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1、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是什么
(1)、第二原则,只能看做鼓励士气,让青年奋斗,谈不到真理、哲学。一个年轻时代的存在主义者,到晚年会满意自己的选择么?
(2)、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说,人类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了自己生命的意义(l’êtrehumain,parseschoix,définitlui-mêmelesensdesavie)。因此,人也通过他的选择定义了一般生活的意义。
(3)、个别成分之所以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完整体系的一部分,这一切便是从新小说到抽象诗注重形式结构的理论基础。
(4)、也就是说,人是未经允许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自由降临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自由选择的责任,因为我们生活在的这个世界是与人交往的世界。
(5)、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6)、“大概来讲,它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但其他客体或生命形式却不会这样。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7)、现实是,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人道主义核心的尊重,说明我们应尊重认为自己不自由的观点。那这是否与存在主义相违背?
(8)、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人类学在他的手下结合,便使得人文科学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之于文学研究的影响尤为巨大。
(9)、康德说自由对其本身以及对别人的自由而言都是一种意志。这点是可以同意的。但是他以为形式与普遍性已足以构成道德体系。我们的意见却正相反,当我们限定一个行动时,过于抽象的原则是不中用的。再把那个学生的情形举出来作为例子:根据何种,何种道德的教训,你以为他做心安理得的决定,是抛弃他的母亲呢?还是留下来和她在一起?没有一点判断的根据,实际情形是具体的,因此也是不可预测的,它永远必须是创造的。重要的事是去获知这创造是不是借着自由之名而完成的。
(10)、现在来讲萨特哲学的第三原则: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第一原则,是理性分析。第二原则,从悲观里跑出来。第三原则,又回到悲观主义。
(11)、那么,谁能证明我是借我的决择把我对于人的概念来加诸全人类的适当人选呢?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证明的;也没有迹象会使我相信它。如果有一种声音在叫唤我,我仍得自己去决定这声音是否来自天使。如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好的,那也只是我自己的选择,说它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12)、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13)、所以人没有什么本性,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
(14)、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15)、萨特以具体和本体的方式重新解释了海德格尔的思想。但是,他在阐述伦理原则时同样有些晦涩难懂,至少初的时候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缪和波伏娃在这一点上更易理解,梅洛-庞蒂也是如此。
(16)、至于“绝望”,它的意义简单。它只是指我们把自己限制于我们的意志和使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内。每当一个人有所欲求的时候,总是有这些可能性的因素。如果我期望我的朋友前来看我,他可能坐火车或者电车前来,我预期火车将会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或者电车将不会出轨。我还是处在可能性的领域中。但是,严格说来,除了和我们的行为有关之外,我们并不寄望于任何其他可能性之中。在那考虑中的可能性不再影响我的行为时,我就必得不在意了。因为没有上帝及预先的安排可以使这世界及其一切可能性适合我的意志。当笛卡儿说:“征服你自己有甚于征服全世界。”他的意思究竟还是一样——那就是我们没有希望也得行动。
(17)、没有什么证据,表示出我是亚伯拉罕,但每时每刻,我仍然被迫去扮演这些作为范例的行为。每一件发生于每一个人的事,就好象整个人类用眼睛注视着他的行为,并且为他的行为所引导。因此每一个人应当问他自己:“我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的行动足以引导全人类吗?”如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他就在掩饰他的焦虑。很明显地,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焦虑不是那导致无为主义或懈怠的。这是一种为每个负有责任的人所熟知的单纯的焦虑。例如,当一个军事长官负起攻击的责任,而派一批相当数目的人去冒死时,那是他选择这样做的,并且是他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无疑的,他是在上级的命令下这样做的,但是这命令极为泛泛,必须他来加以解释。而就在这解释上,决定了十人,十四人,或二十个人的生命。因此当他在作决定时,他不得不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是所有做领导的人都知道的。那并不阻碍他们的行动,反之,那正是构成他们行动的主要条件。因为这行动表示他们面对着许多种可能,而当他们选择其一时,他们就由此而知道它是有价值的。存在主义者描写的就是这种焦虑,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存在主义所说的焦虑,乃是用一种对于为它所涉及者的直接责任去解释的。它不是一块将我们和行动分隔的布幕,它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
(18)、他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的形式实质上具有同一本性,作为表达形式的符号的意义取决与关系和系统:
(19)、图源:parisselectbook.com
(20)、依据读者论的观点,作品文本之所以能产生意义,全靠读者在阅读中以某种方式重构文本与文本之外的综合,认为读者参与了阅读中的再创造,充分肯定读者的能动作用,承认读者的人生经验与作品总体意绪在撞击时能迸发出火花。
