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
1、斯宾诺莎为什么杀他老婆呢
(1)、◆心灵只能为伟大的灵魂所征服,而绝不会向武力低头。
(2)、将世界理解为一个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实体,并把这个“实体”视为“上帝”本身;这样,世界不就成为一个一体化的“实在”了吗?
(3)、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4)、我写此文的原意,是想说说斯宾诺莎的高洁品质;怎么说着说着,我又说出了这种“老不正经”、“老不死”的话来?
(5)、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6)、斯宾诺莎生性腼腆,他留下了这样的一句名言:
(7)、一个挪威人写了本书《苏菲的世界》;他写斯宾诺莎的一章,有些话写得很中肯,我也抄录两段于下:
(8)、斯宾诺莎也经常说实体即自然,不过他所说的“自然”有特殊的含义。在《神学政治论》中,他为此特别加了一个注:“注意,我在这里所谓‘自然’的意义,不仅指物质及其分殊,而且也指物质之外的另一种无限的东西。”因此,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包括物质和思想在内的大全。由于实体是自因,因而自然乃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所以,斯宾诺莎像布鲁诺一样,将自然分为“能生的自然”(naturanaturans)与“被生的自然”(naturanaturata),它们体现了同一个自然的两个方面:实体即自因,自然既是自己的原因,也是自己的结果。
(9)、“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们……把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上帝等同起来。”(转引于我国学者《现代自然科学与宗教》一文,该文刋于《现代外国哲学论集》一书,三联书店1981年9月出版。)
(10)、政府越是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就越会导致独裁和专制。不透明的权力规则在战争时用阴谋对付敌人,在和平时期则会用阴谋对付人民。
(11)、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2)、莱布尼兹称他的一本书是“让人无法忍受的狂妄的文字”,是一本“恐怖的”书;康德则将他描绘成“一个理性和科学的强盗和杀手”。
(13)、有一个叫科尔巴赫的人,因为发表了与他有些相近的观点,被判了刑期10年,服刑18个月后,死在了狱中。
(14)、原来,这时候欧洲的大学以及学者们,仍然保持着一个怪传统;大学里仍用拉丁语授课,学者们搞学术讨论、撰写学术论文,用的也是拉丁语。
(15)、严格说来,实体是认识的对象。我们对实体的认识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即对实体本身的认识;一是从实体的样式,即具体事物去认识实体。作为唯理论者,斯宾诺莎主张我们的认识应该从高原则出发去认识具体事物,所以第一种方式是高的方式,不过他也不排斥第二种方式,因为“我们理解个别事物愈多,则我们理解神也愈多”。
(16)、恩德先生还是一位宗教信条和政府的批评者,也是一位冒险者;他走出书斋,参加了反对法国国王的反叛活动,结果在1674年被送上了断头台。
(17)、一个大哲学家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便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了;小的不同意见,还可以容忍,如果与自己的体系大有不同,便会觉得他人是荒谬之极了。
(18)、他曾经自嘲地对房东说,他就像一条用嘴巴咬住了尾巴的蛇一样。
(19)、后来,这位富商去世后,人们发现了他在遗嘱上写明了,每年从他的产业收入中,拿出200元作为年金送给斯宾诺莎。
(20)、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2、斯宾诺莎主义
(1)、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2)、1672年,他接受了入侵荷兰的法军统帅孔戴亲王的邀请去了下法国军营,因为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而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没想到,这一行为让他轻易地获得了“卖国者”的称号,众多的“爱国者”想用杀死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国行为。幸好,当人们知道他只是个哲学家,不会有什么敌意时,风波才平息下来。
(3)、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调节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4)、“假如您不打算让这个莱布尼茨见到您的著作,那我们的朋友一定会像他许诺的那样体面地使其藏而不露。事实上,迄今为止他一点也没有透露过您的著作。莱布尼茨亦高度评价《神学政治论》。关于该书的主题,如果他没有弄错的话,他曾给你写过一封信。因此我向您请求,倘若您没有反对他的理由,那就依照您的慈祥的友善态度不要拒绝您的承诺。但是,如果可能的话,请您尽快地把您的想法告诉我,因为我在接到您的来信后才能给我们的朋友特席尔恩豪斯回信。”斯宾诺莎十分慎重地写了回信:“我想我已和他所提到的莱布尼茨通过信。但对于他这位法兰克福的顾问为何赴法,我还不得而知。从他的来信我可以猜测到,他似乎是一个思想自由、通晓各门科学的人。但是我认为,如此迅速地将我的著作交托给他仍是轻率之举。我想首先弄清他在法国干什么事情,弄清当我们的朋友特席尔恩豪斯与他相处很久、更详细地了解他的特点,如何看待他人。”
(5)、于是,还有人引用了拜伦《唐璜》里的诗句,来描述当时的情景。
(6)、“至善”亦是普遍的,而不是个人私有的东西,否则它就是相对的、个别的和偶然的东西了。“至善乃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一经获得,凡是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人也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7)、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8)、下午,房东全家去了教堂;但在他们回家的途中,却闻知斯宾诺莎已经死了。
(9)、本质则有区别,因其打头就同时牵涉到自然,神,人类,个人,正是本体起码有四个,哲学家们不知道如何按还原论归结为十分困惑。直到存在主义才用人的寿命使四归一。
