一会儿,那人又敲门进来说,怎么回事,充满矛盾错误,太糟糕了,吕西阿斯说,放心吧,陪审团只会听一遍的。所以,苏格拉底的失败,不在于他的演说没有说服力,而在于他一直在说真理。深知真理必然伤人的苏格拉底清楚,他要么选择讲假话而生,要么选择讲真话而死。

(17)、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苏格拉底之死又是一种自我牺牲。若一心想要保命,他大可以在法庭上表现得谦卑、低调、顺从,而非拒不认罪,更非大言不惭地要求被视为英雄,堂而皇之地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供奉;即便认罪,也不必表示只愿付一米那赎罪金。从柏拉图《克里同篇》可知,被判死刑之后,苏格拉底也并非没有机会逃离雅典。但他终究选择了服从法律,选择了在狱卒监视下、与朋友们交谈中饮毒芹而亡。

(18)、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19)、但这仍无补于我们揭开苏格拉底为了什么殉道之谜。

(20)、苏格拉底不但教育思想深邃,而且人品高洁。他一生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是赤着脚,他不怕寒冷,纵然是冰天雪地,他也能赤脚在冰上行走。在行军作战中,他也比别人更能忍受饥饿。他平时不饮酒,但饮起酒来,比谁的酒量都大。他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苦,他所追求的是过有德行的生活。

4、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有罪

(1)、但据柏拉图《申辩篇》,苏格拉底并没拒绝提出其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在此之前,他甚至还胆敢提出,雅典应宣布他为城邦英雄,在“普吕坦内昂”里为他供应伙食直至去世。“普吕坦内昂”乃何地儿?是为雅典城邦神社大厅,里面燃烧着长明邦火,在雅典人心目中至为神圣,能够在里边享受公家伙食者,不是奥林匹克冠军就是为保卫城邦立下卓越战功的英雄。苏格拉底竟恬不知耻地说,他该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公家伙食!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百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公民是可以随便挑衅、嘲弄的吗?

(2)、在公元前339年,一代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三位雅典公民提出了公诉。其中一人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美莱特斯,他是雅典的政治领袖,后来却被一年一次公民的“点赞”中被流放了,这就是著名的陶片放逐法。而他们起诉苏格拉底的罪行在今天看来有点搞笑。引诱青年罪、亵渎神圣罪、敬事新神罪。这些罪名在今天看来不是逗逼吗?所谓的引诱青年罪,并不是苏格拉底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干了一些不耻行为。而是因为他的一个学生当了造反头子,就把他涉及其中了。他一生教过那么多徒弟,人家是成人了,这和他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亵渎神灵,就是因为苏格拉底提倡无神论。你信你们的,他信他的,关你们屁事啊,这样看来那时的雅典和秦始皇差不多呀。但他们的审判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3)、他认为,⼀辈⼦过着虔诚和正义⽣活,才是幸福的⼈,⽽⾃⼰恰恰就是这种⼈。所以死⽽⽆憾。

(4)、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5)、     然而,对雅典人来说,这桩案子非但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它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显然是依法提起公诉。在《欧提弗罗篇》(Euthyphro)之首,苏格拉底说他正要到“王者执政官”处应美莱特斯之诉。这位王者执政官是专门负责有关敬神的事务的,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因此需要到彼处备案。至此,案件正式进入审判程序。    

(6)、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爱好广泛,喜欢思考,喜欢批判,而且还经常把那些在当时看来反教义的理论灌输给青年们。由于苏格拉底的行为给教会统治者的集权造成了威胁,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的教会民主派以“侵蚀青年罪”处于死刑。

(7)、他的求死之心极强,在喝下毒芹后还不停的走动,希望毒液尽快将他带向死亡。

(8)、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不断刺激陪审团。他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在他的余生之中,每天都要在市政厅为他供食。于是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即便那些本来同情他的人也临阵倒戈。

(9)、当时一位并不著名的悲剧作家米列托斯和其他两个人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罪名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苏格拉底被交付法庭审判。法庭上苏格拉底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理直气壮地自称无罪,认为他的言行绝不属于犯罪,而是有利于社会。

