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的故事感想精辟104条

苏格拉底三大弟子

1、苏格拉底灵魂三问

(1)、不能抚慰心灵陪伴人生,那哲学还有什么用?一本风靡全球20多个国家的哲学启蒙书,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的哲学之旅,12种练习美好生活的可能方式,写给心中怀抱着烦恼与不安的朋友。

(2)、先拦住路人,再抛给他们一些复杂难懂的根本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然后他与雅典的公民反复问答,暴露对方的矛盾,让对方对自己之前以为是常识的东西产生怀疑。

(3)、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讲出了他的哲学主张:没有人是自愿做不义之事的——因此对于无意作恶的人,应该教育而不是惩罚。

(4)、此外,“智者”这个名称,表明智者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反而以有智慧自居。为了与智者划清界限,苏格拉底自称“爱智者”,也就是哲学家。“哲学”一词的本意是“爱智慧”,是毕达哥拉斯先提出的,而“哲学家”的这个词的早使用者是苏格拉底。

(5)、苏格拉底不愿意死,但他更不愿意不正义的活。哲学生活战胜了死亡。

(6)、哲学家的巧思+小说家的妙想=跨越时空的思辨之旅。柏拉图21世纪漫游记,美国国家人文奖章、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力作。睿智、犀利、充满思维乐趣的哲学戏剧。接受来自柏拉图的哲学邀约,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

(7)、苏格拉底的智慧也被凡人感知,那些尊敬他的人自愿跟在他身后,成为他的学生。苏格拉底尽管一贫如洗,但从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他更愿意把学生当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朋友,将自己所知道的与朋友们分享,是对彼此都有帮助的事。这显然与智者有了明显的分别。

(8)、***他们批评不公不义,不畏强权,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9)、如果以后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嫁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就是这么进行选择的,通过总结从前恋爱的经验与心得体会,作为评估后来者的基础。

(10)、法官们明显怒了,以至于本来不认为他有罪的法官,却投了他死刑。

(11)、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麦穗理论"的启示,选择出其中相对大而美丽的麦穗。

(12)、约会时,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是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不足。当然,他们都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不管是优点或是缺点。然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一方在约会时都会掩藏自己的缺点。

(13)、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家和科学家。马克思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博学的人物”。 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主要有《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辩》、《智者的驳辩》,总称《工具论》,主要涉及逻辑问题;《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物理学》、《论天》、《论生灭》、《论灵魂》,主要涉及自然哲学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大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主要涉及伦理问题。此外还有《政治学》、《诗学》、《修辞学》及其他有关生物、经济等方面的著作。

(14)、在爱情这件事上,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为理想的伴侣,不是只是跟一个普通人相爱相守。于是,就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寻找。直到某一天,才发现那些好的男人或女人都被人“捡”走了,而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地另一半。

(15)、这是我们求知时都会困惑的大问题:人类追求了三千年的真理,如今真的已经得到它了吗?科学和哲学,哪里才有世界的答案?回望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千年求知之路,也追问人之本、知识之本。

(16)、所有感兴趣的人都能围过来听,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晃,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17)、苏格拉底向人们提问,并试图使他们考虑自身情境,反思指导他们言行的基本观点。苏格拉底想要“唤醒”人们。他在受审时,曾在法庭上申诉:

(18)、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东西方分别诞生了三大足以影响各自世界千年的人物,东方是孔子与释迦摩尼,而西方就是苏格拉底。

(19)、***前文提到,他们都没有留下著作,有关他们的一切都是弟子、门徒的记述,因此都是谜一样的人物;

(20)、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画家大卫(雅克·路易·达维特),以他的死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

2、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的故事感想

(1)、经典人文艺术通识全书,清华大学通识课推荐读物,全美近百所高校指定教材。人类文明史、艺术史、思想史的经典通识课,囊括人文精神历程的一卷本全书。

(2)、第二类,规范性洞见(应当如何):它包含了目的或价值的知识,通过对第一类事实知识的认知,洞见到事实知识背后存在的普遍性知识,什么是正当的、善的,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这也是对智者派不存在“普遍的正义与善”的回应。

(3)、苏格拉底难得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来杀身之祸吗?他知道。苏格拉底不看重死吗?他看重。

