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简介资料大全100字精辟78条

诸葛亮的简介100字

1、诸葛亮简介 50字

(1)、寥寥十九字,却引来后世的争论纷纷。陈寿的这种评价正确吗?符合客观实际吗?如果不是的话,他为何又要这样说呢?

(2)、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3)、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4)、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5)、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6)、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7)、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8)、我粗看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有个叫黄承彦的,性格高爽开朗,是沔南名士,他对诸葛孔明说:我有个丑女儿,黄头黑面,但才华与你相配。孔明答应了,于是就用车载了送来成亲。当时人们传为笑谈取乐。乡里还有谚歌唱:莫学孔明花里挑花,后越挑越差,后把那阿承的丑女儿娶回了家!开始想:当父亲的亲口说的,那还有假?时人以为笑乐,大家都觉得可笑,更是真的了。不信吗?还有谚歌为证:“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再想:好怪呀,一个沔南名士,当父亲的不请媒人,亲口向女婿提亲,抢女婿吗?因为他女儿太丑了,要推销出去?才堪相配?因为孔明傻,正缺个黄头黑面的才女?有专家说孔明为了攀高结贵?那为何不干脆投曹操算了?娶曹操女儿也有可能啊!还有专家说因为孔明人格高尚,重才不重貌。凭什么不能重才又重貌?娶丑媳妇的人就高尚?不一定吧!再一推敲:黄承彦者,高爽开朗,恍然大悟:这是一篇搞笑的古文,以幽默的笔调,俏皮地记下了黄承彦抢女婿的故事!

(9)、这段评论的关键措辞有二:一是“奇谋为短”,二是“或值人杰”。前者完全就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简略表达;而后者中的“人杰”,则明显是对司马懿的美称。两者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这就清楚地证明:陈寿在评论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时候,一定会顾及司马懿的因素;如果他一定要顾及司马懿的话,那么司马懿本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他更不敢不认真采纳了。

(10)、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11)、诸葛亮后一次北伐五丈原,求战不得之后,此战便从军事对垒演变成了一场心理战。而据杜佑《通典》记载,汉魏两军在五丈原对峙近百日后(公元前234年七月),蜀汉的盟友东吴也单方面撤兵了,虽然此战陆逊、诸葛瑾在荆州打了个小胜仗,斩敌千余人,但基本上没伤到曹魏筋骨。看来,东吴虽与蜀汉已盟好,但孙权的自私本性不改,总希望蜀汉替自己火中取栗,分担压力,总之是相当滑头。

(12)、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13)、有一次,桓温躺在床上,又想起自己一生的光荣与遗憾,忍不住叹道:"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指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旁边亲信们没一个敢回话。桓温随即霍然坐起,叫道:"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14)、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5)、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16)、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17)、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这个典故早就是出自于诸葛亮。曹操平定河北之后,派遣夏侯惇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虽然诸葛亮有退敌之策,无奈关羽张飞并不听从,诸葛亮只有借用刘备令剑方才威服二人,命两人各带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诸葛亮另外派遣赵云领老弱残兵,假装败战,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从此之后,全军上下莫不佩服诸葛亮!

(18)、杜黄裳: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19)、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20)、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

2、诸葛亮简介资料大全100字

(1)、这么一个琅邪少年,为何突然又离开故乡了呢?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北方中国又爆发了郭记、樊稠与韩遂、马腾之间的战争。同时,曹操征战徐州陶谦十余座城,占领了诸葛亮的家乡琅邪地区。第二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陶谦部下截杀了暂住在琅邪的曹嵩一家。曹操为父报仇,疯狂,他再征陶谦时,血洗徐州,一次性就残酷杀害民众十余万人,尸积如山,使泗水不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少年孔明与两个姐姐和弟弟就随叔父诸葛玄一起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去。诸葛玄当时是他的老朋友荆州牧刘表上表朝廷,推荐为袁术所署的豫章太守,可是诸葛玄刚上任,又“会朝廷更选朱晧代玄”,这可能是曹操挟天子矫诏改任朱晧取代诸葛玄的。

(2)、"仁君"配"贤相”,这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在角色配置上的明显特征,《东周列国志》中的齐桓公与管仲、《明英烈》中的朱元璋与刘伯温等;而这种创作模式的始作俑者,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志演义》中的刘备是汉王室的皇亲贵胄,他在作品中之所以成为被肯定的角色,一方面因为其适应了当时"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还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仁君"特色。例如作品第七十则写他不肯送的卢马伤别人,第八十则写他宁愿与百姓共存亡而不愿舍弃他们,以及后他宁肯失去皇帝的宝座也要为兄弟报仇的行为等。然而,在三国时期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善良仁厚并不能战胜周围环境中的狡诈凶恶,它必然需要一种力量来辅助,这种力量就是"智","智"的载体就是作品中的诸葛亮。

