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下载精辟144条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

1、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全文

(1)、精神和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2)、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3)、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已经大不如20郎当岁的年轻人,越发理解了记忆经典名篇文章的重要性。建议喜欢吟诵《道德经》朋友们尝试背诵全篇。

(4)、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5)、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6)、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8)、有人宣扬的道理,说节食是胖子赘肉形成的根源。 

(9)、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10)、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 

(11)、天下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12)、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3)、雌性保持以柔静征服雄性,在于她以静为下的自性。 

(14)、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有敌人了。

(15)、善于带兵的人不依赖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先对人表示谦恭。这就是与人不争的品德,这就是借助别人力量的办法,这就叫做符合天的运行规律远古高的法则。

(16)、(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无相生,难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依而存,音声波动相互应和,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皆以无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17)、智多:智,巧诈、奸诈,而非为智慧、知识。 

(18)、而达不到这个境界必然产生亲近疏远、利益损害、高贵低贱等分别心。 

(19)、用双手紧紧地抓住,想以此来充分控制什么,还不如放开双手顺其自然①;用锤子不断地捶打,企图使兵刃越来越锋利,那样的锋利不能长久保持②;四处搜刮金银财宝,想用来装满自己的屋子,没有人能守得住这个屋子③;苦心经营终得富贵,想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就会自己给自己带来灾祸④。

(20)、俗陋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2、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下载

(1)、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2)、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3)、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4)、目的达成了就该激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规律。

(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6)、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7)、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8)、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9)、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是万物的源头,是万物的延伸)。

(10)、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11)、所以圣人,因精神内守而获得真知,因屏蔽假象而名至实归,因不为欲望而事遂功成。 

(12)、规律使某种事物得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物,第二事物再产生第三种事物......这样才演化出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王公却用它们当作自己的称谓。所以说,对于事物,人们的本意也许是想减弱它,结果反而加强了它;人们的本意也许是想增强它,结果反而减弱了它。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

(13)、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5)、(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

(16)、所以唯有达到与道大同的境界才是真正可贵的。 

(1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正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19)、《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0)、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道德经原文和译文完整版

(1)、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 

(2)、玄牝的生育之门呢,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天地根了③。

(3)、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4)、内心强大的践行者有志,不失其志向的所有者久,心死而精神不亡者寿。

(5)、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6)、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7)、由于他们的无为影响、不言之教,万物因此而兴作,他们却从不张扬。给予众生以生命力,却不占有他们;治理天下,却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和谐社会成就了,却不以功臣自居。因为不以功臣自居,所以精神不死。

(8)、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⑾;或载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9)、圣人出现,天下和谐,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10)、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1)、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12)、《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3)、(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14)、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

(1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6)、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17)、邻里之间相互观望,鸡犬之声相互闻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8)、唯有具备利万物而不争之品质,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高枕无忧。 

(19)、(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20)、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4、道德经正版原文及译文

(1)、(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注:有所为、则所为必败,有所执、则所执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圣人善行而不执着,无得故无失。(圣人)面对事物时,不忘初心,始终如不会失败的。圣人不为众生欲牵引,心不滞与外物,行不言之教,从众人过错中吸取教训并替其分担。因此圣人能教化万物如万物自然如是,而实无所为。

(2)、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3)、空间的神奇作用是持久不变的,它好像一个玄妙的母体。而这一母体的生产之门,就是孕育万物的源头。空间永远存在着,人们使用它又用之不尽。

(4)、古时候重视道的信仰是为何呢?不是相信“有求必应”,“有罪也可以赦免”吗?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看它又看不见,这叫做无形;听它又听不到,这叫做无声;摸它又摸不着,这叫做无体。这三种特性都是无法进一步追究考察的,它们混合于一体。它的上面显不出明亮,它的下面也显不出阴暗,他无形无影难以捕捉,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物体。这可以把它叫做没有形状的形态、没有形体的形象。它可以说是迷离恍惚、无法说透的,面对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前头,尾随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面。掌握了亘古已有的规律,就可以凭借它来驾驭、把握现在的一切事物,就能够了解远古时代的情形。以上所讲的就是关于规律的主要情况。

(7)、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8)、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

(9)、(解释) 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1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11)、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以无事。 

(12)、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13)、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14)、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15)、其上不谬,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16)、所以,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刍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运使然。老子为什么h会这么说?

(17)、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18)、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19)、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20)、周围的老百姓们感觉矛盾越来越少、各方面越来越称心如意了,并不知道这背后的真相,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嘛!

5、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拼音

(1)、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不推辞、不辞让。 

(2)、何谓宠辱若惊?当宠意外降临,得宠者欣喜若狂,失宠者惊恐万状,这就叫宠辱若惊。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4)、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5)、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

(6)、道德经,是解释“道”,不同于道教,也不等于道家,“一阴一阳之谓道”,万道归一的哲学原理,是解释自然规律,人属于自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从整体来说,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天主教、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自然原理,我们学习领悟“知道”,是看各大教主手指的方向,而不是仅看教主的手指。外儒内道,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佛可以称为选修课。(文/武广盛)

(7)、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8)、《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精髓,书中所讲,寓意深刻,本站所提供的解释仅限参考,《道德经》文化不是用语言就能表达清楚的,需要自己专心的去领悟。境界不同看到的深浅也不同,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到升华。提供此网站希望能方便学者…

(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0)、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11)、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12)、断贤人志士的宣扬,抛弃对智巧谋虑的鼓吹,人民将会获得百倍的好处;断仁慈厚爱的宣扬,抛弃对恩情道义的鼓吹,人民将重新回到孝慈本性;断奇巧技艺的宣扬,抛弃对物质利益的鼓吹,强盗小偷将慢慢地消失掉。过分强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表面形式的好处,人们就会越来越不满足,社会就越来越动荡不安。所以要让人们心灵的眼光放到这上面来:

(13)、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14)、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15)、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16)、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17)、(1)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

(18)、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19)、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20)、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2)、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

(3)、丰盈四溢的好像虚无,但其作用不会穷尽。 

(4)、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无异于国贼;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是国家的福音。 

(5)、(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6)、(解释)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7)、(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

(8)、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9)、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巧智诡诈的影响。 

(10)、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11)、所以圣人说: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们好静民心自然框正,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有。我们无欲民心自然纯朴。

(12)、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 

(13)、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14)、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15)、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6)、素:未经染色的丝绸;朴:未经凿削的木料。素与朴,用来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

(17)、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18)、第三十章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9)、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2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2)、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4)、(小编:高级的善行就像水吧?水表现出来的善“象”,就是有利于世间万物,但是水不去要什么功劳名誉。水甘愿留在大家都不怎么留意的角落地方,跟“道”的“象”是很相符的……)

(5)、正是因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6)、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7)、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8)、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9)、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0)、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1)、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12)、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13)、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14)、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15)、“下德”是刻意地表现出德性,有目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达到某种目的德行表现,这是假的有品德。04“反”向运动《道德经》高度概括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指出了事物无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自身运动的结果,这就是“反”向运动规律。

(16)、(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治。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盗贼就越多有。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8)、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19)、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20)、网络发达了,人们自由了,想说什么都可以尽情地倾诉,越说越觉得自已有道理,而以“白痴”“弱智”等词来辱骂他人;科学发达了,人们逻辑学得好了,于是有了“反伪斗士”与“反反伪斗士”之间无休止的唇舌之战……近双方代表人物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中,矛盾剧烈到了拉拉扯扯动手动脚的地步了,就如第三十八章说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2)、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3)、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下载精辟14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