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代表作
1、马雅可夫斯基代表作一亿五千万的俄文
(1)、欧仁鲍狄埃,伟大的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坚强战士,主要作品有《国际歌》。
(2)、马雅可夫斯基比较常用的一种重音格律为“4343份额诗”,即每行重音节数在四个和三个间交替的份额诗。不过重音格律诗内部的细分法都是后人所定,诗人写作时常会打破这些规矩,只不过各种破律往往是有意而为,比如他在《如何作诗》一文中就详细解释过自己创作的过程——诗人往往会先构思好诗行的大致内容和节奏,然后再仔细填词,而破律之处尤其会被精心对待。这里以他末期诗作《苏联护照》的前半部分为例,讲解一下其中奥秘。
(3)、⑤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瑞典斯特林堡的《到大马士革去》。
(4)、《第十三个使徒——马雅可夫斯基:六幕滑稽悲剧》,德·利·贝科夫著,青年近卫军出版社2016年出版
(5)、他曾经坚定地说这是“我的革命”,自己却终用子弹画上了句号。
(6)、原名《第十三个使徒》,马雅柯夫斯基在序言中说:“《穿裤子的云》我认为是当代艺术的基本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这就是四部乐章的四个口号。”这部长诗是献给莉、尤、勃里克的,他是马雅可夫斯基亲近的女友。
(7)、在骂够了同行后,他们开始直接敲打观众。早期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中常见的两个人称代词是“我”和“你们”,而两者往往处于急剧对立状态。“把颜料从玻璃杯里泼溅,/我立刻涂抹工作日的菜谱;/我在鱼冻的盘子上指点/远洋歪斜的颧骨。/借马口铁鱼的鳞片/我读出了新唇们的呼语。/而你们/能不能/把夜曲表演/用排水管道的长笛?”(《而你们能不能?》,以下除注明外马氏文本皆为拙译)“我”的全能同时也意味着“你们”的无能——“能不能”这个反问句的功能与其说是真心发问,毋宁说就是在挑衅观众。而如果上面这首诗还只是在含沙射影地嘲笑听众无能的话,那么下面这首《给你们尝尝》就已经是在指着听众鼻子骂了:“一小时后从这里朝干净的胡同/你们虚胖的油脂将挨个流淌,/而我给你们打开了这么多的诗音盒,/我,挥霍无价词语的败家子。/喂,你这男人——你胡须上有卷心菜/是来自某处没有吃完喝完的菜汤。/喂,你这女人,你脸上搓着厚厚的粉,/你透过物的贝壳如牡蛎般观看。/肮脏的你们全体,不管脱不脱套鞋,/都将费力地坐上诗人心脏的蝴蝶。/人群在兽化,并将会摩擦,/一只百头的虱子将把小脚都竖起。/而假如今天我,未经打磨的匈人,/不想在你们面前假装——那么请瞧,/我要哈哈大笑,欢乐地唾弃,/唾你们脸上,/我,挥霍无价词语的败家子。”
(8)、破律处大量连续轻音节正好对应“官僚主义”一词,拉慢了诵读节奏,呼应了这个词的语义。接下来连续十二行的格律几乎都是标准的4343份额诗:
(9)、上述简单回顾了诗人的生平,无疑是客观的,因其是既定的过往历史。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则多是笔者自己的主观看法,或许偏颇,或许对诗人有所冒犯,但,笔者的观点是,马雅可夫斯基是被“神话”的诗人。
(10)、诗人后期的诗歌,从抒情性的诗歌转向公共的宏大主题,他积极投身于革命诗歌的创作,从个人(我)浪漫主义的抒情,逐渐让渡到公众(我们)的宏大革命诗歌。这一时期诗人的标签应当是“共产未来主义诗人”。
(11)、在词语革新方面,马雅可夫斯基着力清除用俗用滥了的“诗意”词汇,而把大量现代口语、俗语、新词语(如“税率”、“财务检查员”、“苯胺紫”)纳入诗中,他爱新造词汇和派生词,拒用常规的诗语组合,代以出人意表的全新组合。他的诗歌语言体现开创气概、粗犷力度和敏感的内心抒情,具有鲜明个性风格。但在新造词语方面他不像赫列勃尼可夫走得那么远,赫列勃尼可夫造词往往完全摆脱指称意义而走向非理性,成为不可读解的音响游戏,因强调词语至极端,结果反成“失语”。马雅可夫斯基的词语革新变形有很好的 陌生化效果,却都是可以读解的。
(12)、十九世纪俄语诗歌往往遵循严格的格律规矩。每个俄语单词都有一个重音节,而俄语诗歌的格律就是通过轻重音节的规律性交替来实现的。以普希金的《奥涅金》第一节前四行为例:
(13)、玛雅可夫斯基的诗是以强烈.鲜明的政治思想性出众的,他创造的马雅可夫斯基诗体也影响着我国的现代诗人。
(14)、兰波《感觉》博尔赫斯季米特洛娃米沃什《诗艺》
(15)、这篇名为《穿裤子的云》、创作于1915年结束的长诗,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同时取名自第一乐章,也就是“打倒你们的爱情”。此诗是诗人题献给自己的缪斯的,也就是诗人为此用一颗子弹穿透自己心脏而留下遗迷的女人——莉莉。
(16)、 1964年——日本演员堤真一出生 1973年——日本漫画家高屋奈月出生,代表作《幻影天使》
(17)、——阿赫玛托娃《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年》
(18)、马雅可夫斯基(右)与莉莉·布里克、奥西普·布里克夫妇
(19)、同时代其他俄罗斯大诗人的诗作往往追求内省,需要读者反复沉思来理解,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却截然相反,更多是为了追求表现,尤其是朗诵的效果。他曾给莉莉写过一首动人的情诗:“对于我/除了你的爱//没有别的大海,//可是在你的爱情中//哪怕用眼泪也求不到安宁。//……对于我/除了你的爱//没有别的太阳,//可是我不知你在何地,//和谁依傍”(《小莉莉》)。但也就是在同一年,他却在一首吹嘘自己的诗中用了同样的意象:“假如我/很小,/像大洋,——//我会屹立在波涛的项链上//用涨潮来取悦于月亮。//哪里我能找到心上人,/像我一样?//这样的女人肯定不会委身于狭小的天空。//……假如我/暗淡无光,/像太阳!//我很需要/用我的光芒滋润//大地干瘪的乳房!//我会拖着我的情人/匿迹销踪”(《作者把这些诗行献给亲爱的自己》,郑体武译)。
(20)、应该在新时代被扬弃的资产阶级元素不仅仅是旧的爱情观、家庭观,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二十世纪初的俄语中,“资产阶级”(burzhua)一词获得了一个所指更为泛化、更带蔑视色彩的俄化形式——burzhui,并很快成为工农阶层的常用骂人话,几乎失去了原有的阶级政治色彩。而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资产阶级”(比如那首著名的“你吃吃凤梨,你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就要到了,资产阶级”,余振译)虽不至于完全去经济-政治化,但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更宽泛的旧生活之化身,是“停滞、保守、饱腻”的象征:“做资产者/这不意味着要拥有/资本,//挥霍金币。//这是年轻人/喉咙里/有死人的脚跟,//是嘴里塞满了/一块块肥油”(《150000000》)。