(4)、一个人因为特别善于管理家政而被称为“贤人”,而这位贤人的“齐家”技艺中,重要的内容是驭妻术:教导自己的妻子料理家务。而按照贤人的说法,在把妻子娶进门的时候,她还不到十五岁,什么都不懂。将这么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婚妻子教导成为能够独立料理家务的贤内助,正是贤人的技艺之一。

(5)、他能够满意了,这死刑结果就是对这真理丧失的雅典尖锐的批判。

(6)、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7)、“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盛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

(8)、想象这样的画面:雅典的舰船在地中海上无往不利,源源不断地为首都输送白银;贵族、富人和执政官时常举办盛大的节日和宴会,俏皮的话语伴随着美酒佳肴,还有漂亮的男孩穿梭在宴席之间……

(9)、智者派的高尔吉亚宣称自己无所不知,吸引年轻人向他学习演讲的技巧。因为在雅典这样的直接民主体制中,能说服公民大会的参与者,让他们投票给自己,滔滔雄辩的口才是必不可少的。

(10)、那么好的选择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实上是存在的。好的方法可以增加达到目标的机会,当然不能否认还有运气的成分。

(11)、到此,莫勒图斯已经被苏格拉底辩驳得狼狈不堪。

(12)、人类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

(13)、***他们都不肯妥协,都认为不取义成仁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无法面对内心的信仰;

(14)、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当法律失去,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15)、我们不妨假设有2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个女孩,这个女孩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从这20个里面选出好的一个并非易事,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16)、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17)、关于克桑蒂贝泼水的段子全网皆知,真假难以考证,不过可以从苏格拉底的弟子之一色诺芬的《齐家》中寻找八卦的线索:

(18)、这种套路被称为反诘法,可能是他的思想太过犀利,这给苏格拉底制造了很多敌人,但也在年轻人中获得了狂热的追捧。

(19)、在公元前399年。这位爱和小年轻们聊天的怪蜀黍陷入了致命的困境。

(20)、从数字上来看,苏格拉底得到的票数并不算糟糕,如果在第二次申辩中他能诚恳一点,微微的低一些头,或许就能逃脱厄运。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第二次的申辩要比第一次还要出格。

3、苏格拉底的三个儿子

(1)、"麦穗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大的麦穗。

(2)、在智者派中,本期年讲的男主角苏格拉底是不一样的烟火。

(3)、第二个弟子吸取前面那个弟子得教训,他告诫自己:一定得沉得住气,千万不能犯前一个人那样的错。一路上,他左顾右盼,东挑西拣,就为了寻找“大”的麦穗。每次刚看到一株大一点的麦穗,他就提醒自己:沉住气!后面可能还有更好的!可当他走到麦田的边缘时才发现,前面几个“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靠近地头的麦穗,长得都比较干瘪,他只好将就着摘了一株。

(4)、苏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终生为维护真理而奋斗,总是苦口婆心的要挽救当时堕落的人心,教导青年人不怕危险,不顾讥讽,每天到众人聚集的广场上,跟青年人们探讨人生的种种问题。哪里人多,他就去哪里,他痛诋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嘲讽豪强,岂能不招致小人的怨恨? 

(5)、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在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因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所以他经常说自己是在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的思想。

(6)、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7)、美德即拥有这三类知识,也就是把握“善的知识”。然而,美德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不作恶”,美德更接近“优秀”,包括道德上的不作恶,以及行动上的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比如优秀的铁匠打造出好铁器,优秀的教师教出好学生。因此,美德还在于尽其所能,实现人之为人的真正潜能。

(8)、此时的苏格拉底是那么高大。他就像《荷马史诗》里的那位神一样的阿基琉斯,高傲地面对他的女神母亲发来的死亡警告,说出震耳发聩的宣言:“那就马上死吧,我让那行不义者得到惩罚后,不必留在这弓船旁边让人嘲笑,成为大地上的负担。”

(9)、西方的择偶观里有一个和这个故事相似的"麦穗理论",是说一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了一个麦田,一路都看见麦穗,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会有踌躇与彷徨、遗憾与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选择一支来陪伴自己的旅程。当然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会在短短的一生里一换再换。

