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关于天气的谚语
1、古代劳动人民关于天气的谚语
(1)、天气谚语中还有用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未来天气情况的,例如“正月十五一朝霜,拔秧娘子要用轿子扛”、“清明过后三朝霜,条条沟里好铺床”等。
(2)、它肯定不是一般的云,因为一般的云怎么也不会飞过对流层,越过平流层,而稳居在空气稀薄的中间层,它也不像是变幻莫测的极光,因为夜光云有云的纹理……这样的云肯定不一般。
(3)、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当城堡云出现,即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在高空相遇产生不稳定性云层,通常会在白天时产生雷阵雨。
(4)、但如果空气上下层均不稳定,则产生的不是波动,而是对流。于是形成了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的空气层的情况。这种情况既受扰动的空气有一定的垂直运动,但不至于发展成对流。
(5)、说明农作物与天气的关系,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描述了天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系,促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农作物的种植和有关灾害的预防。如“四月初一天漏,种花不及种豆”、“正月半夜风飕飕,蚕豆油菜要歉收”、“六月里三个阵(雷),白米吃来剩”、“四月初一见晴天,高低田里好种田”、“夏至西北风,黄花要变脓”、“四月十四雨绵绵,今年花地收成歉”等。
(6)、崇明天气谚语是崇明先人在长期预测天气变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智慧,是气象知识的结晶。除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外,还成为民间文学和方言研究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朴实通俗,生活气息浓厚;它的语言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甚至还形成了不少传说歌谣,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
(7)、天气谚语,是我们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变化进行观测,并一点点地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8)、东汉时,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引用天气谚语“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意思是天要下雨就会出现蚂蚁搬家,蚯蚓出洞,琴弦变松,人体的一些老毛病发作等现象。
(9)、崇明劳动群众创造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天气谚语,经世代相传,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家乡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2006年“天气谚语及其应用”被公布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卫堂老师被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解放日报》《东方城乡报》和崇明电视台等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那么,在气象科学发达的今天,它还有什么价值呢?笔者认为,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0)、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11)、因为大多数天气谚语生成时科学知识并不发达,因此其欠缺了科学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对现象作出描写,而没有作出解释,因此其没有理论支持。然而,天气谚语在经过不断实践后已是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并足以在日常使用。
(12)、据观察,南北两个半球的夜光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北半球上空的夜光云看上去比南半球上空的要明亮一点,出现的纬度也更低。在北半球,从5月15~8月20日经常有夜光云,其中频繁的是7月初。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拉·兰德尔表示,越来越多的温室效应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使低海拔地区的气候变暖,使高海拔地区的气温下降,进而为高空中夜光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3)、天顶灰暗成为雨天先兆的道理.等到大气稳定了,所有水汽尘埃都密集在地面低空,这样平视的能见度恶劣,而垂直的能见度优良,所以显得天顶光亮,地平灰暗,既然大气变得稳定了,所以天不再下雨了。
(14)、地球上纬度较适中的地区,大约在北纬或南纬30°至60°,为人类主要活动地带。而在这些地方的天气转变较为明显,并不会长年持续相同的气候,今天是潮湿的晴天,明天可以是寒冷的雷雨天。
(15)、立夏不下,无水洗肥;立夏雪雨降,风调雨也顺
(16)、例如“上看初下看十六”、“六月晒龙袍”等看农历关键日来预测天气。为什么这些关键的天气容易出现变化呢?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冷暖气团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因为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17)、预测天气冷暖方面的如“立春东南风,回暖早相逢”、“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煞牛”、“立冬晴、一冬冰,立冬阴、一冬温”、“腊月打雷回暖早”等。
(18)、现在一般认为,要形成夜光云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低温、水蒸气和尘埃,这样水蒸气才能凝结成极小的冰晶。近年来,夜光云已经蔓延到纬度40度附近也能看到,而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亮。这引起科学家们的强烈关注,有人担心这是地球大气变化的前兆。
