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介绍300字精辟138条

苏格拉底介绍

1、苏格拉底介绍200字

(1)、(20)佩罗―索希内,《语境中的斯金纳》,郝兆宽主编,《逻辑与形而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页231-2

(2)、照我来看,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苏格拉底或许作为有德性的人而死,但他的政治倾向在当时肯定极为引人注目,只是如今已被大多数人忘记罢了。而且,他自己向来也强调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死,即为了“灵魂的善”而死。他极其卓越,但也令人捉摸不定。

(3)、罗伯特•保罗•沃尔夫(RobertPaulWolff)193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57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71年以来,他一直执教于马萨诸塞州大学。授课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沃尔夫编、著有21部著作,内容涉及康德哲学、社会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休谟哲学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等。其著作被翻译成超过12种语言,销售量超过75万册。

(4)、  透过《理想国》的艰涩和强大说服力,柏拉图的建议侧重在捍卫规则和秩序之必要性,以及对好的事物持之以恒的必要性。他还徒劳地致力于否认民主也能提供上述这些东西,他认为民主只在偶然和转瞬即逝的一些场合才有此作为。《理想国》是一本充斥伦理说教的书。它还是一本故意撩人入迷的书,是一本可供无限阅读的书。但没有哪个严肃的读者会看不出,它归根结底是毫不含糊地反对民主的书。(《让人民自由》,页38)

(5)、这本《世界哲学简史》与作者的《哲学导论》相互配合,“史”“论”结合,完整地呈现出美国大学哲学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6)、父亲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石狮子说:“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唤醒它。”

(7)、凯瑟琳·M·希金斯(KathleenM.Higgins),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奥克兰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音乐哲学以及20世纪欧陆哲学。

(8)、我们已经指出,在他们迂回曲折的论证和富有技巧的修辞中,智术师常常会给出深刻的观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们是“骗子”,他们的论证是纯粹的“诡辩”,但事实上,他们有大量要教导的价值。确实,他们声称要教授德性。对此,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德性不可教。尽管如此,他与其他智术师一样认为德性很重要,并且模仿他们的方法。总之,他们共同针对前苏格拉底哲学抽象的、有时还深奥难懂的困惑,以及常常随之而来的的自信提供了一种健全的矫正方法,具体而言,这种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代表就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反讽的是,“诡辩”向来被用作苏格拉底的对照物,而苏格拉底则被柏拉图塑造为所有哲学家的英雄和智术师们的克星。的确,柏拉图把许多智术师塑造成苏格拉底的受害者、“对话者”和可笑的陪衬者。在对话中,好台词向来只为苏格拉底保留,几乎不会落在智术师身上。

(9)、另外,我们还专门为这本书设计了定制礼盒,赠送给所有本次单独购买课程的同学。

(10)、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11)、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12)、我从学校里出来的时候,接触到了各行各业大佬,他们都说一切生意经的终归宿是哲学。

(13)、    这一制度是不是纯粹的乌托邦,我还说不准,无论如何,它会是人民的乌托邦,而非理论家和意识形态的乌托邦。不过,对我来说,这一选项曾经出现在历史之中,并且一再重现。议事会制度的自发组织出现在每一场革命之中:在法国大革命之中,在杰斐逊的美国革命之中,在巴黎公社之中,在俄国革命中,在“一战”末德国和奥地利革命的觉醒之中,后,在匈牙利革命中。此外,它们从来不会表现为有意识的革命传统或理论的结果,而是完全自发的,每一次都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回事。所以,议事会制度看起来对应于并源于政治行动的经验。(《危机》,页178)

(14)、对于哲学的“门外汉”来说,读了它,虽然未必能够立即“登堂入室”,但是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关于那些自己很久以来一直蕴积于心的困惑和纠结,原来早有这么多哲人曾经穷尽一生之力认真思考过,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不禁心有戚戚,思接千载。

(15)、“听姜老师的分享让我从白天的繁杂中解脱出来,摒除杂音,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认清走向未来理想生活的路。”——@sunxiaoyan