(10)、后世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惧怕衰老,所以一心求死。而他也明白,彼时的他如果死了,将给后世留下多大的震撼,尤其是在雅典这么饿一个以言论自由为名的地方,他将用自己的死讽刺这个自由之地。

(11)、爱智者与智者也有相似之处。爱智者苏格拉底与智者普罗泰戈拉不约而同地将探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自身。

(12)、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一切善的是有益的,一切恶的是有害的。既然有害,为什么会有人作恶呢?这正是因为人对善恶的无知。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人才会行善,同时也获得了幸福。

(13)、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哲学立场继续拒绝:“雅典的人们,我向你们致敬,爱你们,但是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

(14)、对于择偶这个问题,苏格拉底给出地回答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细想想,人生就跟穿越麦田一样,美哦有回头路,要知道“好”的那株麦穗,总得付出一番努力。下手太早了,一进麦田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一株看似很好的麦穗,可越往后面走,才发现其他的麦穗更饱满,而自己却没有了再次摘取的机会,徒留遗憾。考虑得太多,总埋怨遇见的麦穗不够好,希冀着更好的,到头来却发现可选择的越来越少,后只好将就一株来充数,心里尽是不满和郁闷。

(15)、难得遇一知己,怎么能收钱呢。我不收钱,也不能传授你什么,我们只是探讨问题

(16)、如此看来,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苏格拉底一定是头顶好老公的人设了。当然,兜里没钱也有可能是苏格拉底在家很被动的原因之一。这点我们就不讨论下去了。你懂的。

(17)、苏格拉底究竟信不信神呢?答案是明显的,并且他比一般雅典人还要虔诚。(监狱中本来没有死刑犯向神祭祀的仪式,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之前,却要向神行礼;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他都不忘嘱咐克里同,要向医神阿斯克勒庇厄斯献祭一只鸡。)

(18)、苏格拉底嘲笑他:“你同意我相信精灵,却说我相信精灵的父母神。”

(19)、《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20)、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4、苏格拉底著名的三句话

(1)、改变希腊社会的第一批哲学家是智者派,他们是代表怀疑主义和人之自治精神的职业教师。早期哲学家所写的都是论文,而智者派则与学生们就爱、正义、真理和美等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不如我们就用模型来模拟实战一下。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能成为适合者的几率只有1/这种几率可以说是渺茫的,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糟的赌注。同样地,后面的人情况都相同,每个人都只有1/20的几率成为适合者。

(3)、掏出多少钞票。"而是表明一个人乐意为你奉献多少的可靠证明。

(4)、事情发展到这地步,是阿奴图斯和莫勒图斯都没料到的。阿奴图斯没想要他死,只是想让他离开呀。都怪他太倔强。

(5)、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而雅典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却无法知晓自己的无知。

(6)、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7)、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大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8)、接着他告诉大家自己的真正的智慧是“无知之知”。

(9)、于是第二次判决,以361:140的票数,维持原判。

(10)、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11)、但其实这涉及到了苏格拉底的善与宗教本质的对立。

(12)、说服,利用手段或技巧以先入为主的观点努力去说服别人,而不是讨论论题的正确性。比如宣传就是典型的说服,利用或优势,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说服不是双向的交流,而是单向的灌输。使用说服术的是虚假的。

(13)、雅典人发来了后的通牒:“苏格拉底,现在我们不听阿奴图斯的话,而是放了你,但有一个条件,即,你不要再花时间研究了,不要再爱知了。而如果我们逮着你还在做这些,你就要死。”

(14)、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5)、有一天,苏格拉底走在一条狭窄的过道里,遇到了迎面而来的色诺芬。他伸出棍子挡住了色诺芬的路,问他哪里能买到各类食物。得到回答后,他又抛出另一个问题:“那么,人们在什么地方能够变得既善良又尊贵呢?”色诺芬被难住了。他承认自己不知道。“那就跟着我来学习吧。”苏格拉底说。这个男孩被深深打动了。从那一刻起,他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余生一直追随苏格拉底。

(16)、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0人,组成陪审团,以281:220的票数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7)、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其哲学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著有《理想国》、《法律篇》、《巴门尼德篇》、《会饮篇》、《智者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等。

