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思维导图精辟87条

郁达夫简介ppt

1、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500字

(1)、王映霞起初是纠结的,郁达夫的气质与才情让她着迷,然而一位有妇之夫终究不是一个好选择,更何况追求她的人不计其数。不过,郁达夫的才华却让他占据上风,他不断给王映霞写信,信中往往会有几首情诗。王映霞正处于少女怀春的年龄,看到郁达夫这样的情话,不免动心,于是毅然决然的嫁给了郁达夫。

(2)、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d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3)、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

(5)、生自愿读,每人几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情感),老师补充PPT8

(6)、那天她穿了一件织锦旗袍,曼妙柔软的曲线尽显,加上一双明眸如水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一头乌黑的秀发,散发着青春朝气的光泽。

(7)、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8)、王映霞在日记中写道:“他身材并不高大,乍一看有一些潇洒风度。一件灰色布面的羊皮袍子,衬上了一双白丝袜子和黑直贡呢鞋子。从留得较长而略向后倒的头发看上去,大约总也因过分的忙碌而好久未剪了,他前额开阔,配上一副小眼镜,颧骨以下,显得格外瘦削。”

(9)、俩人从学识,情趣,爱好,家庭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郁达夫心中的抑郁苦闷呼之欲出。

(10)、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郁达夫如同他笔下许多的人物一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零余者”,他们与现实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11)、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12)、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13)、1922年郁达夫正式结束留学生活回国后,"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鸡肋集》)归国后的郁达夫面临着失业与贫困的现实,精神压力巨大,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就是这种状态下,郁达夫迎来了他的写作高产期。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道:"在这一年之内,做的长短小说和议论杂文,总有四十来篇。"这时郁达夫创作了小说《胃病》、《茫茫夜》、《风铃》及《秋柳》,作者将关注重点由国外转到了国内,不仅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情绪的流动,而且在小说中增加了现实的元素。另外,作者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家庭遭遇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比如小说《还乡记》。此外,郁达夫在艺术上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些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品叙述增加,主人公的情感变为含蓄节制的抒发。像《过去》中的娓娓叙说和微微叹息则凝聚了"醇厚的感情"让人感同身受;不只如此,《沉沦》中大胆直露的爱欲描写也被替换成爱欲的节制与升华。郁达夫还尝试用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方法来写小说,比如《怀乡病者》。

(14)、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15)、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16)、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17)、席间,开怀畅饮的郁达夫忍不住用日语问孙百刚道:“我近来寂寞得跟在沙漠里一样,只希望出现一片绿洲。你看绿洲能出现吗?”夫妻俩一听,就知道郁达夫是看上王映霞了。

(18)、关于他俩的一段爱恨情仇,当时也是轰动一时,影响力极强。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轻描淡写的描述一下。

(19)、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20)、凭借着好看的样貌和优雅的谈吐,她迅速跻身于社会名流与政界要员的交际圈。活在大众的注视和赞美中,她如鱼得水。一如郁达夫所言,布衣暖菜,并非她的理想人生。

2、郁达夫简介思维导图

(1)、此后的孙荃选择了青灯黄卷,念经诵佛,没有再改嫁。她含辛茹苦,抚养孩子,将一辈子的全部青春燃烧给了对郁达夫的思恋中。

(2)、王映霞,杭州第一美女,郁达夫是她的第一任丈夫。

(3)、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病中作》

(4)、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5)、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6)、在这样猛烈的进攻下,任谁也是无法抵挡的吧,王映霞也未能幸免,她动摇了,被感动了,终不顾一切地走向了郁达夫。

(7)、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8)、后来他长期旅居海外,除了在新加坡以外,长的时间就是呆在印尼,和朋友开了家酒厂。以酒厂为幌子,伪装身份,通过文笔来揭露日本的恶行。可以说,他很多小说中都是以日本的恶行为素材来创作的。这一点上,他又是十分爱国和热血的。

(9)、十年不见山人面,寄得梅花来故人。——《谢十万山人》(写出唐诗风韵是难的,可是郁达夫先生做到了)

(10)、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天才论,情调说,对自我个性的关注。关注。

(11)、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2)、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13)、她读过他的《沉沦》,读过他的《春风沉醉在晚上》,无数个夜深时分,她被他的文字所吸引着,震撼着。

(14)、很多人都喜欢这两句诗,其正是出自郁达夫所写《七律.钓台题壁》中的颔联。

(15)、他的后一篇小说是1935年写的《出奔》。这篇小说以大革命为背景,写一个青年革命者被腐蚀、收买到觉醒而“出奔”革命的过程。在题材上有了突破,艺术上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上是一个可喜的进展。

(16)、经过短暂的和好,又再次分裂后,他们的矛盾走向了白热化,婚姻也终走向了尽头。

(17)、一如著名剧作家夏衍说,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18)、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