(10)、至于《知性改进论》,当他刚想到出版之时,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11)、二十四岁时,他被指控发表异端邪说而被召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当教会提出以向他支付年金的条件换取他至少在表面上忠于教会和宗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待他的只有被永远开除出教籍和驱逐的处分。这里,我们似乎也不能指责教会的决定,对于背乡离井、四处漂泊、被人歧视和迫害了上千年的犹太民族来说,《圣经》就是他们可以“带在身边的祖国”,此种情况下,异端对他们来说就是叛国,容忍异端邪说无异于是自杀。虽然斯宾诺莎平静的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并且说:“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那一刻,他的身边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朋友,我们完全能体会到他的孤独和悲哀,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哪种孤独比自己被排斥在民族之外更难以忍受。在开除教籍的不久,一个想用杀人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虔诚的暴徒用匕首刺向了斯宾诺莎,幸好他跑得快,只是让脖子受了点轻伤。此刻,他不得已改了自己的名字搬到阿姆斯特丹一个僻静的阁楼上隐居起来,靠打磨光学镜片来维持生计。
(12)、二十四岁时,他被指控发表异端邪说而被召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当教会提出以向他支付年金的条件换取他至少在表面上忠于教会和宗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待他的只有被永远开除出教籍和驱逐的处分。这里,我们似乎也不能指责教会的决定,对于背乡离井、四处漂泊、被人歧视和迫害了上千年的犹太民族来说,《圣经》就是他们可以“带在身边的祖国”,此种情况下,异端对他们来说就是叛国,容忍异端邪说无异于是自杀。
(13)、斯宾诺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后来把名字改成了贝内迪特·斯宾诺莎。他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特别是在西方的近代哲学史上有着自己不可撼动又重要的地位,尽管他只活了44年,却在哲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那么斯宾诺莎是哪国人呢?
(14)、“你以为你终于发现了好的宗教,或者说好的老师,并坚定地信任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是过去、现在、将来一切宗教老师中好的呢?你是不是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普遍讲授的所有古代和近代宗教呢?就算你已经把它们全都研究过了,你又怎么知道你是选择了好的呢?”
(15)、而且,现象是进入人的主观领域中的东西,都是经过了人的意识主动进行加工了的产物,早已不是事物的原貌了。
(16)、虽然斯宾诺莎平静的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并且说:“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那一刻,他的身边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朋友,我们完全能体会到他的孤独和悲哀,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哪种孤独比自己被排斥在民族之外更难以忍受。在开除教籍的不久,一个想用杀人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虔诚的暴徒用匕首刺向了斯宾诺莎,幸好他跑得快,只是让脖子受了点轻伤。此刻,他不得已改了自己的名字搬到阿姆斯特丹一个僻静的阁楼上隐居起来,靠打磨光学镜片来维持生计。
(17)、这一年,斯宾诺莎仅仅24岁,但他至死也没有屈服过。
(18)、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十七世纪荷兰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
(19)、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自因,存在属于它的本性,因此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另外,实体既然是自因,其存在的原因就在自身之内而不可能由别的事物所产生,因为非永恒意味着被产生,那就不是在自身内而是在他物内,所以它的存在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必然是永恒的存在。
(20)、骄傲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他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3、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1)、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2)、但他父亲的这个愿望却酿成了相反的结局,非但没有把他铸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还走上了叛逆犹太教会的道路。
(3)、#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4)、可是也在这个时候,父亲已与他断绝了任何联系;斯宾诺莎为了维持生活,就开始用起了从前学过的一门手艺,来替人磨制镜片了。
(5)、还必须要提到的,是一个叫詹·德·威特的人,斯宾诺莎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
(6)、莱布尼茨,是个德国的大学问家;曾任德国的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长、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7)、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8)、“老斯宾诺莎用那些小小的玩具一样的改锥和镊子,
(9)、在我国的某个地方——我没有说是在我的老家温州,或者是现在居住的宁波。
(10)、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11)、恩德的这个女儿克莱拉·玛丽,出生于1644年;而斯宾诺莎后来离开阿姆斯丹之时,是在1660年,直到这一年,她还只是一个16岁的女孩呢。
(12)、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13)、他之所以能够在那个阁楼上住了四年,是因为房东夫妇是孟诺派的基督徒,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异教徒,他们又都是性情宽厚的人。
(14)、爱恋无非就是欣赏一样东西,与它联合而为一。
(15)、所谓“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来”亦即就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两个属性(本性),这就是思想和广延。因此,思想与广延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同又相互区别而独立存在。
(16)、比如,佛陀在世时,有十四个问题不作回答;比如其时间有始无始?