2、马雅可夫斯基短诗
(1)、俄罗斯批评家柯夫斯基认为,斯大林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评语像埋设雷区一样妨碍了我们了解诗人:“国家监护剥夺了马雅可夫斯基公道的自我保护手段——受诗的保护。但只有在把诗直接交给读者、交给未遭扭曲的读者接受时,诗人之名才能仅仅受诗自身的保护。”卡拉布切夫斯基也指出:我们以前从来不按马雅可夫斯基自己的意思解读他的诗,而只按幼儿园和小学的保育员、教师和辅导员的意思解读,只按电台播报和报纸标题来解读。我“文革”前后译的三卷集不可避免也受到这种统一口径解读的影响,如编选和评析中突出政治,细节处理中掩饰回避等,难以全面真切地反映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和精神世界。所以我一直有心对旧译做一番精选和校订。很高兴“金色俄罗斯丛书”给我这个机会,得偿宿愿。
(2)、我的大学》、《苦难的历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史小说还有《彼得大帝》和《斯捷潘·拉辛》 戏剧;
(3)、易卜生,挪威剧作家,著名作品有《社会问题》《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4)、“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双面诗人,他表面上漫不经心,内心深处却充满巨大的悲痛——生命充满苦难、忧愁和孤独。或许在他眼中,人类的生命越早结束越好。”糜绪洋表示。从这个意义上,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相似之处。上帝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挥之不去,有时候上帝是他的对话者,但更多时候上帝是他的头号敌人,他要和上帝殊死搏斗。
(5)、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雅可夫斯基积极投身革命。之后,他参加俄罗斯通讯社工作,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巨幅宣传诗画,张贴在街边橱窗里,被称为“罗斯塔之窗”。
(6)、正当听众对全诗的节律已经形成听觉上的惯性和期待时,诗人却再次打破常规,放慢节奏:
(7)、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阿·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头两部、雅库布·柯拉斯的三部曲《在十字路口》等,高尔基的长篇小说:自传体三部曲、《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8)、各国未来主义者的政治倾向不同。意大利未来主义在马利奈蒂带领下走向法西斯主义,而马雅可夫斯基领军的俄国未来主义左翼(立体未来主义)则坚决投身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未来主义中影响大的一支。对于批评者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马雅可夫斯基辩驳道: “批评家们混淆了不可混淆的事物,为了一个自称未来派者的罪过而追究整个流派。为了橙子皮厚而责骂杏子,仅仅因为二者都是果子。”他认为只有“材料的形式上的加工”是各国未来主义间的共同点。而事实上就连形式也同中有异。
(9)、从这几行诗,我们就足以得见诗人为自己塑造的自画像:伟岸英俊,桀骜不驯。
(10)、年轻美貌、“有青春的勇气”的塔季亚娜·雅科夫列娃;
(11)、连续四个轻音节之突兀,对应的恰好是“不停地/点头哈腰”这一句,边检官员卑躬屈膝的样态跃然“耳”上。而在揶揄了一番波兰护照后,接下来四行讲述官员面对北欧小国护照的冷淡反应:
(12)、正面左侧为“文学纪念碑”丛书的序列编号,正面右侧为作家名字,意为:
(13)、肖洛霍夫,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解冻》,长篇小说《暴风雨》,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共6部。
(14)、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15)、马雅可夫斯基曾把自己比作一座工厂,而把社会对诗人的需求称作“社会订货”。他加班加点,努力想满足这些订货,只可惜并非所有“社会订货”都能与心灵相通。当诗人对社会承担过多时,当承担义务压倒私人抒情时,尤其是当诗人觉察到宏大话语渐渐背离社会正义时,心灵之痛已无法承受,宏大话语和私人抒情也将产生断裂。
(16)、《穿裤子的云》这首长诗是诗人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丰盈的意象,诗句间满布的生命力,对社会的批判、反讽,对革命的热忱,源源不断的情感涌动,词语和情感的转换与激烈程度极具冲击力。诗中如此写道:
(17)、当然我们仍然要意识到马雅可夫斯基贯彻始终的“未来主义”,但后期的未来主义诗歌,为了“社会订货(一种基于外在的无产阶级需要的诗歌创作)”而创作的未来主义诗歌则显得平庸,政治含义大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它们烙印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只属于那个时代。要知道,时代的印痕总会褪散,世事变迁,社会高速发展,为了“社会订货”而创作的诗歌,一旦失去了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终免不了被淘汰,被遗弃的命运。
(18)、 艺术界著名人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摄影师罗琴科、导演梅耶荷德曾 与马雅可夫斯基一起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地排练他绞尽脑汁写的剧本《臭虫》。