2、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特点
(1)、 十三号剧院票房:020-87258626,
(2)、当我面对着不同选择,我确实可以做出任何一项选择,不过一些选择的责任更易承担,另一些更不易,而这难易的标准也是由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责任所规定的。
(3)、在另一方面,我们被指责为偏重了人类处境中黯淡的一面,只看到下贱,卑鄙和低劣,而忽略了人性光明面中某些仁慈而美好的事物。例如根据天主教的批评者默契尔小姐所说,我们忘记了婴儿是怎样微笑的。从这两方面,我们又被指责为无见于人类的协和一致,而认为人是处于孤立之中。共产主义者说我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说纯粹建筑在主观性上——建筑在笛卡尔所谓“我思”这个观念之上:这是孤立的人面对他们的时刻,这是一个无法和其他存在于自我之外的人取得协和一致的地位。自我不能透过思维而与他们相通。
(4)、萨特在文学上不愧为好样的。在政治上参与,有时瞎起劲,帮倒忙。中国没有受存在主义好处,也没有受存在主义害处。
(5)、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严密的方法来阐释自己的学说,把精密的科学视为永远无法进入的殿堂。
(6)、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7)、萨特三原则:第孤立的。第摇摆的。第否定的。
(8)、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大尊重和包容。
(9)、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10)、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1)、不论如何,我已说过了,我们能够判断,因为我们会为别人而选择,我们会为别人而选择了自身,人们能够判断,首先——可能这不是价值的判断,而是逻辑的判断——在某些情形之下,选择乃是根据一个错误,而在其他的情形下,则系根据事实。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说他欺骗了自己。既然我们已说过人的处境为自由选择的,没有理由,没有助力,任何以热情为借口而得到庇护,或者揑造某些决定论的教条的人,都是自欺者。有人或许会反对:“为什么他不能选择欺骗他自己?”我的答复是我不以道德去判断他,我只以他的自欺为一种错误。这里人们不能避免宣布一个真理的判断。自欺显然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人的行为之完全自由的掩饰。同样,根据这一点,如果我说某些价值有赖于我,这仍然是自欺。如果我意欲这些价值,同时又说它们欺骗了我,我乃与我自己处于矛盾之中。如果任何一个人问我:“假使我要欺骗自己又怎么样呢?”我回答说:“你没有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的理由,但我得声明在这样做,而态度的严格一贯才是所谓忠诚。”而且,我也可以宣称一种道德的判断。因为我认为对于现实环境而言,自由除了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当一个人一旦见到价值依赖于他自身时,在这种被弃的情形之下,他能企求一事,那就是所有价值基础的自由。这并不意指他企求抽象的自由,只是说忠诚的人其行为大的意义就是他本身具有寻求自由的动力。一个革命社会中的人企求某些现实的目标,这就包含有对于自由的企求,但这自由乃被企求于社会之中。
(12)、存在主义作为一门十分深远的哲学理论,孕育出了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专业著作,十分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和探索一番。对于想要继续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法语学习者,小编也为大家列出了一些必要的书单,其中包含文学作品或杂文等,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存在主义。
(13)、“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14)、首先,萨特将存在分为了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种是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除了人以外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萨特在《荒谬人格》一书中曾说道,自在的存在是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纯属偶然和荒谬的,它是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是人的存在是外部世界获得意义。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了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他看来又有两个根本特征,一个是主观性,一个是个别性。主观性是指每一个人主观意志所创造的产物。萨特为无神论者,所以她坚信人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可以决定的。人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创造和决定的,所以只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而萨特所说的“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性。”也便是主观性好的解释。接下来,再来看看个别性的含义。萨特将个别性分为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另一个是指个人存在的具体性。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就是我,不是任何其他人。同时这里要提到问题中的另一个观点“他人即地狱”。这都体现出了个别性中的特殊性。而具体性则是说,一个人是怎样的,是由这个人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所构成。也就是人就是人自己的生活,人自己的表现。人表现出什么他便是什么。人的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具体表现,便是人的本质。所以从这两点可看出,人的本质是个别的、具体的、抽象的。
(15)、“存在主义”是当代盛行的一种价值主张或者说流行文化,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过这个词,但是很多人误解了它,存在主义被很多人误解为一种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但这都不是存在主义真正的内涵。
