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题的答题格式
1、
(1)、〔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2)、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5)、由于篇幅较长,本期内容将分为上下两期放送,不要漏看哦~
(6)、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7)、(3)讨论型:辨点由于过于笼统、缺乏条件而具有或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错误。要进行科学的辨析,就必须创设条件进行讨论。
(8)、答: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9)、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
(10)、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1)、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12)、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13)、(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14)、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15)、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16)、(参考答案)①、此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2分),描绘了一幅新月悬空、山悬北斗、夜静江寒、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3分)
(17)、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18)、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9)、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20)、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2、
(1)、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4)、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5)、(不好!作者别写了,我来写,我写得比他好。)
(6)、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7)、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8)、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对外物的情感;作者本身的心情。
(9)、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0)、记叙文或散文中的表达方式有:议论、抒情、描写、记叙。
(11)、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12)、在阅读中,其中就有对句子的赏析。那么在赏析句子中,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赏析呢?
(13)、知识点|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汇总
(14)、第一是找理论,看要求是使用哪一个理论来进行作答,是学生观还是教师观还是教育观,或者是教师职业道德。
(15)、赏析:“龇牙咧嘴”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男人双手冻伤得很厉害,体现出他的坚强与对儿子的疼爱。
(16)、问:①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5分)
(17)、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18)、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19)、答题示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20)、审完题干之后,带着题干获得的信息去分析材料,得到关键信息。在分析材料时候,首先找到教师的行为,然后将教师的行为和学习的理论一一对应。一般来讲,一篇材料建议大家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通读材料,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而不是断章取义。大家在阅读材料时候,切勿“丢三落四”。
3、
(1)、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2)、(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3)、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4)、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5)、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6)、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7)、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8)、③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9)、(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0)、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流露出,烘托出)...之情。例如:年复一年,一开春,廯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支散叶。
(11)、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
(12)、(1)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13)、答题步骤: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14)、(命题方式)文章中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
(15)、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需要读者完整把握作品、深入理解内涵、注意含蓄或明确的提示,甚至联系相关的作者资料、创作背景。
(16)、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7)、(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18)、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9)、抒情: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4、
(1)、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ǘ有皱纹的纱)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3)、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4)、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 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8)、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9)、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10)、问题:(1)这首诗的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11)、4)简要分析文中人物给你留下深的印象是什么。
(12)、(参考答案):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13)、〔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14)、(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15)、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6)、(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17)、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18)、②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19)、〔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20)、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5、
(1)、(注:因为问的是含“义”,所以答题要从句子的深层理解,即这句话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总之要挖掘精神层面的内容)。
(2)、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3)、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4)、问题:(1)这首诗的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5)、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6)、〔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7)、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9)、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0)、〔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1)、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2)、关于各种题型的答题格式,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并没有示范,答题格式都是我们从习题和高考真题的答案中总结出来的。但是,不同的出题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来编写答案,这就造成了同样的题型却有不同的答题格式。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同一个题型有自己习惯而科学的答题格式。
(13)、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答题: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14)、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15)、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突破8大规律,高一到高三都适用!
(16)、〔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17)、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8)、(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19)、第二步要答出内容与效果,要答出这种修辞要表现什么内容,然后有什么效果。
(2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3)、(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5)、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7)、(2)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外貌,借助这些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
(8)、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9)、例如“给定材料4”中的“网红”现象引起社会热议,请针对文中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见解。这题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针对网红现象引发的不同观点,观点的内容不明确,因此在评价对象不明确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材料的内容对我们的评价对象进行解释,明确对象的意思之后再对它进行评价。
(10)、(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11)、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赏析题的答题格式【文案11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