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的核心思想精辟80条

佛教的核心思想

1、佛教的核心思想

(1)、这是我见过的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为精辟的表述。

(2)、生、老、病、死是人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遭受的痛苦。

(3)、因此,在座各位在研究中观的过程中,务必要了知万法抉择为空性之理。

(4)、读不明白《百喻经》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们不在场,就是我们生在现世,身在中国,二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佛教的中心思想。

(5)、因缘宿业状态之中,确实没有一个,固有不变的自我真实存在。

(6)、《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修”的重点,落到一个“学”字上。

(7)、“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8)、《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9)、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10)、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1)、在商羯罗沉重打击佛教的同时,印度教内的其他派别,比如性力派,虔诚派和林伽派也纷纷提出新的主张,促进种姓平等,男女平等,并且用地方口语传教,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护。

(12)、不同的愿力、不同的福报、不同是世界,会让佛菩萨的寿命不同。有的寿命很长,万亿劫,有的则一般。

(13)、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缘灭的,所以佛教又把缘起缘灭成为变化无常。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不实有的,但这种虚妄不实的现象却是实有的,说到有与没有,就会引出在佛教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字。

(14)、而我们芸芸众生是完全处在“一切有”境界当中的,什么叫一切有境界?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当你有所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想(色受想行识五蕴世界),这五种感受注定了你的心不得解脱。你的行为会因为你的心念的阻碍而受到限制,这就是一切有境界。

(15)、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16)、体验的相续波动,树立起想蕴境界中,对体验牢固不破的认知。

(17)、《大学》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所作,其核心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首章的末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你是想治国平天下还是想修身齐家,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内心的安宁,都是以“修身”作为根本方法的。

(18)、科学无法系统解释佛法,而佛法却圆满充填着科学

(19)、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等概念;

(20)、印度教自身的思想和种姓制度更加有利于刹帝利阶层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和佛教的竞争中,得到了贵族们的支持,日益发展壮大,而佛教则日渐衰落。

2、道教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1)、灭谛也叫尽谛,说明怎样才能息灭烦恼业因,使自己达到涅槃境界。

(2)、世界和众生不是他们创造的。他们自己也有相有形,有一定的寿命,多少年以后还是会死掉。在佛教里,算六道轮回里的天道。六道都是众生,只不过天道的众生福报高,日子过的很不错,寿命很长而已。但福报消耗干净以后,还是会死掉,会坠入其他的轮回。

(3)、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是一个佛教突出发展的时期。

(4)、那么佛家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到底是认为有造物主还是没有造物主呢?

(5)、影视剧、民间故事、小说演义里的佛祖法力无边,降妖除魔,菩萨架着五彩祥云拯救世人,这跟佛教其实并没有关系。并不是佛教里的佛菩萨。很多人也经常有疑问,世界上这么多苦难、战争、瘟疫,为什么没看见佛祖、菩萨显灵?答案很简单:

(6)、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7)、所以佛教把这种即真实又虚幻的世界,用了一个空字来描述。空在佛教中的解释并不是没有的,而是代表了事物不是固定的,这个空就相当于虚幻的不真实的。

(8)、正因为这次分裂,到了宋元时,佛教发展由繁至简,从此低调了起来。这是原因之二。

(9)、苦谛是四谛的根本。苦谛又分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

(10)、和佛教在东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诞生地印度,佛教却逐渐没落。公元630年,玄奘到印度游学的时候,虽然还有那烂陀寺这样的学术中心,但是从印度全境来看,佛教已经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

(11)、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12)、但是提婆达多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严重背离佛陀的中心思想。

(13)、“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

(14)、当世和后世相比,信仰人士看重那些暂时看不到的生活,认为人用尽一生只是为了追求下一个轮回。这些人包括所有人,在教义面前,各阶级人是平等的。那些人平时作恶嚣张且贪婪,下辈子就没有这么轻松了。现实中,那些恶劣的事件发生,教派的人从来不参与纠纷。

(15)、印度教,婆罗门教都是讲不平等,种姓制度就是例子。

(16)、小乘认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无中生有,所以要有个小的组成单位——极微,它是一种实有存在的色法。

(1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18)、这个认识只有四个字,若能悟透这四个字,对整个宇宙人生也就有了从新的认识。

(19)、例如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我们接触的现象就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没有作者的过去经历,以及过去生的经历,就不会有这篇文章,如果没有读者对佛教内容感兴趣,以及读者过去生的种种因缘,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20)、“〇中有 | ,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 | 在〇之当心。φ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〇。万象主,即 | 。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3、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七句话

(1)、为了阻止农民和手工业者改信佛教,种姓制度中首陀罗的宗教地位也得到提高,允许他们听诵史诗典籍,允许崇拜克里希纳,也可以自己在家举行宗教仪式。

(2)、“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如此,是为一切苦蕴之集起”

(3)、佛教给予士大夫的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再加上禅家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那么又何必逃避社会责任呢?