(16)、“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去创造。没有哪个古老的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负。说到底,你都得冒险一试,去做点什么,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没有任何规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的希望都存在于它本身之中。别用“聪明”来形容一个人,要用自由或不自由。”
(17)、存在主义强调,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特别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18)、在这一观念的渗透下,文学批评以作者为圆心,它的目标是界定作品意义的来源,用清晰的轮廓和线条描绘一部复杂作品的简明图像。
(19)、人们常把《墙》看作反映西班牙战争的写实作品,把小说主人公视为反法西斯的“革命战士”。
(20)、这些便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的存在主义小说与剧本的哲学思想。
3、萨特存在主义的现实意义
(1)、他又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讲,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然后存在。总之,存在先于本质。
(2)、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3)、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4)、而且,人是决定自己的吗?我想成为钢琴家,环境不允许,于是自己无法决定。可是后来,音乐修养还在,我和音乐还是同在,这不也决定了吗——哲学就是这个东西,讲来讲去,怎么讲都可以,所以我厌倦了哲学。
(5)、通过阐述责任与人的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由”可以摆脱纯粹的虚无,在实际生活中有可实行性。此时的存在主义如柳鸣九先生曾说“是一种人生观,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提倡”,而基本不再是世界观或社会观。
(6)、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7)、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我就是一个代表,极为一致地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所说的人的实在性。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它一个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着,他之赤裸裸并不是他自己所想象的,而是他是他自己所意欲的——他跃进存在之后,他才意欲自己成为什么东西。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字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者“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d,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假如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
(8)、年轻人在留在祖国陪伴母亲与参加军队两个选项之间困惑不已,而萨特认为如果年轻人想体现出对母亲的爱,只能通过陪伴母亲体现,而任何类似“如果我未参加军队,我定会留在母亲身边”的话都是无效的,因为感情的深浅只能通过做出选择,付诸行动,承担责任来肯定感情。
(9)、那么,当我处在犯人的角度时,我是否会要求另一种无限的自由?即使我也有无限的选择,但我如果渴望另一种无限可能,这是怎样的情况?自由有好坏之分吗?
(10)、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11)、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12)、列宁知道爱因斯坦出了相对论,焦急万分,问d内有没有人可以驳倒相对论。
(13)、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4)、假如存假如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确实都可被允许的,结果人就孤立无依了。因为他无法在他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现可以依赖的东西。他随着发现,他是无理由可解释的。因为存在确是先于本质,我们就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没有什么决定论的存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15)、在长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集《墙》、戏剧《禁闭》与《恭顺的妓女》中,萨特都深刻地揭露了人与社会的畸型关系,嘲笑了荒谬的世界,鞭挞了冷酷的现实。
(16)、结构主义观念与方法在1960年代的法国文坛红极一时,但是,结构主义在扩大了其研究领域与影响的同时,却使哲学与文学失去了其往昔的确定性。因为意识的多样化与开放性使人们对结构主义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要求摧毁形而上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17)、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18)、意识的虚无和脆弱这个事实是为重要的,否认这个事实则背叛了我们澄清和透明的能力。因为萨特有关伦理学的著作,是在他去世之后才被完全阐释的(指萨特生前未完成的《伦理学笔记》——译者注),所以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重新思考道德和情绪问题。从来不会有一种确定的伦理框架,也不会有万无一失的通向幸福的大道。
(19)、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20)、凡此种种,跃入我们眼帘的乃是赫然醒目的两个大字:结构。
4、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1)、正如在拿捏不定时通过翻硬币获取答案,实则一个结果令自己满意,另一个失望,抑或是仍处于不确定中,因为在翻硬币前已做出了“无论结果如何,仍不能确定”的选择。对我的完全依靠便是被舍弃感的由来。
(2)、再换句话说,我十分好奇的是,如果我对一个被关押的犯人阐述萨特的哲学,并告诉他,萨特认为“你”是自由的,这位犯人又会如何反应?
