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及代表作【文案137句】

谭嗣同简介及代表作

1、

(1)、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短短10个月的时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谭嗣同坚决反对中国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中越陷越深,深重的民族危机使谭嗣同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痛心疾首。由此,他开始反思自己从前的救亡纲领和变法主张,苦苦思索拯救民族危亡的大计。痛定思痛,谭嗣同认识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兴算学议·上欧阳中鹄书》,《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8页。),必须废除君主专制,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基于这一认识,1896年,为了寻找救亡真理,他开始“北游访学”。在“北游访学”的过程中,谭嗣同途经上海、苏州、南京、北京和天津等文化、政治中心,拜访、结交了以傅兰雅为首的西方传教士,以杨文会、吴雁舟为代表的佛教大德,以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思想为之大变。对此,谭嗣同自己的概括是“前后判若两人”:“三十以前旧学凡六种……三十以后,新学洒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境能生心,心实造境。天谋鬼谋,偶而不奇。故旧学之刻,亦三界中一大收束也。”(《与唐绂丞书》,《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9页。)与此同时,“北游访学”所到之处,哀鸿遍野,生灵涂炭,他的救亡图存之心越来越迫切。加之基督教(谭嗣同称之为耶教)、佛教和在理教等各色宗教的影响,谭嗣同发愿“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伴随着对心的顶礼膜拜,谭嗣同在哲学上从原来的气学转向了心学,皈依“以心挽劫”的仁学。在1897年夏秋之间,谭嗣同写成《仁学》一书,集中阐释了“以心挽劫”的仁学,是谭嗣同平生重要的著作,也被誉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3)、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收殓了他的尸首。次年,他的遗骸运回湖南浏阳,安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为了表示对这位维新志士的敬慕,在墓前华表上刻下这样一副对联:

(4)、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许多人请他逃亡日本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5)、创作背景: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6)、主办单位: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湖南省安文化研究会、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谭氏族谱编撰委员会、长沙图书馆

(7)、翻译: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8)、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9)、“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10)、李悝在制订和实施变法政策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段,减少变法的阻力;并且,李悝制订的变法政策能够使多数魏国人受益。在改革中获得实际利益的魏国人,都成为李悝和变法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11)、它的神奇在于,自从签订以后,中国近代史包括现代史当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和它息息相关。

(12)、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13)、同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当时的谭嗣同也深感国家存亡之际,若不能变法,则无突破之机。所以他随后便上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结交,积极为维新变法出力。

(14)、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业是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契机的。1898年冬天,他回绍兴就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就提倡新思想,后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提倡民权,办爱国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1912年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被社会公认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中国高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还试行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撰写教育论文,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15)、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16)、“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17)、早年,他在湖南实行新政策,并利用时间学校培养了大批改革者。后来,他参加了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吴圩改革的领导,在此期间,他协助光绪皇帝推进改革,整顿官制,消除行政失当。后,他以“愿意用血涂抹政府”的决心,为改革牺牲,传播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旧文化和封建主义的旧观念。

(18)、今天我们大家为“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论坛,前面几位专家教授都讲了很多,几乎人人都知道“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热血爱国、勇于奉献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改革进取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大家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一种精神。我体会谭嗣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

(19)、百家君子书院、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湖南读书会代表,谭嗣同亲属和谭氏宗亲代表,新闻界及社会各界朋友

(20)、那是个危机四伏的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他把光绪皇帝的密诏拿给袁世凯看,然后说:今天可以救皇上的人只有您了,您要是愿意救就赶紧救吧,您要是不愿意救,请杀了我然后到颐和园告发我,您同样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急了,说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和你一样受过皇上的特殊礼遇,你说说我们怎么救吧?于是,两人商量了诛杀荣禄软禁慈禧的周密计划。谭嗣同问他诛杀荣禄可有把握?袁世凯轻蔑的说就跟杀一条狗一样。

2、

(1)、月20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自己临朝“训政”,下令搜捕维新派。

(2)、谭嗣同有个哥哥叫谭嗣襄,在谭嗣同十五岁那年,谭嗣襄要去甘肃父亲那里,谭嗣同去送别哥哥,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