(16)、  历史证明的是,政治才干的品质依自然而定,马基雅维利则让政治才干的品质取决于历史的种种“关键时刻”。由于色诺芬的史书善于展现政治德性在历史中的“关键时刻”的艰难,马基雅维利与“这位与其政治观点极其相近的古典作家”展开了殊死的精神搏斗,以至于成了他用来拒斥古典传统时的例证。波考克和斯金纳把马基雅维利研究视为自己的拿手好戏,声称自己的史学式研究更依赖历史语境,从而更具“客观”性。其实,他们不仅不顾“色诺芬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崇高声望”,也无视色诺芬在马基雅维利作品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从未引用或者讨论过色诺芬”。(22)波考克和斯金纳从政治思想史中删除马基雅维利与色诺芬的这场古今搏斗,堪与阿伦特从哲学上删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言辞相媲美。波考克和斯金纳都对施特劳斯的《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恨之入骨,没有什么不好理解。不好理解的仅仅是:他们对热爱纯美的东西和永恒的自然秩序的德性为什么会那么恨之入骨。

(17)、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18)、作者如同苏格拉底,在书中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你甚至不知道他在某个问题上究竟有没有他“自己的观点”。他几乎对每个所提出的观点都加以质疑,三言两语就把你初受到诱惑而刚刚建立的信念摧毁殆尽,或者不加摧毁,却让你作出选择:你同意这样吗?显然,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些提问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19)、工作时间:每周一至周五10:00-18:00。

(20)、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苏格拉底介绍300字

(1)、“首先,学了哲学,你会更有整体的眼光,更能够看到事物的联系,更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次,哲学也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惑的。小朋友虽然生活比较单纯,却有着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很多这样的问题是生活里面的琐事。从琐事里面反思一点哲理,会对他们之后的健康人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7)阿伦特与“新左派”并非一路人,1967年7月,马尔库塞在西柏林自由大学所作的演讲中明确说,新左派与老左派有“根本区别”,新左派“受到所谓毛主义的强烈影响,也受到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强烈影响”。马尔库塞,《暴力与激进的反对派问题》,涂纪亮编,《当代美国论著选译》,第四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页2

(3)、第二节 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论的两种回应

(4)、此种教育理解延续至今。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李普曼和哲学家马修斯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他们认为,孩子能够天然进行哲学家式的思考,是与生俱来的“小小哲学家”。

(5)、在《西方哲学与人生》中,傅老师不仅介绍了这些为人熟知的大哲学家所生长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也用通俗平实的话语、尽可能翔实地介绍了这些大家们的主要观点及其提出缘由。想想看,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柏拉图、叔本华、亚里士多德、卢梭、席勒、康德、黑格尔......这些在人类哲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光是听到他们的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感了,更别说你还试图与他们面对面、交换思想,启迪灵魂。这,究竟是有没有可能的一件事呢?

(6)、      作为一门知识的哲学,要求人们不关心这个丰富多彩而又苦恼的、日常经验的世界,好是闭上一个人的眼睛,不去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特殊现象,以保持思想的“纯洁”。真理和纯洁结成了不解之缘,生活是肮脏的,思想却必须是纯洁的——纯洁的知识。苏格拉底有个骇人听闻的说法,就是对于哲学家来说,死亡是生命的开始,这个说法至少在比喻的意义上,已经成为哲学史中的一根标杆。苏格拉底本人的死,是自愿地、井井有序地、按照哲学家方式加以辩解地服从国家的命令,而他一生却又有力地论证这个国家彰明较著的不合理性。这个哲学家的伟大典范也是自由主义者的典范吗?当这些自由主义者与权力机构终发生对抗时,他们对国家的过激批评就会以公民应有的服从而宣告结束。(9)

(7)、其实,柏拉图用这则希腊神话所要表示的,不仅仅是生物性层面的意义,而更可能指向的是精神的圆满。因此,我们要设法从理性出发,找到一样东西真正的理型,以之为目标,让自己在行为上不断实现高的价值。换句话说,人生并非走向死亡,而是一个走向善的生命旅程。这正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核心所在。

(8)、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9)、(15)郑和烈(HwaYolJung),《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观念批判》,见娄林主编,《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北京:华夏出版社,20