(3)、我们在特殊的环境中,并且透过特殊的环境为自由而企求自由。在这种自由的企求中,我们发现这些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自由,而别人的自由也依赖于我们本身的自由。显然地,自由就作为人之定义而言,并不有赖他人,但一旦有所行动时,我便不得不在企求一己之自由时也企求他人的自由。除非我把别人的自由也当作我的目的,否则我就不能把它当作我的目的。因此,当我完全真诚地认识人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生物,同时也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只得企求他自己的自由生物时,我同时也感觉到我不能不企求别人的自由。因此,在这种包含于自由本身中的自由之企求的名义下,我可以判决那些想自他们本身隐匿掉他们存在之完全自发的本性及完全自由的人。那些以庄严或决定论为借口而隐匿其完全自由的人们,我将称之为懦夫。另外那些想表示他们的存在为必然,而其实只是地球上人类的偶然现象时,我将称之为鄙夫。但除了严格真实的根据之外,懦夫和鄙夫不可混为一谈。因此,虽然道德的内容是变动不居的,道德的某些形式则是普遍的。
(4)、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5)、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6)、萨特的存在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时间截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之前,萨特将个体的存在视为孤立的存在,每个人拥有独立的自由,而战争中,他作为战俘被关入集中营的经历使他意识到个体选择与周围人及环境的联系。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萨特在1945年于巴黎发表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在演讲中反驳了关于存在主义的“丑恶”的指责,阐述了存在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真正“介入”世界。
(7)、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8)、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被俘虏,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开始利用文学干预生活,直到1980年逝世。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9)、《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0)、在文艺反映论的主客体关系上,他所坚持的是反映的主体性;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说,在对作品本体概念及其意义的解释上,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属于“作者论”之列。
(11)、我觉得也讲得通,但有什么意思呢?平淡无奇。
(12)、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13)、这样的自我欺骗或不诚实总是一种不安全和恐惧。它要求我们否认人类境遇的现实,尤其是人的存在从来不会安稳、固定和幸福的事实。
(14)、从美学观点来说,萨特所坚持的乃是把创作主体对客体生活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反映的意象结合和意象传达的路线。
(15)、图源:happybrainclinics.com
(16)、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7)、虽然家庭环境不太好,但是胜在萨特从小聪明过人,他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里有大量藏书,萨特从小就可以饱读诗书,据说3岁就可以读书,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热衷于哲学思考,很早就学习了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更是精通德文、法文成为了著名了文学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过萨特也是第一个公开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理由是他绝不会接受任何官方的荣誉,当然这也体现了萨特特立独行的个性。
(18)、存在主义是在上个世纪40年,也就是二战之后,慢慢流行起来的,在二战结束之后,战争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在这种充满恐慌和消极的社会大环境中,萨特关注到那些逃避现实的年轻人,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他们的生命的意义。
(19)、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后就会走到一种瞑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瞑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20)、第三个反对说:“你一只手把它拿来,另一只手又把它送出去。”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自己选择,所以,你的价值观就不是严肃的”。关于这一点,我也只好抱歉地说那只能如此。但是,如果我摒除了天父,那么一定有某个人来创造价值。事实既是如此,我们也只好接受。而且,说我们创造了价值,其意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因为生命中无所谓先天的意义。生命被生活过了,它才有意义。然而使之有意义都是你的任务。它的意义也只是你所选择的而已。因此,你可以明白这才有创造一个人类社会的可能。我曾经被指责为主张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之一。人们会对我说:“但是你在你的《呕吐》中,曾经说过人文主义者是错误的,你甚至也嘲笑过某种形式的人文主义,现在你为什么又回到这上面来呢?”事实上,人文主义这个名词具有两个极端不同的意义。人们可以把人文主义视作主张以人本身为目的及以人为高价值的一种理论。这一意义的人文主义可以在高克多的《环游世界八十小时》这个故事中看到。书中的一个人物,当他坐着飞机飞越高山时,他说:“人是伟大的!”这就是说虽然我自己没有制造飞机,但是我却身受这种特殊的发明的好处。而我个人,就作为一个人而言,可以认为我自己对某些人的成就也有关涉并以此自豪。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因某些人的特殊成就而把此种价值归之于人。这种人文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者马才可以处于能够对人作普遍判断之地位,而宣说人是伟大的,但他们永远不会傻到做这种事——至少,就我所知道是如此的。人对作判断也是不可能的。存在主义者摒除任何属于这一类的判断;一个存在主义者永不会以为人是一个结局,因为人还等着被决定。