(3)、谭嗣同是19世纪末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具有献身精神的改革家,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志士。影响了整个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人。120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谭嗣同主张变法,提出废科举、建学堂、开矿藏、办工厂、办新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虽然这场运动终以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等六君子杀害。当时谭嗣同年仅三十三岁,历时103天的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它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谭嗣同兴高采烈地回到住地的同时,袁世凯已经来到荣禄宅邸。

(5)、(谭祁)祁义公,贤礼长子,古谭国十六代谭子。中华谭氏开族立姓始祖。生于东周庄王八年(公元前689年)。谭国灭亡时只有五岁。长大后尊父命至洛邑报周天子,庄王认为无错,留子爵。留居洛邑。卒葬石埠白马岭东。妻胡氏生二子一女;谭子伯(锦), 谭子仲 。

(6)、翻译: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7)、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8)、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9)、《陇山道中》:                     

(10)、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11)、和谭嗣同呼应的康有为,康有为的家族也是湘军,他的长辈康国器也参加过湘军。而谭嗣同的的另一好友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战争造成的这一切军事局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先讲谭嗣同,刚才讲帝d和后d,再看清流、浊流两个派别争斗。我们不能说帝d就爱国,后d就不爱国,也不能讲帝d就先进,后d就保守。从本质上来讲,这两个派别都是为了当时的大清国,也没有谁真要去叛变去叛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是要保护大清。但是有着同样的目的,走在共同的道路上,也并不妨碍大家互相拳打脚踢。比如陈宝箴,他以前除了要调停谭继洵和张之洞的关系,还调停过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所以就像他当时说的一句话,咱们现在都相聚在一起,也就是在一条船上,风浪来了,我们要如何应对船的方向,要如何走,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或者方案来解决现在的背景,那么这个操舵的做各种事情的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意见不同,就有可能出口不逊,甚至要拳打脚踢。但是风平浪静之后,刚才的这些争打,就显得没有那么的险恶,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他当时就用的这个比喻,曾国藩听后就表扬他说你的比喻很好,只是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了,回头你跟左宗棠讲一讲,听听他的想法。他跟谭继洵和张之洞,甚至于后d的关键人物慈禧太后也都是同样的说法。

(12)、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1898年9月5日,光绪皇帝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13)、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14)、参与变法,谭嗣同致力于改革法,并主张中国必须坚强。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除科举考试,振兴学校,开放矿藏,修复铁路,建立工厂和改变官方制度的改革派是激进的。

(15)、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16)、陈 忠(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秘书长、湖南省金融作协副主席)

(17)、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8)、郭关简介: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装置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入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艺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

(19)、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20)、中国古代文人修养讲究“琴、棋、书、画”四艺,更以琴列为其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如孔子、蔡邕、嵇康都以弹琴名世。谭嗣同也不例外,寂寥天地里,他舞剑抚琴潇洒一生。在“谭烈士专祠”展览厅里还有谭嗣同用过的“崩霆琴”的照片,琴身乌黑锃亮,楷书“崩霆”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谭嗣同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家里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琴背“崩霆”二字下有“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的题款,龙池内侧有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一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残雷”琴今藏故宫博物院,落霞式,琴背面龙池之上刻魏碑体“残雷”二字,其下刻有行楷三十五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析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均填以石绿。诗左下方刻长方形朱文印,篆“壮飞”二字。腹款刻“霹雳琴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二十字。据说谭嗣同应召北上、与妻子李闰分别之时,两人对弹的就是这两张琴。

3、

(1)、光绪帝支持变法维新的行为引起了慈禧的不满和朝中守旧大臣的恐慌,慈禧等人早有密谋,镇压变法力量。9月18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请求袁世凯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表面上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暗地里却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将这一情况密报给了慈禧。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帝,并且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2)、          韩石山  刘玉堂  石 楠

(3)、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美国乌特亨利(HenryWood,1834—1909)原著、英国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翻译。“北游访学记”两次提到该书:

(5)、李让眉丨“以诗识人”和“以诗证史”:以谭嗣同为例

(6)、作者简介:谭伯牛,湖南长沙人,近代史学者,尤为关注太平天国战争与湘淮军史实。著有《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天下残局:断章取义晚清史》《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毕竟战功谁第一》,在蜻蜓FM、荔枝FM开设历史音频专栏。

(7)、没有马关条约,日本人就来不了辽东半岛。他来不了辽东,哪儿会有九一八事变?而没有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也不会屁滚尿流的往陕西跑,他不去陕西,哪儿有什么西安事变?