(19)、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高空盛行西风气流。受高空西风气流影响,降雨云系一般自西向东移动。
(20)、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21°和北纬31°,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梅雨、干旱是常见的灾害性气候。这些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历史上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灾害:
2、关于天气或者农业劳动的谚语
(1)、大气中,空气上下层均稳定时,不利于波动的形成。
(2)、暴雨:24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0毫米和1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0毫米时称为暴雨。降雨量达到0~19毫米的称为大暴雨;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3)、初夏连绵阴雨,崇明入梅早,梅期长,梅雨量大,造成麦油菜籽霉烂,早稻空瘪率高,造成早稻减产。
(4)、由此可见,波状云的产生,往往预示着大气层的上层很稳定,对流不强,少形成降水。头顶有波状云,预示着今日无雨。
(5)、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6)、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枣枝芽蕾炸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
(7)、磨人的就像磨刀石,越来越薄;被磨的人就像菜刀,越来越亮。
(8)、晴:指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的云,但云量占天空不到1/10称为晴,有时天空中出现很高很薄的云,但对透过阳光很少有影响的也称为晴。
(9)、于是,大气中形成了波状云,又不达降水条件。
(10)、因此中文世界的天气谚语主要适用在纬度适中的地带,因为其有明显的气候变化。但天气谚语于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亦有可能有所不同,如东虹日头,西虹雨,因为中国大部份地区均处于西风带,如果西方出现彩虹,说明西方已有云雨,不久将会向东移并降水。
(11)、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高潮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12)、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人生处于赤道地带,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地带的气候并不会有明显变化。如撒哈拉沙漠,其终年均是酷热干燥,反之,印度次大陆与西太平洋地带则长年处于雨季,其日间的天气变化较少。
(13)、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蓑衣”,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天气较晴好,故有“云往东,车马通”之说,“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台风来临,常伴随有暴雨,所以会穿蓑衣。
(14)、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天气谚语带有区域性,在某个地方用起来很灵验,而在其他地方就不适用了。另外,天气谚语还有季节性,如果用错了季节,也很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还有一些天气谚语,在一代代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果不仔细甄别也会出错。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弄清含义,了解原理,边用边总结,方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达到有效的趋利避害。
(15)、有人说,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既有气象卫星在空中为我们探测风云,又有各种精密仪器为专业人员做研究分析,更有学识丰富的气象专家每日观测预报,如果再要依靠民间气象谚语来“猜天”,岂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天气谚语形成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农耕社会,是人们凭经验对气候现象作出了归纳和描述,而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做出科学的解释——这确实是它的局限性。然而许多天气谚语是经由不断的观察,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以后形成并流传的,有足够的可信度,可供后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
(16)、天气谚语通过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
(17)、早看东南,晚看西北。黑云起了烟,雹雨在当头。
(18)、天气谚语——科学使用还需去伪存真,因地制宜时至今日,分析和使用天气谚语仍然是许多气象台、站预报天气的依据之很多老农、航海人员以及气象爱好者还在一直使用和研究天气谚语。毕竟,它有着千百年的实践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寻找启迪、有所新发现完全是有可能的。
(19)、(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官不贪财,狗不吃屎”、“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20)、因此,若傍晚看到东方有虹,则表明雨区已经东移,当地天气将转晴;若早上看到西方有虹,则表明西方空气中水滴比较多,雨区即将移来,天气将要变坏。
3、劳动人民关于天气的谚语有哪些
(1)、解释:城堡云指堡状层积云或堡状高积云,其特点是底部比较平、比较长,顶部有些凸起。这种云的出现说明大气在某个高度层比较潮湿又不太稳定,若在夏季的早晨出现这种情况,随着白天气温上升,底层的对流一旦发展起来,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容易产生强烈的雷雨天气。
(2)、狮子来的时候,两个正在打架的鹿也会一起逃跑。
(3)、“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意思是云彩从东边过来,肯定会有风有雨。
(4)、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