(17)、二十岁时,他跟随荷兰学者凡·丹·恩德学习拉丁文,老师美丽的女儿克莱拉·玛丽夺走了他的感情。可当一个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人带着昂贵的礼物向玛丽求婚时,一心向学而充满憔悴和古板的斯宾诺莎在爱情的争夺中失败了。我们无法指责玛丽的选择,毕竟献身哲学只是斯宾诺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是玛丽的,她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权利。
(18)、人类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不能够做到的,莫过于节制他们的欲望。 ----《伦理学》
(19)、《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20)、对人们的行为既不要嘲笑,又不要悲哀,也不要诅咒,而要理解。
4、斯宾诺莎简介
(1)、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脱离了犹太教;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又与世界隔绝了。
(2)、“我只将我的著作献给真理,而决不献给任何个人。”
(3)、(法) 奥图·德·萨代尔(OttoduSartel) 著 刘婷译
(4)、首先,思想与广延是同一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因为“凡是无限知性认作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全都只隶属于的实体,因此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了解罢了。同样,广延的一个样式和这个样式的观念亦是同一的东西,不过由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罢了”,所以“无论我们借广延这一属性,或者借思想这一属性,或者借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我们总会发现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换言之,我们在每一观点下,总是会发现同样的事物连续”。例如,就神是一个思想者来说,它是圆形的观念的原因。而就神是一个广延物而言,它亦是圆形的原因。
(5)、威特先生,是荷兰的三级议会议长、首席执政官。
(6)、因此说,斯宾诺莎主义是哲学的纯粹形式。不过,在这里,论证产生了一个新的出人意料的转折,其结果是人们难以接受的。所以耶可比指出,(被斯宾诺莎主义典型化了的)“头脑”并不导致真理,因而我们必须回到“心脏”。值得注意的是卢森·莱维-布鲁尔先生(M.LucienLevyBruhl)在他关于耶可比的论著(巴黎1894年版第6章)中明确阐述的有关论证的双重特点。耶可比坚持斯宾诺莎体系的严密的特点完全是为了损害它的信誉,或者毋宁说(由于这一特点是哲学的本质),是为了损害哲学本身的信誉。他对斯宾诺莎的崇尚是相当真诚的,而且他确实对斯宾诺莎的著作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和许多更靠近现代的读者一样,他不能容忍在他看来是斯宾诺莎的宿命论的东西。于是他认为,这种绝非为斯宾诺莎所特有的宿命论乃任何对事物深思熟虑的尝试的逻辑结果。思想本身就是决定论的(类似的观点也为我们时代的柏格森先生(M.Bergson)所坚持),假如我们要拒绝决定论,按照耶可比的意见,我们就必须拒绝把思想视为的关于真正的和实在的事物的仲裁者的要求,必须放弃理性而保留信仰活动。再者,这个思想并不新颖,但它在当时理智的环境中却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在不严肃的通俗化者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通俗化者对任何问题都有招之即来的办法。这些“启蒙哲学家”,正如人们称呼他们的那样,很快就被康德推翻了。但是,他们的第一个反对者却来自耶可比。耶可比已经从严峻的人那里懂得推理的含义。他的经验亦不是孤立的。在一位怪癖天才所罗门·梅蒙(SolomonMaimon)的《自传》中的一段话(康德哲学进一步发展很多归功于他)说了同样的意思。他写道:“我正在读斯宾诺莎的著作,他的深刻思想和对真理的爱使我兴奋异常…我开始重新考虑他的体系而且逐渐确信其真理…我回答了由沃尔夫派针对斯宾诺莎的体系而提出的诘难,亲自提出了反对他们的体系的辩驳,并且表明,如果沃尔夫的本体论的‘名义定义’变成了实在定义,其结果就会导致与之相反的结论。此外,除了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和借以有意努力降低到为大众心灵共有的思维方式的伪善以外,我无法说明为什么沃尔夫派执着地坚持他们的体系…”事实上,斯宾诺莎的严密思想向那个时代的知识界的领袖们提出了挑战,而且一个偶然事件使人们知道了这一挑战。这一事件是莱辛(Lessing)之死(1781年)。它促使他的朋友门德尔松(MosesMendelssohn)为撰写一部关于他的生平和观点的书做准备。莱辛是除了耶可比以外少有的几位读过斯宾诺莎著作的德国人之他不仅读过他的著作,而且崇尚他本人,尽管他似乎不想把这种事实传播出去。耶可比曾经在莱辛去世的前一年与他谈过斯宾诺莎的问题,他感到应该提请门德尔松注意这一事实,而且他这样做了。结果令人吃惊,门德尔松当即拒绝承认在他看来是指责的东西,而且在几封通信之后,在他的《晨报》(Morgenstunden,1785年)中用了一节(第十五节)的篇幅来公开否认这种指责。与此同时,耶可比准备并发表了一卷以和门德尔松通信的形式写成的著作《论斯宾诺莎学说信札》(UeberdieLehredesSpinoza,1785年)。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斯宾诺莎哲学,同时回顾了他在1780年与莱辛的谈话。看来,莱辛确实曾经说过斯宾诺莎是他的导师,斯宾诺莎哲学是真正的哲学。还有,整个谈话是由讨论歌德(Goethe)的一首诗引起的。歌德也曾说过类似莱辛说的话。整个思想界顿时大放异彩。斯宾诺莎从一个莱辛所说的“死狗”变成了一个为人们虔诚崇拜的对象。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不久后说道:“献上一束头发以纪念这位神圣的被逐者的精神。崇高的世界精神渗透了他。无限是他的开端,又是他的结尾,宇宙是他的的和永恒的爱。”