5、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有
(1)、在1945年至1955年期间这一哲学理论十分风靡,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巴黎的一个街区圣日耳曼代普雷(Saint-Germain-des-Prés)也因此而变得红火起来。
(2)、就像萨特说的:人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
(3)、https://www.universalis.fr/encyclopedie/existentialisme/
(4)、人在做选择时,也为所有人做出选择,而人的所有行动都是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形象。例如我选择遵守法律,背后是希望全人类均能遵守法律,“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如此的人的形象”。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相互依存,并且人的行为不仅为将来作出抉择,并同时成为了全人类的立法者,这巨大的责任感便会给人带来焦虑。
(5)、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6)、当我们讲到舍弃(abandonment)的时候——海德格所喜欢用的一个名词——我们只是说上帝不存在,我们必须去对它的一切后果。存在主义是极端反对以低的代价去废弃上帝的俗世道德论的。约在一八八○年时,一些法国的哲学教授们企图建立一种俗世道德论,他们这样地说:“上帝是一个无用而浪费的假设,所以,我们废弃他。”然而,假如我们要有道德、一个社会以及法治的世界,那么基本的是要严肃地承认某些价值。它们必须要有一种属于它们的先验的存在。例如,诚实,不说谎,不打妻子,抚育子女等被视为先验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略为研讨,以证明纵然上帝不存在,一切道德价值仍然同样地存在着,仍然是附属于一个睿智的天国上。换言之——这就是我们在法国所称的急进主义的旨趣——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不会改变;我们将重新发现同样的诚实,进步和仁爱,同时,我们将认为上帝是一种过时的假设,它本身会默然而逝的。相反地,存在主义者发现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情形将是很难堪的,因为一切从睿智的天国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将随之消逝。既然没有无限的意识加以思考,那么先验的事物将不再有什么用处。没有地方写着:“善良”存在,我们必须诚实,或者不得说谎,因为我们身处于只有人生存着的土地上。陀斯妥也夫斯基曾写道:“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被允许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7)、在道德的范畴内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在艺术和道德中是相通的,在这两者之中我们都和创造与发明有关。我们不能先验地决定什么是应该做的。由那位来找我的学生的例子中,你已清楚地看出来,不管他向哪一种伦理系统求助,康德学派的或者其他学派的,他都不能找到任何的指示。他不得不为自己发明的一套法律。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在选择留下和他母亲相处时——就是接受了温情,个人的热爱,以及具体的仁爱为他道德的基础——造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选择。假使他选择到英国去的那种牺牲时,我们也不能这样说。人塑造他自己;他并不是已经被塑造好了的。他因他的道德选择而塑造自己,他不得不选择一个道德,这些都是环境给与他的压力。我们只能在发现人和他的行为关系时,才能为人下个界说。因此,指责我们的选择为不负责任的乃属荒谬。
(8)、 △萨特与福柯(持喇叭者)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
(9)、存在主义出现在1930年代,直至1960年代结构主义作为存在主义的对立面出现,发展到1970年代,后结构主义以延续及批判结构主义的姿态出现。
(10)、鲁迅的世界观、宇宙观,有一度和佛教“touch”(触摸)了一下,就避开来。尼采也碰过一下,避开来。他们都急着要去建立他们的人生观。
(11)、但是,现代语言学率先打开了联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门户,而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便是结构主义。
(12)、图源:modele-lettre-gratuit.com
(13)、结构主义文学集中研究“能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即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它所关注的是产生意义的方法而不是意义本身。
(14)、与文本论关于文本是封闭的自我满足的认识相反,读者论认为文本是开放的非自我满足;与作者论的作者自我中心论不同,读者论主张的是非自我中心说,他们的读者反应批评是依据读者自身的体会而发生转移的。
(15)、萨特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是从有神论慢慢过渡到无神论的,在这过程中,有个过渡的人物,胡塞尔(EdmundHusserl)——我们往往不知道胡塞尔的过渡、克尔凯郭尔的起缘——萨特曾在胡塞尔门下做学生,后来成就超过前辈。
(16)、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17)、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18)、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19)、1945年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做了一次:“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演讲中萨特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明确了人是自由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并同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20)、在这本书里,巴特不再把文本看成是一种结构或一种结构的副本:诗学,而是视为一种实践。
(1)、比恐惧更加令人窒息的,是孤独,是在死亡面前体会到的单个生命孤独无援,是那种与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毫无关系的、被连根拔起、漂浮和疼痛的感觉。伴随着呻吟和哭泣的声音,人们在讨论明天行刑时到底是射击一次还是两次,这中间要不要再装子弹、再瞄准,想象的痛苦比实际的痛苦还要难以忍受。