(18)、***他们都被判死罪,从容赴死,死后他们的思想广为传播,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19)、尽管苏格拉底可以选择逃出雅典或用钱赎罪,但是他认为偷生是怯懦的行为,法律的判决是必须执行的,不管判决本身是否正确,个人都不能以错误的方法破坏它,因为法律代表着普遍正义,是指导雅典政治生活的高准则。

(20)、像父亲和兄长对待儿子和弟弟那样,苏格拉底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修身进德,然而不知不觉中,他得罪了一些人。毕竟,在公共场合被追问到词穷是令人难堪的事情。有人把这看作是对自己能力的贬低、人格的羞辱、的不敬,于是怀恨在心,甚至发起复仇行动。

5、苏格拉底三大弟子是哪三个

(1)、“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好看的花。”

(2)、在第一次申辩中,苏格拉底直言无罪可认,并且说自己是雅典聪明的人,也是上天派来拯救大众智商的人。熟悉奥斯卡·王尔德的人一定会对苏格拉底这句话露出会心的微笑,王尔德也曾当众夸自己聪明与才华。

(3)、在以上三种情况下,理性对话很难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排除非理性因素,创造自由对话的条件。

(4)、对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务远,就这样“认”了。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毋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

(5)、他完全可以和那些讨厌他的固执雅典人做法一样,假装承认自己有罪,再配上一场精彩的表演,得到生存的恩赐。(“泪流满面地向法官们恳求,还带孩子上来,以便能得到大的同情,还带上来很多别的亲戚朋友”——《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6)、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粗结实的树回来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诞树,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7)、但他大部分时间都衣衫不整地在户外,比如雅典的集会广场上,或者柱廊边和过路的人们聊天:纯为了学术而学术。

(8)、这段话初看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9)、苏格拉底似乎很喜欢美少年,这在当时的希腊很常见:成年男性大多喜欢美少年。而女性社会地位很低,被视为生育工具,自然没有公民权。聊到这里,自然要说说苏格拉底的“网红老婆”克桑蒂贝了。

(10)、一方面苏格拉底的人气够高,对他的审判将会万众瞩目,另一方面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大胆直言的性格也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11)、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2)、关于自己“败坏青年”罪状的辩护,苏格拉底对莫勒图斯说了这番耐人琢磨的话:

(13)、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多数人的民主”与正义无关,只与数字有关,且往往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的权力趋向于专横和……我们不能说百分之五十一的人比百分之四十九的人拥有更多的道义,那只意味着一方的人数更多而已。多数人的选票不能决定任何事情,而且丝毫也不值得尊敬。”(《幻影公众》)

(14)、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过几棵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棒的一棵。

(15)、令人欣慰的是,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灭。他以平静的,甚至喜悦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来。他相信,人死后可以到达另一个世界,那里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能够掌握更多真理。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16)、传说德尔斐的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当时智慧的人,但他谦虚地说,那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懂得很少,也意识到其他人懂得也很少。与他的对手不同,虽然他否认自己拥有正确的实质,但他确信真理是可以认识、可以后天学到的。苏格拉底自喻为知识的接生婆,知识就产生于他的学生的心智。

(17)、他告诉了我们原因:“这位,如果你认为有点人格的人应该计较生死的危险,而不是在做事时仅仅关心这个:做的究竟时正义还是不义,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那你说得真不美。”

(18)、TheDeathofSocrates,byJacques-LouisDavid1787,MetropolitanMuseumofArt

(19)、彼时,雅典已经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地方,他得到了两次申辩的机会,只要他能打动超过半数的人,就能得到赦免。但以小编的揣测,那时候的的苏格拉底压根没想为自己申辩,而是更想借助这个平台去放大自己的声音。

(20)、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1)、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2)、苏格拉底有个叫凯勒丰的朋友曾前往德尔菲神庙向神询问:世上谁聪明?神通过女祭司告诉他:“苏格拉底聪明”。神借此告诉世人:“无知之知”是高的智慧。

(3)、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

(4)、如果苏格拉底出现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多半会被认为是“杠精”,被人人喊打。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他也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家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的故事感想精辟1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