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1、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共25页文档
(1)、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他指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要做一个具有人格的“成人”。这都表明:孔子重视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培养,尤其重视高道德规范的学以致用和信守不悖。孔子这种讲求道德教育综合效应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启示。
(2)、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建立的三大基础条件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观点中有三大立国要素——“庶、富、教”,分别指较多的人口、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及充足的教育。从三者的表述顺序也可以看出,“庶、富”是先决条件,“教”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实现这三个方面,国家和社会才会稳定。
(3)、孔子关于学生管理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培养学习兴趣——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注重学习方法——学、思、习、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第端正学习态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认为,学校的管理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减小教育管理的压力。
(4)、 孔子不赞成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确定学什么和怎样学,或者是根据孩子的自身客观条件来判断他值得教育还是不值得教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
(5)、l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6)、有学识的人不如喜欢求学的人,求学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7)、l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8)、l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9)、提倡学习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学会践行。这个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后来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10)、此题颇厐大,然而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学习儒家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条缕叙,尽管如此,仍恐有挂一漏万之嫌。
(11)、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2)、好的老师都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14)、《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15)、但是阳虎却屡次来拜访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礼物就跑了。
(16)、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7)、l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18)、A.《礼记》B.《学记》C.《论语》D.《老子》
(19)、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20)、l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2、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及评述
(1)、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主张要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去独立自主地、积极地思考和自学,不到关键的时候,不要随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更不要随意地去做过多的讲解。
(2)、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3)、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
(4)、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具体教学内容做出了新的发展。孔子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在学习这些文化内容的过程之中,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终培养出德才兼备、品行皆优的治国人才。
(6)、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中国早的教育公平。
(7)、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8)、 孔子认为,人和人的智力水平天生就是有差距的。现在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那些智力水平有足够的先天优势的人才能被培养成高端人才。这就好比一个直身高只有八十厘米的人,无论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与现在的美国主流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助于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基础教育明确地划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两种模式,孩子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由选择。
(9)、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大、培养人才多、社会影响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10)、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认为,此处讲的是只要以道德治国,就会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儒家的“为政以德”,就是倡导管理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对被管理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11)、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2)、解析:此话出自《论语·述而》,讲述的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之道。“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当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可以更好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13)、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14)、首先,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并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足见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
(15)、l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16)、教育不是买菜,要挑挑拣拣,而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启蒙。
(17)、l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18)、颜回对饮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学习耕作乐在其中。
(19)、解析: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一个人应该是到了盖棺材的时候才能停止学习。这句话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20)、l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3、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四字
(1)、选项D,有教无类是指不因学生的出身贵贱而区别对待,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孔子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有时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他的私学,产生了社会影响,不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吸引了个别贵族学生。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为了教学需要,他注意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等教材。大约在40岁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创立了儒家学派。虽然晚年受到政治影响,孔丘离鲁周游列国,但他仍不消极,还是讲诵弦歌不衰,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万世师表”。
(3)、义,合理、适宜的事。孔子主张君子做官就是实行义,就是为民做合情合理适宜的事情,“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7)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见得思义”(《论语.子张》1)亦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13),该取的财物然后取,不取不该取的财物。义,《论语》中,共20见。
(4)、l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5)、l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6)、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思并重。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把学与思的恰当结合看作求仁的重要方法。
(7)、每个人其实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变得不同。
(8)、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10)、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的这一举措,打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将原本只有贵族才享有的受教育权扩展到平民阶层,丰富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从孔子的弟子出身来看,成分复杂且来自于不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很多贵族家庭出身,同样也有个别商人出身。
(11)、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使他首开系统教育先河,而且成为千秋景仰的“万世师表”。
(12)、孔子的这些教育主张,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终身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等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孔子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的,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仁人君子去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对仁人君子的“德”与“才”提出了“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标准要求,把教育目标具体化。
(13)、l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4)、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的道理,是经常守持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29)中庸作为道德是高的了。具体表现在如礼的运用上,以和谐是重要的,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2)再如“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论语.里仁》10)君子对于天下人,没有亲厚没有疏远之别,只跟有义的人亲近靠近。要求人们“允执其中”(巜论语.尧曰》1),即人们要真诚地操持那种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中庸,巜论语》中有7条。
(15)、选项A,学思行并重是指首先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思考,终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16)、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代表思想。
(17)、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18)、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19)、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0)、l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宪问》)
4、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200字
(1)、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2)、教育主体:孔子是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他之前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并以此谋生的人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3)、他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还创立了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许多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吸收。
(4)、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同样要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不仅要多方面学习知识,更要经常性进行复习,即“学而时习之。”
(5)、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及评述精辟6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