(4)、它的教义里面充满着因果关系,并且认为,所有人都有下一个生命,当时自己正在遭受各种磨难,如果用比较好的心态度过了这一生,那么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之后,你就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5)、关于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小粒子,当前物理学家分为两派:

(6)、受主流教义的压迫,底层的人大多是祭祀品,为了所谓的宗教仪式,不管是多大的孩子,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各种姓之间没有通婚的可能,特别是底层的人根本不能娶到比自己高一级的老婆,而这里的女性一直处于深渊当中。等级之间的差距在无形的隔离带之间,被拉扯的越来越大。

(7)、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8)、四谛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实在、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4个真实不虚的道理。

(9)、我们现在的自己,自己的心,创造来世的心,都是假我,假心。创造的未来是假相,现在、过去也都是假相。无限的轮回,是颠倒梦想,是在做梦。现在的我、创造来世的心,是梦中的我、梦中的心。并不是根本。那个做梦的主体,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是真心。他创造了一切。也就是造物主。或者说是造梦主,造相主。

(10)、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

(11)、做为世界宗教的重要一支,佛教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广的传播度。它在印度的兴起,所以当地的文化一直是人们研究教义发展的重要依据。从总体来看,它是反抗的结果,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促使它兴起的是长期在这里盛行的种姓制度,让我们从两者的关系来了解下教义兴起的原因。

(12)、佛陀所证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缘起性空。

(13)、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14)、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15)、佛教在印度的兴盛和消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社会的发展对宗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佛教却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于是一度被人们抛弃。

(16)、原始佛教对待财富比较超脱,信徒们大多都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后,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入到修行中,努力追求早日开悟。

(17)、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18)、此外,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也说过:“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

(19)、你,既是导演也是编剧;你,既是主角也是观众

(20)、很多人都亲眼见过提婆达多显大神通,敬仰他的修行,为什么佛陀反而说他会堕落、受一劫重罪呢?这就涉及佛教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提婆达多严重背离了佛教的中心思想。

4、佛教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1)、但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只要懂得了缘起性空,解释万法的显现便没有任何困难。

(2)、人体与宇宙,皆外生于五行,内合于阴阳,故而道家修行强调:天人合一。

(3)、众生的每一世,他的心,都是在创造来世。然后无限的轮回,生生死死。

(4)、站在俗谛的角度讲,有。佛家是有神论。有造物主。而造物主、神,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心。佛家认为你的人生、身体、命运、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你的心现在是善的,就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你现在的生活很痛苦,是因为你以前的那个心是恶的。前世你的心,创造了今世你的现实,今世你的心,在创造来世你的现实。

(5)、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6)、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7)、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此在佛陀悟道之初,即已有过如此的顾虑,结果还是被许多愿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发扬光大了。 

(8)、用简单的话来简单的说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9)、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因为要让当时的人了解佛教到底是干什么的,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佛寺和石窟,这些都是佛教宣传的一种方式。

(10)、教派这样的形式,总整体来看,并没有触及高阶层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掠夺。这也是它长期发展不受排挤的原因,从兴起之日就没有被更有权利的人浇灭的原因。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本质上来看,它是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让人们忽视,不在乎这些矛盾。

(11)、觉知,是无限的清醒明了;所觉,是时空初始的移动

(12)、非此教派的人士,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受此种思想的约束,他们将会做出很大的改变,可能会和社会直接抗衡。由此带来的矛盾,会直逼人心,特别是同阶级人群之间的相互伤害,会让一个社会进入更加迷茫混乱时刻。该国度对女性的限制,是现代文明中极其不雅的一面。女性受到的威胁让人心痛,这可能是很多人无法用教义来释怀的东西。

(13)、正是因为万法的本体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显现;

(14)、佛教虽然在教义中明确反对种姓压迫,但是并不否认种姓的存在,而且还推崇刹帝利的作用。认为王权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重要的保障,没有王权,社会就无法存在。

(15)、中国传说中的四大天王,北欧传说中的雷神,这些在佛教里属于:众生。也不是神。

(16)、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17)、文化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产生,来自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佛教守护着一块清净的地方,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不是纯净的社会给促进它有美好的一面。

(18)、现代物理学的理念,与小乘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也认为,物质的组成必须要有个小单位。

(19)、佛教在印度兴起,却又在印度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 佛教教义蜕变,失去了原本特色原始佛教是一种无神论思想,反对崇拜神灵,反对种姓压迫,反对复杂的宗教仪式,反对宗教祭祀,传教时不用梵语,而是用老百姓的口头俗语巴利语,这些都和当时的婆罗门教背道而驰,可以说是对婆罗门教的一场革命,因此受到广大底层百姓的欢迎。

(20)、怨憎会苦是指和自己怨恨的人,物或者环境,景遇不得已相会的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教和佛教的核心思想精辟80条