(10)、苏格拉底宁愿死亡也要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这一结论被后世实证主义法学用来论证“恶法亦法”的观点——即便是恶法也应该受到民众的尊重和自觉的维护。

(11)、如果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无罪判决,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12)、在这样的制度设置下,苏格拉底在量刑阶段的论证义务其实之轻。他只须说服陪审团,使其确证控方要求的死刑判决过重,陪审团就必须选择辩方提出的量刑建议。所以,苏格拉底只须在这些不同意定罪的220个人之外再拉到30个人认为死刑判决过重就大功告成了。想想看,对苏格拉底而言,这是不是极其容易就能达成的目标?但后苏格拉底还是被愤怒的陪审团判处了死刑,可以说,这完全是他自己一心求死的结果。

(13)、前416年,民主的雅典人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大屠杀,原因很简单,这个弱小城邦想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在雅典民主派看来,这不啻是蔑视其,挑战其作为提洛同盟盟主的地位。据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人执行了这次灭族屠杀,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

(14)、感谢您的阅读!《法律经济学》主张“科学求真,制度求效”,每日推送一篇法律经济学领域经典通俗文章。

(15)、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雅典司法制度中的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16)、西方文明在历史上有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两大传统,所谓“两希文明”。两希文明的诞生史有两个至今尚未破解至少有待进一步破解的文化遗案,第一是“苏格拉底之死”,第二是“上帝之怒”。

(17)、     法庭上的审判同样不同于现代,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18)、据苏格拉底告诉赫尔摩奇尼斯,他所以不愿为自己辩护,是因为指导他的神灵叫他不要这么做,认为还是现在死去为好,免得老年为疾病所困:“如果我将来眼看着自己衰老下去,而且总是感到病痛,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因此,死是他的选择,他只有从生气的陪审团那里把它弄到手,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为自己辩护时发言狂妄自大,有意激怒陪审团的缘故。但是陪审团还是相当宽容的,第一次表决票数相差不大,而且按照雅典惯例,第二次量刑表决是在起诉方面和被告方面提出的两个建议中作一选择(不是折中)。鉴于第一次表决票数相差不大,起诉方面又提出要求判他饮鸩自尽,这很可能会引起陪审团对被告的同情,因此只要苏格拉底提出自愿流放(这是当时常见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刑罚)或者付一笔为数足以满足犹豫不决、内心不安的陪审团的罚金,死刑是完全可以免的。

(19)、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20)、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画家大卫(雅克·路易·达维特),以他的死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

5、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处死刑

(1)、历史的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条件就是国内外的稳定局势,国内的稳定又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稳定也意味着有秩序。在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任何人做了违法的事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回答了当时雅典人认为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但他却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

(3)、500人的陪审团,票数差距是60票,如果苏格拉底真心想说服陪审团,以他的口才,只需要改变30个人的想法就足够了,而这对他其实并非什么难事。但是他选择了放弃,反而一心求死。

(4)、(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刷馆,1960年,第130页。

(5)、苏格拉底好像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罚金的建议,不过这也有点故意挑衅的味道。因为他建议的罚金数额居然是:1迈那。

(6)、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的第二个冲突是真理与修辞的冲突。他在后的告白中说,“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愤怒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苏格拉底的真理观让他显得冷冰冰的,就像尼采所说,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但是,苏格拉底是敢于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认为这种真理的坚守,对雅典人民的幸福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注定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苏格拉底并非真的不善言辞,他可是论辩的高手。如果苏格拉底刻意使用自己擅长的法庭论辩术,争取过来30个投票并免于死刑,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处处有意触怒在场的人们,时时遭来愤怒和骚动。

(7)、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一个人严厉地责罚侍从,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仆人。那人说因为仆人好吃懒做又愚蠢贪婪。听了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问道:“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还是你的仆人。”

(8)、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还因为他们都一样没留下任何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通过弟子记载下来的。