(10)、苏格拉底终还是受到了审判。然而,陪审团成员是那些苏格拉底在漫长生涯中羞辱和得罪了的公民(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回应和申辩—柏拉图在《申辩》(Apology)中的记录多少有些真实性—极具才华、傲慢且不乏讽刺,但偏离了主题。他主要辩护的是,个人怎么能够为自己受到的不真实指控辩护呢?苏格拉底无礼地要求陪审团给他津贴,结果陪审团判处他死刑。无疑,若从历史的眼光而不是正义的眼光来看,陪审团更想判他流放。可是,苏格拉底用他那极具讽刺的言辞终结了自己的命运,在公元前399年,他被判处死刑。

(11)、换言之,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

(12)、‍‍‍‍‍‍‍‍‍‍‍‍‍‍‍区分「本人」和「条件」是为了啥?

(13)、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它是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用以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主要是由双方的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揭示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从而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的认识。

(14)、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15)、《世界哲学简史》结合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哲学史的全貌,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和重要思潮,某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有趣的人物也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晓畅的行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哲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使读者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16)、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7)、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18)、(1)对学界激进知名人士这个称呼下的具体个人,应该有所区分。著名的乔姆斯基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但他与阿伦特并非同一类型的知识人。乔姆斯基从道德政治常识出发,质疑美国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虚假。比如,1949年中国“独立”以后,为了抑制中国,自由民主的美国解放日本战犯,扶植法西斯分子的政权。乔姆斯基并没有一种“大众性”的哲学理论,反倒是在提醒知识人警惕自由民主政体的不道德行径。参见乔姆斯基/弗尔切克,《以自由的名义:民主帝国的战争、谎言与杀戮》,宣栋彪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

(19)、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跟了他二十年。亚里士多德曾经受马其顿国王的聘任,担任过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雅典被亚历山大征服之后,亚里士多德以帝王师的身份重回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院。他的学生们后来被称为漫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希腊各邦掀起反对马其顿的风潮,他也受到波及,被雅典人控以“渎神”的罪名。为了避免苏格拉底式的悲剧,他逃离了雅典,留下一句名言:“我不要让雅典人第二次谋杀哲学。”随后第二年便逝世了。

(20)、一个工作日内回复(不含法定节假日),请耐心等待。

3、苏格拉底介绍100字

(1)、这个“唤醒狮子”的著名比喻,也充分体现在古希腊哲学家的教育理念中。他们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每个孩子心中的真善美与思考的潜能。老师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做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

(2)、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3)、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4)、(6)详见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页124-1

(5)、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由于此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被视为后世西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渊源。   

(6)、(12)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张缨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页42(以下简称《柏拉图式》,随文注页码)。

(7)、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8)、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智术师。相反,他用他们的修辞打败他们。他指责他们急于宣称拥有知识,并批评他们说,作为教师却经不起严格的辩证法考验。苏格拉底为知识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因此,他总是认为自己无知,而且他还擅于揭穿他人的无知。他是智术师中的佼佼者。同时,他还相信某些东西。正如命运安排的那样,他也是历史上好的公众人物。

(9)、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大家才会觉得他们高不可攀。事实上,在傅老师的笔下,这些大师也并不是异类。他们,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对人类和人生的思考而已。因为思考,他们的存在变得与众不同。

(10)、柏拉图曾说:“哲学起源于惊异”。这种“惊异”源自对自身和他人为纯粹的好奇心,对环境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这恰恰是儿童的天赋。

(11)、第三部分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现代哲学与启蒙运动

(12)、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话中描述这种办法。因为这种反诘法,苏格拉底被视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之父。

(13)、例如,在《克力同》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慷慨激昂地与他的朋友争辩,并意欲说服克力同。哪怕是当他受到错误指控和不公判罚的情形下,他违背雅典法律逃狱是正当的吗?他似乎坚持认为,即使法律不公且对他不利,公民也有服从在地法律的义务。但是,在几年前,苏格拉底被僭主命令去逮捕(无辜的)同胞公民,他却拒不执行。

(14)、Q5:请问可以单独购买《恋爱中的苏格拉底》书籍吗?

