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
1、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下载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3)、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初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课外文言文;答案跪求中语文
(10)、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11)、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2)、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13)、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14)、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仍,执无兵。
(15)、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后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觉得没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给你意见啊至于诗经我觉得平常听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错啊。
(16)、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17)、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8)、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dùn)兮!
(19)、(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20)、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mp3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5)、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8)、我们看看《道德经》的介绍便明白为什么要让青少年有度阅读了。
(9)、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0)、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11)、(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2)、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5)、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16)、圣人在天下,歙(xī)歙(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7)、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9)、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雅坤喜马拉雅
(1)、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2)、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所以,如果题主想要学习国学,就要从国学经典文献入手开始学习。学习国学经典文献将会面对两个难题,第一那么多国学经典,我从哪里开始学起?针对这一点,题主好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或发展方向,确定具体的文化点,然后找该文化点的代表时代的经典来学习,等学透了这些文献,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以后,再可以找寻该时代前面的时代和后面的时代记载该文化的经典文献来学习,向前可以溯源,向后可以观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有效、系统地学习题主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6)、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8)、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戴颖涛篆刻“不如守中”
(10)、那么一曰慈,什么叫慈?慈这个字的原意就是一个人看着另外一个人,他其实活得很好、很正常,但是你仍然觉得他活得不够好,你仍然很心疼他,这种情怀叫做慈,这是一种母亲对自己孩子一般的慈爱。在原始氏族社会当中,慈这个情怀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情怀,在原始社会,孩子由整个社会公养,当时是群婚制,孩子没有父亲,父亲往往都是其他部族的男性,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本氏族的成员,所以氏族内的成员都是孩子的血亲。
(1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
(13)、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5)、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16)、绳绳(mǐn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17)、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18)、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后得到的是通顺。
(19)、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20)、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道德经》。道德经全文5162字。
4、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无v
(1)、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2)、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3)、《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5)、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6)、(解释)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7)、(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8)、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9)、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0)、当然,文明一旦产生,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有人也没办法返回到原始社会,所以老子也知道自己的主张是不可能得到推行的,于是根据历史的记载,老子后来对人类社会极度失望,骑着青牛出关,从此就不知所踪了。
(11)、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好,不知道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
(1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3)、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14)、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逐渐频繁的时代。在老子时代之前,如商周时期,我们中原大地往往数百年下来也不会发生多少战争,那是老子所向往的时代,所以老子想往回退,退到文明时代之前,退到一个没有纷争的时代。
(1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6)、(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17)、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8)、(解释)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9)、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20)、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5、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在线收听
(1)、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2)、.有一点千万要记住的是不要全搬白话文的意思,不过可以多参考点白话解释,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领悟。
(3)、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4)、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读《道德经》了。也不再觉得《易经》有什么神秘而不可知了。
(5)、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6)、《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多的文化名著。
(7)、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8)、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10)、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11)、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12)、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13)、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好,不知道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
(14)、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15)、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6)、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7)、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都来投*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
(20)、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也作“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3)、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4)、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5)、(解释)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6)、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7)、《道德经》这一章启示我们:⑴“道”的永恒规律就是“无为”。而“无为”就是自然界辩证发展规律,可以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⑵领导者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形势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⑶在大好形势中,为官者要客观公正,为民服务,不能有贪欲。只有这样,人民就会自我安定团结。
(8)、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9)、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0)、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1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1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4)、(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1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6)、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17)、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这不是以*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18)、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19)、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0)、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1)、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5)、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6)、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7)、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8)、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
(9)、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10)、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11)、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1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3)、(解释)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1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mp3精辟1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