(9)、但是,苏格拉底的死亡也让雅典民主背上了千古骂名。以言论自由而著称的城邦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起诉讼,这听起来尤为荒唐。可是,就如我们前面的概括,苏格拉底和雅典的冲突,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不可调和的,再加上还有比较复杂的政治现实的因素。存在百年之久的雅典民主,在短短的十来年,遭遇了几次巨大地震,公元前411年,四百僭主专政、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专政,到公元前401年,反对者又开始蠢蠢欲动。尽管第一次政变只维持四个月,第二次政变只维持八个月,但每次都充斥许多秘密会社和恐怖事件,年轻人很容易受到蛊惑而参与到暴政当中,这些因素促使了对苏格拉底的容忍到达底线。民主容许民主的反对者,但民主的反对者有可能威胁民主的生存,这和民主的多数暴政一样,成为了民主的又一个悖论或难题。

(10)、这些小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联系到当时许多人为了私欲,贪得无厌;许多贵族安于享乐,不知满足的现实,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思想的敏锐与深刻了。

(11)、“败坏青年”这个指控也不是无端诽谤。当年菩提老祖对孙悟空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可惜苏格拉底没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12)、苏格拉底在与不学无术但又想做的堂弟对话结束时提出了对堂弟的希望,当然也是对所有雅典青年的希望:“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学习,为了想要做的事情求得广泛的知识。”

(1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14)、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15)、     因为的标准是陪审团的投票,又没有的刑侦机构对事实进行科学的甄别,所以当事人的辩护就变得至关重要。辩护辞往往都是事先写好的,或自己写的,或请专业的高手代写的。于是,法庭辩护就成了演说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辩辞不仅讨论案件本身,而且往往对自己的贡献或品德大大夸耀一番,以博得陪审团的同情。 

(16)、这幅画让小编想到了达·芬奇的《后的晚餐》,十二使徒在画中也是形色各异,陪同着耶稣渡过后的时刻。他们的结局也是一样,苏格拉底与耶稣都死了,留下的是不朽篇章。但其实,苏格拉底本可以不死的。

(17)、而且,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合二为也会导致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量刑辩论。因为被告方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定罪问题的论证上,而无法在定罪问题尚无结论的时候,花费更多精力在量刑辩论上。在有限的庭审时限内,律师必须在无罪辩护和量刑辩护中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18)、在平时的情况下,宽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许这位哲学家在市场上大放厥词,甚至可以把他当作笑料,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像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前401年两次被独裁专政所推翻和一次有被推翻之虞的时候,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尤其是在独裁专政政权的中不乏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如克里底亚斯之流。因此即使在独裁专政被推翻,民主政体得以恢复之后,看到苏格拉底依然纠集一批年轻狂妄的富家子弟于他门下宣扬反民主的学说,老笑话就不再可笑,恼羞成怒的雅典民主派就再也坐不住了,由三个公民出面,对他提出了控告。

(19)、他是世界上能够把抽象的形而上学写成富有戏剧性的对话的哲学家。没有人会把康德或者黑格尔的著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和处死经过的四部对话录都可以作为悲剧作品流传下来,它们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哲学价值。凡是读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向他的弟子们告别时的人,很难不掉眼泪的。我们也无不为苏格拉底在《自辩词》中向法官陈述的后几句话深受感动,不论我们已经读了多少遍。柏拉图的记述达到了戏剧造诣的顶峰。苏格拉底就像俄狄浦斯或哈姆莱特一样成了悲剧英雄。

(20)、但是苏格拉底却为自己辩解,自己不仅没有罪,反而是对雅典是有着功劳的,自己应当得到雅典人的礼遇才对,苏格拉底甚至要求对自己罚100个德拉克玛了事就行了。但是苏格拉底他蔑视法庭律法的态度,却是让一些原本同情他的陪审员,不愿意他活着了。因此在后一轮的投票,陪审团更是以360票比140票的决定性票数决定了苏格拉底他的死亡。

(1)、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2)、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3)、苏格拉底平时对同胞、对学生,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他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他的学生、雅典将军亚尔西巴德曾说;每逢听苏格拉底说话,心就狂跳起来……眼泪就会夺眶而出,大群的听众也表现过同样的情绪。

(4)、据说苏格拉底⽤⼿抚摸着他的头,同时微笑地问道:“亲爱的阿帕拉多拉斯,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被处死吗?⽽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5)、苏格拉底:“你之前说不欺骗是道德的,现在又说欺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那道德就不能用欺骗来衡量。那你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吗?”

