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12章翻译精辟136条

论语全文及译文12章

1、论语全文及译文12章注释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  习,复习或者实习;  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愠,生气,发怒;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9)、试译:孔子说:“光读书,不琢磨,就糊涂;瞎琢磨,不读书,就没用。”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1)、(注释)(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12)、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3)、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1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5)、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9)、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20)、(解读)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2、论语全文及译文12章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注释)(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3)、(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6)、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7)、 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8)、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9)、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0)、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缺点就加以改正。”

(11)、孔子:“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12)、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4)、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15)、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6)、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8)、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论语12篇译文

(1)、注释: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舍:停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6)、(解读)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9)、试译:孔子说:“用各种极端磨炼自己,极端的害处就没了。”

(10)、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2)、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5)、(解读)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16)、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8)、试译:孔子说:“周朝取舍了夏商两代的制度,集礼仪文化之大成啊!我遵从周礼。”

(19)、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20)、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12则原文及翻译,越少越好

(1)、试译: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2)、(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3)、试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各方诸侯助祭,肃穆天子主祭。’《雍》诗的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4)、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7)、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8)、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9)、(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10)、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1)、(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子曰:“知(zhi)者不惑(huò),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4)、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5)、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16)、试译: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8)、《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0)、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5、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下载

(1)、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3)、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试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子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5)、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6)、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7)、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9)、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10)、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4)、(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6)、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7)、(解读)“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1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9)、(注释)(1)达:通达,显达。(2)闻:有名望。(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6)、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7)、试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

(8)、试译: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想说的话他自己先做到,别人就会跟从他。”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1)、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1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14)、(注释)(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3)远:明之至,明智的高境界。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9)、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20)、(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4)、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5)、试译:孟懿子问怎么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0)、(解读)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11)、注释:曾子,曾参;  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全文及译文12章翻译精辟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