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大全精辟82条

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1、老子道德经金句

(1)、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3)、就像有的公司领导一样,巴不得员工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员工的个人时间几乎被全部占用,半夜还在发工作汇报。日子长了,员工必定身心俱疲,人心涣散,反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所以,怎能一味地贪多呢?从我们个人来说,人生不只有工作,还有生活呢。

(4)、“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老子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8)、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10)、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看完了还不过瘾?扫描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13)、(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6)、(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9)、一个轻易许下承诺的人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往往暗藏玄机,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一定不能轻视对手。

(20)、(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2、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大全

(1)、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2)、(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3)、据说当在国外翻译成版本的就大概有150多种,道德经的版本。

(4)、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6)、老子名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道德经》

(8)、(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9)、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10)、(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1)、在《道德经》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如何对待死亡的态度,但是其中也指出了如何看待死亡,我们从两个角度可以找到答案。

(12)、(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13)、老子名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1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16)、(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17)、在哲学上,老子第一个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成“道"或“朴”,有时称之“无"。设想道既是物,又是一种混沌未分、生成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又是一种超时空、超感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精神。

(18)、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9)、(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2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解释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别人总是很容易,但是认清自己却是很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一辈子都在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情,到头来碌碌无为。认清自己,坚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与本分的事情。

(3)、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老子《清净经》

(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聃

(5)、感悟: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6)、(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八十一章》

(8)、(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9)、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10)、那些轻易承诺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在我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真的很实用。真正想要帮你的人,会问清楚你现在面临的是哪些困难,需要帮到什么程度,会认真考虑自己能帮到哪些,而不是张口就说行行行,好好好,你尽管说,这种人往往是不靠谱的。

(11)、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2)、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3)、开篇说的,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 《道德经》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 《道德经》

(17)、上等资质的人在听闻知晓了道以后,立刻会勤勉地去学、去做;中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会半信半疑,认为可有可无;下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就会大声嘲笑,大加讽刺。但如果这等人不嘲笑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道了。

(18)、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19)、(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20)、出自《道德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看《道德经》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

4、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2)、(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说好听的话,是可以得到人的好感,但是只有把事情做得漂亮,才能真正得到一人的真心认同。

(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9)、(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10)、(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强。

(1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 《道德经》

(12)、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13)、老子名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所以在这句话中,不仅仅体现了《道德经》对于死亡的态度,更有对于我们活着的人保养身体的态度。二: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谦虚谦让退身于别人后面,反而得到众人的爱戴与拥护,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1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 《道德经》

(16)、老子名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1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20)、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5、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及翻译

(1)、老子名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大全精辟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