(6)、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7)、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8)、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中所说的“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9)、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0)、苏格拉底的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政治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11)、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度,更准确地说,是死于陪审制。

(12)、首先是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冲突,这两种教育观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指控者莫勒图斯认为,教育不是多么神秘高深的东西,所有绅士都可以从事美德教育,并且可以使所有受教育者变得更好,进而言之,只要经过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高尚知识和德性的人,从而参与到城邦管理中来。莫勒图斯实际上是在迎合雅典的公民,认为他们都有能力教育人。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关乎灵魂如何完善之事,本身是不可能传授的,只能靠自己去完成。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又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分三六九等,只有对于能够理解并愿意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它才会起到作用。尤其是德性这个东西,和别的专业技艺不一样,只可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苏格拉底有一个体现他知行合一的重要命题,那就是知识即美德。拥有更高知识的人才拥有更高的美德,这种人需要教育,但更需要天资。

(13)、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之后于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14)、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

(15)、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16)、苏格拉底在审判的后对陪审员和法官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各走各自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知道。”②可见当时苏格拉底已经想好了,即使死去,神还会保佑他。因为他一直认为是神谕给了他智慧的头脑,所以,他从政界人物、诗人到手艺人中找人进行辩论,后都是他胜利了,他认为是神谕给了他力量并且认为自己是智慧的人。

(17)、是不是意外?这500人的陪审团,并没有像我们想的一样,是政府的打手或者爪牙,他们完全可以不买账,而奉行独立裁判的原则裁断案件。你看,在雅典时期,控告与陪审就是有效分离的,政府想要给谁定罪,还要先经过陪审这一关。

(18)、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再无任何严肃可言。雅典的民主制在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民主制的精髓。

(19)、二是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由于民主制是实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制度,与其他的政治制度相比,民主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初产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是有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组成。奴隶和自由人不享受公民权,所以,苏格拉底时代的民主制是极少数公民才享有的民主。伯里克利在《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①雅典民主制的衰落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于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已经不再适应当时雅典的发展,直到被马其顿王国征服,代表着雅典民主制的终结。

(20)、第1点,苏格拉底爱问问题。通过言语表达来传递思想是东西方思想家们都会用的方式,像《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之间对话的集锦。但苏格拉底呢,他是满大街地找人问问题。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问的问题都是非刁钻的那种,比如什么是“正义”?像这种问题有几人能回答,而且你一旦回答了,苏格拉底就会顺着你的话进行反驳,直到把你弄崩溃了,承认自己错了,他才心满意足地寻找下一个目标。

(1)、但我要告诉大家,这三种描绘其实都是对苏格拉底的形象及其他所关注的事业的诋毁,后来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中对这些都予以严肃驳斥,他甚至否认自己是一个教师,因为他关注的是灵魂的完整,是作为一个牛虻来刺激雅典城邦恢复伟大。不过,据说苏格拉底本人也喜欢这个讽刺剧,他甚至会到现场观看,并在演出间隙站起来,为观众提供一个嘲笑攻击的活靶子。如此活泼有趣的社会民主氛围看来是很令人神往的。

(2)、在提出公诉之后,苏格拉底有无数的机会逃跑。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有广泛的人脉。只要他愿意,他的学生会帮助他逃离火海的。就是当时的雅典城邦也希望他逃走,这样就代表这个人屈服了,对他的审判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握搞定这个出口成章的大演讲家。当他们以书面的形式向法庭提出公诉之后,当时的陪审团有500人。在2000多年的500人的大厅审判,那是什么场面啊?你能想象吗?而且他们实行的是陪审团制度。苏格拉底的生死,不是法庭说了算,而是这些陪审团说了算。在第一轮较量中雅典城邦以280:220险胜苏格拉底。但事情坏就坏在苏格拉底那张能说会道的破嘴上。