(3)、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葬定军山,追封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23)

(4)、三国时期较有功业的历史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理想寄托着在孔明身上呢?这当然与广大人民的长期神化有关,而同时也和创作主体的人生经历与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生活于元末的罗贯中长期处于轻视文化的环境中,他的才华始终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抱负也根本无从实现。这样,他就迫切地希望有人能为他辟开“唯我独出”的进取之路。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用极多的笔墨写了刘备和孔明之间鱼水相偕的君臣关系。诸葛亮起初只不过是个在隆中耕种的普通书生,然而刘备为了求得贤才,却屈身先后三次到草庐之中相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与他情好日密,无论何事都与之相磋相商,直至后临终前竟以天下相托。"求贤若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许多霸主所都具有的品格,然而能与"贤才"相处得如此坦诚,如此亲密的却只有刘备。如前文所述,诸葛亮的"智"是建立在"忠贞"的基础之上,而他的"忠贞"却又建立在报答知遇之恩的基础之上。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一般都存在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们一方面把有为于当世看作是实践自己人生目标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又自命清高,不愿与污浊的社会现实相混一。但是,一旦真正为人所知,这些士子又情愿为人剖心沥胆,死而无惜。

(5)、《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涉及立志、勤学、修身、养德等方面的内容。《又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养子诸葛乔的家书,专门谈论饮酒问题。《诫外生书》是诸葛亮写给外甥庞涣的家书,谈论了立志的重要性。诸葛亮劝诫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旷远,在传承了诸葛家风的基础上,熔铸了自身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国情怀,是培育良好家风、涵养正气的典范之作,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6)、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7)、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8)、八阵图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9)、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 (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 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 )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 ),暂且栖身。

(10)、这样一来,在《诸葛亮传》的总评语中,如何评价其用兵才能,便成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一书敏感程度高、危险系数大,因而也难着笔的点。

(11)、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

(12)、所谓的“应变将略”,意思是能够依据军情的变化迅速采取正确的应变措施的将帅才能。这里有两个要点:首先要有“变”,即军情要有突然出现的变化;然后要有“应”,即之后要有迅速和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歼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标。

(13)、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14)、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5)、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500人,是诸葛后裔集中的地方。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d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后修订写了序。

(16)、全文完,感谢将粉们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17)、这样一来,陈寿对诸葛亮用兵才能的负面评价,即“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八字评语,就非这样写不可了。这样说的原因有四:

(18)、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19)、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0)、像东汉许缜的《说文解字》,是当时幼儿开知启蒙必读的。像曹操的几个儿子曹植、曹丕等,少时就能赋诗作文,这有个前提:必须识字解义。古代世家子弟开知早,两三岁就开始识字了。又如《九章算术》,也是世家子弟必修之课。还有王充的《论衡》中的《受虚》、《感虚》、《谈天》、《说日》、《自然》等篇目,这也是世家子弟认识天文、大自然的启蒙教材。

3、诸葛亮简介100字左右英语

(1)、   于是魏明帝曹叡集步骑5万,亲自坐镇长安督师,并派左将军张郃领兵迎战蜀军。诸葛亮闻张郃率大军西来,即派马谡为先锋,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谡自幼熟读兵法,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 ·马谡传》)?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

(2)、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良?

(3)、司马懿听罢,既是开心又是心疼,堪比当年刘季的“且喜且怜之”。喜的是,他终于要赢了!论民心,论后勤,论经济,论战术,论武器,论科技,司马懿都没有自信能赢过诸葛亮,但比寿命,他已赢过了多少儿孙辈,岂能赢不过一个蜀汉劳模诸葛亮?

(4)、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5)、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6)、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7)、   夷陵惨败,使刘备愧恨交加,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君臣相待如此,无人可比矣!