(5)、天气谚语各地都有,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集体创造,经不断总结和修正,口耳相传,活跃在民间……崇明的天气谚语也具有这些基本特点。此外崇明的天气谚语还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主要是:江海沙洲的地域特征和耕种渔猎的生产特征。前者取决于崇明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后者体现了崇明人历来的生存方式。崇明的天气谚语多数是反映台风、雷雨、海潮的预报,如“五月里迷雾,乘船勿用问路”、“北风冷,台风遁”、“云中有吼声,不久龙卷临”、“浪头圆圆浪面大,及早调蓬赶回家”、“虹挂东海处,大风刮倒树”、“东风打过更,水在门外涨”、“断虹现,台风见”,“无风起长浪,不久台风到”、“条浪打先锋,后面跟台风”……很明显,这些谚语都是为渔民从事江海捕捞业服务的。
(6)、④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风下雨,西风晴。
(7)、 气象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今天我们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谚语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说明,我们现代生活中应当主要依托现代天气预报技术,有选择的使用这些经验总结,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工作生活。天气的玄妙之处,蕴含了很多神秘的气象,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8)、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历久弥新,常读常新。
(9)、经由不断的观察,配合反复的实证,天气谚语虽然是假设,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资料。因为天气谚语是经过反复观察与实践而得,因此并不能称其为不科学。然而,其有地区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而使用天气谚语来作长期天气预测亦受到气象变化的主观局限,并不一定可行。
(10)、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11)、天气谚语不止以天色来辨别天气状况,亦会使用云朵形态来辨别。“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明显的布满卷云(鱼鳞状)的天空延绵很长,而这种位于高海拔的卷云指示出有低气压的云雾由西向东移至。这通常会增加风速,在东方形成狂风暴雨,增厚云朵与在未来二十四小时内生成降水作用。
(12)、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3)、春季低温(即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影响夏熟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14)、天气谚语中还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俚语,例如“四月初一难得勤,皮匠娘子要嫁人”、“九月廿七催懒妇,十月初五拖勿过”、“一日南风十日暴,三日南风狗钻灶”、“云如海和尚,风雨响叮当”等。
(15)、虹在东方,表明在我们东边的大气里有雨存在。而大气一般是有规律地自西向东运动的,东方的坏天气只会越来越往东移去。如果虹在西方,表明在我们西边的大气里有雨,随着大气的运动,雨水就很容易落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因此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
(16)、例如“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从气象学角度分析,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容易形成大雾,若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区,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而转晴。
(17)、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自然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因素,也成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其中气象现象一直是文学产生以来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各种气象现象作用与人体和大脑,并产生不同的精神体验,把这种体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气象文学。气象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反映气象文学的体裁有气象神话、寓言、诗、赋、词、楹联、散文、谚语等。
(18)、这句谚语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中仍有其科学性。
(19)、正因为如此,崇明天气谚语才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代代相传,成为崇明传统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崇明方言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所著的崇明方言研究著作中,对大量的崇明天气谚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做了分析。一些崇明籍作家撰写的小说、散文或戏曲中,也引用了不少的崇明天气谚语,生动地反映出崇明人的生活和地域特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0)、所以说,今天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剖析天气谚语,论证天气谚语,前人积累的天气谚语在气象学上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4、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写出一句
(1)、(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2)、在古代,由于人们还不懂得虹的形成原因,便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有的说“虹是天上的神仙架在天河上的渡桥”有的说“虹是老天爷的神棒、马鞭”,阿拉伯人说“虹是光明神古沙赫休息时放在云端上的弓”还有的说“虹是欢乐女神的笑容”“是月宫里的嫦娥挥舞的长袖”等。
