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要思想内涵精辟140条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1、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是

(1)、出自《庄子·齐物论》。(译文)大智慧的人广博豁达,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像火光一样猛烈,小巧的言论则喋喋不休。

(2)、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3)、~“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万物之本,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意思是人要恬淡虚静,寂寞无为。自然是天之赋予的,一切万物和对象本然存在,不能损坏,增加的。

(4)、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5)、谈及自己的成功,他说:“人生大的成就不是光环,而是经历。我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我不怕从头开始。”

(6)、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7)、而我认为“不争辩是非”,更适用于我们现在求知的年纪。例如讨论一个知识点,一个故事的道理,没有的对与错、是与非,可以多种解决方案并存。“求同存异”便是我们现在要做的。

(8)、幸而天佑中华,代代有奇才。从先贤至黄老,由黄老而道家,由道家传世至今。中华每有劫难,道家高人就会负稷而出,定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9)、忌——开业、结婚、入宅、领证、开工、开张、作灶、开市、开光

(10)、世间万物统归于大自然,而大自然的核心或整个大自然都是我!这样一句十分豪横的话便是沿用至今的庄子思想之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用老李教过的“三只眼睛”看世界来解释。“蚂蚁的眼睛”:天人合我可以是至微的生物,以渺小的视角来看这个宏大面伟观的世界。“老鹰的眼睛”:天人合我可以是庞大无比的生物,从高远的角度来细致观察这个渺小的世界。“蜻蜓的眼睛”:天人合现在的我是地上的人,抬头凝望着湛蓝天空中飘散的云层,但过会儿我又是天上的云堆,向下俯视着地上的人。

(11)、庄子和道家认为,人类应该同动物、植物、土石以及空气一样安安分分的静处自己一方天地,万物各归其位;国家和人民回到原始部落时代,这一思想虽然有碍历史发展潮流,但是对于那些痴迷于追逐个人名利或个人理想,企图建立自己为尊的天下秩序,这种完全不遵循自然规律的人来说,是一种提点,显然也是一剂良药。所以按照道家的说法,世人之所以苦,就是因为有无穷无尽的各种欲望而无法遂愿,所以要求欲望熏心的人,舍弃欲望冲动,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既不能随波放任,也不能盲目的摒弃,好就是根据自然规律释放合理的欲望,到达一种相对和谐的境界,此为庄子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根本思想。

(12)、近世以来,思想是优秀的传承,不但继承,更大气开创,千年未见之格局,中华之幸!

(1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肖虎者:今日运势一般,想法多,不稳定,不利合作。

(15)、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16)、(翻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17)、如今,每人几乎都戴着面具,绝大部分人做着事与愿违的工作,这就是现代大部分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至于那张面具,有些人戴上了就卸不下来了,有些人将其隐藏了起来,隐秘,有些人却戴得很拙劣,痕迹明显。

(18)、    “齐生死、顺天命”是庄子的生命哲学要义。生死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庄子基于“齐物论”的哲学立场,对这个问题作出精要的阐释。《庄子·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指出人的生死,为天地之气造化万物的不同形式,人的生死为气之聚散,人死之后形神俱散,同归一气。庄子对人的生死的哲学阐释颇有宇宙论和无神论的意义。庄子的“齐生死”论,是一种达观的生命哲学,由此也引发出他对自然性天命的顺从。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庄子认为只能是天决定人,而人不能影响天,因此人只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延伸来说,人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命运是无法抗拒和逃避的,故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对人生命运的态度上,庄子表现了他消极的一面。

(19)、人生中的重重困惑,都逃不出“道”,即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20)、《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鹏的展翅高飞,更是庄子的思想伴随着鹏扶摇而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鲦鱼出游从容”,这不仅仅是鱼的快乐,更是庄子在与好友的伴随下的出游从容,自由自在。

2、庄子主要思想内涵

(1)、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2)、我们都知道,自然无处不在,它是一种规律存在于人和万物的各种交织中,如果我们想要主动保持着对万物环境的掌控,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认清自然规律,厘清掌控自然的不利因素,还包括潜在规律,然后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应对措施和策略,而不是颠覆式的试图创立或者强行改变规律,规律就在于它的必然性、规定性和固然性。它不能按照人们的意志发生改变,尊重规律使”万物合其德,自然合其道”,才是”天人合一”!

