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主要内容
1、陶行知教育名篇有哪些
(1)、我今年新定了一个“双百计划”:看100本书,写100万字。
(2)、“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变成一篇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1不朽的塑像。”我说,平凡无过于一杯开水,撒上茶叶,便成了一杯清香可口的茗茶;放入柴米油盐,便有了生活百味;滴入几滴颜料,便有了生活的五彩斑斓。生活本如此,需要的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放手开创生活,才有美好的明天。
(3)、我常年阅读,比初中生厉害一点,基本上每小时能读4-6万字,一天读两三个小时,妥妥的10万字打底。
(4)、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5)、创建游戏情景。各园把区角游戏作为重点打造,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生活实践能力。
(6)、《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7)、《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俄)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著刘文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先生对师范教育提出要进行四方面改革:师范学校不再制造书呆子;师范生不再受书呆子训练;社会不再把活泼可爱的儿女受书呆子同化;已成书呆子的要在生活的炉里重新锻炼新生命。说到底,先生还是主张师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教学做合一。回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多少仍在苦苦追寻所谓的分数,学生所学是否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学以致用者有多少?今天的教育是否还在培养书呆子?
(9)、吴非老师说:“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之所以成为人,“我”之所以成为“我”,需要的是教育开启心智和感官,而不是把人“训练”为机器。”我想,班级管理,更该如此——把“管理”的权利教给学生,还学生民主,学生才会更具活力。也唯有这样,才会实现学生自治——自我管理。
(10)、第有目标。他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是达目标的内容坚决不学。作为老师,我们有目标吗?一个班级的课程,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自己的专业成长学期、年度要达到那个目标等等。有了这些目标,我们就要有执着的精神,向目标奋进。我觉得李镇西老师的“4+1”模式,很值得借鉴。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加一片爱心,爱孩子,爱教育。
(11)、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12)、办一所活学校,是我的目标所在,目前正向着这一目标迈进。
(13)、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现在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是真善美合一的爱。教育、引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长辈,爱他人,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爱自己的集体,爱家庭,爱家乡,爱和平……引导我们努力做一名有博爱精神的人。
(14)、它记录了一个人和一群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顾明远先生已近9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著书立说,并参与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一群人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对教育的孜孜追求。
(15)、而且这事也挺难,肚子里没货啥都加不上,毕竟加好了那是增光添彩,加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
(16)、有人说:“兴趣是好的老师。”不论你学什么,感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学做就会事半功倍;没兴趣就会心不在焉不走心不过脑,学做就会事倍功半。
(17)、自然科学类书籍。作为老师,也需要了解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教育过程中,才不至于是个门外汉,博采众长,阅览群书。比如《时间简史》、《物种起源》、《昆虫记》、《奇妙的生灵》等。
(18)、读完本章,很为丁校长的精神感动。他有超前的教育理想,他能“就事实生理想,就理想正事实”;他能以身作则,靠自己言传身教感染师生,注重改良环境,治理校园,教学生做事;他勤俭节约,想方设法为学生购置图书,让学生有书读;良好的教育影响了孩子在校在家的做事品格,赢得了家长好评,使得家长更信任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关系。
(19)、生活教育是从具体生活实际出发,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生活中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答案;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寻求解决,读书、生活、做事一体化;它教给人民主思想,倡导人人平等,“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
(20)、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2、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
(1)、“民主好比是政治的盘尼西林,肃清一切中国病。民主又好比是精神的维他命,给我们新的力量”。很庆幸,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朱特曾说:“历史真正能帮助我们懂得的是,问题的复杂性永远存在。”而阅读朱特,阅读《重估价值》,却令我们深信,即便过往的问题纷杂无绪,但倘以他那般郑重而饱含忧思、理性而不失“理解的同情”进行思考,我们无疑将会获得理解并认识历史的智慧,并经由这智慧无限地逼近那些复杂问题的核心。
(3)、野人生活是富有问题的”。其实我所面临的教育也是如此,面对条件越来越好,生源越来越少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该如何组织,教学行为怎样实施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一直行走在探索的路上,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探索路子。“我们从野人生活里感觉到人的身体是不足以应付环境的。我们觉得人类要想征服天天然势力,必须发明、制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对我们教育教学来说,工具有哪些?我想,是除了教具以外的各类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唯有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才能为眼下的教育找到出路。
(4)、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5)、体健是做学问的前提,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天才固然是“做学问的根据”,但我认为,所谓“天才”是上天赋予的优越条件,潜心做学问,优势很大;但若仅凭天才,是远远不够的,后天的努力才是关键。所谓“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就是这个道理。