(3)、“雨是风摇芭蕉,雨点滴滴答。”意思是下雨的时候,雨点滴滴答答打在芭蕉叶上。
(4)、鸡可以根据空气中的湿度判断天气状况。鸡喜欢干燥,回笼晚就是因为它发现湿度高,即将下雨。回笼早只是相对于回笼晚说的。
(5)、1大年初一头一天,夜里不睡看东南,东南天空灰又暗,必是雨多不会旱
(6)、 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睛。
(7)、立夏蚯蚓出,麦子麦芒生;昼夜灌浆忙,又是好收成
(8)、“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当出现日晕的时候,第二天的三更,就有可能下雨,出现月晕的时候表示第二天中午要刮风,月晕有时候会有缺口,缺口的方向便是刮风的方向。
(9)、“晴是碧空,太阳火辣辣。”意思是晴天天气晴朗,太阳酷热。
(10)、总之,民间传说的气象谚语,都是老祖宗们经历过的气象变化经验的总结出来的顺口溜,它温藏着一定的道理,流传至今,有时挺灵利的。
(11)、是因为大雨来临前期,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到较冷的昆虫身体就会凝结成水,造成昆虫体重加重,飞不高,而燕子是吃昆虫的,因而低飞抓虫。
(12)、预测年成丰歉,这方面的谚语是根据前期天气情况预测当年或来年的收成好坏,如“未蛰先蛰,人吃狗食”、“端阳有雨是丰年”、“立秋雨忧愁,大熟收成一半收”、“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十月宜来霜,无霜来年荒”、“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冬雪勿烊,来年有粮;春雪勿烊,饿断肚肠”等。
(13)、意思是天上的燕子如果低空飞过,地上的蛇开始往高处腾挪,留下过道,就预示着即将要下大雨了。
(1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上下雨的话,不会下太久,白天肯定会晴;但是晚上下雨就恰巧相反,晚上的雨一般会下一夜。
(15)、解释:在我国北方,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移动。当日落时,西方升起乌云,表明阴雨天气系统正向本地移来,有可能降水。
(16)、“雾是能见度低,视线不太佳。”雾天可见度低,因为空气中存在着悬浮的水汽凝结,干扰视线,使景象不能清楚的呈象到眼睛里。
(17)、这是人类第一次专门研究夜光云的`太空行动。“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终进入了地球上空大约600千米处的一条极轨道上。卫星上装备了3套科学仪器,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专门对地球两极的神秘夜光云展开观测,以解释夜光云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近年出现的频率增加是什么原因使其出现的纬度在降低,以及它们的出现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等。
(18)、“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先打雷的天气,一般不会下太大的雨,而且下雨持续时间也很短。
(19)、后来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在水池旁边,看到了水池上面含有大量水滴的空中人造虹,他便用装有水的玻璃球进行了实验,并在1637年发表了关于虹的形成原因的文章。
(20)、预测旱涝方面的如“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春交六九头,春寒多雨水”、“雷打惊蛰前,四十五天不见天”、“雨落黄梅头,四十个老日头”等。
5、关于天气的谚语老话
(1)、唐诗中也有引用谚语的,如“朝霞晴做雨”就一语道破了朝霞和降雨的关系;杜甫诗中“布谷催春种”这是关于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民可以播种了。
(2)、 这句谚语,说明在小满节气期间,有雨水对于即将收获的小麦,以及插秧水稻生产的重要性。此时小麦趋于成熟,才能更好转化成干物质——麦秸杆坚挺,不易倒伏,且麦粒饱满;水稻水稻,从秧苗开始,水稻基本上一生与水为伴,靠水的滋养,提供其生长养分。如果雨水充足,稻田里有充足的水,那么,无论是插秧,或者水稻正常生长,都有利,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农耕社会,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预测天气为农业生产服务,崇明岛上广大农民一年农作物的种收,在天气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完全是被动的。如果对天气变化一无所知,随时可能遭到不可预测的灾害,面对比其他地方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各种恶劣天气的袭击,我们崇明岛的先人意识到预测天气的重要性,凭着聪明才智,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丰富的气象知识,特别是勤劳的农民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农耕活动中,通过各种迹象和征兆,掌握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一套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形成天气谚语并广为流传,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普普通通的天气谚语反映出崇明岛的风云雷电、旱涝干湿、寒暑凉热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崇明岛,这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广大农民掌握了这些反映天气变化规律的天气谚语,可以科学地安排日常农业生产活动,顺应农时,不废农事,预防各种灾害,争取农业生产丰收,所以天气谚语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4)、这些说法还是比较准的,是人们从千百年耒的实践生活中总结出耒的。不过,因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会有差别,还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分祈看待。我省的天气主要受孟加拉湾海洋季风的影响,受冷暖气流的作用才会带耒大量的雨水,再就是台风蹬陆也会带耒大量的雨水。
(5)、如果那是一只下蛋的鸡,它的主人还会卖它吗?
(6)、黑老鸹落在猪身上——光瞧见人家黑,瞅不到自个儿黑!