(15)、(18)参见斯金纳,《消极自由观的哲学与历史透视》,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页97-10

(16)、(9)马尔库塞,《哲学与现实的关联》,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页139-1

(17)、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他的学说的丰富文献。a苏格拉底确实捍卫了某种类似于理论的东西,核心是极为特别的德性观念。德性代表了人的好方面,其中为重要的是哲学德性或理智德性。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显示了这种意义上的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论证的那样,哲学的首要德性就是不断追问、不断进行哲学活动。不过,苏格拉底也强调自己“为了拯救灵魂”而放弃生命。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让随后两千年来的道德主义者着迷的哲学论题。这意味着就像苏格拉底揶揄自己时说到的,他是自私的,只关照自己的利益(灵魂的好)吗?还是说,为了自己的灵魂行动(而死)就是至高的德性?又或者,因其本身就建立在对立面上而是个虚假的两难问题?

(18)、    1970年代初,阿伦特在吉福德讲座上谈论“苏格拉底问题”时,笔者刚上高中二年级,时逢复出,语文课本中出现了我们四川的古代先贤苏东坡在古战场留下的千古名言:

(19)、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20)、出自:〔英国〕华兹华斯:《献给民族独立与自由的诗篇》

4、苏格拉底介绍PPT

(1)、我认为,我们时代博学的人之一已经在挑战这个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假设。卡莱尔(A.J.Carlyle)博士表达了如下意见:至少从2世纪的法学家至法国革命的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延续的,虽然形式有变化,内容有改变,但它的基本观念是不变的。卡莱尔博士这个观点的题中之义是,18世纪政治思想与中古政治思想没有根本区别。可是,这就意味着,至今流行的认为政治思想史上有一个现代时期——正如一般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个时期——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

(2)、我甚至一度怀疑这些人读哲学的方法是量子波动阅读。

(3)、至少根据柏拉图的说法,苏格拉底有国家的观念,即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事实上,苏格拉底知道雅典的情形远非理想。这个城邦一度为“三十僭主”统治,使同胞公民完全处于恐怖之中。三十僭主的领导者是克里提阿,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因此,在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克里提阿被杀后,重新掌权的民主政体把复仇的怒气投向了苏格拉底。本来,特赦法不对过去的政治犯起诉。但是,正如我们当前的法律,那时的法律也有其漏洞。于是,苏格拉底被控“不信雅典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这些罪名看似毫无根据、极其荒谬,但如果我们真的这样认为,只能表明我们没有考虑到当时更大的政治背景。

(4)、哲学课可以是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关键看谁是来上这门课了。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而其首要的目标则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今天,小编想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也是一本通识类哲学教材。它就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出版于2006年并风靡数十年的《西方哲学与人生》(共两卷)。

(5)、熟悉哲学的各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灵哲学的基本概念

(6)、那么,为什么用“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句话形容苏格拉底呢,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比老子还神秘人物,没有作品!没错,他没有作品依然被现在人追捧。

(7)、(5)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位法国的古典学家适时地写了一本专著来证明,“柔和”即“大众性”这一概念“在古希腊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尽管她知道,当时的“哲人们很少论及古希腊人的柔和”。参见罗米伊,《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陈元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页3-

(8)、但是,就我们所知,苏格拉底只不过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众多辩才无碍的牛虻之一。正如其他智术师,他既擅于修辞,又懂得逻辑,很多内容都是借自富有独创性的巴门尼德和极为聪明的芝诺。苏格拉底知道如何使表面上的自明之理陷于悖论而瓦解,让老生常谈陷入矛盾,他还知道如何扭转辩论,把锋芒倒过来指向发难者。只要有必要,他知道如何设计并发明可能的案例,用“反例”去驳斥一般的说法,他也知道如何提出难回答的问题,推出具挑衅的理论,并对受尊重的论证方式加以戏仿,直到把它们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更糟。