(19)、作者介绍:本特·扬费尔德(1948-),著名瑞典斯拉夫学家、翻译家、出版人,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俄罗斯未来主义诗歌领衔研究者之一。俄科院新版马雅可夫斯基全集编委会成员。曾多次前往苏联,收集了大量有关马雅可夫斯基生平与创作的珍贵材料。与布罗茨基亦私交甚笃。1998年和2007年,他被授予八月(斯特林堡)奖,等同于瑞典的普利策奖。其《阿克塞尔·蒙特:圣米歇尔的道路》瑞典语版被授予瑞典文学院传记奖。
(20)、1893年7月19日,马雅可夫斯基出生,在他12岁时父亲去世,全家移居到莫斯科。1908年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d,因从事地下活动而三次被捕。在狱中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开始尝试写诗。1912年,出版了俄国未来主义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这本诗集既是宣言,宣扬着与传统割裂的精神,也昭示着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未来主义派诗人开始登上舞台。
3、马雅可夫斯基是什么流派
(1)、所谓未来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激进反传统的流派,于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在俄国取得的成就大,俄国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其中影响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俄国的未来主义者主张抛弃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抛弃当时流行的俄国象征派诗歌,号召创立新的实验性写诗方法,致力于恢复“词自身”给人的新鲜感受。他们打破传统词法句法,特别强调词语的音响,主张诗人有任意支配语言、任意造词和派生词的自由,以求把词语从僵化的传统语言和象征主义的神秘意义中解放出来。
(2)、以《穿裤子的云》这首长诗为代表的早期诗,算得上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除了前文提到的发出充满力量感的呐喊,昭示着自己生猛、年轻地出现于诗坛;在这首诗中,诗人也对诗歌从创作到终成型这一过程的艰辛进行了剖析。他写道:
(3)、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
(4)、20世纪作为一个空前巨变的世纪载入历史。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发展到20世纪出现惊人的突飞猛进,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甚至导致了人的异化;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则引发了重重危机乃至世界大战。在此背景下,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异军突起,紧接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开始一场空前规模的社会实验和探索,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篇章。而马雅可夫斯基是特别敏感的诗人,他恰逢其时,对现代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革命,都第一时刻投身其中,以叛逆的姿态、“在场”的资格和高扬的激情,在20世纪来到人间之际录下了时代公共的和个人私密的心跳和脉搏。
(5)、与马雅可夫斯基交往,并同时和莉莉交朋友的娜塔莎·布留哈年科;
(6)、重音数量仍是43但后三行阙从不规律的重音诗体直接变成了异常工整的古典格律诗(两行抑扬抑格和一行抑扬格),以突出这位官员假惺惺地照章办事、一丝不苟的冷漠模样。
(7)、①耐特,拉脱维亚人,任苏联外交信使,在执行任务时遭敌特袭击而牺牲。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黑海遇到了耐特的名字命名的轮船。
(8)、帆布袋背面为“文学纪念碑”丛书logo,以及“从经典作家进入历史”字样。
(9)、扬费尔德的这本传记胜在对诗人生平与时代的详细还原,但对其创作却较少顾及,即使引用诗文处,主要也是着眼于其传记意义。而近些年由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德米特里·贝科夫(他的《帕斯捷尔纳克传》中文版之前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写的另一本马传《第十三个使徒——马雅可夫斯基:六幕滑稽悲剧》则正好与之互补——贝科夫不追求对诗人生平的系统呈现,但对其创作却阐发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在这里也顺着贝科夫的一些论述,来谈几句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艺。
(10)、无论如何,未来主义者的出现契合了帝俄末年反动、保守的环境下民众内心渴望报复的暗流,因此,他们的商业成功绝非偶然。他们宣言中所谓的把普希金从现代轮船上扔下去的说法也应从这一角度来理解。他们蔑视的并非普希金的创作本身(扬费尔德在书中提到,马雅可夫斯基甚至能够全文背诵普希金的《奥涅金》),而是他作为经典作家、课本作家被文化与社会的建制剥去了身上一切鲜活的元素,当作偶像崇拜。未来主义者在俄国外省巡演时,曾被某地警察告知,在舞台上百无禁忌,唯独一不能骂长官,二不能骂普希金,而他们想要从轮船上扔下的,显然就是这个和“长官”平起平坐的普希金。即使在苏联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许多作品仍秉持着这种战斗精神,但不幸的是,他死后却仍被新的建制浇铸成纪念碑,改造成官方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在他那首著名的畅想与普希金雕像一起散步的《纪念日的诗》中,他已经预言到了自己因被“封圣”而“二次死亡”的命运(尽管当时还没人相信):“或许我/还活着就要/照章给我树雕像。//那我就摆上点/炸药,/——一声/轰鸣!//我憎恨/一切死臭皮囊!//我爱戴/一切生命!”
