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视频
1、郁达夫简介视频完整版
(1)、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出色而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2)、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3)、王映霞在日记中写道:“他身材并不高大,乍一看有一些潇洒风度。一件灰色布面的羊皮袍子,衬上了一双白丝袜子和黑直贡呢鞋子。从留得较长而略向后倒的头发看上去,大约总也因过分的忙碌而好久未剪了,他前额开阔,配上一副小眼镜,颧骨以下,显得格外瘦削。”
(4)、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5)、1927年初,郁达夫在上海遇到杭州美女王映霞,从此魂牵梦绕,欲罢不能。他当时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这就是他爱上王映霞的原因。
(6)、文学与恋爱,对于郁达夫而言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已经融化进他的血液里,观其一生,有飞扬的恋爱,更有自由挥洒的才情。爱情和女人,深入心灵,贴近皮肤,也幻化成文字,为他写就一章章不朽的名篇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而其文学名作也跟他的恋爱经历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惆怅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一并都成了传世的经典。
(7)、正因为忧郁、颓废、敏感、多疑、好动、多变的性格,造成了婚姻的不可持久。二人度过一段新鲜期后,矛盾接踵而至。首先是郁达夫发现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情书,直接导致夫妻反目。
(8)、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过岳坟》(儒家误国,不外如是)
(9)、她读过他的《沉沦》,读过他的《春风沉醉在晚上》,无数个夜深时分,她被他的文字所吸引着,震撼着。
(10)、他靠在墙边,吸着烟。静静地望着我。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睛犹如一只鹰。
(11)、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12)、感情丰富了他的生活,同时感情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13)、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她便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了鲁迅,郭沫若,以及郁达夫等人,没想到,他竟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14)、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题刘海粟画》
(15)、他一直在拖延,不情愿和孙荃结婚,但是母命难违,盛情难却。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他终还是向命运之神低下了高贵的头。
(16)、作家意在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郁达夫小说对于青年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来说,体现了强烈地反封建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从现代小说的创作来说,作家开辟了创作的新的题材和领域。
(17)、除了作品,生活中,郁达夫也被称为是中国文化线上勇敢坚决的战士。他身上,闪亮的标签除了作家,诗人,还有爱国。
(18)、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自叙诗》
(19)、向现实靠拢的阶段周作人曾指出《过去》中的"作风变了",可以说1920年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但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转向写实、走向工农的标志是1924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20)、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2、郁达夫资料
(1)、十年不见山人面,寄得梅花来故人。——《谢十万山人》(写出唐诗风韵是难的,可是郁达夫先生做到了)
(2)、作者用浅白直露的写法描写的小说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 青年知识分子饱受当地学生的歧视,而又与同期留学生又格格不入,性格内向且懦弱胆怯,承受着弱国子民的伤痛,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成为时代悲剧下的"零余者"。
(3)、一如著名剧作家夏衍说,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4)、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5)、王映霞在晚年的回忆中说:“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6)、终于熬到日本投降了,郁达夫很是高兴,但他还是很谨慎的,很少外出,因为当地苏门答腊仍在日军控制之下,周围也有很多日本的特务分子。在1945年8月29日那天,来了个讲印尼语的青年,说有事请郁达夫出来商谈一下。郁达夫随青年出去了几分钟,又回来对客人们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坐一下。”说完就出去了。但此后就没有回来。他神秘地失踪了。后来,朋友们从棉兰的联军总部获悉,郁达夫已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古丁宜的丹戎草岱荒野中,或是在武吉丁尼秘密隧道中被推下后面的万丈悬崖而亡。殉难时仅50岁。
(7)、而郁达夫呢,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8)、《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9)、1931年发生“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
(10)、那句我们熟悉的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在做客郁达夫家后,第二天写给郁达夫的高度评价。
(11)、郁达夫是个抗日志士,同时也是一个多情种,他的《钓台题壁》诗云:“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爱恨情仇,家仇国恨,全部浓缩于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中,让我们看到了郁达夫的真性情。
(12)、对于他们的爱情,孙荃是极力反对的,还曾以死相逼,但是终因抵挡不住对他的爱,终以牺牲自己,成全了他。