(8)、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有人说,《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不得考证。

(9)、原来,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龙虎斗,还是诸葛亮笑到了后。

(10)、   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安全。

(11)、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唯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12)、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13)、三国志12的诸葛亮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14)、再之后,司马家族灰飞烟灭。到今天,谁是司马懿的后代,没人知道。司马懿的故居,没有保存。他和他子孙的皇陵,全被匈奴人捣毁,找都找不到了。

(15)、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16)、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17)、   诸葛亮死后,军中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整军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迅来追,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蜀军从容进入斜谷后,才下令发丧。

(18)、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转载于:www.cSSyq.com书业网:诸葛亮的事迹)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19)、作品中的诸葛亮正是这样的典型之一。他身处乱世,虽常"自比管仲乐毅",但却甘心"老于林泉"。刘备身为帝室之胄,却能对身为布衣的孔明接连三顾,恭敬备至,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孔明,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忠贞"。孔明一生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方面是因为他要帮助刘备重兴大汉基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坚守自己隆中之对时的许诺。这种坚守是对刘备知遇之恩的好报答,它更高程度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品质与气节,体现了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能被人识用的迫切心情。

(20)、三国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人号为卧龙。

4、诸葛亮的简介资料200字

(1)、刘表治理荆州,应该说功不可没,可刘表有个要命的毛病,和袁绍一样:有才不能用,闻善不能纳;好谋无断,封闭保守。外地避难来荆州的人才济济,刘表基本上是养而不用的。他的政权主要是依靠蒯越、蔡瑁等亲旧熟人。蒯越是将军、樊亭侯。蔡瑁是刘表的小舅子,一个人就当四个官:军师、江夏太守、南郡太守、竟陵太守。刘表一面任人唯亲,一面还在作秀。他上门候请庞德公做高官,庞德公不理他,他请教书的颖容当武陵太守,颖容也不干。虚伪的人,官再大,学问再好,也令人讨厌,所以孔明绝不会辅佐他。加上荆州是块肥肉,曹操、孙权都在打着主意。刘表封闭保守,肯定守不住。孔明也不愿跟刘表蹚这浑水。

(2)、这是什么意思?据《晏子春秋》说:春秋齐景公时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相国晏子从他们面前过,他们不起来行礼,晏子认为他们勇而无礼,是国之大害,建议景公使“三子计功争食二桃”之计来除掉他们。结果,田开疆因功大没吃到桃子气得自杀。公孙接觉得自己功小抢了桃子使田开疆自杀,无脸活在世上,也自杀了;古治子则大喊着“我们三人结为兄弟、亲如手足,只留我苟活人世,于心何安?”说罢也拔剑自刎。他们的尸体埋在齐国都城临淄东门外的荡阴里。因曲调悲凉,吟唱令人哀婉同情。

(3)、明代文人陈继儒在《东西晋演义序》中认为:"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丛取而演之,以通俗喻人,名曰演义。"这里对历史演义的定义主要是强调了历史演义的两个来源,即"信史"和"野史"。作为题材来源,"信史"和"野史"一方面影响了历史演义的叙述内容,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的叙述方式。

(4)、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5)、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6)、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7)、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8)、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9)、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

(10)、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11)、二十九年后,邓艾三万大军攻入蜀中,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战败身亡,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也随父战死。蜀汉灭亡。天可怜见,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因为年纪太小,不够资格参战,这才幸免于难。

(12)、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13)、某保险公司领导因学习了这套学术,团队业绩翻了几翻;

(14)、而处理后一个问题则相当困难。因为当初司马懿等三人的言论和行动,包括有损三人形象尊严的言论和行动,早已经成为被各种文献记录下来的既定历史事实,难以完全回避,也难以完全变黑为白,彻底加以涂改。不幸的是,有损三人形象尊严的言论和行动,数量还确实不少。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卷七《直书》所言:

(15)、在本篇的后,我想讲一个诸葛亮粉丝的故事。那是在公元347年,东晋权臣桓温在打下成都后,志得意满,认为奋斗到这里,我可真是牛了,诸葛孔明也不过如此,千古一人,舍我其谁哉!?而就在这时,部下为桓温找来一个百岁奇人,据说曾是蜀汉的一名小吏,而且还在诸葛亮身边工作过。

(16)、桌游《三国杀》中的诸葛亮(标准版)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17)、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诸葛乔后来虽然做了驸马都尉,诸葛亮对他依然管教很严,外出打仗时,常让他承担艰苦的运输任务,可惜诸葛乔25岁时就死了。诸葛亮晚年又得一子诸葛瞻。诸葛亮死时,诸葛瞻才8  岁。后来,魏灭蜀时,诸葛瞻驻守涪城(今四川绵阳),与邓艾作战,以身殉职。其子诸葛尚,当时年仅10岁,闻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所以后人称赞诸葛亮祖孙三代是" 三世忠贞"。

(18)、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诸葛亮简介资料大全100字精辟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