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翻译
1、论语学而篇翻译
(1)、(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3)、(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创新设计》)
(6)、(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8)、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9)、(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1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1)、8子曰:“君子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2)、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13)、(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1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理雅各(James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1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7)、(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8)、(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9)、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20)、(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论语学而篇翻译感悟300
(1)、(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2)、(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7)、(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原文)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9)、(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3分)
(10)、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去到一个国家,就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各个国家的国君主动以自己国家的政事咨询,亲口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老人家参与政事的方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
(11)、由此我想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也应该把“孝弟”做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教育孩子首先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家、爱人民的人。
(12)、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3)、(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14)、(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5)、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18)、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0)、(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1)、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4)、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教材、教参以及一些通俗的《论语》译注中对“学而时习之”章句的错误理解与不当译注,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特别是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其次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这里面体现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一个良好愿望,而这个愿望是有悖情理与客观事实的。再次,反映了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对古人一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8)、有子即有若,是孔子所有学生中德行和学问高的一位,据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尊他为师,所以有子的观点能够代表孔子。在这一章里,孔子谆谆教导我们:“孝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孝弟”,才能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否则,便有可能犯上作乱,做出一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9)、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0)、(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6)、(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贪官胡长清贪污国家资产几千万元,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然而他90多岁的老母却一至生活在农村,住在几间破草屋里,他每月只给母亲50元钱的生活费,还比不上他抽一包高档烟的钱,而且多一分都不给。这样的不孝之子,还能算人呢?他怎么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才是怪事呢!
(18)、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9)、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脂泽粉黛
(20)、(2)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的好做法是行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4、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3)、“学”古今都有学习的意义,但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与积极经验,虽然也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朱熹在《四书集解》中就把这个“学”字解释为“效仿”,这大概与古人传授知识以言传身教为主有关。从“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语言也可以看到古人讲“学问”主要是指“做人”、“处事”。现在讲“学”,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4)、(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5)、(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译文: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量谋划。
(8)、(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9)、(2)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带头(先之)、勤勉(劳之),办事不懈怠(无倦)。
(10)、(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2)、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3)、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14)、(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5)、(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1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7)、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1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9)、(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20)、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论语学而篇翻译与内涵
(1)、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3)、(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4)、(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7)、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8)、(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9)、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0)、(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1)、(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2)、(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后完成。”
(13)、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4)、(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15)、(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16)、(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学而篇翻译感悟300精辟9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