(13)、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4)、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15)、他的故事太多,已拍成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16)、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郁达夫赶忙赶到车站去等王映霞,没有等到,便追到了杭州,因为不知道她家的地址,他只有在寒冷的街头乱转期待和她偶遇。
(17)、已经投身于抗日活动的他,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化名娶了何丽友。她身材健壮,相貌平平,为郁达夫生了两个孩子,但是连他的真名都不知道。
(18)、这份感情陷入了绝望的境地,雪上加霜的是,不久,王映霞和一个杭州男人订婚了。
(19)、1938年3月,郁达夫接到时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邀请去武汉就职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战事吃紧,武汉告急,郁达夫于7月中旬携眷到常德、汉寿。12月8日,郁达夫偕妻王映霞、长子郁飞离开福州去新加坡。此后,郁达夫一直在海外活动。
(20)、写于1935年9月的中篇小说《出奔》是郁达夫所创作的后一篇小说,这篇作品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方式, 把视角从知识分子类的"我"投向了整个社会, 不仅要反抗社会,而且要呈现一个时代, 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
3、郁达夫个人简介
(1)、郁达夫一生卖文为生,爱书爱酒爱美人;郁达夫生性放达,任意而为,浪漫不羁,敢于直面自己所做的一切;郁达夫还忧郁、颓废、敏感、多疑、好动、多变,容易情绪化,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神经质,这就是某类诗人的物质。所以曹聚仁说:“一个诗人,他住在历史上,他是个仙人,若住在你的楼上,他便是个疯子”。
(2)、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3)、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4)、但是留过学的郁达夫对孙荃是看不上的,在他眼里,孙荃不仅相貌普通,还和普通的乡下女子一样粗俗。
(5)、作者用浅白直露的写法描写的小说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 青年知识分子饱受当地学生的歧视,而又与同期留学生又格格不入,性格内向且懦弱胆怯,承受着弱国子民的伤痛,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成为时代悲剧下的"零余者"。
(6)、随即两人慢慢攀谈了起来,王映霞得知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郁达夫,不由地心生崇拜。
(7)、母亲笑道:“这孩子,小时候第一次见到你时居然哇哇大哭。那还是刚满周岁时的事吧。”
(8)、在我5岁时,我和我的这位舅舅第一次相遇。其实在那之前,他是见过我的,只可惜,以我当时的年龄,还不能记住他。而当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开始有所记忆时,却只记起了他,因为家中的客人一向很少,更因为,他是一个让人只见过一面就无法忘记的男人。
(9)、由于郁达夫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发展,认为人的情欲不过是自然的天性。因此作家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讨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
(10)、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
(11)、除了大众所知的那些才能以外,郁达夫还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古诗词创作者第一人,小可也曾特意寻来一看,果不其然,推为当世第绝不为过,近代及民国诸位大师或作者的诗词小可虽然读得不全,但凭心而论,无非是陈寅恪,钱钟书,王国维,但论体调风雅,风格不同,肯定是郁达夫。
(12)、郁达夫几乎在看到她的一刹那,心脏就开始剧烈跳动。
(13)、一个是热烈激情的才子,一个是才华斐然的俏佳人,无须多言了,情爱如春回大地铺满心间。
(14)、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16)、但是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浓厚的人们来说,《沉沦》中的自渎与窥浴,《秋柳》和《寒宵》中的宿妓嫖娼,《茫茫夜》和《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畸恋与同性恋,这种种离经叛道的描写,无异于对雅文学的冒犯与亵渎,因而受到不少非议。其实在很多时候,主人公所感受到的那种“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18)、两年后,他旋即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作品有格外动人的力量,他将笔对准了普通工人生活和情感的困惑,反应了普通大众的心酸和抗争。可以说,他是国内早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
(19)、经过短暂的和好,又再次分裂后,他们的矛盾走向了白热化,婚姻也终走向了尽头。
(20)、在这样猛烈的进攻下,任谁也是无法抵挡的吧,王映霞也未能幸免,她动摇了,被感动了,终不顾一切地走向了郁达夫。
4、郁达夫简介视频讲解
(1)、郁达夫为躲避国民d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2)、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
(3)、当年6月,郁达夫即与结婚七年、并为他生下四个孩子的结发妻子孙荃离婚,与新欢王映霞订婚,1928年2月,二人正式结婚。
(4)、孙荃是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他母亲张罗着在国内给他订的亲。这点跟鲁迅有些相似。但是,鲁迅婚前没见过朱安,从内心里从来没有接受过朱安。郁达夫订婚时与孙荃见过面。孙荃相貌平平,裹着小脚,但是读过私塾,能写古体诗,跟同样擅长古体诗的郁达夫有一些共同语言。订婚以后,两人也经常诗文唱和。
(5)、郁达夫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初合公历1896年12月7日。徐志摩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合公历1897年1月15日。两人只差一个月零几天。过去中国不说公历,像他们这样旧历同一年出生的,就是同庚,也就是同岁了。
(6)、所以,当王映霞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犹如在苍茫的沙漠中遇见了绿洲,立即结束了与孙荃的这场纯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7)、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8)、为了避免沉下去,一会扔到自己的微头条里,存好!