(11)、在马雅可夫斯基看来,“真正的诗歌应该赶在生活前面,哪怕只向前赶一个小时”。他似乎看不到桂冠,总是在寻找荆棘。
(12)、扬费尔德的这本传记胜在对诗人生平与时代的详细还原,但对其创作却较少顾及,即使引用诗文处,主要也是着眼于其传记意义。而近些年由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德米特里·贝科夫(他的《帕斯捷尔纳克传》中文版之前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写的另一本马传《第十三个使徒——马雅可夫斯基:六幕滑稽悲剧》则正好与之互补——贝科夫不追求对诗人生平的系统呈现,但对其创作却阐发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在这里也顺着贝科夫的一些论述,来谈几句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艺。
(13)、连续四个轻音节之突兀,对应的恰好是“不停地/点头哈腰”这一句,边检官员卑躬屈膝的样态跃然“耳”上。而在揶揄了一番波兰护照后,接下来四行讲述官员面对北欧小国护照的冷淡反应:
(14)、主演:王梓行、毛雪雯、齐林、丁韶仪、蔡舒婕、肖鼎臣、朱昊、王廷、王颖、李晨暘、王尧
(15)、出处:著名的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佚名》
(16)、④后期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未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二十世纪二十年伐又出现一次高潮,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艾略特《荒原》是其代表作,另外有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俄勃洛克的《十二个》,奥地利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等。
(17)、Onuvazhat’sebyasaztavil
(18)、除了与上帝平起平坐的对话外,各种更为激进的渎神、抗神题材也充斥于他早期的作品之中:“用蹄子吓唬了群峰的祈祷,/上帝在天上被套马索抓住。/怀着耗子的微笑揪个精光,/嘲笑着拖过门槛的缝隙”(《跟随一个女人》)。“我以为——你是全能大神仙,//而你却是半瓶醋,琐碎小破妖。//你瞧,我正弯下身,/自靴筒的后面//掏出一把修靴刀。//长翅膀的恶棍们!/在天堂蜷缩在一起!//受惊的颤战栗中,羽毛弄得纷纷杂杂!//我要把满身熏香的你,从这儿起//剖开到阿拉斯加!”(《穿裤子的云》)无怪乎高尔基在听了马雅可夫斯基朗诵《穿裤子的云》后“像女人一样号啕大哭”,说自己“从没在《约伯记》以外的地方读到过如此这般与上帝的对谈”。
(19)、在诗人自杀后的头几年,官方对他“冷处理”,他的死只是作为一个诗人死去,而到了1935年,斯大林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自此,马雅可夫斯基封神,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间偶像。但斯大林的这番评语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政权,关于这背后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找资料来读,笔者就不在此展开。在这样充满戏剧性的对个人地位的盖棺定论下,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诗人后期的那些“社会订货诗歌”,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时代的滚滚洪流无可避免地裹挟着我们每一个人。
(20)、夏目漱石,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主要小说《我是猫》《三四郎》《其后》《门》《哥儿》及自传体《路边草》等。
4、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
(1)、这一段还有另一重的反讽意义,他在诗中谈论诗歌,无疑是对陈腐诗意的嘲讽。如果说,上述是对“旧”诗歌中意象陈腐的嘲讽的话,那么,在1915年创作的《我是怎么变做狗的》则是对当时社会的嘲讽。《我是怎么变做狗的》很轻易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变形的隐喻,对人被异化的命运悲剧进行了抒写。
(2)、第一部剧作《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913)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同年由他本人在彼得堡上演时主演,显示了一定的表演才能。
(3)、1917年俄国爆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马雅可夫斯基积极投身革命,并在武装起义指挥部见到过列宁。之后,在列强武装干涉苏维埃俄罗斯与国内战争的艰苦时期,他参加“罗斯塔”即俄罗斯通讯社工作,日以继夜地绘制数以千计的巨幅宣传诗画,张贴在当时全空(没有商品)的街边橱窗里,称为“罗斯塔之窗”。
(4)、在孟京辉导演看来,马雅可夫斯基有个特别绝的东西就是,“他自己的激情完全和社会联系在一起”。1917年,马雅可夫斯基从艺术之宫走上同革命人民一道参加埋葬旧世界的斗争前线。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以轻蔑的口吻宣判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死刑,更是革命水兵攻打冬宫时的战歌。
(5)、杰克·伦敦,美国作家,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马丁·伊登》,还有短篇《墨西哥人》《在甲板天蓬下面》等。
(6)、自1919年起,马雅可夫斯基同未来主义的右翼分道扬镳,迈上坚定的左翼艺术家道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诗篇中,马雅可夫斯基对未来主义者、想象主义者、阿克梅主义者们提出批评,大声疾呼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服务,其诗歌主流是革命化和大众化。
(7)、小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茶花女》《金钱问题》《私生子》等。
(8)、“既然当时的目标是取消私有制,长远来看婚姻也必须被取消掉。”糜绪洋说。这样来看,马雅可夫斯基和布里克夫妇的三人家庭不仅不能算是异类,反而应被视为模范家庭。