(7)、当大气里有许多小水滴时,太阳光被这些小水滴反射和折射,天空中才会有彩虹出现。根据彩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时间,可以推测出当地将出现晴天或雨天。
(8)、他在文章中说:“虹是太阳光射入空中的水滴内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结果。”但他还不清楚虹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直至17世纪60年代,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后,虹的秘密才被揭开。
(9)、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地平线上特显光明,表示还要继续下雨;反之,如果地平线上比较灰暗,天顶上显得光亮,这是天气转晴的预兆。下雨天因为空气扰动的结果,地面的水汽尘埃都被吹向上空,所以平视的能见度特别好,而垂直能见度较恶劣,这就是天边光亮。
(10)、解释:西北方向如果有乌云密布的话,那么不一会就要下大冰雹了。
(11)、“河里鱼打花,今天有雨下。”是指夏秋季节的早晨或傍晚,鱼在水里很不安定,而跃出水面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预示天气将要降雨。因为鱼类是依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一部分氧气生活。当天气要降雨前,气压降得很低,溶入水中的氧气大大减少,鱼在水中感到氧气不足,就会跳出水面进行呼吸。有的缺氧厉害,便呈假死状态,肚皮朝上。这正是“河里鱼打花,当天有雨下”谚语的道理。
(12)、“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意思是如果天上的云彩呈鱼鳞状排列,就会有一个好天气,这时候晒谷子,不用翻动就能将谷子晒好。
(13)、春季连绵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流行。
(14)、俗话说:“东虹日头西虹雨。”在中纬度地区,云雨区一般由西向东移动。
(15)、“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意思是在空旷的大山里喊一声,回声很响,天气晴朗,雨雪天大风不会有回声的。
(16)、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二四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17)、虹,是大气里的光象,它不是随随便便出来的。当大气十分干燥,或者大气层里只有微小的水滴时,虹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大气层里有较大的水滴时,才会有虹出现。所以天空里有虹出现,就表明大气里有较大的水滴存在;在虹的顶头上,也可能已在下雨了。
(18)、天顶灰暗成为雨天先兆的道理.等到大气稳定了,所有水汽尘埃都密集在地面低空,这样平视的能见度恶劣,而垂直的能见度优良,所以显得天顶光亮,地平灰暗,既然大气变得稳定了,所以天不再下雨了。
(19)、再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说的是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即是有雨也大不了。类似说法还有“未雨先雷,船去步回”、“先雷后雨,有雨必少”等。这种雨多指地方性的热雷雨,即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形成热力对流而导致的降雨,一般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20)、解释:无数白色云片并排成行,状如鱼鳞,这种云称卷积云。它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形成的,常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 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2)、居安思危,居富思贫,勤俭持家,防患于未然。
(3)、人类在千百年来一直想制造准确的天气预报,天气谚语是劳动人民在历经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后总结出的谚语,用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
(4)、难道发给每个人一把铁锤,他们就可以变成铁匠吗?
(5)、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上下雨的话,不会下太久,白天肯定会晴;但是晚上下雨就恰巧相反,晚上的雨一般会下一夜。
(7)、1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雨衣;云往南,水漂船
(8)、由于云层灰暗且低,往往压住山头形成“帽”,因此山帽是阴雨快来的前兆。“山半腰”多半是由于夜间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地方性层云之类的低云,处在半山腰,很可能就是雾。所以云淹没山腰一般是好的天气象征。
(9)、“东虹日头”的意思,是说傍晚东方出现虹时,预示第二天是晴天,因为东虹表明东方空气中的水滴虽多,湿度很大,但雨区将继续向东发展,不会经过本地区,所以当地不会下雨。而相对应的西方的干燥空气,将向本地移来,因此当地的第二天将是晴天。
(10)、春秋战国时期,荀况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说明天气气候的变化是有客观规律的,并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11)、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12)、我们等待着“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的终探测结果,以揭开夜光云的秘密。
(13)、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大地色彩高,青黄绿白红
(14)、夜光云看起来有点像卷云,但比它薄得多,而且颜色为明亮的银白色或蓝色,出现在日落后太阳与地平线夹角在6~16度之间的时候。这个夹角本身倒没什么疑问,因为时间太早会因为夜光云太薄弱而看不见,而时间太晚它又会沉到地球的阴影之中去。
(15)、天气谚语在语言结构上比较讲究表达的对仗及韵律,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韵味,例如“寒食东风紧,黄梅雨水勤”、“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冬青花开得旺,黄梅雨落得狂”、“行得春风,必有夏雨”等。
(16)、大气层下层不稳定,而上层很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于波状云的形成。