(3)、提到庄子,我们先想到的必然是庄子的《逍遥游》,而提到《逍遥游》我们先想到的就是“北冥有鱼”。所以,《逍遥游》可谓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本文以大、小事物相对比,说明了这世上并没有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其本真规律。而在文章的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大量运用了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其文资多彩丰富。庄子的想象就好似一匹骏马驰骋于宇宙,通过妙趣横生的题材,表达了自己鄙视高官厚禄、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的思想。在将宇宙万物集于一张纸上,得万物于一文充满生机和遐想的《逍遥游》中,我想,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都会被这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所吸引,同时,这篇文章也在中国寓言史上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5)、老子观,太广泛。无为治,法自然。乾坤广,生自然。循自然,死亦然。天法道,人法天。莫强斗,尊自然。归原始,返自然。如此生,保平安。阴阳学,他之理。道家学,源他始。

(6)、不论是从哪篇文章,在学习当中都能体现一种思维:天人合一。若庄子只是天地间孑然一身的个体,他恐怕也无法想象到“扶摇而上九,去以六月息者也”,也不会感受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不管是想象力还是心胸,庄子都在无限增大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天地同寿。

(7)、书册已完成,喜欢的朋友看这里--汉文字源起与演变

(8)、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9)、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10)、在《大宗师》篇,庄子说:泉水干了,鱼儿们一齐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湿气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润(相濡以沫),哪里比得上生活在江湖之中,彼此相忘,互不相识呢(不如相忘于江湖)。众所周知,相濡以沫,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的美德。庄子对此显然也并不否定。然而在他看来,这并非高境界。高的境界,是根本用不着这样。因为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水干了。那么,泉水不干,岂不更好? 

(11)、  庄子认为,“道”客观存在,且是世间万物的本源,遵循自然按规律做事,事物自生自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我们所学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认为,我与鲦鱼并无区别,它“出游从容”,我便知它是快乐的,万物与我为一体,宇宙万物或许千差万别,说到底,都是一样的,夜晚仰望同一轮明月,白天受同一个太阳的照射,并无分别。

(12)、(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13)、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4)、(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5)、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16)、还有一些庄子思想,如不刻意求知,把积累运用于生活之中,明白“生有涯,知无涯”的道理。不追求名利、不纠结生死,这让后世人民精神得到解脱。

(17)、     由此,庄子还提出了具体的“体道”方法。一是“坐忘”,一是“心斋”。《庄子·大宗师》讲了“坐忘”,《庄子·人间世》讲了“心斋”。“坐忘”的理念: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心斋”的理念:要停止感官和思维活动,归心虚空,凝神静寂,达到“虚一而静”的精神状态。“坐忘”和“心斋”都是通过直觉体验,摆脱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喜忧情绪的干扰,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18)、“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家的辩证思想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两面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19)、道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见长。所谓“道可道道,名可名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道之核心要义,主张“天下是天下的天下”,即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有所敬畏,不要肆意妄为。

(20)、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3、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50字

(1)、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2)、(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4)、(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6)、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7)、(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8)、(翻译)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9)、老子还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做到以柔克刚: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

(10)、继往开来,核心不变。中华文化又将迎来盛世。国人需要擦亮眼睛,把握核心,与时代同步。

(11)、出自《庄子·庚桑楚》。(译文)圣人精于顺应自然之道而拙于人为之道。

(12)、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因又反应内因的运动。

(13)、(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1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5)、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在某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静得只能和自己说活。我无数次失望透顶,对这个世界绝望是轻而易举的,对这个世界挚爱是举步维艰的。跌跌撞撞,做挚爱这个世界的人。

(16)、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17)、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18)、(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20)、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4、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是什么

(1)、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2)、庄子真的在追寻快乐,守护快乐。他极厌恶官场,但他自小便才华出众,天子闻之命人请他做官,他向请他的大夫说了一个故事,讲述一只乌龟活了上千年,去世后被国王用锦缎包起来放进匣子珍藏。他反问使者:“若是你们,是否愿意在死后,骨头被留下珍藏,还是快活地在泥巴里生活?”答案显而易见,庄子宁愿做一只无忧无虑的“乌龟”,也不去做官,即使楚王给他的职位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为了守护自己内心那份逍遥快活,断然拒绝。

(3)、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理解为或解释成不做事,不作为,则是他的局限。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因为人做事。于是,人就有了“自由意志”。正因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进行选择。

(4)、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5)、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6)、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7)、中国人习惯把看透事物本质的人,称作为这个人确实悟道了!