(2)、而个人自由选择和肩负道德责任时,却出现了焦虑,被抛弃与绝望等情绪。人不得不选择,人的不选择也仍是一种选择。杜尚在听到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奖时,所评价:“你拒绝一件事和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便正是这个道理。
(3)、现在不太有人提存在主义了。当时,可不得了。
(4)、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5)、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6)、法国人当时有句俏皮话,把存在主义叫做“咖啡店里的特种饮料”。一个普通的法国人,口头也挂着存在主义的词汇。直到今天,法国人还是感谢那个时代。
(7)、但如果先将这些尚未确定的瑕疵放下,我可以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主义如何发挥作用。
(8)、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正常地在社会中生活,那么对于自由的认知所带来的痛苦会大于快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自由不同,并且大多数人对自由的判定只能建立在一个比较之上。1789年地《人权宣言》中已提出自由为人权,但2020年人们尚不知道什么样程度的自由是必须的,也不一定能回答“我自由吗?”这个问题。
(9)、http://massimilianobadiali.it/litteratureEXISTENTIALISME.htm
(10)、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简而言之就是“人性哲学”、“自由哲学”。他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意识与存在,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自由则是贯串在这些关系中的主旋律。
(11)、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大尊重和包容。
(12)、存在主义似乎包含了对人类关系的一种悲观的看法。萨特认为人为了认识自己以及存在而被迫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但他也认为与他人的生活剥夺了每个人的自由,因为人自身必须考虑到别人的想法。
(13)、1968年,法国又发生了史称“五月风暴”的抗议活动。萨特和波伏娃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并且还走上街头散发传单,直接参与抗议活动,结果被警察逮捕了。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要求警方放人。戴高乐说,“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可以看出,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萨特在政治立场上宣传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14)、当遭遇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他人看到,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这种交互主体关系正是通过“注视”揭示出来的。
(15)、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16)、萨特早期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人的存在是纯粹自由的、纯粹虚无的,这试图主张一种存在的方式。为了成为任何东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我们是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能够掌控我们的身份——要么否认我们是什么,要么假装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将此直接适用于幸福这个概念将有趣:咖啡馆里的服务生小心地操练他的毛巾和托盘,练习成为一位服务生;他可以同样很好地扮演幸福,在脸上呈现着不真实的微笑。对幸福的追求就像这个严肃的男人在追求的,这个男人把他自己看得太过认真,他认为让自己一劳永逸地永久幸福是有效的或安全的,事实上它是一个谎言,因为它背叛了他的真实处境——什么也不是并注定是自由的。我们是自由的,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成为不同的人:有时一份心情使我们成为一个人,有时又成为另一个人。萨特描绘了如何掌控我们的心情以魔幻般地与那些适合我们的信念一致。
(17)、《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8)、萨特旧照/图源newstateman.com
(19)、正因为人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存在本身便是向终的不存在移动,人的“存在”充满了“不存在”。这样略带悲观的人类“有限性”其实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存在主义核心,但萨特之所以可说存在主义是能“恢复人的尊严”的,是想说明人可通过处在自身之外而存在。
(20)、萨特除了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政治活动家,一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甚至被哲学家福柯称为“法国后的公共知识分子”。萨特是二战之后创办了颇有影响力的《现代》杂志,还担任过法国第三大报《解放报》的主编。1967年,他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一起组织了一个国际战争罪法庭,要调查和审判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他们引用了纽伦堡审判中首席检察官罗伯逊法官的一句话:“如果某些暴行是罪恶的,无论暴行的实施者是美国还是德国,它们都是罪恶的。”
(1)、我们的意识是一种不确定的和开放的经验,它使得我们可以反映和自我反映。但是我们也可以假装没有这样的能力和选择,放弃我们的自由和责任,就好像我们的意识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完全可以那样做,但这种选择是我们不去做选择,而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2)、《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自由这一概念:
(3)、对他人负有直接责任不是“把我们与行为隔开的屏障”,而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人的自由决定了做选择时,无法向上帝或其他外力求助,因为“在选择向他人求助时,这项选择已经承担责任了”,而只能依靠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特点精辟1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