(3)、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4)、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对雅典民主作一番考察。事实上,西元前5至4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此即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大为不同。这是一种由民众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等机制直接行使军事、政治、法律、外交等大权的氏族形态的民主。这种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而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参与也不可能参与决策(公投是例外,但极少举行,不像在雅典是家常便饭,即主要决策方式)。换言之,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或议会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国家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方可能存在。

(5)、事实上,在雅典,并不存在一个由城邦确认的“国家宗教”,没有哪些神被规定为雅典人必须崇拜的排他的神,所以引进新神在雅典城邦并不是什么大事,不会意味着破坏城邦旧有的宗教秩序,比如雅典人崇拜的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狩猎神本狄斯等,都是从外邦引进的神。说到底,只有无神论是不允许的,所以在辩论中,苏格拉底也主要从他并非无神论者进行辩驳。他的基本推论是,我一直信仰和教授精灵的事情,精灵也经常对我传达神的命令和启示,精灵是神的孩子,没有没有父亲的孩子,既然我相信精灵,所以我就相信存在神,所以我不是无神论者。

(6)、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

(7)、宣判之后正好赶上雅典派去神圣的德洛斯岛举行祭祀活动的船只还没回来,为了仪式的纯洁性,规定在这个时间不能处决犯人。苏格拉底有机会越狱,城邦当局也默许,因为处死这么一个著名人物会让他们很难堪,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终喝毒酒而死,再次说明他确实但求一死。他说,“我认为并意识到,是神安排我以爱知为生,省察自己和别人,我如果反而怕死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脱离岗位,从这里逃走,那我可真是做了可怕之事了。”苏格拉底就这样维持了自己在知识和美德,哲学与生命、伦理与行动之间的高度统一性。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乃至他的存在本身。

(8)、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9)、也许时间的间隔,使亚里士多德具有了历史的眼光,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五体投地拜倒于太老师的脚下。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同他的老师有分歧,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说真的,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放在一起参照来读,仿佛是旁听一场针锋相对的哲学和政治辩论。亚里士多德提到苏格拉底的话不多,而且散见各处,但对于我们了解苏格拉底不无帮助,因为亚里士多德同当时的苏格拉底崇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一种极为严格的态度来看待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

(10)、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11)、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12)、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13)、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苏格拉底为什么慷慨赴死?在许多学者的诠释中,苏格拉底所有的伟大不仅在于被判死,而且在于他慷慨赴死。当时他的学生准备好了一切让他逃跑,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和从容的时间逃跑,因为从被判死刑到执行死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并没有逃跑。为什么他选择慷慨赴死?仔细阅读便会发现,他之所以如此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其对城邦法律的遵从;其他反复权衡,实在不可能逃到一个比雅典城邦更好的地方。这种情愫和纠结在与克力同的对话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后,他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或许,人们很可能就是从这句话中演绎出“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所谓“苏格拉底命题”,然而无论如何,两个命题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苏格拉底必须死,也只能死,他慷慨赴死是因为别无选择。我把苏格拉底之死诠释为伦理上的悲怆情愫。一方面,他将人从神的实体状态和城邦实体状态中唤醒,颠覆了那个世界的实体性,因而也颠覆了一种文明,于是“罪当至死”,雅典城邦判他死刑;但是,他对这个城邦文明及其实体性保持深深的认同,他颠覆了古希腊城邦的实体状态,又对这种实体状态表现出无限的眷恋和深深的认同,于是后只能选择慷慨赴死。苏格拉底之死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引导人类从一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走向“人”的伦理的时代,走向一个文明的世界,而慷慨赴死所体现的那种悲怆情愫,则是“苏格拉底之死”全部的善与美之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刑精辟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