(8)、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

(9)、(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0)、    庄子认为道具有超越性和神秘性。“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在这里阐述的是:“道”的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并非是人无法认识,而是不能用普通的生理感官如“眼耳鼻舌”等去体认,要通过“心灵”这样的神秘通道去体验和把握。

(11)、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以说是有趣的一个小故事。庄子的机智灵敏,甚至还有点“小调皮”都能从“偷换概念”这个“技能”中体现出来。

(13)、出自《庄子·应帝王》。(译文)至人的用心就像一面镜子,照过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应对万物从不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受损伤。

(14)、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美好的时代和社会。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1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16)、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17)、虽然庄子的避世思想有不可取之处,但其它思想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与反思并用。

(18)、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19)、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20)、    道无所不在。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5、庄子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1)、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2)、    如何“得道”呢?首先是“齐物”,其次是“体道”。庄子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中的诸多矛盾,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他反复论述了这些对立的概念,如是非、生死、有无、贵贱、虚实等。庄子认为所有概念的差别和对立,都源于人类的主观偏见,所谓“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他举例说:“毛嫱骊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嫱骊姬之美,就是相对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认识标准。

(3)、    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祖述老庄”,融合了儒﹑道两家,很多名儒也从这时开始研究庄子的思想。

(4)、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5)、孟子道,继孔子。他侧重,法治国。施仁政,民为大。国次之,君为轻。尊亚圣,有亮点。

(6)、趁着周末休息期间,我们一起学习国学知识了解古人进退之道,出入之间的智慧,今日和朋友们分享学习的是道家的五个思想精髓。

(7)、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8)、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9)、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美好的时代和社会。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10)、(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1)、(翻译):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2)、如果我们认清本源,遵循规律,就能做到见招拆招、游刃有余。

(1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4)、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15)、在哲学方面,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葬,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天”代表“道”,即真理,而“天人合一”便是回归生命的本源、归根复命。宇宙与自然是大世界,人便是小世界。同处一片天地,便是要睦邻友好。既然本质相通,便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做到自然和谐。庄子在死前,不要求厚葬,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所谓的名利,只求回归自然,这才是本真的幸福。能够把自己放入茫茫宇宙中,坦然面对自己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自己的躯体甚至于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更是提出此“天人合一”之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16)、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是因为经天纬地,与宇宙同根。华夏不绝,文化不断。

(17)、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18)、(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19)、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20)、(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1)、    庄子家里比较贫困,居住的环境也不是很好,他主要靠打草鞋生活,还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不过在职没多久就归隐了。

(2)、(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3)、道家的思想主要是重道而养德,德和道是一不是有道就有德,有德就有道,失德无道,失道无徳。

(4)、出自《庄子·大宗师》。(译文)把整个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化作为高超的冶炼工匠。

(5)、(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6)、                      ——由庄子的思想说开去

(7)、吴京在低谷时,能够淡然处之,不被环境所影响,坚持做自己要做的事,看似是绝境的时候却意外迎来反转,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大智慧。

(8)、而柔软者,则像水一样灵活,可以与各种环境和人和谐相处,更容易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9)、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1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11)、    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宇宙统一性,是万物之总原理,道者,万物之本。因此万物循道而生灭。道者,宇宙之妙。因而“道”没有具体的定形,无形无象,是“无”;道又难以用经验去感知、用语言去界说,是“无名”,它“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天地玄同,此大道生。

(12)、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13)、我喜欢庄子,喜欢他的浪漫,喜欢他的豁达,喜欢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喜欢他不必言说,便能让人体味他淡然的那份气质。

(14)、    “道”的基本特征是“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不为。”

(15)、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实生活中,庄子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他虽然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眼光见地处处都要超出世俗之上,行为举止都要超出“形骸之外”。

(16)、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2) 

(17)、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18)、肖猪者:今日运势吉凶参半,有辛劳之象,消耗较大,精力容易透支。

(19)、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20)、  庄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一种“看透一切的感觉”,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福与祸是两副面孔的幸运牌,人生路上,赤条条地来,终会赤条条地去,该走的弯路一条都少不了,该遇到的挫折,还需自己去解决……庄子已然是那种不屑于任何事物、事情的人了。他倾于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安宁。在学习完《混沌之死》和《呆若木鸡》后,我就更觉得,在庄子眼中,俗人如同一窝叽叽喳喳的鸟,官场更是一个令人厌倦的地方。“独善其身”,我们应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让自己更强大,不必与俗人并论。但如果,人人都如庄子这般“傲”,那么,现在的社会定会很恐怖。