(8)、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难,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在《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中,他提到自己还曾经收藏过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为唤起民众觉醒,谭嗣同舍身赴难,慷慨就义。当初他一定想不到,会和自己仰慕的文天祥在相同的地点——北京菜市口——殉难。求仁得仁,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9)、他曾经为了解救谭嗣同,率领一帮兄弟潜入大牢,无奈,谭嗣同不愿求生,只求用自己的生命唤醒民众的爱国高潮,后来,在谭嗣同秋后问斩的那一天,大刀王五率领小刀会等兄弟试图劫法场,解救戊戌六君子,但是,清军戒备森严,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谭嗣同等人被斩。

(10)、下面这首诗是1893年谭29岁时在家乡湖南除夕夜所写。作者一心想为强国救民做一些事情,但是朝廷越来越腐朽,报国无门,而且自己的维新思想又得不到父亲的理解支持,孤独和愤慨之情难以自已,忍不住诉诸笔端。

(11)、承办单位: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湖南读书会)、谭嗣同君子书院

(12)、遍访天主、耶苏之教士与教书,伏读明辨,终无所得,益滋疑惑。迨后得《治心免病法》一书,始窥见其本原。今之教士与教书,悉失其真意焉。

(13)、WORLDBOOK©RIGHTDAY

(14)、“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见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15)、后,我想强调一下,湘军不仅仅是湖南人的军队,湘军还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巨大的存在。从湘军崛起之后,导致未来中国巨大的变化,政治上的变化、文化上的变化、经济上的变化。对湖南人来说,直接的原因,有了湘军崛起,才有我们今天讲一讲湖湘文化,提倡一下湖南精神。因为在湘军之前,湖南在中国人历史上是不太受关注的边缘地区,人物、经济、教育都不怎么样。当然湘军有其思想资源、哲学演变这么一个过程,是另外一个更长期的形成。

(16)、(谭纯菁)生于周考王十一年(公元前413年)。任周朝魏国都尉,葬湖北安陆应山川弓岭。生二子一女;妻吕氏生二子;谭与方、谭义方。

(17)、他死了以后,他那位做大官的老爸也受到牵连被开除公职送原籍监管,后来在忧愁和恐惧中死了。他也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18)、本来谭嗣同有机会逃生,但在大刀王五等人劝他出逃时,他选择了流血,并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一代名器终不辱主。“残雷琴”现藏于故宫博物馆,而“崩霆琴”从此不知下落。“残雷琴”长18cm,肩宽3cm,尾宽13cm,为落霞式,髹黑色光漆,背面轸池下方刻魏体书“残雷”,其下刻琴铭,款题“谭嗣同作”,腹款刻“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谭嗣同时年25岁(一说此琴制于谭嗣同16岁时)。不知何故此琴后来到了一个叫钱君宜的人手里,并由他于1952年将此琴捐献故宫博物馆。在谭嗣同的手下,七弦琴已不是一般文人雅士休闲遣兴之玩物,而是爱国志士剑戟交鸣的生命之歌。恰好在“崩霆”琴上有他肝胆相照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谭嗣同在北京就义后,尚有“七星剑”、“蕉雨琴”等遗物留存其故居“大夫第”,被李闰悉心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对浏阳古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征集古乐器时了解到,“土改”时谭家曾将部分谭嗣同遗物交由佃户谭某保管。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潘信之老师说,工作人员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谭某,不但在那里找到了24根铜制凤箫,还找到了“七星剑”,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谭某出于担心将谭嗣同遗物埋在了地下,“蕉雨琴”已经腐烂成为一堆木屑。“七星剑”由此被文化馆收藏,潘信之老师于1965年调到外地工作,1981年重回文化馆工作时却再也见不到那把“七星剑”了。通过多方打听,潘老师得知了“七星剑”遗失的过程:“文革”动荡中,县花鼓剧团造反派一头目闯进文化馆,拿走了“七星剑”,经常佩带在身招摇过市,用“七星剑”进行“文攻武斗”,很多人都看见。但潘老师找此人询问了几次,此人始终不承认拿走了“七星剑”,在谭嗣同手中叱咤风云的“七星剑”竟然就此不知下落。