(9)、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10)、一生活了49岁,情史复杂。他21岁奉母命娶孙荃,31岁娶当时浙江有名的美女王映霞为妾。42岁与王映霞分开。45岁在印尼娶了20岁的广东女孩陈莲有。
(11)、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12)、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郁达夫的小说不仅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且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中饱含了爱国、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等思想。但是,在一些作品中,也强烈表现出颓废与憎恨的消极一面。例如《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
(13)、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布局自然简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故事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浑然一体。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4)、写于1935年9月的中篇小说《出奔》是郁达夫所创作的后一篇小说,这篇作品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方式, 把视角从知识分子类的"我"投向了整个社会, 不仅要反抗社会,而且要呈现一个时代, 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
(15)、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6)、但这种捆绑式的包办婚姻,夫妻感情中爱情的含金量极小。加之一个是满腹经纶、风流倜傥的东洋留学生,一是缠小脚、扎大辫的乡下女子。一个是富甲一邑、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的干金,一是破落乡绅之家的飘零子弟。
(17)、对于一个一生只活了34岁、死于空难的浪漫诗人来说,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张幼仪与陆小曼),追求过一个时值妙龄、才华横溢、文化素养高的美女林徽因,充其量算不够俭点,不能算混乱。
(18)、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病中作》
(19)、俩人婚后过了几年平稳的生活,之后就争吵不断,矛盾重重。
(20)、他一生阅女人无数,除了有三位老婆,还有一位情妇,无数个露水逢缘,他热衷嫖娼,恋情一段接着一段。正如他所言:“一生情多累美人。”
5、郁达夫简介视频播放
(1)、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
(2)、难掩激动,郁达夫对王映霞说:“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3)、南国固多红豆子,沈园差似习家池。——《别王映霞》(有人写词相赠的女人都是幸福的女人)
(4)、这都是后话,当时他们的离婚和结婚一样,轰动一时。
(5)、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6)、1928年,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汇聚了各方名流,明星参加,热闹轰动一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7)、原来,王映霞曾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院,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
(8)、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
(9)、期间宿花眠柳,与多位包括烟花女子、女播音员等女性有过恋情,并将恋情及自己对异性的困惑,结合着当时的国仇家恨写入自己的作品,如“沉沦”、“春风沉醉的夜晚”、“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等,他与王映霞的分分合合更是让当时的文坛为之哗然。
(10)、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初期时并不注重结构和情节的描写,而是靠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推动小说的发展,所以只有一些零碎的场面或故事的片段,情节构造上会比较单一。
(11)、记忆中的他还相当年轻。古铜色的肌肤,穿着白色的运动上衣,牛仔裤。运动鞋。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那张棱角分明的面孔,无疑是英俊的,可是说不出为什么,那张脸却给人无形中带来压迫与严肃的感觉。他的年纪和他本身的沉默少语,不苟言笑并不相配。
(12)、在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批英烈名单中,郁达夫的名字在列。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等。
(13)、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14)、但好景不长,1941年12月8日,日机突然轰炸新加坡,1942年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达峇来吉星汶。
(15)、而郁达夫恰恰是讨厌社交的,于是看似和和美美的生活开始出现裂痕。
(16)、1922年郁达夫正式结束留学生活回国后,"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鸡肋集》)归国后的郁达夫面临着失业与贫困的现实,精神压力巨大,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就是这种状态下,郁达夫迎来了他的写作高产期。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道:"在这一年之内,做的长短小说和议论杂文,总有四十来篇。"这时郁达夫创作了小说《胃病》、《茫茫夜》、《风铃》及《秋柳》,作者将关注重点由国外转到了国内,不仅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情绪的流动,而且在小说中增加了现实的元素。另外,作者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家庭遭遇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比如小说《还乡记》。此外,郁达夫在艺术上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些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品叙述增加,主人公的情感变为含蓄节制的抒发。像《过去》中的娓娓叙说和微微叹息则凝聚了"醇厚的感情"让人感同身受;不只如此,《沉沦》中大胆直露的爱欲描写也被替换成爱欲的节制与升华。郁达夫还尝试用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方法来写小说,比如《怀乡病者》。