(1)、他为人豁达,纵观他的一生,无大喜,无大悲,平平淡淡却活出了自我。相伴多年的妻子去世,朋友(惠子)前来探望他,却看他像个簸箕般坐在地面上,击着瓦盆唱着歌谣,欢快极了。惠子不解至极,觉得庄子太冷酷了,庄子却答:“她从我们的小屋搬到了天地这个大屋,难道不应该庆祝吗?”惠子慌张地离去了,在惠子看来,他简直不可理喻,但谁知他是不是假豁达,真悲伤。即使淡然,可相伴多年,那份情感不会轻易抹去,庄子或许把悲伤藏于心底,不向任何人坦露,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在某个凉夜,忆起她,也会难过得不能自己,孤独而倔强。

(2)、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3)、本性就是道,思维传给肉体各类的众生功能,各类众生功能都有着不同的自然运动规律,各类众生功能变化的结果又反应本性的意识,众生功能是没有意识的,只有本性这意识扰乱了众生功能的自然运动,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所以说本性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本性一心二门,喜欢用凡心,不喜欢用道心。所以说,修性、修性。修行,修行,把道(本性)的错行修到自然规律上来行。

(4)、既然道家思想有如此精华,那么我们该如何继承?笔者建议抽象继承。就像对艺术品的抽象体验,把你的体验从具体的艺术家那个具体的环境和语境当中抽离出来,然后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验,这就是艺术品能够欣赏的原因所在。对于思想家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抽象继承,把这个思想家说的这些话的特定的那个环境,把它去掉,把它的合理内核抽象出来加以继承,实际上人类的思想史就是这样发展的。笔者对老庄的抽象继承建议是:做事学老子的冷静、理性,做人学庄子的真实、自由和宽容。

(5)、    老子与庄子哲学的真谛,就是教人智慧的生存。他们的主要思想精髓就是人“保全自己”,并为了“保全自己”的这种哲学而创造了很多学说,我们所熟知的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还有“柔弱胜钢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哲学等。老子和庄子都做到了与世无争,他们认为做人主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敬畏自然。要有逍遥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自由地生,自由地死,自由地爱。

(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7)、  庄子确定认知的标准很困难,甚至不可能,因为任何条件都会受到限制,这一观点我并不是很理解,不过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认知标准不同的事情,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而其他人不喜欢。其实,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必前行追求思想、观点等方面的统多种思维交织在一起,取其共性,了解、思考不同的认知,可以做到“内化”。

(8)、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9)、我们看似脱缰的生活,其实有道可循,有道可控。

(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1)、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12)、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产生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原因: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当时的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不同派别,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4)环境原因: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哲学思想的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13)、中国文化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14)、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15)、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16)、《长津湖》上映至今,以超过57亿票房的成绩超越了吴京主演的《战狼2》,一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有人说:这是吴京超越了吴京。

(17)、《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所谓“逍遥游”,也就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庄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活着为什么,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杨朱回答了,杨朱的回答是,人既然活着那就好好活着,过好自己每一天,这就是杨朱的回答,这个回答当然也是个回答,但是还是有问题,什么叫好好活着,什么叫过好每一天,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大把挣钱?庄子的回答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两条:真实,自由。庄子有篇文章叫《马蹄》。里面讲,马,它的蹄子可以踏霜雪,它的毛可以御风寒,它看见水喝水看见草吃草,吃饱了喝足了,就在草原上自由地撒欢,这就是马自由而真实的生活。可来了一个什么人叫伯乐,他说他会驯马,他把这个自由自在的马拿过来给它勒上笼头,钉上马掌,然后他又来训练这个马,立正稍息齐步走,这马死一半了。庄子说,这匹马就算练成了千里马又有什么意思呢,不真实不自由吗。所以庄子说,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强加于他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要是自己愿意的,也许他的日子在你看来是苦日子,但如果把你这个心目中好日子给他们,他会痛苦。任何真实而自由的活法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谁也不能嘲笑谁。不能以一种真实嘲笑另一种真实,不能以一种自由嘲笑另一种自由。不能因为自己是真实而自由的就去嘲笑别人的真实和自由。这样一种思想是极其可贵的。因为我们知道宽容是一种很重要的现代价值,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庄子,当然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来解释和阐述宽容这个概念。但哪怕是有这么一丝意思,我们都应该对庄子表示极大的敬重,何况庄子不但主张宽容还主张真实还主张自由,因此庄子实在是太伟大了。

(18)、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19)、儒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见长。儒=人+需。从人之所需的逻辑起点出发,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克己复礼,对自己的欲望有所约束”,从而实现社会相对有序并礼。儒之核心要义,主张“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即天下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的天下。

(20)、△庄子崇尚寂寞无为,还原自然本性;儒家追求积极入世,读书博取功名仕途。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庄子主要思想内涵精辟1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