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的影响精辟138条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

1、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和评价

(1)、A.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

(2)、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大的差别是后者()

(3)、顾炎武是一位博学多才之人,他博采众长,是天才型的人物。除了思想之外,他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4)、(3)古典科技的发展、西方自然科学相继传入中国,实用之学兴起。

(5)、(2)八股取士代圣贤立言,束缚读书人的思想,脱离社会现实。

(6)、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7)、顾炎武主张,重启封驳制,利用封驳来制约君主的权利,以此避免君主滥用私权。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实际上是一种检查制度。其初设立的目的是,对皇帝颁布的失宜诏命,进行封还并署列理由或者意见。

(8)、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9)、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10)、魏晋时期:佛教兴起,道教传播直接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11)、“行已有耻”的耻系指人的羞愧之心,为保护人格之尊严,对不道德的行为不屑为之,对加之于身的侮辱不能容忍,皆可谓有耻。顾炎武认为,耻是贯穿于子臣弟友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日常生活之间的事,是做人的根本。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耻于自身之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也即以天下之苍生百姓不得享有太平而为己之耻。这就把耻联系着士大夫济世安民的责任感。顾炎武还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22)这就是士大夫阶级的责任。所以,士大夫阶级的有耻无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按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23)

(12)、历史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些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中,有大量的评价试题,考查考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问题,通常以评价、评论、评述、评析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一般来说,评价题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评价题;二是评析题;三是评述题。今天我们推出的是第二种情况,即评价题和评析题。 

(13)、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先王之于民,其生也为之九族之纪、大宗小宗之属以联之;其死也为之疏衰之服、哭泣殡葬虞附之节以送之;其远也为之庙室之制、禘尝之礼、鼎俎笾豆之物以荐之;其施之朝廷,用之乡d,讲之庠序,无非此之为务也。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匿不作。(16)归根结底,礼还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工具:

(14)、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15)、顾炎武之所以会否定君主高高在上的地位,拉近君臣关系,是因为随着朝代的更替,君主的权利也被无限的放大和集中,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被无限的太高,到了晚明,千年的君主专制可谓将做到了。

(16)、(2)变化:①倡导婚姻革命,建立人性化的婚姻制度。②批判男尊女卑观念,主张自由恋爱男女平等。③突出妇女地位,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④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财产继承权。

(17)、积极: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18)、(1)题干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属于概括归纳题;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属于一般的评价题,属于对历史现象——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的评价。

(19)、局限性:该制度设计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以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20)、黄宗羲的“新制”无疑是一种“革命”,但并不是资产阶级式的近代“革命”,而是始终没有超出古代或封建社会的范畴。黄宗羲的“新制”思想()

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的影响

(1)、(18)顾炎武:《正始》,《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2)、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11)顾炎武:《与人书》,《亭林文集》卷

(4)、(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5)、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散失)

(6)、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7)、(4)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节制生育。

(8)、与阳明同乡,亦心学之传人(修正王学,提出“心即气”。顾炎武对心学是猛烈抨击)。著作多。《明夷待访录》:“明夷”出自《周易》,意为“光明受伤”(明:日;夷:伤)。“明”暗合明朝,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待访”,即等待后世圣王来访(如周武王访箕子),“得而师之”。关于此书写作意图,梁启超认为是为反清复明的君主提供治国大法,章太炎认为是欲待清廷之下访,今之学者认为是为理想中的圣君明主提供治国方案,籍以实现作者恢复三代之治的理想(既不想光复腐朽的明朝,更不想为满清王朝出谋划策)。

(9)、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10)、 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1)、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12)、③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13)、明中后期逐利、奢靡之风始盛。逐利:官员贪贿普遍化、公开化,廉洁奉公者反遭讥笑;士人由淳朴务实到追名逐利,弃儒就贾、以文营利比比皆是,如明人文集中有很多为商人撰写的墓志铭、寿文,以收取润笔;地主、农民也大量弃农经商。奢靡:盛行豪华装修、豪华宴请、乘轿、旅游等,如朝鲜使臣参观一小官的花园后感慨:“概论其奢丽,则虽穷一国之力,未易办也。”晚明奢靡风行,有人担忧,而松江府人陆楫认为奢靡养活了许多小民——“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公开为之辩护,明显代表了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全社会拜金逐利,贪利忘义,导致道德沦丧,黄仁宇先生称之“道德灾变”。言行不一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士林更是充斥着“岳不群”、“两面人”,如张居正以圣贤自居,满口节俭,私生活却极其奢侈(如一餐百菜,尚嫌无下箸处)。

(14)、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15)、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16)、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17)、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8)、虽然顾炎武的分权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中,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却别,但是在晚明封建君主统治的时代,顾炎武能产生任何形式的分权理念都是难能可贵,说其政治改良方案带有一些资本主义的色彩,也是对他思想超前和先进的一种肯定。

(19)、②具体评价时,一般从两个方面展开,即积极性或进步性、消极或局限性。如果就某个历史事件评价时,有的时候可以理解为谈其影响。

(20)、(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1)、(20)顾炎武:《人聚》,《日知录集释》卷十二。

(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大限度的获取得有效信息。

(3)、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4)、B.宣称儒家的仁义是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5)、顾炎武说:“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制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⑩他在《与人书》中明确提出自己治学为文的宗旨说:

(6)、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 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7)、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8)、(1) 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康有为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9)、李山吴娇:积跬达千里: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

(10)、元代赵孟頫,创赵体。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高。

(11)、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12)、⑧《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五十二册第八五○~八五一页。台湾联经出版社。

(13)、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14)、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15)、(1)梁启超、蔡元培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登载相对论的文章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态度:普遍欢迎,大力宣传,掀起了爱因斯坦热。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17)、例2:(2011年浙江卷·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注重实学)。