(9)、后,稍许介绍一下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形式特色。韵脚诚难以用外语来讲解,但格律至少可以用图表化的方式呈现,或许能让汉语读者也可管窥一番其中奥秘。
(10)、⑦存在主义: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总体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代表性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11)、这种对反动时代的复仇心态也可以解释为何1914年大战爆发和1917年二月革命都受到未来主义者的热烈拥护。但与此同时,尽管未来主义者的活动直到1919年受官方打压后才逐渐消退,但马雅可夫斯基在1916年的文章《一滴柏油》中就已承认,它在大战开打后便失去了意义,因为比起战争(以及之后的革命)对旧生活、旧秩序的毁灭性破坏,未来主义者的舞台表演实在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12)、十九世纪俄语诗歌往往遵循严格的格律规矩。每个俄语单词都有一个重音节,而俄语诗歌的格律就是通过轻重音节的规律性交替来实现的。以普希金的《奥涅金》第一节前四行为例:
(13)、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他的作品有(海燕)(童年三部曲)等。
(14)、他是前苏联诗人、剧作家,生于格鲁吉亚的一个林务官的家庭。1912年开始诗歌创作,深受未来主义派影响。“十月革命”前的代表作有长诗《穿裤子的云》。
(15)、我将戏弄它,使它撞击我血淋淋的心脏的碎片,
(16)、海明威,美国20世纪影响大的作家之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17)、成名作《穿裤子的云》也反映出马雅可夫斯基颇为纠结的内心世界:他可以因欲望而发狂,也能温柔无比,“穿裤子的云”这个意向也是如此。“云”象征纯洁无瑕,但“裤子”在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汇。在糜绪洋看来,“穿裤子的云”就和马雅可夫斯基本人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双重意象,一面是温柔,一面又是无礼和粗鲁。
(18)、在十月革命以前,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致恰达耶夫》《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列夫"托尔斯泰
(19)、马雅可夫斯基认识莉莉的时候,她已经和奥西普·布里克成婚,但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对她紧追不舍,终他与布里克夫妇组成了一个三人家庭。但家庭的存在基本没有妨碍三人各自在外丰富的私生活,事实上,这个家庭更像一个有着共同财产关系、精神恋爱纽带的创作团体。
(20)、出狱后经认真考虑,马雅可夫斯基选择了脱离d的工作,转而学诗学画。他进实用美术学校(因这里不需要政审就能入学),结识尔柳克、赫列勃尼可夫等朋友,1912年共同发表俄国立体未来主义宣言,出版第一本未来主义诗集《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1914年马雅可夫斯基等被逐出学校,几个诗友开始周游各地,到处朗诵诗和演讲,经常挨饿,露宿林荫路上,且不断有诗作发表。1915年结识莉莉亚·布里克和她的丈夫奥西普·布里克,他在奥西普帮助下出版了早期代表作长诗《穿裤子的云》。
5、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1)、再让我们回到诗歌主题,那些永恒主题是否写无可写呢?显然不是。或许我们可以以小说家莫迪亚诺比较,纵然诗歌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题材。莫迪亚诺鲜有宏大主题的书写,他用近乎相同的材料碎片,投入万花筒中,每一次转动,都会产生一次新的组合。所以,并不存在写无可写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捕捉材料碎片并加以组合。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任何不放在时代背景下,从后来者的角度单拎出来展开分析的都是耍流氓。但这样的反驳又陷入“时代”的窠臼,因为笔者的出发点正是认为当诗人被裹挟于时代洪流之中时,所创作的诗歌会沦为当时“时代”平庸的附属品,发声器。
(2)、重音数量仍是43但后三行阙从不规律的重音诗体直接变成了异常工整的古典格律诗(两行抑扬抑格和一行抑扬格),以突出这位官员假惺惺地照章办事、一丝不苟的冷漠模样。
(3)、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形式因中译文可以重现,在我国已广为人知且为许多诗人所采用。但是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押韵,作为其诗艺更鲜明更重要的特色,却难以通过译文重现,因而在我国鲜为人知。所以要着重说明一下,以免抹杀了这位“奇句险韵的制造家”。
(4)、《我!》,弗·马雅可夫斯基著,1913年石印出版
(5)、糜绪洋介绍,未来主义者喜爱奇装异服,例如穿高级礼服,戴一顶大礼帽,胸前的纽扣孔里不塞纽扣,而是塞一根胡萝卜,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他们的表演作品更是惊世骇俗,大多都在挑战社会既有的美学趣味。
(6)、应该在新时代被扬弃的资产阶级元素不仅仅是旧的爱情观、家庭观,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二十世纪初的俄语中,“资产阶级”(burzhua)一词获得了一个所指更为泛化、更带蔑视色彩的俄化形式——burzhui,并很快成为工农阶层的常用骂人话,几乎失去了原有的阶级政治色彩。而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资产阶级”(比如那首著名的“你吃吃凤梨,你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就要到了,资产阶级”,余振译)虽不至于完全去经济-政治化,但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更宽泛的旧生活之化身,是“停滞、保守、饱腻”的象征:“做资产者/这不意味着要拥有/资本,//挥霍金币。//这是年轻人/喉咙里/有死人的脚跟,//是嘴里塞满了/一块块肥油”(《150000000》)。
(7)、Iluchshevïdumat’nemog.