(19)、谭嗣同一生才华横溢、壮怀激烈、侠肝义胆、言行合他走了,但他还活着,他的壮志豪情、凛然大义、高洁品质始终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20)、1(谭伍相)生于东周考王二年(公元前438年)。任周朝韩国御史,葬湖北安陆花园千佛山。妻蔡氏生四子;谭纯秉、谭纯菁、谭纯辉、谭纯耀。

4、

(1)、事实证明,谭嗣同确实特立独行,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胆识和气概。

(2)、这病是怎么得的呢?好,我们来看他行差踏错的第一步。

(3)、诗人虽然壮志难酬,却绝不灰心,后诗人表达感慨,“有约闻鸡同起舞,镫前转恨漏声迟。”谭借“闻鸡起舞”的典故表达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无论前方多么黑暗,也不管道路如何曲折,不会中途放弃,哪怕后只剩自己一个人,也不后悔。

(4)、谭嗣同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殷实的家境使谭嗣同有条件出游,结交有识之士。谭嗣同所在家庭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加之生母亡故,受继母虐待,使他饱尝人生冷暖,认识到大家庭之害。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既养成了谭嗣同叛逆的性格,又奠定了他对三纲五伦的批判基础。谭嗣同的代表作有《仁学》《石菊影庐笔识》《壮飞楼治事》《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这些论作被后人合编为《谭嗣同全集》,《仁学》则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

(5)、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6)、《潼关》是清朝谭嗣同所作。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

(7)、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感染与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美育可以给人们提供高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改良、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在当时日益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及时提出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很有现实意义。

(8)、在我国古代,主持变法的改革家们大部分没有好下场。例如,商鞅被车裂(五马分尸)。吴起被守旧派乱箭射死。

(9)、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10)、身为高干子弟,一心想着贵贱平,一心想着贫富均——病的不轻啊!

(11)、张玉亮丨自立军筹备与《亚东时报》本《仁学》

(12)、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会员。

(13)、假如谭继洵能防微杜渐,谭嗣同就不会后在死牢的墙壁上写下后一首诗——

(14)、湘军如果是一个背景,在今天看来已经暗淡,但是因为有谭嗣同这样一闪而过光芒万丈如同明星一般的人物,我们今天就不仅对那光亮感兴趣,也因为这道光而更能看清那黑暗的背景。

(15)、(谭宝珍)谭惠德子。生于东周景王十九年(公元前525年)。初修谭氏族谱,从一世祁义至七世宝珍世系谱,并议定字派。字派曰 :轩相纯方,裕维时典,济阳大,章祥康承,乃分别正,子家明湘。妻於(又俞)氏生四子:谭云崇、谭雪崇、谭芬祟、谭芳崇。

(16)、(谭轩冕)生于东周贞定王七年(公元前462年)。任周朝楚国将军,葬湖北安陆界牌店对面岭北。妻马氏生二子;谭伍相、谭明相。

(17)、后来,大刀王五又在天津参加了义和团,任义和团的武术总教练,在天津火车站,率领义和团的兄弟与外国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是大刀、利剑不是洋枪洋炮的对手,这次运动失败了,死了很多兄弟,大刀王五逃回了京城家中,本想远走他乡,以求其他救国渠道,但是,此时,很多贫苦大众来投奔有求必应的大刀王王五心软,舍不得放下这些穷苦民众,留了下来。

(18)、罗文冠,男,勉县勉阳中学语文教师,喜欢阅读、写作,有诗歌、散文发表于报刊、网络。

(19)、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20)、《国是既定用人宜先谨保维新救时之才请特旨破格委任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光绪帝审阅奏折后同意召见谭嗣同,谭嗣同随即抵达北京。光绪帝下诏授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参与新政。次日,光绪帝又召见谭嗣同,表示自己愿意变法,只是迫于慈禧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接着,光绪帝又对谭嗣同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在深受感动之余,也备受鼓舞,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到来。他在写给妻子李闰的信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致李闰三》,《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31页。)