(6)、读完《育才十字诀》,首先想到了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问与做人一样,需能吃的苦中苦,“患难给有志者以战斗值情绪与战胜之智慧”。“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7)、读完《注重养生而不杀生》,我觉得应该从小给孩子生命教育,使其懂得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善待每个生命。一方面,要珍爱自己生命,面对挫折困难要有顽强毅力;另一方面,要善待每个生命,哪怕是身边的小植物、小动物,都一样有生命,我们要呵护这些小动物、小植物的生命,使其健康成长。
(8)、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9)、学生时代,曾遭遇师范班主任在开学之际,和班干部讨论新学期各项事宜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倒下;工作之后,有同行因急病倒在了办公室……这或许只是个例,只是和其他人一样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并且,谁也无法准确,这是由于职业因素所导致。
(10)、“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是先生的一贯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获取智慧。只有在实践中得出的知识,才是真知识,由此而积累的才是真智慧。拿我们教学实践来说,出去学习是好事,可以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更新理念。但将学到的东西不加分辨与筛选就运用于教学,这就是学到了假知识。我认为学习也要质疑,包括我们看到的别人已经运用得很成熟的做法,因为别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的理论也未必适合自己的实践。因而我们学习的仅仅只是一个思路,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摸索,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师生乃至学习的现状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读书也是这样,琳琅满目的书籍需要抉择,读精华弃糟粕;书中的知识要辨别,不可全盘吸收;书里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不可盲从……我们应该读精书,求真知,学真理,干实事,创佳绩。
(11)、我认为,唯有适合孩子的,才是好的教育。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大弊病就是喜欢仿效。今天学习借鉴这个模式,明天尝试运用那个方法,结果模式没用好,方法没学好,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可在这过程中“受伤”的却是师生,被折腾得无所适从,终却一无所获。
(12)、可写东西毕竟和说话还是有区别的,有个码字的(其实就是我)曾经说过:
(13)、“一个人,一个时候在一个地方干一件事”,我的理解是我们做事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去做事,不要贪多,也不要好高骛远,专心搞好一件事,再做其他事。
(14)、我这人脑子驽钝,爱好不多,不爱打牌搓麻耍钱,手机上更是连个游戏和视频软件都没有。
(15)、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16)、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的深层原因,也有个人的诸多因素。很多老师除了忙于备课上课、教育教学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其它事务性工作要做,填写各种表册,应付各种检查,扶贫工作可以安排老师,调研巡查可以安排老师,专项整治也可以安排老师,总之,老师差不多就是万金油,老师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大多数老师疲于奔命,的确也没有这份心情,没有这个闲情去读书了。
(17)、 每周日,下午15:00-17:00
(18)、“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19)、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20)、在解决好这一抱怨和嫌弃女孩子学历低的小思想小心理的前提之下,才能让她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才能在一种专心致志的环境中,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目的。
3、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主要内容
(1)、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是他过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2)、先生所提之平民教育,我粗浅地理解为识字教育——教平民能认一千字,会看报、记账、写信,具备做一个国民必备的知识;全民教育——教育对象为全民,中国的每一个人;爱国教育——读好书,做好人,热爱国家。
(3)、对于读书,我赞成先生反对“为读书而读书”,但对于“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我认为还是有缺憾的:我提倡“读无用的书”,若都提倡功利性阅读,都读“有用”之书,还是容易走入阅读的误区,都揭有用的书读,能每本有用之书对你都用用?能确定你读之书就是你需要的书?而读无用之书,则不然,广泛涉猎各个方面,凭兴趣自由阅读,既读“有用”之书,也读“无用”之书,我觉得才是真正的阅读。
(4)、内容:生活怎么了?诸多的不如意和人生困惑,是否让曾今雄心壮志的自己已不敢畅谈梦想?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走进观念、规画沙龙相约梦想舞台。
(5)、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试将各学校的《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更不必说了。
(6)、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先生“每天四问”,可谓对是对曾子“自省吾身”的继承与发展。先生对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每天四问”,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警钟,倘若能坚持不懈“每日四问”,我们一定成能为一个大写的人。
(7)、因此,本书呼唤,每位教师都要修炼自己的教育魅力,不能只满足于日常教学工作。教师是伟大的创造者,勇于去蔽,才能成就真性情;勇于去惰,才能成就真学问;勇于去庸,才能练就真本事。有真性情、真学问、真本事的教师,才是富有教育魅力的教师。
(8)、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9)、社会即学校,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所以陶行知认为社会本身就可以当做一所大学校,教育是要满足社会需要并且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所以这也可以叫做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1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字里行间行走,于平仄跌宕中摆渡,读一本书芬芳了灵魂,悦一本书温润了岁月。《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阅读已经接近尾声,但是“阅读悦美”活动仍然在展开,我们期待与下一本书的约会,与下一本书的成长。