(17)、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18)、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是一种丝缕结构的高云,呈白色,云体很薄,云丝往往平行排列,向上的一头有小钩或小簇,下有较长的拖尾,常分散出现。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19)、例如“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这时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20)、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1)、预测后期天气。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根据前期出现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后期不同时效的天气,做好影响农业生产气候的防护工作,这类谚语在天气谚语中所占比例大,从预测的对象来看,都是人们日常关心的晴雨、冷暖以及灾害性天气等。
(2)、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到阴,大部地区有雷雨或阵雨,东北风到东风3~4级阵风5~6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8级,气温9~20℃;
(3)、秋季连绵阴雨,增加棉花烂铃,降低产量和品质,还造成秋播季节推迟,质量降低。
(4)、我过去也曾订阅过气象杂志,以上是我所知道的一些气象知识,但大家观察天气还是要以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为准。
(5)、虹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在盛夏和初秋季节里,下雨前后,当空气里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时,当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滴上,由于发生折射作用,就改变了太阳光线原来的方向,并将由七种颜色合成的白色太阳光线散射开来,使之重新成为七种颜色;再经过地面的反射作用。
(6)、公众平台以文结缘,以文会友。坚持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释放正能量。
(7)、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夜光云是由极细的冰晶所构成的。构成夜光云的冰晶直径一般为50纳米,阳光反射在这些微粒上,使其只有当天空其余部分暗下来的黎明或黄昏时分,才能被看见。这种效果就好像在太阳部分落下后看一架在高空中飞行的飞机反射阳光一样。
(8)、揭示气候规律。这方面的天气谚语主要描述崇明岛的气候特点,通过它使人们易于掌握气候规律,并按气候规律办事。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长三春冷,短三春暖”、“春寒夏涝”、“夏至无雨三伏热”、“小暑一交,雨水即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前霜多,夏天雷多”等。
(9)、②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昼雾阴,夜雾晴。
(10)、稿件如果留用,两周内回复,两周内不回复,请另投。
(11)、 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12)、虹的出现,和当地的未来天气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东虹日头西虹雨”的天气谚语,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我们居住的温带地区,高空的气流是有规律地自西向东移动的,所以,未来的阴晴风雨的天气变化,是和西方气流的性质有着密切关系的。
(13)、意思是看到天上有钩状的云,这两天就会下雨了。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之前的预兆。
(14)、2007年4月25日,NASA发射了“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试图去探究潜伏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的神秘夜光云。
(15)、经由不断的观察,配合反复的实证,天气谚语虽然是假设,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资料。因为天气谚语是经过反复观察与实践而得,因此并不能称其为不科学。然而,其有地区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
(16)、可见,“东虹日头西虹雨”是降雨云系自西向东移动所带来的现象。这其实与“东边日出西边雨”意义相同,道理一致。
(17)、龚发,网名龚禧發財,内蒙古四子王旗西河子人,退休教师。
(18)、气象谚语是我们祖先一边继承一边发展起来的。在继承过程中,不论是口传还是文字记载,均有发生错传或以讹传讹的可能。
(19)、天气谚语中还有一些同义谚语,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出来,更是谚语文学中的特色。例如“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吹倒头,北风来报仇”等,“还礼”与“报仇”两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恰到好处。
(20)、而天气谚语,即农谚,是古人朴素的天气预报方式,其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至于蛇过道,是大雨来临前期,蛇能透过空气的湿度预先感知到,为了避免雨水淹到自己的窝或者淹到自己,因而它们会向高处爬去,所以会出现蛇过道的现象。
(2)、虹是由于太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发生折射与反射形成的。它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西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下;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往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未来无雨。
(3)、“霾是废气污染,对人伤害大。”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患癌症的风险增高、使人心情压抑烦躁等等都危害人身体健康。
(4)、③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早霞: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有早霞,意味着云块出现在西方,则东方较为晴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大多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处于北温带,高空盛行的西风会将西边的云雨挟带到东边的晴朗天空,造成系统性降水(规模较大的降水),与“东虹日头西虹雨”的原因相似。这意味着你需要注意突然倾盆而下的大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天气或者农业劳动的谚语精辟14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