(19)、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20)、(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4、顾炎武的主要观点

(1)、明清之际的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2)、(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3)、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

(4)、(1)宋明理学空谈伦理道德,脱离实用,且不近情理。

(5)、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

(6)、(1)批判程朱理学将儒经神圣化、化、化,反对把孔子的是非当做万世不变的是非标准,提出是非标准应该因时而变。心学向来轻视儒经。启蒙意义:否定了经典崇拜、圣人崇拜、教条主义,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类此,解放了思想。

(7)、②意义:二人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寻找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

(8)、第他特别热衷于论述的 “君、臣、民”政治平等观念和权力制衡学说,与传教士宣传的西方政治哲学观念有惊人的相似和对应之处。

(9)、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0)、顾炎武提倡反清复明,在失败以后,顾炎武游历各个地方,并且潜心治学,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被清朝学者称为开国儒师,他继承了反理学思潮,并且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在文学道路上极具探索思想,开创了新一代学风,给清代学者带来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明末时期,就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顾炎武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11)、例4:(2011年海南卷·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③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13)、评价:①进步性: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②局限性:顾炎武的思想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14)、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未超出儒家的思想范畴,未引起当时的社会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总结,故D项正确。

(16)、(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12)

(18)、(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19)、(3)对“官”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0)、(2)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5、顾炎武思想观点的影响

(1)、(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2)、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3)、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4)、顾炎武这段话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今之所谓理学”的学问含金量不高,称不上什么学问,而只有“古之所谓理学”即经学才称得上真正的学问,在这里顾炎武有明显的“黜(宋明)理学,尊(汉唐)经学”的意味。

(5)、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6)、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7)、(3)明清易代,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明亡清兴是改朝换代,更是以夷变夏(清初强推剃发易服),时人称之“天崩地解”“神州陆沉”,迫使部分汉族儒者思考明亡之原因、教训及其对策。他们很多思考具有共性,顾炎武自云“同于先生(黄宗羲)者十之六七”。

(8)、(1)本题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概括归纳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第二小问评析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9)、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10)、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著作多。《黄书》:歌颂黄帝的事功和美德,尊黄攘夷;华夏亡于夷狄缘于“孤秦陋宋”,孤、陋是指皇帝高度集权、以天下为私。《宋论》:两宋先后亡于夷狄,缘于君主、中央的集权,以宋喻明。其他思想:政权“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异类间之”;“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要有适当的地方分权。有自撰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活埋:一说隐姓埋名,隐居;一说刑罚之绝不仕清,乞求“活埋”)。

(11)、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12)、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13)、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学不是宗教思想,并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没有对儒学进行彻底抨击,故A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并且黄宗羲还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故B项正确;“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是二者的相似之处,故C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

(15)、(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16)、答案:示例1 观点: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1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18)、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19)、答案:C解析:A项体现的是李贽批评道学家是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与材料不符;B项体现的是李贽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意为人应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完全适从他人主张,反映出李贽强调个人自由的思想,符合题意;D项是李贽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排除。

(20)、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1)、一方面儒学进一步发展(心学),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2)、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3)、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4)、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5)、(3)进步性:该制度设计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思想异端:贬斥程朱理学为假道学;认为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言行不反不如平民百姓言行若实实在在;著有《焚书》《藏书》等,书名奇特,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如高度评价冯道、海瑞等。行为异端:晚年剃光头(爱洁净,天热极,初为去秽,后遂为常),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讲学时招收女弟子。

(7)、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8)、③认为仁者能化韧于无形,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9)、(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0)、分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社会背景;知道明清时期四位有代表性的进步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四位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11)、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理论工具;

(12)、“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13)、理论上:积极——①否定君权神授,否定了君主主权;②发展了人民主权理论。局限——不受制约的人民主权会侵犯个人权利与自由。

(14)、问题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5)、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斎,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

(16)、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7)、(2010年江苏卷·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18)、光看现在留下来,顾炎武的头像就可以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后,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断发政策之时,顾炎武仍然没有剃发,已经表明了他对清廷的反抗。尽管后来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也尽量的维护自己的民族气节,绝不入清朝为官,接受清廷之召。面对邀请他的人,他说:“耿耿此心,终始不变。”甚至以死抵抗,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19)、(2)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20)、实践: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稳定了政治局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①爱因斯坦热的原因: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

(2)、(12)顾炎武:《日知录集释·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3)、(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5)、一九七四年,钱穆先生在台湾开讲《经学大要》,其第二十九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6)、顾炎武称其晚年在关中“略仿横渠蓝田之意,以礼为教”,在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的时代,他注意到礼对于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试图推行礼教,移风易俗,拨乱反正,这正是他通经致用思想的体现。他还注意到,必须让百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才能够推行社会教化,这说明顾氏从事经学研究,能够把握到问题的实质,并且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

(7)、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9)、近代思维方法在古代中国萌芽较早,但比较朴素,且不占主流。如荀子认为“天”是自然存在,有变化规律(“天行有常”),这是唯物论;主张“礼法兼用”,是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属于辩证法。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唯物辩证思维就突出了。

(10)、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11)、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12)、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13)、顾炎武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他是忠诚的,他的忠诚不是简单的对明朝统治者,而是对中华民族。顾炎武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种说法,他说李自成攻破北京,叫亡明国,但是满清骑兵入主中原,则叫亡天下。

(14)、*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讲!

(15)、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学界有几种概括:①反理学思潮;②早期启蒙思想;③经世致用思潮;④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⑤实学思潮,等等。

(16)、例3:(2013年新课标Ⅱ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1)主张: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提出将分封制与郡县制有机结合的地方行政管理思想。

(18)、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的影响精辟1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