5、

(1)、该词创作于1882年,时年谭嗣同18岁,在甘肃兰州他父亲谭继洵的任所兰州而作。

(2)、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3)、谭嗣同生前后一首诗《狱中题壁》,用煤渣写在监狱的墙壁之上。

(4)、(谭杰升)广东广州谭氏入粤始祖。自楚国迁广东南海(今广州市)。妻齐氏生二子谭佾、谭任。

(5)、之前讲谭嗣同的岳父李寿蓉,他在北京的老大就是肃顺,而肃顺是什么人呢?就是咸丰皇帝临死前,把幼小的同治皇帝托给了肃顺和另外七位大臣,叫顾命八大臣。清代的规矩是不让皇后、太后干政的,那么严格地说,当时的慈安、慈禧两位太后都没有资格去参与政事,应该由顾命大臣辅佐幼小的同治皇帝到十八岁,再归政于他。这是一个既定的方针,而人们看到的是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醇亲王、华安、僧格林沁、胜保等人,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定下的这么一套策略。这个就是慈禧太后进入晚清时的状态,她进入中国近代史也就是通过这场政变。而她的人生和未来的结束,又粉碎于一场政变,而这场政变里面的牺牲者就有谭嗣同。 

(6)、谭嗣同年谱长编丨仁学汇校本丨谭嗣同集丨戊戌四子集丨寻访谭嗣同丨所思不远

(7)、(谭云崇)生于东周贞定王二十年(公元前506年)。任周朝秦国骑都尉,葬月岭向西。妻周氏生二子二女;谭星照、谭星光。

(8)、在历史上,湖南的年轻人是不可能年纪轻轻就接触到如此高明、先锋、简要、前卫的思想,也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利用各种师资。而湘军之后,这一切成为有可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可能。谭嗣同虽然批判湘军、痛斥湘军,但是他也应该知道,就是因为在这样好的基础建设和大力推进教育的情况下,吸引各国人才的情况下,他才能接触到对当时很多的人来说前卫的思想,引发了他的思考。 

(9)、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的“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而是要留下什么。

(10)、近日在教学《潼关》一诗的时候,深深地被谭的才情豪气所打动,深深地崇敬之、喜爱之。不由得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一下敬仰之情,纵观谭的一生,文章就命名为《侠客书生谭嗣同》吧。

(11)、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2)、(谭益裕)生于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70年)。秦朝任楚国骑都尉,葬湖北安陆平林六马岭。妻袁氏生二子;谭维简、谭维端。

(13)、月28日下午4时,谭嗣同面对刽子手的屠刀高声朗读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片刻后,从容就义,年仅33岁。

(14)、谭一彤于1897年在南京。他研究悠闲的家庭,冥想毛孔,佛陀的本质,慈善事业的一般原则,以及南海的目的,成为“仁”之书。“仁”是一部将哲学,宗教和科学融为一体,独立的学术着作的学术着作,汇集了谭一彤短暂生命的学术研究成果。

(15)、张立云(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会长、新湖湘文艺书局总编辑)

(16)、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中,谭嗣同有很多师生交流,强调折衷主义。他的思想来源包括儒家经典,科学,佛教,朱子和西方研究。儒家经典主张儒家经典研究,而理学主张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理学;佛教主张禅宗,华严宗,魏志宗;朱子学主张庄子,墨子,明末,王船山,黄宗羲的思想。

(17)、1884年,谭嗣同离开家乡,前往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做朋友。。

(18)、谭嗣同四处游历,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游历学识。后来甚至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这也是他维新思想的开端。

(19)、“小品雅集”(全六册)——中国雅致生活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20)、《平籴法》的制订和实施,使农民和其他国民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

(1)、(谭与方)生于周威烈王十年(公元前392年)。任周朝秦国大将军,葬湖北安陆陆家山鸡公岭。妻黎氏生二子;谭益裕、谭荣裕。妾生一子;谭拾子。

(2)、(谭大德)(谭大宝)迁蜀巴沙(今四川省内)。

(3)、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激进者。

(4)、“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5)、(谭拾子)(公元前?--公元前226年),齐国大夫,主管齐国外交及谭邑事务,制陶工官。政治家、经济学家。齐郡堂始祖。谭拾子与名重于时的战国四公子即;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齐名。先后协助田齐泯王,襄王和王建治理齐国,为齐国三朝元老。其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见著于《风俗通义. 穷甬》、《战国策. 齐策》。妻生一子;谭元。