(8)、符拉季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在20世纪世界诗坛上是著名的诗人之一。他还是艺术多面手:他画插图、主编刊物、创作戏剧、编导和主演电影(那还是电影艺术初创、卓别林刚出道之时)。
(9)、6月12日晚上,围绕新书《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的出版,译者糜绪洋和出版人魏东在衡山·和集和读者们分享了马雅可夫斯基交织着革命与爱情的一生。
(10)、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德国文学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作者之代表作是《浮士德》、历史名剧《葛兹冯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1)、这种一轻一重、每行四个重音的格律被称作“四音步抑扬格”,这是普希金的招牌格律。《奥涅金》全诗五千余行,几乎都是用这种格律写成,再加上对韵脚还有特殊的规律要求,的确有如戴着镣铐跳舞。而除了抑扬格外,俄语古典诗歌格律还有扬抑格(—U)、扬抑抑格(—UU)、抑扬抑格(U—U)、抑抑扬格(UU—)这四种。
(12)、马雅可夫斯基是这样的人,从不满足于声名赫赫的天才头衔,始终有一颗不安定的勇敢的心——去打破不合理的现状,去坚守艺术的哲学本位和艺术家的社会性。即使时代的潮水在下一刻会将他吞没,他也会义无反顾地在荆棘中寻找苏维埃未来的路。
(13)、③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有鲜明的先锋精神,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14)、译者飞白:云南大学外语系教授,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15)、枪所具有的攻击性,带有伤害和守护的双重意义。从马雅可夫斯基的社会定位上讲,他是夹在巨大的封建官僚集团和庞大的农奴群体之间的小知识分子阶层,不满于以政治为表征的主流社会,也不满于以文化为表征的世俗社会——“枪”所具有的攻击性,便是自他们的叛逆精神而申发。要用叛逆去寻求解放,无论在思想还是现实社会,因此革命本身所具有的解放意义正是“持枪”的马雅可夫斯基所追寻的。破除旧的不合理,捍卫一个时代大众的权利与自由。
(16)、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与他的同道们打着“未来主义”的旗号大闹俄罗斯诗坛。他们的创作将已在俄罗斯美术界燃起的先锋派艺术之火引到了文学界。但当时人们听说未来主义者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创作,而是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
(17)、勃洛克早就断定马雅可夫斯基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转折时期,许多人都成了交替时代的牺牲品,作为旧俄罗斯文学代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他是一名语言的勇敢挑战者,是新社会文学无可非议的先驱,他“在两个时代还未愈合的伤疤处”写作。他的悲剧就在于,勇敢地寻找自己与革命和时代的联系,又不由自主地、固执地捍卫艺术生命的天然正直。正如托洛茨基所认为的,革命的普遍矛盾对于追求形式的艺术来说,只能是痛苦的,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中,有激情的热浪,也有与时代和阶级极不相称的放荡不羁。终,诗人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开一代诗风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所闪耀的光辉永远是不可磨灭的。
(18)、苏联早期,对于婚恋、情爱的观念较为自由,许多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继承恩格斯的看法,认为婚姻是私有制的表现,一夫一妻制就是对妇女的占有。苏联革命家亚历山德拉·柯伦泰曾提出著名的“杯水理论”:“人满足自己的情欲应该像喝一杯水一样容易。”表达对一夫一妻制度的反对。
(19)、顺带一提,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格律重要的研究者并非语文学家,而是伟大的苏联数学家安德烈·科尔莫戈罗夫。2015年后人还整理出版了他的诗律学论文集,笔者上面对《苏联护照》的分析就受惠于其中一篇论文甚多。老爷子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会参与开发俄语AI作诗软件吧。当然科尔莫戈罗夫院士并非第一个对诗与数学之关系感兴趣的俄国大数学家。另一位大数学家安德烈·马尔科夫就曾在1913年用马尔科夫链检视了普希金《奥涅金》中的两万个字母的元音、辅音交替规律,后证明语言文字中随机的字母序列组合符合马尔科夫链模型。
(20)、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其作品有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钢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1)、《第十三个使徒——马雅可夫斯基:六幕滑稽悲剧》,德·利·贝科夫著,青年近卫军出版社2016年出版
(2)、构成马雅可夫斯基“生命创作”的不仅有他早期的舞台表演,他的爱情也是这种创作的重要组成。诗人的感情经历,尤其是他与莉莉·布里克的关系是扬费尔德这本传记的重头戏。莉莉是马雅可夫斯基一生的挚爱,马雅可夫斯基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诗歌全都题献给莉莉。
(3)、无论如何,未来主义者的出现契合了帝俄末年反动、保守的环境下民众内心渴望报复的暗流,因此,他们的商业成功绝非偶然。他们宣言中所谓的把普希金从现代轮船上扔下去的说法也应从这一角度来理解。他们蔑视的并非普希金的创作本身(扬费尔德在书中提到,马雅可夫斯基甚至能够全文背诵普希金的《奥涅金》),而是他作为经典作家、课本作家被文化与社会的建制剥去了身上一切鲜活的元素,当作偶像崇拜。未来主义者在俄国外省巡演时,曾被某地警察告知,在舞台上百无禁忌,唯独一不能骂长官,二不能骂普希金,而他们想要从轮船上扔下的,显然就是这个和“长官”平起平坐的普希金。即使在苏联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许多作品仍秉持着这种战斗精神,但不幸的是,他死后却仍被新的建制浇铸成纪念碑,改造成官方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在他那首著名的畅想与普希金雕像一起散步的《纪念日的诗》中,他已经预言到了自己因被“封圣”而“二次死亡”的命运(尽管当时还没人相信):“或许我/还活着就要/照章给我树雕像。//那我就摆上点/炸药,/——一声/轰鸣!//我憎恨/一切死臭皮囊!//我爱戴/一切生命!”