(11)、杨洪艳老师由书内走到书外:生活处处皆教育,教育时时现生活。对此我首先想到的是语文教学,语文产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生活在语文教育中:从咿呀学语到熟练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交流,还有走在大街上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广告箱,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学生识字的资源。当我们带着孩子逛街、散步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识字;陪孩子看电视、读报纸时,我们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去商场、超市购物或旅游时,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活动的过程也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源泉。
(12)、李镇西老师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中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就要提倡这样的教育。
(13)、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14)、别小看这点文采和段子,这才是让你在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15)、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在小学四年级以上,在国语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
(16)、但是像这样喜欢学习的老师,在现在这个社会,也不是很多。
(17)、不吼不叫的父母,成就卓越、优秀的孩子。---走进观念、规画沙龙,洞悉情绪背后的真相。
(18)、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
(19)、可见,先生主张的“生活即教育”,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里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做是中心。同时,在教学做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也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学相长。
(20)、“现在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他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教员,教育界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既不能多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没有新的教材能供给学生,只能年年爬起来卖旧货!”从这段文字中,深切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对不爱看书的教育者的痛恨,他认为这样的教师就是“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看到这里我深感惭愧,身为数学老师,总感觉自己每天与数字打交道,看多了文绉绉的东西对自己的专业也没太大用处,我为我曾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羞愧。走上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多是因为读书太少。
4、《陶行知教育名篇选》
(1)、教育也是如此,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育,注定是平淡而乏味的教育;用心思考、尝试变革、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
(2)、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3)、他们大喊着:刷小视频才是人类学习的未来!我们要碎片化学习!打倒沙雕读书狗!
(4)、对于书籍,我认为“书是粮食不是药”。书籍能给我们提供精神成长的养分,为孩子精神健康成长供给养料;但不能“包治百病”。书籍不会把学生学习中的所有困难解决掉,比如成绩低迷的问题、孩子厌学的问题,书籍只能起到辅助、帮助作用,不可能把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因而一些家长、老师不要对书抱以偏见,认为“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可成绩还是提不高”、“我让孩子读了很多书,可孩子还是不喜欢上学”等等,这是对书籍的误解。只要老师、家长让孩子养成了阅读习惯,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已经成功了大半。
(5)、“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书内容的传递,心得交流,思想的碰撞,都是收获的幸福。你的书海拾贝,我的书中领悟,他的书本评价,都在这里一一展示。
(6)、地址:安宁区北滨河路黄河印象10楼(五谷种业)
(7)、让我们铭记:国学精神高扬,文明自然灿烂辉煌;
(8)、及至少年,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范围更加广泛,小学毕业时,“四大文学名著”通读完,特别喜欢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读了三遍。初中时就爱上写作,有广泛的阅读支撑,几乎每次作文都是范文,中考语文满分更是得益于国学的滋养。
(9)、地址:榆中县润德国文学堂(榆中县栖云北路物资局院内花与市场二楼)
(10)、“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1)、先生所提之民主教育,旨在普及大众教育,为广大劳苦大众普及教育,其教育方法与现在提倡的因材施教、联系实际是想通的。
(12)、其实这就是因为我看书多了,思考多了,脑子里的高速公路也就打开了。
(13)、陶先生的讲座《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中提到,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容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他的机会,可分四种:有可教之人;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已受教而未能教好。第三种是就受教的人说的。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女子教育,乡村教育,老人教育。说到女子教育,我又想起了张桂梅老师,她把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女子教育,感动了很多人,张老师不顾自己身体的伤痛,把建设好女子高中当作自己的责任,让地处大山的女孩子有学上,有未来。她是榜样,是楷模。她的精神值得学习,感动了所有人。女生一定要时刻提升自己,不断学习,修身养性,充满智慧。
(14)、会当书记:包括写小楷,管卷宗,写社交信,做会议记录等。在国语课和社交活动时及集体活动中学习。
(15)、教育当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建设人才而办;教育更该紧扣时代主题,为培养建设所需领军人才而办。
(16)、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7)、暑假期间,在叶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全校老师开展了以“同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读的就是《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18)、每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伴随身高、体重一起变化的是思想和心灵,虽然后者是隐性的,但是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也决不能忽视。在本书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积极创设“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学生还原成6—12岁的儿童,让他们的身心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学生需要交流,我们老师就是可以家谈的朋友;他们需要倾诉,我们就是忠实的听众;他们想要解释,我们就给予充裕的机会;他们需要玩耍,我们就开展“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其次,是爱的教育。