(6)、1884年,谭嗣同20岁,别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7)、但是,赐予湘军这样的权利,赋予他们这样的力量的是慈禧太后。所以,第一次政变的时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判断。但是第二次政变,显然,我们就发现她出了大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经过对戊戌变法,对维新的研究,尤其1980年代以后,取得很多新的成果。我们对以前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慈禧太后不变法吗?不要去维新不要去搞新政吗?其实她是要做,她就有这么一个蓝图。包括她归政于光绪帝,光绪成年之后,她就计划去颐和园居住,颐和园的修建就是慈禧太后养老的地方。以前讲修建颐和园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导致甲午战争失败,其实这也是一个谣言。当时是什么样一个原因呢?参与这个谣言的就有谭嗣同敬佩的康有为。当然这个是很正常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革命者、改革者要制造一些谣言,要散播一些动摇人心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战术的需要。包括晚晴的各种报纸,在新闻自由的初期,开办报纸的初期,一直到北洋时代报纸上的,流言、谣言、不实的传言也是很多。当然,有些严肃的报社,从官方拿到第一手消息的报纸也是有的,更重要的可能还是需要有很好的平衡。 

(8)、除夕,年终岁尾容易勾起人们的各种怀念。作为一名文人、爱国志士,谭嗣同在这除夕之夜感想万千,“年华世事两迷离”当时诗人虽至而立之年,但前途黯淡,世事迷茫,诗人心中堆垒的爱国之情郁结。“敢道中原鹿死谁?”中原逐鹿,这里指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完成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不敢谈论”,恰恰表明心中常怀此志,只是目前无法实现罢了。

(9)、诗的前两句借汉朝张俭、杜根的故事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继续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临死前却想着别人,想着维新大业,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何等大义的情怀!

(10)、李让眉丨痴骨千年同一束:说谭嗣同之《三鸳鸯篇》

(11)、按道理说,谭嗣同百分百属于既得利益阶层,他毫无疑问应该与那个体制结成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12)、地点:长沙市图书馆二楼217大报告厅(长沙市开福区北辰三角洲滨江文化园)

(13)、1875年,10岁的谭嗣同拜欧阳中鹄为师。欧阳中鹄是湖南著名学者,培养了谭嗣同和唐才常等维新人士。欧阳中鹄对谭嗣同的思想影响巨大,可以说伴随谭嗣同的一生。1877年,谭嗣同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谭嗣同曾到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和山西等省,观察风土人情,结交硕学名士。游历各地开阔了谭嗣同的视野,使他既增长了阅历和见识,又增加了对民众疾苦的了解。1888年,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爱国和民主思想,并且对王夫之的元气论和道器观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谭嗣同开始关注西学,广泛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的报纸、杂志以及各类书籍。

(14)、谭嗣同在行刑前,妻子哭着说:“我们还没有孩子。”然而,谭嗣同说:“在现在的国家,多生一个孩子就是多生一个奴隶。在没有创建出一个美好的国家之前,孩子的降生反而是孩子以后生活的磨难……”在奔赴刑场的他没有畏惧,只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谭嗣同为维新变法英勇就义,成为我国近代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在狱中墙壁上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至今广为流传,其慷慨为国牺牲的浩然之气,永远盈室于天地之间,堪称爱国的楷模。维新变法运动是以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旋律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戊戌变法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却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社会改革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它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5)、谭嗣同虽然出生官宦,但是却自有自己的思想。他喜好经世致用之学,而厌恶空空学问,所以他对“八股文”痛恨异常,写下过“岂有此理”之言。

(16)、胡玉明(中国作协会员、《走读谭嗣同》作者)

(17)、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在湖南家乡的谭嗣同名听到这个消息,满怀忧愤,开始宣传提倡新学,呼号变法。他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奠定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基础。