(17)、1927年,新年伊始,郁达夫在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孙百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王映霞。
(18)、文字犹如滚烫的山芋,既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也痒痛了王映霞的心。
(19)、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20)、在日趋腐朽的都市中,有人沉沦于美食,有人沉沦于豪赌,也有人沉沦于权势。对于沉沦者来说,沉沦: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可是,当一个人被一段己所不欲的情感所困并沉沦其中时,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2)、裂痕的进一步撕裂源于,王映霞和许绍槺的暧昧。
(3)、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4)、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5)、不管他有多痴狂,外人都是不看好这段感情的,在朋友的全力阻拦下,王映霞只好回了杭州老家。
(6)、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钓台题壁》(颌联很出名)
(7)、但改观归改观,他对她是谈不上爱的,顶多是不讨厌。
(8)、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9)、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0)、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d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11)、与单纯的性爱描写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秽之作更有天壤之别,《沉沦》的作者是把年青人正当的、合理的性爱要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描写的,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量。
(12)、可惜她的成全,并没有换来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幸福。
(1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14)、如他的儿子郁飞评价的那样:“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对朋友也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于家庭与生活都搞得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15)、爱国,作家,女人,这是贯穿郁达夫一生的主线。他个性鲜明,细节不检大节无亏。一生游离在好评和差评之间。
(16)、在小说开篇,主人公在乡间漫步时,在天边出现一座海市蜃楼。此原型即是中国古代桃花源——“犬吠声”、“鱼鳞似的屋瓦”、“杂树”。这个意象不仅体现着主人公心系自然与乡间,还更深层次地暗示主人公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陶潜的影响,是位渴望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这也为后来主人公息交绝游,与同学甚至亲人断绝关系并前往山中梅园做了铺垫。
(17)、她24岁嫁给郁达夫,虽然相比王映霞,她才华不出众,样貌不出挑,但也是大家闺秀。
(18)、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19)、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20)、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1)、他走过来看着我,当高大的他站在我面前时,让我有了一种受到压迫的心悸感。让我觉得呼吸困难。我本能地向后退缩。而他却微笑了:“还是这样的怕我呢!”。
(2)、书中讲述了一位抑郁性青年在对国家,民族担忧的同时,又痛恨自己的不勇敢,转而去靠嫖妓发泄民族情感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自传性。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4)、“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6)、那天她穿了一件织锦旗袍,曼妙柔软的曲线尽显,加上一双明眸如水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一头乌黑的秀发,散发着青春朝气的光泽。
(7)、无论是躲在被窝里的自戏、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浴,还是偷听梅园男女的幽会,都是主人公性压抑的体现。这样的性压抑源自中国传统礼教。每次遭遇性压抑,主人公就会自责;就好比每次祖国遭遇压迫,主人公也反过来质问“你怎么不富强起来?”。主人公辍读国内“不自由”的大学,逃到日本,也是反封建礼教的行动。以上都体现了“五四”时期反封建的社会潮流。
(8)、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癸丑夏夜登东鹳山》(大爱那个摇字,炼到家了!)
(9)、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10)、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11)、但是这种不甚满意的感觉,在他和孙荃的慢慢接触中,渐渐冲淡。因为孙荃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熟读经书,也会写诗。他对她的看法有了改观。
(12)、就在和原配孙荃结婚后一年,他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沉沦》,震惊国内文坛。它是一部饱揽赞誉的爱国主义小说,有反抗,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尊严。
(13)、这样的郁达夫并不是王映霞心中的王子,但他出口成章的才华和即兴赋诗的名士气质,轻轻撩动着她的芳心。
(14)、1938年前后,虚荣而贪利的王映霞与特务头子戴笠又有了婚外情,诗人汪静之在《王映霞的一个秘密》一文中说:“见了王映霞,她倒了茶请我坐下,我还没有开口,她就谈起戴笠家里花园洋房,家里陈设富丽堂皇,漂亮。谈话时露出羡慕向往的神情,又有得意兴奋的表情。我马上悟到她昨夜没有回家的原因了,原因是戴笠派小汽车接她去了。所以王映霞满脸是兴奋、幸福、得意的表情。又想到难怪她要打胎,而且要在达夫外出时去打。”这加速了婚姻的破裂,1940年,郁达夫与王映霞正式离婚。
(15)、《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16)、而王映霞也不再满足于平淡的生活,她需要生活里注入新鲜的激情,她已经不甘就此度过一生。
(17)、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
(18)、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满江红》(这是抗日战争时所作)
(19)、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郁达夫资料精辟1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