(4)、这就意味着这首诗同时是首凄凉而悲情的诗。诗人终生未娶,也不曾衰老,虽然在自我终结生命的时候已经37岁,年入中年,可诗人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活在自己的“二十二岁的激情”中,激情燃烧的诗,也是首悲情四溢的诗。
(5)、原名《第十三个使徒》,马雅柯夫斯基在序言中说:“《穿裤子的云》我认为是当代艺术的基本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这就是四部乐章的四个口号。”这部长诗是献给莉、尤、勃里克的,他是马雅可夫斯基亲近的女友。
(6)、裴多菲,匈牙利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7)、即使长诗《我爱》后给莉莉的山盟海誓(“庄严地高升起诗行手指的诗句,/我宣誓——//我爱,/不渝而忠实!”)也能在几年后被套用到他为国营茶行撰写的广告诗中:“我敢向全世界/起誓://私营公司的茶叶/太次”(飞白译)。总的来说,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学谱系更应该被追溯到古希腊的演说家,而非悲剧诗人或抒情诗人。对他而言,一首诗在朗诵时给听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它的声响与节奏效果都比文本内容的深刻更为重要。早在1914年的一篇论述契诃夫创作特色的文章中,马雅可夫斯基就直截了当地宣布:“作家只是做一个精美的花瓶,至于往瓶里倒的是葡萄酒还是泔水,他完全无所谓。”马雅可夫斯基丝毫不会介意别人称他为形式主义者,毕竟形式主义在诗人生前尚未遭到斯大林主义文学建制的污名化,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几位核心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雅科布松、布里克等)都是他的文学战友,未来主义诗歌本就是他们初的灵感来源。
(8)、符·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特列尼约夫的《柳波芙·雅罗瓦娅》。 历史性史诗 ;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和《好!》.
(9)、“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文学史中,莉莉的名字常常会冷不丁从哪里冒出来,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曾是她的男友,或至少和她有过暧昧关系。”糜绪洋说。虽然莉莉在历史上主要以马雅可夫斯基的缪斯而闻名,但她本人也多才多艺,她演过电影,当过导演,马雅可夫斯基在俄国内战时期为俄通社绘制的海报也有莉莉的手笔。
(10)、说到马雅可夫斯基,多数中国读者对他的印象可能局限于一个苏联官方正统诗人,写了不少颂扬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楼梯诗”。尽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马氏作品在中国被大量译介,也出版过好几种关于他的传记和回忆录,但我们对他的了解实则囿于苏联官方的剪裁,与诗人真实的面貌相差甚远。而瑞典斯拉夫学家本特·扬费尔德的这本《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就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更为完整、全面、悲剧性的诗人形象。
(11)、马雅可夫斯基认识莉莉的时候,她已经和奥西普·布里克成婚,但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对她紧追不舍,终他与布里克夫妇组成了一个三人家庭。但家庭的存在基本没有妨碍三人各自在外丰富的私生活,事实上,这个家庭更像一个有着共同财产关系、精神恋爱纽带的创作团体。
(12)、小林多喜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蟹工船》,中篇小说《地下d员》《组织者》等。
(13)、Kogdanevshutkuzanemog,
(14)、古典格律虽然严谨,但到二十世纪初其新鲜感已多少被耗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十九世纪的老题材形成牢固的联想,很难被用来写作新时代的题材。于是包括马雅可夫斯基在内的白银时代诗人们开始频繁使用更为自由、灵巧的重音格律,这种格律往往只要求每行诗有大致相等的重音数,而对重音节之间轻音节数量的要求则较为灵活——允许轻音节数在一到二个间波动的为“份额诗”(dol’nik),轻音节数在一到三个间波动的为“节拍诗”(taktovik),而更为随意的则为“纯重音诗”(aktsentnïystikh)。
(15)、顺带一提,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格律重要的研究者并非语文学家,而是伟大的苏联数学家安德烈·科尔莫戈罗夫。2015年后人还整理出版了他的诗律学论文集,笔者上面对《苏联护照》的分析就受惠于其中一篇论文甚多。老爷子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会参与开发俄语AI作诗软件吧。当然科尔莫戈罗夫院士并非第一个对诗与数学之关系感兴趣的俄国大数学家。另一位大数学家安德烈·马尔科夫就曾在1913年用马尔科夫链检视了普希金《奥涅金》中的两万个字母的元音、辅音交替规律,后证明语言文字中随机的字母序列组合符合马尔科夫链模型。
(16)、⑥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在作品中,情节谈化,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代表性作品有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等。
(17)、即使长诗《我爱》后给莉莉的山盟海誓(“庄严地高升起诗行手指的诗句,/我宣誓——//我爱,/不渝而忠实!”)也能在几年后被套用到他为国营茶行撰写的广告诗中:“我敢向全世界/起誓://私营公司的茶叶/太次”(飞白译)。总的来说,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学谱系更应该被追溯到古希腊的演说家,而非悲剧诗人或抒情诗人。对他而言,一首诗在朗诵时给听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它的声响与节奏效果都比文本内容的深刻更为重要。早在1914年的一篇论述契诃夫创作特色的文章中,马雅可夫斯基就直截了当地宣布:“作家只是做一个精美的花瓶,至于往瓶里倒的是葡萄酒还是泔水,他完全无所谓。”马雅可夫斯基丝毫不会介意别人称他为形式主义者,毕竟形式主义在诗人生前尚未遭到斯大林主义文学建制的污名化,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几位核心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雅科布松、布里克等)都是他的文学战友,未来主义诗歌本就是他们初的灵感来源。
(18)、这其中牵涉到一个诗歌创作理念的问题,在马雅可夫斯基看来,“好的诗将是为共产国际的订货而写的,有为无产阶级胜利的目标,用新的、富于表现力的和谁都懂得的字眼而表达出来的。”也许在诗人看来,爱情、人生、战争、死亡等永恒主题已被人们写了太多,而要扩充、创新诗歌主题,就要涉入社会性题材。姑且抛却社会性题材本就不好把握,难以成就优秀诗歌这一迄今仍存的难题,让我们先就诗歌创作是应该以“我内在的需要”而写还是“响应时代的号令”而写展开思考。
(19)、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