(18)、谭嗣同,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志士、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维新六君子之一。他为维新变法英勇献身,鲜血洒在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旗帜上面。他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19)、再展开来,翁同龢对湘军淮军为什么意见这么大,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翁同书的被杀。当时写奏折参劾翁同书的就是曾国藩,终导致翁同书被判死刑,而传说这个奏折的执笔人就是李鸿章。所以翁同龢对李鸿章一生都念念不忘,虽然后来翁同书改成了死缓,但不久之后还是去世了。更重要的是,因为翁同书的死,他们父亲翁心存的病更加重了。翁心存也是清代的高官,是宰相级的人物。所以翁同龢跟李鸿章有不共戴天之仇,这个私人的恩怨是不是影响到了未来,在证据上它需要证明。

(20)、(《与唐绂丞书》,《谭嗣同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07页)

(1)、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2)、嗣同不慧,蚤为旧学所溺,或饾丁襞积,役于音训;或华藻宫商,辱为雕虫。握椠则为之腕脱,雒诵则为之气尽,夫亦可谓笃于文矣。往年罗穆倩谓嗣同:“子通眉,必多幽挚之思。”饶仙槎则亦谓:“惨淡精锐,吾惟见子。”故偶然造述,时复黝然深窅,而精光激射,亦颇不乏苍郁之概,峭蒨之致。其于哀乐,煎情锻思,昼夜十反。一丝潜引,无首无尾,溶裔长怀,若弥万仞而莫之竟。顾纡徐愈婉,斯激出弥劲,忽便任之,遽有慓疾廉悍恣睢不可控制之观,孰使令之欤?由其性情与所遭遇在焉。过此以往,方当金篦刮目,慧剑刳胸,上九天而下九地,魄万生而魂万灭,长与旧学辞矣,又放笔为直干者乎?所谓心计转粗,不能复从容唱《渭城》矣。(《与唐绂丞书》,《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9~260页。)

(3)、《仁学》作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4)、hanzhongyuwenren@1com

(5)、时间:2018年8月12日(周日)上午9:30-12:00

(6)、表达了自己的满腔忧愤。并且以实际行动图良改革救国。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7)、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谭从青少年时期就怀抱雄心壮志,但面对社会现实,朝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作者虽有报国壮志,却难有报国作为之感。

(8)、他一生都是一手握笔,一手仗剑,写尽胸中豪情壮志,做好报国救民之事,行扶危济困之为。  

(9)、全诗情景交融、豪迈奔放。我们仿佛看见胸怀大志的英姿勃发的谭穿着一身灰青布长袍,腰挎宝剑,骑着一匹高壮温顺的白马站在巍峨险峻的潼关山头,遥望西北,身体前倾、目光坚锐、思绪飘缈,想象他将一展壮志才华,建功立业。读到这儿我们就感觉到谭既有文人的才情又有侠客的豪气。

(10)、他的诗作无不流露了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

(11)、“如金如锡”,刚柔际也。“如圭如璧”,方圆契也。明乎刚柔方圆之分合者,崇道而不倚于术者也。不知其分,恒用其半而各不成。不知其合,两端分用而不相通。

(12)、《潼关》简介:《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13)、谭嗣同等人死后,大刀王五率领兄弟刺杀过大清的官员,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行为触痛了大清的神经,将他列入了黑名单。

(14)、没有马关条约,台湾就不会割让给日本,也就不用二战后再收回,也就从根本上没有了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之流折腾的份。

(15)、谭嗣同为什么会跨出这样致命的一步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倒数第二步。

(16)、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谭嗣同不仅是为“百日维新”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而且与康有为、严复和梁启超一起组成了戊戌启蒙四大家。无论是英勇就义还是思想激进都表明,谭嗣同的思想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在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言:“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诗话》,《梁启超全集》(第九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5页。)

(17)、我并没有专门就谭嗣同及他的父亲谭继洵乃至整个谭氏家族和整个湘军的关系做过研究。但是我有一个判断,在晚清,尤其是湖南人,不管他是政治界的、经济界的、文化界的、甚至是僧人道士,几乎没有谁不跟湘军集团有关系。谭继洵就和湘军有很深的渊源,他虽然没有参加过湘军的作战,但是他的哥哥谭继昇就曾经在浏阳举办过团练,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和太平天国战争之中。而当时浏阳的民间反抗组织征义堂,后来被湘军早期统治者江忠源率领湘军所消灭,谭继昇就曾参与过攻打征义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谭嗣同简介及代表作【文案1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