(19)、人文历史类书籍。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老师,必须要熟悉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了解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变化。可以适当的读一下《中国通史》、《简明二十四史》、《世界通史》、《史记》、《资治通鉴》等。还需要了解一些社会风土人情,其它国家的文化差异等,有时候兴趣的时候,可以翻看一些这方面的杂志。比如《世界地理》、《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博览》、《环球》等。
(20)、大力倡导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鲜明的特色,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些在倡导新课程改革,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5、陶行知教育名篇pdf
(1)、启蒙是从看连环画开始,《杨家将》、《岳飞传》、《上下五千年》。之后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由此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2)、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追求效率和规模的时代,当下学校发展中,随处可见速度崇拜、锦标思维和广场冲动。其代价是,教育越来越偏离自身规律,教育改革之路越走越窄,与教育有关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校长、教师,对教育越来越怀疑。
(3)、陶行知的五大主张:陶行知之前的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做陶知行,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受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所以改名为“知行”。进入中年时期,他通过博学有所感悟,又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翻了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正式庄严宣布改名为“行知”。
(4)、读书使人思考,读书使人聪慧。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作为教师队伍里年轻的一员,我将永远记得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5)、陶行知1917年回国后,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但并没有与杜威失去联系,他发表了《实验主义之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实验主义与新教育》等文章,并且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英文原著作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授课的教材。不仅如此,陶行知在后期晓庄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中,一直与杜威保持着通信。晓庄目前仍存有杜威于1944年6月10日写给陶行知的亲笔信。信中说道:“我期待着有一天,我想你也在同样地期待着,我们不仅在军事上,而是在根本上帮助你们建立起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教育。这个世界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民主的目标和方法不能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来的话,我担心我们一个国家的民主体制也是不可能长久繁荣的。”通过民主的教育来促进民主社会的实现,是杜威与陶行知共同的夙愿。
(6)、它记录了一个人和一群人关于教育的做法及其中蕴含理念的思考。顾先生曾经教过小学、初中,后成为教授学者,执中国教育之牛耳,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中外教育的比较视野下思考中国的基础教育。因此,他对这一群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及活动中的欣喜郁闷都有切身体会:私立高中的招生游学与高考、公立学校的择校、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程建设、幼儿园的启智培德、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师德建设……学校是什么?学校不就是由这些问题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吗?
(7)、首先感悟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8)、书中字里行间无不在向老师们传递着这样的讯息:写作并不难,只要你不给自己找懈怠的理由;静下心来,先把从教以来印象深的一件事、一节课写出来,读给你的同行听,读给你的学生听——如果他们的眼睛亮了,你的灯就亮了。当一盏一盏的灯都亮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
(9)、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10)、关于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充满诗意、深刻独到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指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学生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这与陶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11)、《陶行知教育文集》说,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达,态度真诚,要有炽热的情感。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不同来要求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创造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12)、读完先生平民教育概论,在感慨先生其时的远见卓识、忧国忧民思想、为救国寻求出路而苦苦探索精神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今天教育现状的反思。
(13)、《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出版之后,在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中广受好评,在很多报刊、网站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来自不同读者群体的、形式不一的书评。
(14)、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15)、读完一本书后,我的习惯是快速复盘一遍,看一看刚才我在书里画的重点,好的地方或许还背上两嗓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精辟9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