(19)、这份感情陷入了绝望的境地,雪上加霜的是,不久,王映霞和一个杭州男人订婚了。

(20)、《沉沦》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

3、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100字

(1)、郁达夫一行人来到了望嘉丽对岸的保东村,1942年3月初,郁达夫与王纪元转移到保东村附近的彭鹤岭。他们开设了一个小杂货店,以作掩护,郁达夫化名赵德清,任店主。隐蔽下来的郁达夫化了装,改了姓名和身份,并开起了赵豫记酒厂,以此作掩护,潜伏下来暗暗做抗日工作。

(2)、北方人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3)、杜甫曾说“文章憎命达”,是说凡作好文章者,常命途多舛。郁达夫幼年丧父,家境窘迫,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读书历尽艰辛;感情上,与原配孙荃因缺乏感情基础而分道扬镳,后来与王映霞的结合也以悲剧收场。

(4)、作者用浅白直露的写法描写的小说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 青年知识分子饱受当地学生的歧视,而又与同期留学生又格格不入,性格内向且懦弱胆怯,承受着弱国子民的伤痛,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成为时代悲剧下的"零余者"。

(5)、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6)、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8)、“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出示幻灯片)

(9)、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10)、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1)、在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批英烈名单中,郁达夫的名字在列。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等。

(12)、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

(13)、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14)、《沉沦》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小说中通篇都是娓娓道来的抒情语调,很少使用实录的人物对话等等。

(15)、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25)

(16)、郁达夫甚至将这份“奸情”登上了报纸,公诸于众。王映霞无法忍受,但终归经不住劝说和好了。

(17)、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过岳坟》(儒家误国,不外如是)

(18)、而郁达夫呢,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19)、可惜她的成全,并没有换来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幸福。

(20)、网上关于他的诗词并不是很多,但其中妙句比比皆是,现小可摘录一下,以共同好者赏之。

4、郁达夫简介及作品

(1)、随即两人慢慢攀谈了起来,王映霞得知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郁达夫,不由地心生崇拜。

(2)、除了作品,生活中,郁达夫也被称为是中国文化线上勇敢坚决的战士。他身上,闪亮的标签除了作家,诗人,还有爱国。

(3)、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

(4)、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5)、事情闹到这个份上,没有了退路,郁达夫于1939年在《星岛日报》上刊登了离婚启示:“达夫与王映霞女士,已本年三月脱离关系,嗣后王女士生活行动完全与达夫不涉,诸亲友不一一函告,谨此启示。”自此,这段轰动一时的恋情就这样结束了。

(6)、忧心的孙百刚好言相劝:“我担忧着你的前途,你到底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呢,还是要作永久的打算呢?倘若是一时冲动,我希望你立刻离开上海到北京去,那里,不是有你的荃君和文儿、阿熊吗?”

(7)、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8)、《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d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9)、《沉沦》着重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来组织篇章,一切都随主人公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从而形成了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如主人公田园散步、躲在被窝里“犯罪”,窥浴、野外听人偷情,偶入妓院买醉,后跳入大海自尽等等等等,整个作品的事件都是断离不连贯的,但是,这些细节全部聚合在一起又使全篇看起来层层递进,后达到了高潮。

(10)、慢润淡(快、干爽、浓)半开半醉(盛开、大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11)、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12)、“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爱情,有微妙的关系,你但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做家庭主妇,或抱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走的路。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可以就这样轻轻地抛弃。”

(13)、由于国民d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4)、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15)、1938年3月,郁达夫接到时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邀请去武汉就职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战事吃紧,武汉告急,郁达夫于7月中旬携眷到常德、汉寿。12月8日,郁达夫偕妻王映霞、长子郁飞离开福州去新加坡。此后,郁达夫一直在海外活动。

(16)、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17)、“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18)、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中客观景与主观情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19)、当31岁的郁达夫见到19岁的王映霞时,他立刻沉沦了,眼看这位被誉为“杭州第一美人”的女子,让已经成家立业的郁达夫却体会到了爱情的感觉。包办婚姻毕竟不是郁达夫这样的才子能够真心对待的,当他喜欢上王映霞以后,便不顾家中的妻子与儿女,对王映霞展开疯狂的追求。

(20)、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5、郁达夫简介300字

(1)、郁达夫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初合公历1896年12月7日。徐志摩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合公历1897年1月15日。两人只差一个月零几天。过去中国不说公历,像他们这样旧历同一年出生的,就是同庚,也就是同岁了。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许绍槺是王映霞社交圈里的一员,长期你来我往,加之王映霞颇有姿色,他就爱上了她。为了取悦女神,他经常写信表达心意。

(4)、而王映霞也不再满足于平淡的生活,她需要生活里注入新鲜的激情,她已经不甘就此度过一生。

(5)、婚礼是隆重的,婚后的物质生活也优越,这让王映霞一开始满足。可是郁达夫却愈发不满,他看不惯整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妻子,更看不惯王映霞参加不完的上流聚会。王映霞这样漂亮的女子总会有许多追求者,即使她已经结婚,而这一点让郁达夫无法接受。

(6)、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

(7)、至于说到郁达夫在今日的知名度,肯定不会是“几乎无人知晓”。何况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也入选了小学的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郁达夫简介思维导图精辟8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