(9)、这确实是哲学史上的悲剧事件。苏格拉底因“败坏青年”而被处死之际,雅典是希腊民主的城市国家(或城邦),而且苏格拉底已经有了伟大的哲学家的声誉。自那以后,他就成了捍卫崇高观念的孤独思想家的典范,并且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这些观念。此外,他强调德性是宝贵的财富,认为真理存在于我们日常经验的“影子”之外,而哲学家真正的事业就是向我们展示真正认识的东西之少。人们常说,苏格拉底至死都体现了这些德性,从未违背他长久以来提倡的观念。

(10)、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11)、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12)、在《西方哲学与人生》中,傅佩荣老师不仅介绍了为人熟知的大哲学家所生长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也用通俗平实的话语、尽可能翔实地介绍了这些大家们的主要观点及其提出缘由。

(13)、人生本就是一场无法涂改的单行航线图,重点在于如何选择和把握。有的人穷其一生,也只是庸庸碌碌、千篇一律地度过,有的人却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思索当下每一步的意义。

(14)、介绍: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ViscountSt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

(15)、因为迟早有那么一天,你会像苏格拉底那样开始发问: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德性,因为我们是这个星球上有理性的动物,因为我们是那个忍不住会要追问“为什么”的存在者。 

(16)、(13)施特劳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导言》(1956),见施特劳斯,《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前揭,页72-94(以下简称《重生》,随文注页码)。

(17)、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18)、先拿苏格拉底来说吧,坦白说他真是个有趣而倔强的老头儿。他的学生遍布雅典,而且其中一个调皮的学生曾经就“雅典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的问题向阿波罗神求签,结果神谕上写着:没有。于是他兴奋地告诉了苏格拉底本人,结果苏格拉底压根不相信。为了证明神谕是错的,他带着弟子到处寻访,找人聊天。目的就是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他先后拜访过政治家、诗人、工艺家等等领域的知名人士,结果交谈下来却发现,他失败了。

(19)、潘恩(ThomasPaine)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英国)革命虽然理解人权,但理解得不充分”。他区分了新的政府体系与旧的政府体系——后者是“世界上存在至今的那种政府”的体系。法国革命理论家们宣称,他们试图与整个传统决裂并且实现了这一决裂,作为对这场革命的反动而发展起来的历史运动的领导者不同意这一宣称。关于这一点,潘恩与柏克是完全一致的。潘恩说:

(20)、这些理念定义了德性,并规定了人灵魂的价值。更令人惊讶的是,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灵魂甚至在人出生之时就认识到了这些理念。但是,这些理念绝不只是“在我们之中”。它们属于理念世界,只能为哲学家领会。为什么根本上只有哲学家适合统治,而无知者必须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统治,原因就在这里。

5、苏格拉底介绍视频

(1)、罗伯特·C·所罗门(RobertC.Solomon),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博士,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执教三十余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风趣的行文风格,写作了系列哲学入门读物。主要研究方向是19世纪德国哲学和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

(2)、所以,他不主张像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苦苦地探究自然的作法,他强调人应该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己,只有有知识有美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从而不仅超越了自然哲学,也超越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因而,苏格拉底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3)、生活无处不经济,不懂就要吃亏——中国人缺的经济学思维

(4)、(17)参见拙著,《以美为鉴:注意美国立国原则的是非未定之争》,北京:华夏出版社,20第二章第三节。

(5)、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6)、看似奇怪的是,至今我们仍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实际内容。究其原因,当然又是他几乎没有主张什么观点。他教导说,生命中重要的事是拯救灵魂,好灵魂的标志是德性,重要的目标是获得知识,即智慧。然而,他主张德性不可教。确实,他几乎从未尝试去“影响”他自己的学生。他似乎不仅相信灵魂不朽,还相信灵魂轮回。在这方面,他很可能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当然,他相信自己的理念和理性的力量。在所有的对话中,正如在他自己的一生中,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的无知和德性,尽管事实上,他的整个哲学中存在透彻的论点,即德性即知识。不过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几乎再没有提出任何肯定的主张。

(7)、用“高贵的谎言”教化群众——柏拉图《理想国》

(8)、他是一个普通平民,生活俭朴,没有贵族恶习;从个人修养上看,他是一个肯为大义献身的人;从个人成就来看,政治、哲学、包括教育方面,苏格拉底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取得伟大的成果。 他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教育更是成就辉煌,就地位而言,苏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等同于孔子在我国的地位。