(7)、当时的荷兰是欧洲思想为自由的国度,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洛克、笛卡尔等在本国遭到迫害,都相继来到荷兰避难,并从事学术活动;因此,当时欧洲的进步思想在荷兰得以广泛传播。
(8)、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9)、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10)、《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11)、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12)、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13)、这种想法,后来形成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神即实体,即自然界”。
(14)、斯宾诺莎要打磨镜片,他靠这个来维持生计,又要进行艰辛的哲学思考,有时把自己关在房内写上个两三天,足不出户;他怎么会有时间与心思去考虑衣着、行头呢?
(15)、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究获得对事物的“真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促使人们改进理智,正确认识自然的必然性,以获得与自然相一致的知识,达到“高的人生圆满境界”。那么,什么是对事物的“真知识”,怎样才能获得它呢 斯宾诺莎认为,为了改进理智,首先“必须尽力追求一种医治理智,并且纯化理智的方法,使理智可以正确圆满地认识事物,不致错误”。 他把知识分为三等: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 感性知识,这类知识又可分为由传闻得来的知识和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如由传闻知道我的家世,我是要死的,因为我看到别的同我一样的人已死了,水是有用的,狗是会吠的,等等,都是感性知识,这类知识没有“确定性”,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应把它排斥在科学的真知识以外。 理性知识,它是“由于一件事物的本质从另一件事物推出而得来的知识”。理性知识是经由推理得来的。比如,同一物体从远处看则小,从近处看则大,据此我们可以推出:太阳比我们眼见的要大。这种知识虽然可以科学地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但不能说明事物究竟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它仍不是完善的知识。 直观知识,才是“纯粹从一件事物的本质来考察一件事物,或者纯粹从对于它的近因的认识而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既不借助感性经验,也不运用理性推理,而直接凭借“人的固有的能力和本性”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3+2=5,两条直线各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必定平行等。斯宾诺莎把这种知识称为高级的知能“完满、确定地认识一个对象”的知识。知识种类的划分
(16)、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17)、真观念即真理,它同时既是鉴别真理的标准,也是鉴别错误的标志,“正如光明之显示其自身并显示黑暗”一样。真观念是整个真理体系的始基和源泉。
(18)、斯宾诺莎写《伦理学》,他自己这样说,是为了要“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就如同我考察线、面和体积一样”。
(19)、斯宾诺莎从犹太教会学校毕业以后,父亲便决定让他来学习商务,比如记帐之类;不久,他的异母哥哥死了,他就成为独子,父亲更希望他为继承父业积累经验,就把他正式引入了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圈子里。
(20)、如果人足够幸运的话,他应该在生前尽力把所知的一切传给孩子。在后的时刻,他会感激历史。因为这些无尽的故事是滋养我们的母亲和我们自己不死的生命。
5、斯宾诺莎
(1)、斯宾诺莎的父亲一度期待他在希伯来学问中、在经商中,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眼见希望落空,也迫于种种精神上的压力,催促他离开家庭。
(2)、八岁时,教堂的长老们都认定了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并被他视作为团体和信仰的希望。可随着后来读的书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旧约》中的那些矛盾和疑问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对于一种信仰来说,一个聪明的虔诚者也许就是大的敌人,后来的事实佐证了这一推论。
(3)、后,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决为火刑,被“用仁慈的、不流一滴血的方法”处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斯宾诺莎主义精辟8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