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感悟
1、论语十二章感悟300字
(1)、愠(yùn) 罔(wǎng)曾子(zēng) 曲肱(gōng) 一箪食(dān)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3)一箪食,一瓢饮(省略句,“一”前省略了主语“颜回”)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5)、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6)、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7)、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0)、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11)、28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1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
(13)、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看见别人的优点,我们主动去学习,看到别人又不好的地方,我们就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就去改掉。这才是正确的、利人利己的做法。
(14)、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33而枕之,乐
(15)、 今义:蒙蔽,没有。
(16)、[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赏析: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本章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 ——《为政》
(20)、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2、论语十二章感悟50字
(1)、 通过这样的反问、质疑、批判,虽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但是却是从更深层次来对经典进行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地思维的训练过程。
(2)、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答案)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些思想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交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6)、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7)、 古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困难的
(9)、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10)、23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 本文所收录的十二章语录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些言行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1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13)、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14)、[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15)、(2)是以谓之“文”也 ( )
(16)、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诚信,诚就是诚实,就是不欺人,信是信用,就是重承诺,守信用,不耍花招,敢于负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底线,也是人就交往和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
(18)、孔子说一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19)、笃志( ) 不愠( ) 一箪食( ) 不学则殆( )
(2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诗文名句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注意“罔、殆、愠、焉、箪、瓢、陋、堪”的书写。
3、论语十二章感悟800字高中
(1)、赏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2)、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32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4)、(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他(它)的意思。D.“之”:到。故选D。
(5)、(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知”,了解;“愠”,生气;“故”,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殆”有害”。
(6)、本章内容与《子罕》篇第17章大致相同,只是多了“已矣乎”三字,加重了语气。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在卫国居住月余,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招摇过市,让孔子在后一辆车上跟着,孔子由此而发出了世人重色轻德的感叹。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认为,“已矣乎者,叹其终不得见。”
(7)、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A:转折/承接;B:……样子/这样;C:作为/替;D中二者都是“了解”,故选B。
(10)、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1)、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3)、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4)、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15)、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6)、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17)、(答案)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8)、人们争论义与利,往往是因为难以把握义与利的分寸。
(19)、(答案)(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0)、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4、论语十二章感悟600字
(1)、第四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孔子在这八处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后要按时复习,并且把是否按时复习当作是每日反省自己的一个内容,可见他强调“勤学”;要在少年立下学习的志向,并且为之努力,可见他强调“志学”;不仅要温习就知,还要去归纳总结感悟,不能只有量的累加而没有质的提升,可见他强调“悟学”;懂得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以他为乐,孔子十分强调兴趣,可见他强调“乐学”;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就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学习他们身上的长处,改正自己和他们相同的短处,可见孔子强调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了一点学问和能力,名声和威望就目中无人、高高在上,要“谦学”;要广泛地学习,不局限不拘泥于某一个方面和领域,要做到“博学”。
(4)、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5)、(3)温故而知新( )
(6)、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7)、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9)、“乐感”是人外在行为收效内化后的情绪体验,这一情感历程无疑是寂寞的。难怪李白曾有诗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12)、文中让我感触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
(13)、(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4)、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
(1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16)、论语( ) 不惑( )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
(17)、(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8)、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时间的宝贵,劝诫人珍惜时光。
(19)、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20)、 古义:疏:粗劣;水:冷水。
5、论语十二章感悟100字
(1)、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自我反省是困难的,但自我反省又是修成美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反省就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提高认识和修正行为的过程。若是一个人不善于自我反省,就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比方说,在战国末年,六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原因基本上如出一辙。引用苏洵的话便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倘若在韩国被灭时,其他五国及时反省,联合起来抵抗强秦,未必会丢了祖宗社稷。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4)、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5)、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6)、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
(8)、至于利,与义相对的意思多解释为利益或使有利。孔子说的“小人喻于利”,想必是利益的意思。不过,懂得利益的可不仅是小人,利益在现在人的口中似乎带点贬义,其实利益完全是中性的。如果说义的平衡是情与理的和谐,那么我想利的平衡,就是己利与他利的和谐。“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如果用孔子的话说,懂义的人得利,是有方法的。这“道”,想来就是利的平衡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谋利或更美好的双赢,这就可算是君子之道了。
(9)、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十二章感悟50字精辟8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