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全文精辟68条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1、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

(1)、(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答;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4)、(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5)、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6)、(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7)、(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8)、(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9)、(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1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1)、(解释)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12)、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不带任何功利,纯洁而不含杂质,容易让人心地亲近;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甜蜜得酒一样,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13)、(翻译讲解):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4)、(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5)、译文: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算是高明有大智慧。

(16)、(解释)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8)、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19)、(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20)、那么这样的一种完善的制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就会连续而不会被割断。

2、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全文

(1)、——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2)、(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3)、(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4)、(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5)、(翻译)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6)、解悟:凡事过犹不及,钱虽然是好东西,但太多了,却未必是好事,因为盗贼已经开始惦记你了。如果身处富贵,却不知布施修善,还骄纵无度,就一定会招来灾祸。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8)、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9)、(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0)、(解释)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后得到的是通顺。

(11)、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时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12)、(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13)、(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15)、(解释)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

(16)、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7)、知道自己获得了荣耀,但不要过分沉浸在荣耀中,而是要保持清醒,让自己感觉到荣耀对自己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反而是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从而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细致审视,仿佛自己做的到处都是存在疏漏,那种内心好像受辱一般,进而重新虚心学习吸收天下一切知识,使自己像天下的川谷那样吸收世间一切,重新进步。那么自身的德便会永远充足,终使自己始终保持不荣不辱的平和虚心状态,后自身的本性就会回归到质朴。

(18)、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20)、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3、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2)、(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4)、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6)、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8)、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9)、《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10)、译文: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让他的内心痛苦,劳累他的筋骨,饿乏他的身体,使他穷困潦倒,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称心如愿。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11)、(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12)、(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3)、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14)、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发生了。

(15)、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16)、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17)、大意: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其实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做不好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煎烹小鱼。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运用这些道理,并不是听过之后我们就懂了,而是践行,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

(18)、(解释)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19)、(解释)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2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4、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拼音

(1)、(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2)、只有认真学习“大财商”,我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3)、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4)、(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6)、(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7)、(解释) 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全文精辟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