(9)、所以当小星老师的《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出版的时候,我就知道哲学界的照妖镜终于大招CD好了,准备开团一波了。

(10)、*礼盒不单独售卖,只赠送给本次单独购买课程的同学

(11)、与被常识、陈规、偏见困住思维触角的成年人相比,孩子对于生活中已有的一切并未全盘接受。面对自己的人生、周围的事物乃至浩瀚的宇宙,他们总是困惑,总有好奇,总在发问——

(12)、 孤阅定制笔记         课程定制笔记本

(13)、❥认定阶段{网上申报+准备材料+领取证书}

(14)、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15)、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16)、介绍: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7)、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

(18)、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19)、比如,众所周知,他的灵魂概念极其模糊和宽泛。它显然不具有宗教性,似乎也没有预设什么形而上学和神学原则。同样,它也不涉及任何自然或物理学的信念,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气息”。实际上,他在论证灵魂不朽这个主张方面也并不特别明显,因为他在《申辩》中只是说,要是灵魂不朽该多好啊!为灵魂而生(和死),它只与个人品格和正直有关,而与关于未来奖赏的期待无关。严格来说,苏格拉底的关注是伦理性的,完全没有令其前辈着迷的宇宙论关怀。

(20)、(2)阿伦特,《共和的危机》,郑辟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页71(以下简称《危机》,随文注页码)。

(1)、苏格拉底表现得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a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他还自作主张去他们知道这一点。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2)、光是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就足以让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

(3)、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后几步。

(4)、(23)参见施耐德尔巴赫,《黑格尔之后的历史哲学:历史主义问题》,前揭,页1

(5)、因此,比如说,苏格拉底会在某部对话或某卷中反驳关于勇敢或正义的定义(例如《拉克斯》或《理想国》第一卷),然后他自己又会在另一部对话或另一卷中提出类似的定义(例如《普罗泰戈拉》或《理想国》第十卷)。在某些对话中,苏格拉底似乎主张通常称作“形式论”(理念论)的学说(用柏拉图的术语来说)。可在另一些对话中,苏格拉底又对任何理论表示严重怀疑,并相应地提出了极为强烈的反驳理由。

(6)、余杭多才人,而且好逞才,但才气足以挟风雷的龚定庵(1792-1841)即便“诳燿”,也懂得才与德的关系:

(7)、介绍: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8)、——希瑟拉·博克(SisselaBok),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9)、(3)贝纳尔对阿伦特的“关键时刻”的理解恰恰没有看到这一点。参见贝纳尔,《阿伦特论判断》,见阿伦特,《康德政治哲学讲稿》,曹明、苏婉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页207-2

(10)、在苏格拉底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上,他认可雅典民主政治,但又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运作过程中的不合理程序,比如陶片放逐法和抽签选举制。他觉得法律是公正的,呼吁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在自己被一群没有知识的人判了死刑后,本有逃跑机会的苏格拉底为了遵守着不公平的法律拒绝逃亡,坚守自己的法律思想,后喝毒酒身亡。在这方面,苏格拉底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心中永恒的真理, 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个伟大的人。

(11)、我们从前所谓的革命不过是人事变动,或者说是地方局势的改变。它们当然像各种事物一样起起落落,就其存在或命运来说,它们的影响丝毫没有超出产生它们的地域。但是,通过美国和法国的革命,我们今天在世界上所看到的是事物之自然秩序的一种更新,是一种像真理和人的存在一样普遍的原则体系,它结合了道德幸福与政治幸福、国家繁荣。

(12)、世界上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3)、(19)伍顿,《平等派》,见邓恩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页10虽然伍顿是研究思想史的专家,他并没有注意到,法国思想家班达(JulienBenda,1867-1956)早在1946年就从思想史角度对“有知识的人群”的“政治热情”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尖锐的批判。参见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4)、如果你是一个希望入门哲学的大人,欢迎订阅中读专栏《姜人生哲学到底》,享限时5折特价,同时将获赠《小小哲学家》在内的5堂姜宇辉主讲小课,让哲学相伴自己与孩子的生活。