(20)、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主义的信仰。1912年,他和未来派诗人布尔柳克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从现代的轮船上扔出去。只有我们才是我们时代的面貌。”大胆的诗句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1)、《和财务检查员谈诗》中的这一段形象展现了“楼梯诗”的样貌,也表达了诗人为了找寻诗的韵脚如同居里夫人提炼镭一样艰难。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也展示了诗人为了韵脚而韵脚,为了楼梯诗而楼梯诗的无形束缚。
(2)、后,稍许介绍一下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形式特色。韵脚诚难以用外语来讲解,但格律至少可以用图表化的方式呈现,或许能让汉语读者也可管窥一番其中奥秘。
(3)、一百年后,时间和冷冻让这个坏蛋头脑里的小臭虫烂掉了,而当年和他一起被冻住的身边的那只臭虫却活了起来……
(4)、这个选本收入的诗,大多数精选自旧译的三卷集,也有一些新译。对旧译做了一番校订并重写了前言。
(5)、我是多么愚蠢哪,竭力想把头埋进音韵的羽毛。
(6)、在苏联诗人中,马雅可夫斯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谜面,一个永远无法拉直的问号。
(7)、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8)、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
(9)、1930年4月14日,年仅37岁的马雅可夫斯基选择在寓所饮弹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他的自杀成为苏联文学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
(10)、果戈理,19世纪上半叶俄国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3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剧作,是俄国现实主义喜剧史上一座里程碑,长篇小说《死魂灵》标志着他的创作高峰。
(11)、就像BobDylan曾经的音乐偶像WoodyGuthrie,作为一个“怪胎”式的吟游歌手、一个声音和一把吉他——那苍砺的声音和粗糙的吉他声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这些艺术家作品中无情地展示出现存逻辑下人与世界的对立、人的可能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凸显了找寻新的“家园”的必要性。同样的内涵出现在马雅可夫斯基的剧作和诗作当中,他们对社会的讽刺、悲悯、反思都具有一种力量,在摇滚的狂热和反革命的沉思之间——因为对生命极度热爱,所以有勇气向一切压迫生的力量提出挑战。
(12)、马雅可夫斯基认识莉莉的时候,她已经和奥西普·布里克结婚了,但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对她紧追不舍,终他们组成了一个三人家庭。“这个家庭更像是一个创作小组。莉莉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灵感源泉,而奥西普则是智囊。奥西普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诗学研究者,他尽管智慧,却是个冷淡的人,虽然跟莉莉结婚,但两人维持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关系。”
(13)、洪子诚|与《臭虫》有关: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汉、孟京辉
(14)、法捷耶夫,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并翻译了《阿Q正传》。
(15)、这种对反动时代的复仇心态也可以解释为何1914年大战爆发和1917年二月革命都受到未来主义者的热烈拥护。但与此同时,尽管未来主义者的活动直到1919年受官方打压后才逐渐消退,但马雅可夫斯基在1916年的文章《一滴柏油》中就已承认,它在大战开打后便失去了意义,因为比起战争(以及之后的革命)对旧生活、旧秩序的毁灭性破坏,未来主义者的舞台表演实在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16)、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美好情感的诗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他相继写下三首“中国题材”的诗作,即《不许干涉中国》(1924)、《莫斯科的中国》(1926)和《你来读一读,踏上巴黎和中国》(1927)。
(17)、 楚科夫斯基 称马雅可夫斯基是“天职就是自杀的人”,他的死在朋友圈子里并未引起太多的惊讶:“自杀的念头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种慢性病”,“他已经朝自己开过两次枪了,每次都往左轮手枪弹夹里留一颗子弹。终还是会有一颗子弹击中的”。
(18)、莉莉则恰恰相反,仅有马雅可夫斯基一个伴侣远远无法满足她,她仍然不断在外寻找新伴侣,这个古怪的三人家庭在当时的彼得堡尽人皆知。
(19)、马雅可夫斯基在格律上突破传统,他的诗气势浩荡,含有剧烈运动和突然休止,若填入传统诗律的框框,“就挤破了”。因此他独创了别具一格的“楼梯诗”:把每个长行切分为数量不等的几个“梯级”,固然其中仍潜在“扬抑”“抑扬”等音步节奏,但源自谣曲和民歌的“重音诗律”因素占优势。因采用楼梯诗形式,他诗中波浪化的节奏在视觉上也得到了直观呈现,尤其适合朗诵的需要。
(20)、原句:当残暴的统治者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反抗,记住这并不可耻。
(1)、这就意味着这首诗同时是首凄凉而悲情的诗。诗人终生未娶,也不曾衰老,虽然在自我终结生命的时候已经37岁,年入中年,可诗人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活在自己的“二十二岁的激情”中,激情燃烧的诗,也是首悲情四溢的诗。
(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3)、可惜布尔什维克对马雅可夫斯基的精神革命没有什么兴趣,事实上,诗人被迫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新时代。扬费尔德这本传记的后半部为我们呈现了马雅可夫斯基在这个复杂年代进退维谷的狼狈处境。若不妥协,那么能否写作乃至生存都会成为问题,而一旦妥协,就势必会导致道德与才华的贬值。而且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坛对手以及敌视他的文化官僚们只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而饮弹自尽成了失去一切退路的马雅可夫斯基后的抗议手段。茨维塔耶娃的一段话好地概括了1917年以来马雅可夫斯基的人生悲剧:“整整十二年来,作为一个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不断杀害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而到了第十三年,诗人站了起来,杀掉了人。”
(4)、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称他是“很早就到未来,并且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从小就被未来惯坏”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马雅可夫斯基短诗精辟14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