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句
1、论语十句话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5)、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要紧的事。
(6)、“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7)、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8)、(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0)、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11)、如果天地间没有仁的话,那么万物就好像用草扎成的刍狗一般。
(12)、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13)、《论语》这部经典里面,到处都是名言警句,充满着为人处世的智慧,今天再次挑选其中的十句,与大家共享。
(14)、(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15)、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6)、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17)、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18)、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9)、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少天赋,有多少灵感,读过多少书,而在于多么的坚韧和不屈。
(20)、(注释)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2、论语十句名言手抄报
(1)、所有英雄都会死去,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5)、只有那些具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够公正的爱护好人,憎恶坏人。
(6)、(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7)、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君子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所以在他手底下做事很容易,但却不容易讨他的欢心;在小人手底下做事,很容易讨他的欢心,但很难与他相处,因为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0)、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1)、消灭掉一个人的激情,只需要把他扔到形式的藩篱中就足以了。
(1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这本书我反反复复读了两三遍,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15)、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6)、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17)、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19)、中国古代十大名言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司马迁•史记》
(20)、 《论语卫灵公》云:"巧言乱德,小不忍则大谋。"就是说,小事不忍耐就会坏大事。"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知道,儒家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学问,仅仅说齐家,这"忍"的作用就相当大。
3、论语十句高深的话
(1)、(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3)、因为这个成语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4)、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
(7)、小王子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跟飞行员讲述了他在几个星球上遇到的人:无知的天文学家,徒有虚名的国王,只听得见赞美声的人,为了忘记喝醉而喝醉的酒鬼,行为荒谬的点灯人……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9)、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10)、原子弹大的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艾森豪威尔
(11)、教会学生追求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才是学校真正存在的意义。
(12)、(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惧惹尘埃。—《菩提偈》
(1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5)、(注释)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16)、(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7)、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帕斯卡
(1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9)、语出《论语·雍也篇第六》。如果内在的质朴,胜过了外在的文雅,这样就会显得粗野。反之,如果外在的文饰超越了内在的质朴,这样就会显得有些虚浮。只有内在的质朴同外在的文采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够显出君子风范。
(20)、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谋求于自己,小人谋求于别人。人生之事,福祸难料,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归有危难之时。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小人遇事总是习惯于假手于人,求助于他人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己去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并非是说不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是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靠自身力量,不可事事倚赖别人。
4、论语十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四句教》
(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3)、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4)、对一个人,喜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能够永远的生存,厌恶他的时候,就恨不得他立马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5)、凡是油嘴滑舌,见风使舵,善于讨好取悦别人的人,一般都不是厚道之人,应该小心提防。
(6)、一个从未犯错的人,是因为他未曾尝试新鲜事物。—爱因斯坦
(7)、人都是如此,现在的老年人若干年前也是能踢能咬,天不怕地不怕的风华少年,也是不愿意听别人说二话的人,就是Te们的父母亲说多了也是心烦。如今已经到了老骥伏枥的年纪,尽管心有不甘,还能咋的?
(8)、选自《史记 管宴列传》。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9)、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10)、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11)、成大事者,必是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坦然自信者。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13)、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1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
(15)、当你感到无法坚持的时候,请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
(16)、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这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我们在求知和做人上要具备这些品格和态度。具备这些品格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必须的。
(17)、(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18)、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19)、一个人如果立志于实行仁德的事情,便不会去做坏事。
(20)、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5、论语十句格言
(1)、(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2)、做人事,听天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古罗马十大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凯撒大帝
(3)、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弗朗西斯•培根
(4)、世界是对立而统一的,要以运动、发展、辩证的思路去看待问题。
(5)、春意未满 ,夏日作伴 ,愿事无所有 ,顺意经风来。
(6)、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给别人的,几乎是自己不要的东西,甚至自己并不坚定的信仰,又总是希望别人坚定。如唯物论者致力宣传无神论,家里竟摆着神位,天天烧香拜佛,难道别人不会怀疑你的宣传么?因而,给别人东西尤其是传播思想,首先要推己及人。你给别人的,必须是你自己所求的。这样做了,你的给予才能使别人信服。假如搞捐献全捐的是旧衣旧鞋,推广唯物主义又把唯心主义奉为大师,要别人实事求事自己喜好假大空,你施于人的,便不是你想要的了。
(7)、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9)、生命如铁砧,越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11)、语出《论语·雍也篇第六》。如果内在的质朴,胜过了外在的文雅,这样就会显得粗野。反之,如果外在的文饰超越了内在的质朴,这样就会显得有些虚浮。只有内在的质朴同外在的文采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够显出君子风范。
(1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注释)选自《史记 ·周鲁公世家》。沐:洗头发。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15)、我们都在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王尔德
(16)、(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四句》
(18)、这是一个奴隶的时代,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金钱的奴隶,有几个人可以做金钱的主人?
(19)、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的重要。—爱迪生
(20)、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曾国藩•曾文正集》
(1)、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六祖坛经》
(2)、(赏析)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十句名言手抄报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