(15)、“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16)、亚里士多德: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适当的位置

(17)、洛克(JohnLocke,1632-1704)

(18)、(14)施特劳斯,《论柏拉图政治哲学新说之一种》,前揭,页166-167及页167注

(19)、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20)、至于为什么失败他也明白了:“因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他把当时和当道的人士都得罪了。不过,他同时也让弟子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诚的反省”,就是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智慧,不能只靠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来生活。

(1)、在儿童哲学课堂上,深奥的概念和理论被摒弃,老师通过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引出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的问题,进而鼓励他们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事实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批判的思维、创造的头脑,理解他人的能力都被更好地激发。

(2)、可是那帮被他寻访的人虽然不聪明,但是很讨厌被人挑衅和打脸啊,于是大伙儿一合计(估计神也这么想):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义,他甘愿一滴不剩地饮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其实就是个悖论:如果正义不存在,那你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些非正义的人制定的规则呢?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用命去遵守它?不过,他也可能想明白了,他只是想以身殉道来换取国民的觉醒而已。

(3)、“至少从2世纪的法学家至法国革命的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延续的,虽然形式有变化,内容有改变,但它的基本观念是不变的。”

(4)、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5)、本书不同于通常以西方为中心的哲学史写法,从哲学的全球性视角出发,尤其注重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哲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在中读小课《小小哲学家——和孩子一起听的哲学课》(☜点击订阅)中,姜宇辉将早已风靡欧美的儿童哲学教育带到你身边,围绕自我、自由、艺术、生命4个话题,与孩子们谈谈心,聊聊哲学。

(7)、  早在雅典人终敌视他并杀死他之前,苏格拉底一直是个出现在雅典人面前故意扰乱人心神的人物。他通过质疑其公民同胞的思考方式来让他们心神不宁,他思考的问题中首要的就是怎样生活和不要怎样生活。(10)

(8)、“对。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里解放出来而已。”

(9)、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10)、(美)列奥·施特劳斯(LeoStrauss) 著

(11)、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12)、  笔者不禁想起1980年代初期曾读到过的苏联作家拉斯普金的一部小说,故事情节讲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但小说篇名一直留驻心中:“活着,可要记住”。这话令人难忘,因为它提醒笔者,无论经历过什么,我们活着时要记住的不仅是自己在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遭受的令人绝望的恶,也要记住,无论怎样的历史都抹不掉世上始终都有的美好、高贵、纯净、卓越的德性,这些德性只能凭靠自然[天性]而非历史而在——张志扬教授当年在冤狱里读哲学、自学德语时还不到三十岁,追求美好、高贵、纯净、卓越的天性在历史的恶中证明自己绝不受历史的“时刻”摆布。

(13)、(4)阿伦特,《关于政治与革命的思考:一篇评论》,见阿伦特,《共和的危机》,前揭,页177(以下简称《危机》,并随文注页码)。

(14)、(8)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页15-

(15)、这个方法及其意涵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哲学,相信或希望在流变和纯粹现象的世界之外,存在理想的、不变的世界。易言之,它把我们带回到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那种原始的宇宙论。不过,苏格拉底似乎对他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兴趣,a他和所有智术师相同,反对任何知识的主张。看来,如果要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苏格拉底来到柏拉图。但我们将会发现,问题只会变得更为复杂。

(16)、哲学跟理论物理学像,你把量子力学新理论放在一个加州理工的天才工程师手里,他很快就给你搞出什么颠覆世界的幺蛾子黑科技,一手造福人类,一手跑到硅谷建个公司然后高价卖几个亿,再干下一摊。而你把量子力学新理论放在一个平庸的人那里,他就会把孩子送到量子波动阅读法的大班课上。

(17)、理查德·胡克(RichardHooker)

(18)、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与著名哲学家萨特、福柯是校友。主要研究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他是学生口中渊博、风趣的“酷哲学教授”。在中读专栏《姜人生哲学到底》,他带领数千听众开启哲学为伴的人生旅途。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介绍300字精辟1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